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319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儿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育儿器具,更具体地说,涉及能充分保护婴幼儿头部(脑)的育儿器具的结构。
关心婴幼儿成长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尤其婴幼儿期的0岁~3岁,特别2岁左右的婴儿,是自我意识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我们知道,要关心婴幼儿健全成长,保护该时期婴幼儿的头部(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里,作为用来保护婴幼儿头部(脑)的方法,可考虑用「正确育儿方法」和「正确育儿器具」2种。正确育儿方法就是父母将正确的热爱给予婴幼儿,详细内容揭示在「育儿原理(内藤寿七郎著)」中。
另外,作为「正确的育儿器具」,在本申请人于1997年10月22日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7年第289733号所揭示的车用少年安全座中,在靠背部的两侧具有一对侧护板,在该一对侧护板的内侧,设有用来保护婴幼儿头部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
但是,在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7年第289733号所揭示的车用少年安全座位的结构中,与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婴幼儿的头部位置也产生变化相对应而将侧部护头装置在侧护板的内侧设成固定,从而有侧部护头装置未位于用来保护婴幼儿头部(脑)的最适当位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确的育儿器具,以便能关心婴幼儿成长,更具体地说,提供一种与婴幼儿的成长相一致并能可靠、充分地保护婴幼儿头部(脑)以免受到来自外部冲击的育儿器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1个育儿器具中,具有从背面支承婴幼儿的靠背部;用来保护所述婴幼儿侧面、设在所述靠背部两侧的一对侧护板;用来保护所述婴幼儿头部、在一对所述侧护板的内侧设有上下方向的高度可调节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
如此,通过设置上下方向的高度可调节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就可相对与婴幼儿的成长相一致而变化的婴幼儿的头部(脑)的位置使一对侧部护头装置位于最适当的位置。其结果,能可靠、充分地保护婴幼儿的头部(脑),以免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另外,在所述育儿器具中,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最好做成在该育儿器具上可装拆。另外,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设成从一对所述侧护板的上部区域沿下部区域可滑动。
另外,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最好做成在一对所述侧护板上可装拆。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又最好是,在一对所述侧护板的所述下部区域中不可装拆,在一对所述侧护板的所述上部区域中设成可装拆。
由于采用这种结构,故通过与婴幼儿的成长一致地把一对侧部护头装置从育儿器具上取下,就可提供一种从婴儿时期到幼儿时期始终与婴幼儿体型相应的舒适的育儿器具。
另外,在所述育儿器具中,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还最好分别设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另外,所述靠背部,至少在所述靠背部的与所述婴幼儿头部接触的位置最好也设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
另外,在所述靠背部,还最好再设有将一对所述侧护板的后部予以连接的带状构件,该带状构件,至少在带状构件的与婴幼儿头部接触的位置还最好设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
如上述结构,通过在各自的构件上采用冲击吸收装置,由于可从侧部与后侧遮住婴幼儿的头部来进行完整的保护,故可充分保护婴幼儿的头部(脑),以免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另外,所述育儿器具,还最好再具备有用来使所述婴幼儿支持在所述靠背部的肩带的安全带,所述带状构件具有通过所述安全带的所述肩带用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还最好包括用来保持所述肩带的保持构件。
采用上述结构,根据婴幼儿的体型,在调节带状构件位置的同时,可调节安全带的肩带位置。
另外,所述育儿器具,在所述靠背部的上部位置还包括上部护头装置,所述带状构件、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及所述上部护头装置做成一体,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可容易对育儿器具根据婴幼儿的体型进行调节,并对婴幼儿提供始终舒适的空间。


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儿童座位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儿童座位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1中X-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使图1所示的儿童座位的形态变化后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儿童座位的侧视图。
图6是用来说明侧护板与侧部护头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侧护板上取下侧部护头装置后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沿图6中Z-Z’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9是在侧部护头装置上采用冲击吸收装置后儿童座位的剖视图。
图10~图13是用来说明具有冲击吸收装置的侧护板结构的第1图~第4图。
图14是用来说明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8年第4750号所揭示的冲击吸收装置的15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儿童座位结构的主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Y-Y’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7是使图15所示的儿童座位的形态变化后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儿童座位结构的主视图。
图19是使图18所示的儿童座位的形态变化后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儿童座位结构的主视图。
图21是使图20所示的儿童座位的形态变化后的主视图。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育儿器具,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1首先,就作为育儿器具、车用少年安全座位(以下称儿童座位)100的结构结合图1~图3进行说明。图1是儿童座位100的主视图,图2是儿童座位100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中X-X’线的向视剖视图。
该儿童座位100具有由设在汽车上的安全带(图示省略)固定的底座1;可旋转支持在该底座1上的座位装置2。
该座位装置2包括用来支持婴幼儿80的座部3;可向后斜靠地与该座部3连接的靠背部4;将该靠背部4倒向最后侧时、用来保护婴幼儿80头顶部的上部护头装置5。
在座部3的两侧设有一对靠手6、7,在靠背部4的两侧设有一对侧护板8、9。另外,在一对侧护板8、9的内侧,设有用来保护婴幼儿80头部侧面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10、11。
本实施形态中的侧部护头装置10、11设成沿侧护板8、9可在其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之间移动,在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相对侧护板8、9向上方滑动后,就成为如图4及图5所示的状态。
图4是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上升至最高时的儿童座位100的主视图,图5是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上升至最高时的儿童座位100的侧视图。
因此,由于可与婴幼儿80的成长一致地改变侧部护头装置10、11的位置,故可始终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位于婴幼儿80头的侧部的最适当的位置。
这里,如图6所示,通过设在侧部护头装置10上的导向杆21嵌入设在侧护板8上的导向槽20,使侧部护头装置10的导向杆21相对侧护板8在导向槽20中滑动,就可对侧部护头装置10进行位置调整。
另外,随着婴幼儿80的成长,就产生了侧部护头装置10成为障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及图8所示,也可采用从侧护板8可取下侧部护头装置10的结构。
图8是沿图6中Z-Z’线的向视剖视图,在导向槽20的上部区域,设有用来拉出导向杆21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在导向槽20上设有凸部20a与切口20b,当设在导向杆21上的凹部21b及爪部21a的位置,与凸部20a及切口20b的位置相符时,就可从侧护板8上取下侧部护头装置10(垂直于纸面方向)。
另一方面,在导向槽20的上部区域以外的区域,设在导向槽20上的挡块20c因与导向杆21的爪部21a抵接,故侧部护头装置10不能从侧护板8上取下。
如此,通过设有对侧部护头装置可进行位置调整及取下的机构,就可提供从婴儿时期到幼儿时期始终具有根据婴幼儿80体型的舒适空间的儿童座位100。
另外,侧部护头装置11相对侧护板9的安装,因与侧部护头装置10相同,故详细说明省略。
另外,在侧部护头装置10、11上,也可采用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关于该冲击吸收装置,现结合图9~图14来说明。
首先,图9是表示在侧部护头装置10、11上采用冲击吸收装置后的儿童座位100结构的图,与图1中X-X’线向视剖视图对应。
另外,侧部护头装置10、11的结构由于是相同的,故在具有冲击吸收装置的侧部护头装置的说明中,仅说明侧部护头装置10。
侧部护头装置10所用的冲击吸收装置如图9~图11所示,具有在内部具有可容纳空气的空间、在表面采用折叠结构的本体部10a;用来把本体部10a内的空气向外部导出的导出口10b;用来对导出口10b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弹簧阀10c。本体部10a的形状结构是,在通常状态下其容积为最大。
这里,如图11所示,当本体部10a受到冲击的场合(图中箭头方向),因本体部10a内的空气克服弹簧阀10c的弹力而向外部放出,从而可吸收冲击。
另外,将空气向外部放出后,由于本体部10a内部产生低于外部的负压,故弹簧阀10c维持关闭的状态。因此,在与婴幼儿80的体型一致地对本体部10a的大小进行调节时也可同样进行。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即使通过设置由海绵之类构成的缓冲材料10d以遮住弹簧阀10c,也可对弹簧阀10c的弹力进行调整。
另外,作为冲击吸收装置,不限于图9~图13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采用本申请人于1998年1月13日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8年第4750号揭示的冲击吸收装置。该冲击吸收装置的一例子如图14所示。
如图14所示,该冲击吸收装置包括第1缓冲层5a、第2缓冲层5b、第3缓冲层5c、第4缓冲层5d及第5缓冲层5e的5层缓冲结构,为从表面侧及背面侧夹持第3缓冲层5c,设有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此外,为夹持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设有第1缓冲层5a及第5缓冲层5e。
这里,构成第1缓冲层5a、第3缓冲层5c及第5缓冲层5e的构件密度,小于构成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的构件密度,而第1缓冲层5a、第3缓冲层5c及第5缓冲层5e比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柔软。
因此,对于第1缓冲层5a、第3缓冲层5c及第5缓冲层5e,使用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发泡聚氨酯,对于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使用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发泡聚乙烯。
另外,对于第3缓冲层5c,设有由一定空间区域构成的储气部51,对于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设有与储气部51相通的逸气孔52、53。
这里,该逸气孔52、53设在偏离储气部51中心的位置,而逸气孔52、53也设在互相错开的位置上。如此配置逸气孔52、53的原因是,不会在受冲击时使储气部51的空气一口气地向外部导出,而以用来吸收所述冲击的最高效率的速度使储气部51内的空气向外部导出。
通过采用如此的结构,在受到外部冲击的场合(如图14中A箭头所示的方向),首先,由柔软的第1缓冲层5a及第5缓冲层5e来缓和冲击。其次,由较硬的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来阻挡一旦冲击。
接着,第3缓冲层5c随着慢慢作用于第2缓冲层5b及第4缓冲层5d的冲击而大大收缩。此时,设在第3缓冲层5c内的储气部51产生变形,储气部51内的空气如图中箭头B1a所示,向第3缓冲层5c的内部流出。另外,从逸气孔52、53流出的空气如图中箭头B2所示向柔软的第1缓冲层5a及第5缓冲层5e中流出。
其结果,储气部51内的空气通过第3缓冲层5c的内部、逸气孔52、53、第1缓冲层5a的内部及第5缓冲层5e的内部流出而慢慢吸收冲击。由此,可以最小限度的速度高效率地吸收冲击。另外,储气部51及逸气孔52、53最好在规定位置设置多个。
实施形态2接着,就实施形态2的儿童座位200的结构结合图15及图16进行说明。图15是儿童座位200的主视图,图16是沿图15中Y-Y’线的向视剖视图。
对于上述实施形态1中的儿童座位100,婴幼儿80头部的侧部,由侧护板8、9及侧部护头装置10、11进行双重保护。但是,婴幼儿80头部的后侧,仅是靠背部4或上部护头装置5的单一结构。
因此,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靠背部4的前面,通过设置将侧部护头装置10、11的后侧予以连接的带状构件30,可将婴幼儿80头部的后侧的保护做成靠背部4与带状构件30的双重结构。
其结果,如图17所示,当与婴幼儿80的体型一致而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上升时,带状构件30也上升,从而能可靠地保护婴幼儿80的头部。
另外,通过对该带状构件30也采用上述那样的冲击吸收装置,能可靠地保护婴幼儿80头部的侧部及后部,避免冲击。
实施形态3下面就实施形态3的儿童座位300的结构结合图18及图19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第1状态的儿童座位300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第2状态的儿童座位300的主视图。
对于实施形态1及2中的儿童座位100、200,侧部护头装置10、11与带状构件30,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对其位置是可调节的。但是,上部护头装置5相对靠背部4是设成固定的。
因此,。对于本实施形态中的儿童座位300,将侧部护头装置10、11、带状构件30及上部护头装置5做成一体结构,在上下是可移动的。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就可使侧部护头装置10、11、带状构件30及上部护头装置5一体地向上下方向移动。其结果,可容易对儿童座位300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进行调节,并且对婴幼儿80可始终提供舒适的空间。
实施形态4下面就实施形态4的儿童座位400的结构结合图20及图21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第1状态的儿童座位400的主视图,图21是表示第2状态的儿童座位400的主视图。
一般,在儿童座位上设有如图20所示那样的用来支持婴幼儿80的安全带50。该安全带50具有对婴幼儿80的肩部予以支持的肩带51、52和对婴幼儿80的腰部予以支持的腰带53、54。另外在座部3上设有装有带扣58的股带55。
在肩带51、52及腰带53、54上安装有舌片56、57,因该舌片56、57容纳在带扣58中,故婴幼儿80能可靠地支持在儿童座位400上。另外,通过操作设在带扣58上的解开按钮59,容纳在带扣58中的舌片56、57就被解开。
这里,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带状构件30上设有用来保持肩带51、52的导向构件31、32,再在该导向构件31、32上设有用来通过肩带51、52的导向孔31a、32a。
采用该结构,在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对带状构件30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同时,可对安全带50的肩带51、52的位置进行调节。其结果,可容易对儿童座位400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进行调节,并且对婴幼儿80可始终提供舒适的空间。
另外,通过将该实施形态的结构用于实施形态2及3的儿童座位,根据婴幼儿80的体型对儿童座位的调节就更容易。另外,带状构件30,虽然在结构上最好设在靠背部4的前面,但也可设在靠背部4的后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侧部护头装置10、11,采用了在侧护板8、9上可取下、并在上下方向可滑动的结构,但侧部护头装置10、11并非一定要安装在侧护板8、9上,只要侧部护头装置10、11是位于侧护板8、9的内侧的结构即可。
还有,侧部护头装置10、11相对侧护板8、9的位置调节,不限于上述的滑动结构,只要是在侧护板8、9的规定位置具有安装侧部护头装置10、11的结构即可。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就作为育儿器具的一例子应用于儿童座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其它的育儿器具,即使在童车、婴幼儿用椅子、婴幼儿用床及护儿带等上使用本结构,也可获得同样的作用与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从背面支承婴幼儿(80)的靠背部(4);用来保护所述婴幼儿(80)的侧面、设在所述靠背部(4)两侧的一对侧护板(8,9);用来保护所述婴幼儿头部、在一对所述侧护板(8,9)的内侧设有上下方向的高度可调节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10,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做成在该育儿器具上可装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设成从一对所述侧护板(8,9)的下部区域沿上部区域可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做成在一对所述侧护板(8,9)上可装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是在一对所述侧护板(8,9)的所述下部区域中不可装拆,在一对所述侧护板(8,9)的所述上部区域中设成可装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设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4),至少在所述靠背部(4)的与所述婴幼儿(80)头部接触的位置设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包括互相连接用的带状构件(3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育儿器具还具备有用来使所述婴幼儿(80)支持在所述靠背部(4)的肩带(51,52)的安全带(50),所述带状构件(30)具有通过所述安全带(50)的所述肩带(51,52)用的导向孔(31a,32a)。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31a,32a)包括用来保持所述肩带的保持构件(31,32)。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构件(30),配置在所述靠背部(4)的前面,并在与所述婴幼儿(80)头部接触的位置具有用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育儿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育儿器具,在所述靠背部(4)的上部位置还具有上部护头装置(15),所述带状构件(30)、一对所述侧部护头装置(10,11)及所述上部护头装置(15)做成一体,并可向上下方向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育儿器具,包括:靠背部4;用来保护婴幼儿80侧面、设在靠背部4两侧的一对侧护板8、9;用来保护婴幼儿头部、在一对侧护板8、9的内侧做成可装拆、并在上下方向可移动的一对侧部护头装置10、11。采用该结构的育儿器具,能可靠地与婴幼儿的成长一致地保护婴幼儿的头部(脑)。
文档编号B60N2/26GK1236587SQ9910185
公开日1999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1998年1月27日
发明者葛西健造, 山本博康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