自应力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998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应力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各类车辆悬架使用的自应力减振装置。
现有车辆的减振装置多采用变形元件,弹簧,气压或液压等方式,前两种减振效果较差,只能用于一般要求不高的场合。气压和液压的减振效果比较好。但结构又很复杂,制造工艺要求高,设备投资大,成本高且维修更换不方便。综上所述,现有车辆所采用的减振装置都不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种适于各种车辆使用且减振效果好,结构合理的自应力减振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自应力减振装置由变向杆、导向支架、塔形弹簧(拉簧或弹压气缸),带凸台的弹簧座等组成。其特征是变向杆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且一端设有与连接孔相垂直的开口,开口端的连接孔与弹簧座(小端)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导向支架小端的连接孔与弹簧座(大端)上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在一起。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2、3变向杆开口端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2、3导向支架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用于汽车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用于摩托车、自行车时装配示意图;
下面按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变向杆1呈直形。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且一端设有与连接孔相垂直的开口,拉簧2上端的挂钩用螺杆与导向支架4(大端)的连接孔活动连接,拉簧下端挂钩与变向杆1的开口端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变向杆1呈直形其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且一端设有与连接孔相垂直的开口,开口端的连接孔与弹簧座(小端)3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塔形弹簧2相连的另一端弹簧座(大端)连接孔与导向支架4(小端)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塔形弹簧两端分别套在两弹簧座的凸台上。如用弹压气缸代替塔形弹簧,其减振效果相同。实施例1、2中变向杆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形状。
实施例3,如图3所示。变向杆1呈三角形,其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且一端设有与连接孔相垂直的开口,开口端的连接孔用螺杆通过弹簧座(小端)3上的连接孔活动连接,导向支架4(大端)的连接孔与弹簧座(大端)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塔形弹簧两端分别套在两个弹簧座的凸台上。如用于摩托车、自行车减振时可增加一根连杆。
实施例2、3中的弹簧可用弹压气缸代替。
实施例4,如图4所示,变向杆1.由一至三十片不等长的弹簧钢板用紧固螺杆5紧固成具有弹性的变向杆。在变向杆1上设置一连接环6,两端设连接孔。用紧固螺杆5将变向杆1和连接环6紧固在一起。使用时将连接环6与底盘支架10(如图7所示)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一端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在底盘的相应部位,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车轴上。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2、3变向杆开口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2、3导向支架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用于汽车时的装配示意图,用于汽车减振时(对称安装),将变向杆1中部的连接孔与汽车底盘9上的支架10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将导向支架4固定在汽车底盘的相应部位。变向杆未开口端的连接孔与汽车车轴8上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该装置也可与车轴垂直安装。
使用时,在车重及负荷的重力作用下,弹簧压缩到相应位置,使车身处于相对高度,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轮7受到高出路面的凸出物冲撞时,车轮受作用力上升,该作用力同时使弹簧压缩而改变变向杆使车身下降,其车身下降的高度与车轮上升的高度相抵消。而车身仍保持原高度,即达到减振目的。若车轮遇到低于路面的凹坑而下降时,其作力与上述情况相反,车身仍保持原高度同样达到减振目的。
图8是本发明用于摩托车、自行车减振装配示意图,连杆11的中部及两端钻有连接孔,连杆11中部的连接孔与弹簧座(大端)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连杆11的一端与变向杆1中部的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车架12连接,变向杆的未开口端与车轮轴13连接。其减振原理与汽车的减振相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如下优点1.适应性强,可广泛用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减振。
2.易于安装,维修更换方便,用于现有各类车辆减振时,不需任何改造。
3.结构合理,工艺简单,节省原材料,成本低。减振效果好。
4.可由数件组成减振平台用于机床、发动机等的减振。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应力减振装置,由变向杆、导向支架、弹簧拉簧或弹压气缸,带凸台的弹簧座组成,其特征在于变向杆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且一端设有与该连接孔相垂直的开口,开口端的连接孔与小端弹簧座上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导向支架小端的连接孔与大端弹簧座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应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拉簧上端的挂钩用螺杆与导向支架大端的连接孔活动连接,拉簧下端的挂钩与变向杆开口端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应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塔形弹簧两端分别套在两个弹簧座的凸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应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向杆呈三角形,开口端的连接孔与小端弹簧座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导向支架大端的连接孔与大端弹簧座上的连接孔用螺杆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应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变向杆由一至三十片不等长的弹簧钢板用紧固螺杆紧固而成,在变向杆上设有一连接环,两端设连接孔,用紧固螺杆将变向杆和连接环紧固在一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杠杆原理造成的自应力减振装置,主要由变向杆、导向支架、弹簧(弹压气缸、拉簧)、弹簧座等组成。变向杆中部及两端均钻有连接孔,通过相应的连接可用于各种车辆的减振装置,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路面不平时上、下振动的作用力相互抵消而达到减振目的。具有结构合理、工艺简单、性能可靠,减振效果好。根据车辆载重能力的大小可制成各种规格的减振装置。
文档编号B60G11/14GK1065042SQ9110716
公开日1992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16日
发明者黄加荣 申请人:黄加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