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1541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稳定杆支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稳定杆支承于车身的稳定杆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减小车身的侧倾角的装置,公知有稳定器。稳定器由稳定杆和臂一体形成,所述稳定杆是架设于左右轮之间的棒状体,沿车宽方向配置,且由车身支承,所述臂从稳定杆的两端折弯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臂的前端与悬架的下臂等悬架弹簧下部部件连结。在像转弯行驶时那样左右轮反相地进行行程时,稳定杆通过左右的臂的相对位移而扭转,从而产生减小侧倾角的方向的扭转反力。
[0003]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示,稳定器在稳定杆的左右两侧经由衬套而由支架而保持于车身。支架由从轴向观察形成为U字形的U形带部、以及从U形带部的两端折弯并向外侧延伸设置且贯穿设置有螺栓孔的固定板部一体地构成。将圆筒状的衬套嵌合于稳定杆的外周面,并进一步在衬套的外周面嵌合支架的U形带部,在该状态下,将固定板部螺栓紧固于车身,由此,稳定杆被支承于车身。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 60196号公报
[0005]在稳定杆,不仅在绕自身的轴心的方向作用有负载,而且在上下方向也作用有负载。因此,如图8所示,存在如下的情况:稳定杆200的一方端与另一方端的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从前后方向观察稳定杆200相对于支架205变得倾斜。在该情况下,在衬套210的端部,会在稳定杆200的外周面与衬套210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0。将这种间隙0称为开口。稳定杆200通过其外周面相对于衬套210的内周面滑动而绕自身的轴心旋转。但是,若异物(泥、砂等)进入开口 0,则会因异物的啮入而当稳定杆200在衬套210的内周面滑动时产生异响(爬行(stick-slip)声)。
[0006]为了应对这种问题,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稳定器构成为:在稳定杆的外周面涂布粘合剂来嵌合衬套。但是,这种做法虽然能够防止开口的产生,但却导致稳定杆相对于衬套无法滑动,阻碍稳定杆绕轴心的旋转动作。由此,悬架变得难以上下进行行程,导致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降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正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开口、且稳定杆能够相对于衬套顺畅地滑动的稳定杆支承装置。
[0008]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杆支承装置(1),上述稳定杆支承装置(1)具备:
[0009]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衬套(10),上述衬套形成有供产生扭转反力的稳定杆(101)插通的贯通孔(11),使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上述稳定杆的外周面密接而将上述衬套嵌合于上述稳定杆;以及
[0010]金属制的支架(50),上述支架具有支架主体部¢0)和一对支架连结部(90),上述支架主体部具有形成为U字形的内周面,上述一对支架连结部从上述支架主体部的两端延伸设置,
[0011]通过将上述支架连结部紧固于车身部件(B),利用上述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将上述衬套的外周面向上述车身部件的方向按压,从而将上述稳定杆(101)弹性地支承于上述车身部件,
[0012]其中,
[0013]上述稳定杆支承装置构成为:由上述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按压的上述衬套的被按压部(30)处的、表示朝上述车身部件的方向的压缩变形量的紧固余量根据上述贯通孔的轴向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衬套中央部(32)的紧固余量小于衬套两侧部(33)的紧固余量,上述衬套中央部位于上述轴向位置的中央,上述衬套两侧部位于上述衬套中央部的上述轴向两侧。
[0014]本发明的稳定杆支承装置具备衬套和支架。衬套由弹性材料构成,且形成有供稳定杆插通的贯通孔。稳定杆是稳定器中的产生扭转反力的部位。衬套通过使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密接而嵌合于稳定杆。支架具有支架主体部和一对支架连结部,支架主体部具有形成为U字形的内周面,一对支架连结部从支架主体部的两端延伸设置。对于稳定杆支承装置,通过将支架连结部紧固于车身部件,利用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将衬套的外周面向车身部件的方向按压。由此,稳定杆被弹性支承于车身部件。
[0015]将衬套中的与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抵接而被朝车身部件的方向按压的部分称为被按压部。稳定杆支承装置构成为:衬套的被按压部处的、表示朝车身部件的方向的压缩变形量(因压缩而导致的弹性变形量)的紧固余量根据贯通孔的轴向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在该情况下设定成:衬套中央部的紧固余量小于衬套两侧部的紧固余量,其中,衬套中央部位于轴向位置的中央,衬套两侧部位于衬套中央部的轴向两侧。
[0016]由此,在衬套中央部处,能够减小稳定杆在贯通孔的内周面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另外,通过使衬套两侧部的紧固余量大于衬套中央部的紧固余量,能够使得难以产生开口。因而,能够将衬套两侧部的紧固余量设定为使得不产生开口的程度,并且在衬套中央部设定比衬套两侧部的紧固余量小的紧固余量,因此作为整体能够减小稳定杆与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由此,稳定杆能够相对于衬套顺畅地滑动,能够使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提高。同时,能够抑制异物从开口进入。
[0017]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上述被按压部的外周面(31)在上述衬套中央部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谷状,在上述衬套两侧部形成为向径向外侧隆起的山状,
[0018]上述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的带中央部(72)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谷状,带两侧部(73)形成为向径向外侧隆起的山状,以便在将上述被按压部朝上述车身部件的方向按压的状态下上述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与上述被按压部的外周面整体密接,上述带中央部是按压上述衬套中央部的部位,上述带两侧部是按压上述衬套两侧部的部位,
[0019]对上述被按压部处的压缩变形前的外周面形状与上述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形状设置差异,以使得上述被按压部的紧固余量随着从上述衬套中央部处的最深谷部(321)趋向上述衬套两侧部处的山顶部(331)而逐渐增加、且在从上述山顶部趋向上述衬套的轴向端的下降倾斜部(332)随着趋向上述轴向端而逐渐减少。
[002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被按压部的外周面在衬套中央部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谷状,在衬套两侧部形成为向径向外侧隆起的山状。另外,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的按压衬套中央部的部位即带中央部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谷状,按压衬套两侧部的部位即带两侧部形成为向径向外侧隆起的山状。由此,被按压部若由支架主体部向车身部件的方向按压,则与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密接。
[0021]在该稳定杆支承装置中,被按压部的紧固余量被设定为:随着从衬套中央部处的最深谷部趋向衬套两侧部处的山顶部而逐渐增加,且在从山顶部趋向衬套的轴向端的下降倾斜部随着趋向轴向端而逐渐减少。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对被按压部处的压缩变形前的外周面形状与支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形状设置差异,而使得被按压部处的朝车身部件的方向的紧固余量根据轴向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002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由于能够使用形成为山状的带两侧部的紧固余量以抱住衬套两侧部的方式进行按压,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开口的产生。因而,能够将山顶部的紧固余量设定为使得不产生开口的程度,且设定随着从山顶部趋向谷部以及轴向端而逐渐减少的紧固余量,因此,作为整体能够减小稳定杆与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0023]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架被朝车辆上方向或者车辆下方向紧固于上述车身部件,在上述支架与上述衬套之间,在车辆上下方向设置有紧固余量,在车辆前后方向未设置紧固余量。
[0024]在稳定杆,不仅在绕自身的轴心的方向作用有负载,在上下方向也作用有负载。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构成为:将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