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加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09292阅读:来源:国知局
离开燃烧器装置16、18的燃烧室20、22的燃烧废气A首先流动经过火管52、54、从所述火管排出、在内壳体装置42处转向并且重新朝燃烧器装置16、18的方向流回。在此,燃烧废气A沿着内壳体装置42的表面流动并且随此将热传递到该表面上。在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中流动的载热介质M可以吸收所述热并且由此通过载热介质出口 36变热地离开热交换装置42。
[0033]朝燃烧器装置16、18的方向流回的燃烧废气A到达共同的废气出口 56并且可以进一步流动到废气引导系统中。废气出口 56处于两个热交换区48、50的侧向的相邻区域中,从而在紧凑的结构方式中,燃烧废气A可以通过共同的、例如接管状构造的废气出口 56离开两个废气流动空间44、46。
[0034]图4示出,在两个热交换区48、50的相邻区域中,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通过(例如外壳体装置38的)在图2中也能看见的隔壁58划分成热交换区48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和热交换区50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2。在隔壁58中构造流通开口 64,该流通开口在两个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之间建立流动连接。该流通开口例如可以设置在热交换装置32与加热装置12、14的相邻区域中。载热介质入口 34和载热介质出口36也以有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区域中,从而通过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中相应的流动引导元件也确保内壳体装置42的尽可能有效的环流以用于相应有效的热吸收。通过在两个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之间经由流通开口 64的流动连接,这两个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相互连通,用于载热介质M的顺序流过,其中,载热介质M首先通过设置在热交换区48的区域中的载热介质入口 34到达上游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中。在流经该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之后,载热介质M通过流通开口 64到达下游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2中并且可以通过配置给热交换区50的载热介质出口 36离开该区域。
[0035]热交换装置32的外壳体装置38有利地以外壳体件66、亦即基本上一体地构造而成。外壳体件66与两个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设置和构造为用于向外限界所述热交换区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相应地,内壳体装置42也可以包括内壳体件68,该内壳体件与两个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向内、亦即相对于废气流动空间44、46限界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热交换装置32则可以基本上构造有两个壳体件或主壳体件,其中,例如外壳体件66可以基于较少的热负荷由塑料材料构成,而内壳体件68可以基于由燃烧废气A产生的相对高的热负荷由金属材料构造。在备选的构造方案中,尤其是内壳体装置42与每个热交换区48或50相配地具有于是基本上呈罐状结构的独自的内壳体件,所述内壳体件与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内壳体件相结合地用于向内限界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原则上,与在每个热交换区48、50中相应使用的外壳体件或内壳体件的数量无关,整个结构基本上是罐状的。外壳体装置38则提供相应的外部的罐区域,而内壳体装置42提供相应的置入外部的罐区域中的内部的罐区域。
[0036]利用上述构造得到车辆加热器的模块化特征,其中,通过多个加热装置合并到一个热交换装置上(该热交换装置具有相匹配地为各加热装置分别设置的热交换区)达到在加热功率的可调节性方面高的变化性。这特别是通过如下方式支持:每个所述加热装置可以独立地、亦即以为其分别预定的加热功率运行,与其他加热装置的运行无关。由此,利用相对小数量的在相应的加热装置中可预定的加热功率级可以得到明显更多数量的全部可能的加热功率级。通过这些模块化特征,例如也可能的是,与一个热交换装置相配地设置有两个不同的加热装置,例如在最大可提供的加热功率方面不同尺寸的加热装置。由此可能的是,车辆加热器以简单的方式与不同的使用环境或不同的最大加热功率要求相匹配。
[0037]最后应指出的是,当例如一个或者两个所述加热装置不是构造为燃料运行的加热装置,而是构造为电运行的加热装置时,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原理。多于两个加热装置与一个热交换装置的组合也是可能的,其中,于是与每个所述加热装置相配地,该热交换装置配备有热交换区。原则上,车辆加热器也可以这样构造,使得不是与每个设置在热交换装置中的热交换区相配地设置加热装置。如果例如规定在仅要求相对小的最大加热功率的环境中使用,则可以在示出的实例中仅使用一个所述燃烧器装置,而取代另一个燃烧器装置,不用于热传递的热交换区可以通过一个代替该缺少的加热装置的封闭元件来闭合。
[0038]上述给两个加热装置相互独立地供以燃料和燃烧空气的方式在加热功率的变化性方面是特别有利的。如果这不是必需的,则例如也可以给多个或者全部加热装置通过共同的燃烧空气输送装置供以燃烧空气或/和通过共同的燃料输送装置供以燃料。
【主权项】
1.车辆加热器,包括: -多个加热装置(12、14), -一个用于将在所述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的热交换装置(32),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32)与每个加热装置(12、14)相配地包括一个热交换区(48、50),用于将在这一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32)包括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该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具有载热介质入口(34)和载热介质出口(36),其中,所述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与每个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包括一个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热交换区(48、50)的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相互连接,用于载热介质(M)顺序流过,或/和所述载热介质入口(34)和所述载热介质出口(36)与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相配地设置有不同的热交换区(48、50)。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32)包括向外限界所述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的外壳体装置(38)和向内、优选相对于不同的热交换区(48、50)的废气流动空间(44、46)限界所述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的并且与所述外壳体装置(38)共同包围所述载热介质流动空间(40)的内壳体装置(4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装置(38)包括向外限界至少两个、优选全部热交换区(48、50)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出0、62)的外壳体件(66) 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热交换区(48、50)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通过优选外壳体件¢6)的隔壁(58)分开,并且在所述隔壁(58)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流通开口(64),用于载热介质(M)由其中一个热交换区(48)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朝另一个热交换区(60)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2)流过。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装置(42)包括向内限界至少两个、优选全部热交换区(48、50)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的内壳体件(68) ο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装置(42)与至少两个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包括相互分开地构造的并且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区的废气流动空间(44、46)向内限界这些热交换区(48、50)的各载热介质流动空间区域(60、62)的内壳体件。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优选每个加热装置(12、14)包括一个燃烧器装置(16、14),其中,每个燃烧器装置(16、18)包括一个燃烧室(20、22),用于容纳燃料和燃烧空气并且用于燃烧燃料/燃烧空气-混合物。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给每个燃烧器装置(16、18)配置一个独立的燃烧空气输送装置(26、30)或/和一个独立的燃料输送装置(24、28)。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燃烧器装置(16、18)以基本上平行的废气流动方向相互并排地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其特征在于,与至少两个、优选全部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设置有朝所述热交换区的各废气流动空间(44、46)敞开的一个共同的废气出口(56)。13.热交换装置,特别是用于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加热器的热交换装置,用于将在至少一个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32)与多个能够与所述热交换装置(32)组合的加热装置(12、14)相配地包括各一个热交换区(48、50),用于将在相应的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14.车辆加热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32)并且与所述热交换装置(32)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区(48、50)相配地包括加热装置(12、14),该加热装置用于提供要在所述热交换区(48、50)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的热。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加热器,该车辆加热器包括多个加热装置(12、14)以及一个用于将在所述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的热交换装置(32),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32)与每个加热装置(12、14)相配地包括一个热交换区,用于将在这一加热装置(12、14)中提供的热传递到载热介质(M)上。
【IPC分类】B60H1/22
【公开号】CN104924873
【申请号】CN201510124449
【发明人】M·克雷默
【申请人】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
【公告号】DE102014205208A1, US2015026635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