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荷用轮胎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19985阅读:来源:国知局
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0046]"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 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口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
[0047]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1具备环状的胎体6W及带束层7等,所述胎 体6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忍5,所述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轮 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重载荷用轮胎1是安装于15° 锥形轮辆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 W48] 胎体6由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W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 体帘布6A构成。胎体帘布6A在跨越胎圈忍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具备一系列 的帘布折返部化,该帘布折返部化绕胎圈忍5而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在该帘布主 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化之间配置有从胎圈忍5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呈S角形状的 胎圈S角胶8。 W例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由使用钢制的 带束帘线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四层,即: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 胎赤道C例如W60° ±10°左右的角度排列而成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W及依次配置在 该带束帘布7A的外侧且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W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而 成的带束帘布7B、7C、7D。对带束层7而言,带束帘线在帘布之间相互交叉的位置设置有一 处W上,由此提高带束刚性,对胎面部2的几乎整个宽度牢固地进行加强。
[0050] 胎圈忍5呈偏平横长的截面六角形状,通过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 W12°~18°的角度倾斜,由此遍布宽范围提高该胎圈忍5与轮辆之间的嵌合力。
[0051] 图2W及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备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花纹。 旋转方向R例如用文字、标识在胎侧部3等示出。
[0052] 在胎面部2形成有:一对中央主沟11,它们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沿轮胎周 向W银齿状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12,它们在所述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在胎 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W银齿状连续地延伸。胎肩主沟12的银齿间距与中央主沟 11的银齿间距相等。胎肩主沟12的沟深度与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相等。
[0053] 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相对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W银齿相位在周向 上错开的方式配置。同样地,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胎肩主沟12相对于另一侧的胎肩主沟12 W银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相邻的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W银齿相位在周 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0054]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使该轮胎W0 °外倾角接 地为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 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则表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表 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O则表示"LOADCAPACITY"。 阳化5] 胎面部2由中央主沟11W及胎肩主沟12划分为多个区域。胎面部2具有轮胎赤 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之间的的中央陆地部13、中央主沟11与 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14、W及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 陆地部15。目P,在中央主沟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W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 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W及胎肩陆地部15。
[0056] 优选为,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 的平均宽度肺1、W及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之比Wc:Wm:Ws为1.00 : 1. 00~1. 08 :1. 03~1. 13。在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与中央陆地部 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m/Wc小于1. 00,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 宽度Ws与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s/Wc小于1. 08的情况下,中 央陆地部13的接地压力过高,有可能在中央陆地部13产生不均匀磨损。中间陆地部14在 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与在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m/Wc超 过1. 03、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与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 宽度Wc之比Ws/Wc超过1. 13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W及胎肩陆地部15的接地压力过 高,难W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0057] 如图3所示,各中央主沟11为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顶部lip、和向胎面接地 端Te侧突出的第二顶部Ilq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出现的银齿状。 阳05引第一顶部1Ip例如轮胎轴向内侧的端缘1Ipi与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端缘1Ipo沿轮 胎周向W直线状延伸。另一方面,第二顶部Ilq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沟边缘Ilqo向轮胎轴向 外侧突出地折曲,而轮胎轴向内侧的沟边缘Ilqi沿轮胎周向W直线状延伸。
[0059] 第二顶部Ilq的沟宽度W9优选为例如大于第一顶部Ilp的沟宽度W8。运样的中 央主沟11使从第一顶部Ilp朝向第二顶部Ilq的沟内的水的流动顺杨,从而提高湿路性 能。 W60] -对中央主沟11、11W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 方式使彼此的银齿的相位错开地配置。
[0061] 如图2所示,中央主沟11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沟边缘11曰、和胎面接地端Te 侧的第二沟边缘Ub。
[0062] 如图3所示,第一沟边缘Ila具有上述端缘Ilpi和上述沟边缘Ilqi。第二沟边缘 1化具有上述端缘Ilpo和上述沟边缘Ilqo。 阳06引胎面接地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W64] 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l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 5%~3. 0%。运样的中央 主沟11提高胎面中央部附近的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阳0化]中央主沟11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沟部11m、和向与第一沟 部Ilm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沟部1In。
[0066] 第一沟部IlmW及第二沟部Iln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0 5例如为5°~25。。 运样的中央主沟11在湿路行驶时相对于轮胎轴向W及轮胎周向均衡地发挥边缘效应。 阳067] 图4示出图3的胎面部2的A-A剖视图。如图4所示,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dl 例如为8mm~25mm。运样的中央主沟11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W側如图3所示,一对胎肩主沟12、12设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并且在最靠胎面接地 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W例胎肩主沟12为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顶部1化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 第二顶部12q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出现的银齿状。 阳070] 胎肩主沟12W各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方式 与中央主沟11的银齿的相位错开地配置。
[0071] 胎肩主沟12的沟宽度W2大于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l。
[0072] 由此,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14靠近中央陆地部13侧且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胎面中 央部附近的陆地比。因此中央陆地部13W及中间陆地部14各自的接地压力降低,能够抑 制它们的磨损。
[0073] 另一方面,若提高胎面中央部附近的陆地比,则有可能使胎面中央部附近的湿路 性能降低。本发明的中央主沟11W及胎肩主沟12为银齿状,接地面内的沟的实际长度比 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的沟大。而且运样的中央主沟W及胎肩主沟不仅相对于轮胎周向发 挥边缘效应,而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也发挥边缘效应。因此本发明的轮胎具有较小沟宽度的 中央主沟11,并且有效地维持胎面中央部附近的湿路性能。
[0074] 为了进一步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损性,胎肩主沟12的沟宽度W2与中央主 沟11的沟宽度Wl之比W2/W1优选为1.8W上、更优选为2.0W上,另外优选为2. 6W下、 更优选为2. 4W下。
[00巧]在中央陆地部13W及中间陆地部14W大致恒定的宽度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 情况下,接地时不存在上述陆地部向轮胎周向的退避位置,向轮胎轴向的变形增大。伴随于 此,中央陆地部13W及中间陆地部14的踏面在接地时局部发生形变,有可能在陆地部的边 缘附近产生不均匀磨损。在本发明中,中央主沟11W及胎肩主沟12W中央陆地部13W及 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方式使彼此的银齿的相位错开 地配置。因此各陆地部的踏面接地时,其宽度小的部分适当地晓曲,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踏 面接地时的局部形变,能够抑制陆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0076]如图2所示,胎肩主沟12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第S沟边缘12a和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四沟边缘12b。 阳077] 如图3所示,胎肩主沟12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沟部12m、和 向与第一沟部12m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沟部12n。第一沟部12mW及第二沟部I化相对 于轮胎周向的角度0 6例如为5°~25°。运样的胎肩主沟12相对于轮胎周向W及轮胎 轴向均衡地发挥边缘效应。 阳07引如图3所示,胎肩主沟12的沟深度d2例如为8mm~25mm。
[0079] 图5示出中央主沟11W及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中央主沟11的第一沟边缘 1Ia具有:向轮胎赤道C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11C、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 lid。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顶部Ilc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lie形成,第二顶部Ild 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Ilf形成。目P,第一顶部IlcW及第二顶部Ild由第一沟 边缘Ila中沿着轮胎周向连续的区域构成。纵边缘部lieW及纵边缘部Ilf也可W省略。 在该情况下,第一沟边缘Ila的银齿顶点成为第一顶部IlcW及第二顶部lid。
[0080] 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化具有:向轮胎赤道C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llg、和 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1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顶部Ilg由沿着轮胎周向延 伸的纵边缘部Ili形成。目P,第一顶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