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个用于移动交通工具的装置的运送乘客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251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两个用于移动交通工具的装置的运送乘客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送搭载在交通工具上的乘客的设备,其包括 -中间终端,设置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
-第一装置,用于通过将交通工具联接至牵引绳索而使交通工具在第一 终端和中间终端之间沿第 一路径移动,
-以及第二装置,用于通过将交通工具装载到升降机井(elevator shaft) 而使交通工具在中间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沿第二路径移动,该第二路径在中 间终端附近大致垂直于第 一路径。
背景技术
当需要利用联合的两个垂直和水平移动来进行乘客的公共运输时,这种 类型的设备是有利的。文献ITMI20000726描述了这样一种设备,其中第一 移动装置是具有水平行程的索道。由安装在地面上的路轨引导的索道吊舱 (car)借助由电力单元驱动的牵引绳索移动。用于吊舱的垂直移动的第二装 置参与将吊抢装载到升降机井上。为此,升降机井的地板设置有路轨段,当
升降机井位于中间终端中时,牵引绳索将吊抢运输到该路轨段,以将吊舱装 载进升降机井。
然而,上述设备不完全令人满意。在升降机往返移动期间,与吊舱相关 联的牵引绳索实际上不得不停下来以等待吊舱。所有连接到该绳索的吊舱随 即停驶以至损害该设备的吞吐能力,当涉及人员运输装置(pe叩le mover) 时,吞吐能力的损害更易于使乘客产生反应。
为了满足吞吐能力的需要,可以考虑增加引导路轨的数量、牵引绳索的 数量和升降机井的数量。然而这种解决方式仍旧难以实施且需要额外的电力 单元以及同步与安全系统,同时还伴有通常受到抑制的制造和维护费用的上 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运送搭载在交通工具上的乘客的设 备,以简单而可靠的方式保障高吞吐能力。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移动的第一装置由人员运输
装置构成,其包括
-闭环的架空绳索,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构成所述交通工具的可分离吊 抢,所述闭环配备有位于中间终端附近的吊艙的分离/附连段,
-传输轨道,用于引导和运送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该传输轨道包括移 动的终端段和固定的连接段,所述移动的终端段容纳在升降机井中且配备有 吊舱的第一独立驱动装置,所述固定的连接段配备有吊舱的第二独立驱动装 置且当升降机井处于中间终端时连接分离/附连段和终端段。
现有技术中,用于移动交通工具的第 一装置的操作由用于移动的第二装 置管理,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人员运输装置的操作与 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完全分离,因为与升降机井的分离/附连在上行路线
(up-line)进行,这允许牵引绳索的移动独立于升降机井的移动。故人员运 输装置与升降机井能相互独立地搡作。人员运输装置的正常操作没有受到影 响,因为在升降机井往返移动期间,联接至牵引绳索的人员运输吊舱移动。 为了避免任何碰撞的风险,在正要离开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的吊舱和即将由 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接收的吊舱之间,仅需设置一调整装置。这样的调整可 以通过调节(如果需要)牵引绳索的运行速度实现,或者通过所述传输轨道 的特殊布置实现,所述传输轨道例如具有存储段,该存储段平行于连接段且 在端部处通过切换系统连接至所述连接段。
根据优选实施例,第一独立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组带有充气轮胎的轮子, 其中的一个轮子联接至升降机井必备的电马达,所述第 一组轮子配备有第一 传动装置,从而各轮被其中 一个相邻轮以相同的圓周速度转动。
其它技术特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第二独立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组带有充气轮胎的轮子,其中的一个轮 子联接至来自于绳索的动力输出或第二电马达,所述第二组轮子配备有第二 传动装置,其中各轮被其中一个邻近轮旋转,
-第二组轮分为分别邻近终端段和分离/附连段的第一和第二连续部分, 其中第二传动装置使第 一部分的轮子以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转,并使第二部分 的轮子沿分离/附连段的方向,以增大的圆周速度旋转,-升降机井包括用于定位吊舱并用于根据预定定位使吊舱相对于所述 升降机井保持在适当位置中的装置,
-人员运输装置是可分离的单索架空索道缆车吊舱,其中由绳索构成的 闭环包括两个平行的往返运转类型的运行轨道,各轨道包括两个平行的、同 步移动的牵引承载绳,在所述轨道邻近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的端部处还包括 分离/附连段,
-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包括两个升降机井,各升降机井通过各自的传输 轨道与分离/附连段之一相关联。


通过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将变 得更显而易见,所给出的实施例仅用作非限制性示例并在附图中示出,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运输设备的一个示例的中间终端、第二终端、
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和用于移动的第一装置的一部分的前^L图, -图2是图1中组成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3是图1和图2中组成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中间终端的顶视图,
-图5示出了前述视图中的运送设备的第一终端的前视图,
-图6是图5中的终端的顶视图,
-图7在前^L图中详细示出了中间终端。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7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例子,该运送设备被设计用于 运送搭载在交通工具上的乘客,交通工具在此由用于人员运输装置的可分离 吊抢C构成。乘客在第一终端Sl和第二终端S2之间经由中间终端S3而被 运送。因此中间终端S3设置在终端Sl、 S2之间。各吊抢C被从第一终端 Sl (乘客可在此登车)移动到中间终端S3 (在此不允许下车或登车),然后 被从中间终端S3移动到第二终端S2 (乘客可在此下车或登车)。在终端S2 中经过一段预设的停驶时间后,吊舱C经历反向移动,直到其返回到终端 Sl,其中在终端S2登载的乘客可以在预设的停驶时间期间下车,在此停驶 时间期间新的乘客可以顺次登车。
6为了确保吊舱C的移动,运送设备包括第一装置,用于在第一终端S1
和中间终端S3之间沿第一路径移动吊抢C。根据余下的说明,各吊舱C的 移动通过吊舱C与架空类型(牵引承载)的牵引绳索的可分离联接实现。因 此吊舱C是可分离类型的。
该设备还包括第二装置,用于在中间终端S3和第二终端S2之间沿第二 路径移动吊舱C。第二路径至少在中间终端S3附近大致垂直于第一路径。 根据余下的说明,各吊舱C的移动通过将吊舱装载在升降机井IO上实现, 中间终端S3与终端S2垂直(在附图中位于终端S2上方)。然而,需要补偿 中间终端S3与第二终端S2之间的高度差时,可以设想吊舱C的通过装载在 升降机井10中而实现的移动。因此终端S2可位于中间终端S3上方,例如 垂直地位于终端S3上方,且第二路径可以不是垂直的(straight),或可以是倾 斜的直线。
第二终端S2布置在大致垂直的建筑物B的地面上,而中间终端S3位 于建筑物B的顶部。建筑物B的在终端S2和S3之间的部分在内部形成了 两个垂直的通道20,两个独立升降机井10沿着这两个通道20移动,各自进 行往返移动。中间终端S3容纳有与各升降机井10相关联的提升机构ML。 因此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包括两个升降机井10。
用于在第一终端Sl和中间终端S3之间移动吊舱C的第一装置由人员 运输装置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人员运输装置包括具有单一架空绳索 11的可分离单索架空索道缆车吊舱,该架空绳索11以闭环设置从而形成两 个每个都连接第一终端Sl和中间终端S3的连续环路。牵引承载绳索11受 驱动作连续运动,以驱动处于接合状态的可分离吊抢C至少沿所述闭环的一 部分移动。
为了实现这种具有两个连续环路的布置,终端Sl包括两个驱动滑轮 PM1、 PM2和一第一空转安装的换向滑轮PD1。这三个具有大致垂直轴线的 滑轮PM1、 PM2和PD1以下述方式设置在三角形的顶点处换向滑轮PD1 位于中心位置,驱动滑轮PM1和PM2在滑轮PD1的每一侧上侧向地偏置。 驱动滑轮PM1和PM2以相同的速度驱动架空绳索11。中间终端S3这部分 包括分别被标为PR1、 PR2和PR3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返回滑轮。这三个滑 轮PR1、 PR2和PR3以下述方式设置在三角形的顶点处返回滑轮PR3位 于中心位置,且返回滑轮PR1 、 PR2在返回滑轮PR3的每一侧上侧向地偏置。架空绳索11沿闭合环路在这六个滑轮形成的组之间延伸,使得架空绳
索连续地具有
-第一牵引承载绳D,在第一返回滑轮PR1和第一驱动滑轮PM1之间 延伸,
-第一连接绳14,在第一驱动滑轮PM1和第一换向滑轮PD1之间延伸, _第二牵引承载绳15,在第一换向滑轮PD1和第三返回滑轮PR3之间 延伸,
-第三牵引承载绳16,在第三返回滑轮PR3和第一换向滑轮PD1之间 延伸,
-第二连接绳17,在第一换向滑轮PD1和第二驱动滑轮PM2之间延伸, _第四牵引承载绳18,在第二驱动滑轮PM2和第二返回滑轮PR2之间 延伸,
-以及第三连接绳19,在第二返回滑轮PR2和第一返回滑轮PR1之间延伸。
第一换向滑轮PD1可以是双槽整体式滑轮或具有两个独立的同轴安装 的单槽滑轮的滑轮组。由第三返回滑轮PR3执行的角度偏转等于第二和第三 牵引承载绳15、 16之间的180。。第一和第三牵引承载绳13、 16平行且高度 相同,相邻并被同步驱动。第二和第四牵引承载绳15、 18也是这样,但方 向相反。
因此由绳索11构成的闭环包括两个平行的、往返运行轨道V1、 V2,每 个轨道V1、 V2包括两个平行的、同步运行的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 所述设备仅包括两个吊舱C,每个吊抢与轨道V1、 V2之一相关联。通过同 时与两个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同时联接,给定的吊舱C总是在同一 轨道VI、 V2上以往返运动的形式移动,所述往返运动通过使驱动滑轮PM1、 PM2的旋转方向反转来实现。同一轨道V1、 V2上的相反运动在终端Sl中 被吊舱C装载和卸载乘客的停驶时间打断,在中间终端S3中被吊舱C往返 至终端S2所需的时间打断。
每个轨道V1、 V2与相应的升降机井IO相关联给定的轨道V1、 V2 总是通过相应的传输轨道将其吊舱C传输给同一升降机井10。为使在轨道 VI、 V2上移动的吊舱C能接合在相对应的传输轨道上(反之亦然),每个 轨道V1、 V2在其邻近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即邻近相对应的升降机井10的端部处包括分离/附连段Tl。因此各升降机井IO通过相应的传输轨道与分
离/附连段Tl之一相关联。当发生从终端Sl向终端S2的移动时,位于给定 轨道V1、 V2与相关联升降机井10之间的传输轨道在吊舱运行过分离/附连 段T1之后,执行对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的传送,直到吊舱C完全装载入 升降机井10。相反地,当由终端S2向终端Sl移动时,位于给定轨道V1、 V2与相关联升降机井10之间的传输轨道对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执行从升 降机井10内向分离/附连段Tl的传送,吊舱C在分离/附连段Tl处重新联 接至架空绳索11。
建筑物B在中间终端S3的高度处包括水平平台12,两个传输轨道部分 地位于其中。平台12属于中间终端S3。
各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也接合于相应的换向滑轮,所述换向滑 轮具有横过架空绳索ll的运行方向设置的水平轴线。这些换向滑轮分别标 为PD2、 PD3、 PD4、 PD5,并空转地安装于水平平台12内。第二换向滑轮 PD2执行第一牵引承载绳13的角度转换,第三换向滑轮PD3执行第三牵引 承载绳16的角度转换,第四换向滑轮PD4执行第二牵引承载绳15的角度转 换,第五换向滑轮PD5执行第四牵引承载绳18的角度转换。
由换向滑轮PD2至PD5向下执行的转换包含有给定轨道VI、 V2的牵 引承载绳对13、 15、 16、 18的间隔,其对应于吊舱C通过所需的间隙。如 果在线路上的间隔距离较小,绳13、 15、 16、 18只需简单地在分离/附连段 Tl与换向滑轮PD2至PD5之间侧向地换向。在换向滑轮PD2至PD5前面 沿大致水平的平面延伸的绳13、 15、 16、 18转换至垂直或倾斜的平面,且 返回滑轮PR1至PR3沿该垂直或倾斜平面设置。返回滑轮PR1至PR3空转 地安装在建筑物B上,位于建筑物B之外、平台12之下。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通过液压千斤顶或配重、或其它任何等效系统保持拉紧状态,作 用在返回滑轮PR1至PR3上。
人员运输装置的正确操作部分地依赖于牵引运输绳13、 15、 16、 18的 同步驱动。滑轮PM1、 PM2的驱动可以借助电气差动系统通过由完全一样 的电源供电的相同电马达实现,也可借助由单一 电马达驱动的机械差动系统 实现。
各传输轨道实现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从分离/附连段T1向升降机井 IO的引导和运送,反之亦然。为此,其包括固定连接段T2,当升降机井IO位于中间终端S3时,该连接段T2实现分离/附连段Tl与升降机井10的入 口之间的连4妻。
各传输轨道还包括容纳在升降机井10内的移动终端段T3,该移动终端 段T3与连接段T2对齐但不连续。终端段T3执行吊舱C从升降机井10的 入口直到吊舱C完全载入升降机井IO的引导和运送,反之亦然。
这样,各传输轨道包括容纳在相应升降机井10内的移动终端段T3和固 定连接段T2,当升降机井IO位于中间终端S3中时,该固定连接段T2连接 相对应的分离/附连段Tl和所述终端段T3。
为了实现吊舱C在升降机井10的入口和升降机井10的内部之间的受控 运动,反之亦然,终端段T3配备有吊舱C的第一独立驱动装置。同样,为 了实现吊舱C在升降机井10的入口和分离/附连段Tl之间的受控运动,反 之亦然,连接段T2配备有吊舱C的第二独立驱动装置。
工作中,各可分离的吊舱C通过具有可分离抓持器的架体联接至相对应 的牵引承载绳对13、 15、 16、 18。在中间终端S3的入口处,吊餘C沿分离 /附连段T1、通过打开抓持器而与两根绳分离。然后吊舱C减速,以减小的 速度沿传输轨道移动到升降机井10内。为此,分离/附连段Tl装备有分离 机构(未示出),该分离机构例如包括可分离抓持器的控制斜坡,其使抓持 器打开,进而使吊舱C与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分离。
为使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能够沿预定路径移动,其架体配备有至少一 对侧向偏移的槽轮,各槽轮牢固地固定于抓持器。各轨道V1、 V2的连接段 T2设置有由一对平行导轨形成的架体引导装置。在槽轮滚动期间,每个导 轨引导这对槽轮中的一个槽轮。为了实现减速然后以减小的速度移动,各可 分离抓持器还包括摩擦轨道。每个轨道V1、 V2的连接段T2设置有独立的 驱动装置,与摩擦轨道协同工作。为此,该独立的驱动装置包括平行的两组 具有充气轮胎的轮21。对于每组轮21,其中一个轮21联接至来自于绳索11 的动力输出(未示出)或电马达22。每组轮21还配备有传动装置,从而每 个轮21被相邻轮21的一个驱动。
出于类似的目的,各轨道VI、 V2的终端li T3包括一对平行的导轨和 平行的两组具有充气轮胎的轮23。这两组轮23构成配备终端段T3的独立 驱动装置。对于每组轮,其中一个轮23联接至牢固地固定于升降机井10的 电马达24。每组轮还配备有传动装置,从而各轮23由相邻轮23之一以相同
10的圓周速度旋转。将吊舱C装载到升降机井10,以及相反地沿连接段T2的 方向卸载吊舱,是通过对电马达24旋转速度的适当控制实现的。
连接段T2的导轨与终端段T3的导轨对齐但不连续。以类似的方式,连 接段T2的每组轮21与终端段T3的其中一组轮23对齐但不连续。
配备连接段T2的传动装置由一对辅助滑轮形成,这些辅助滑轮同轴地 安装在所述轮组中的每个轮21上并且与带协同工作,或该传动装置由小齿 轮形成,该小齿轮同轴地安装在所述轮组中的每个轮21上并且与适配在两 个小齿轮之间的空转小齿轮协同工作。配备终端段T3的传动装置也是这样。
连接段T2的轮组21被分成分别邻近终端段T3和分离/附连段Tl的第 一和第二连续部分T21、 T22。在第一部分T21,传动装置使轮21以相同的 圆周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在第二部分T22,传动装置使轮21沿分离/附连 段T1的方向以增大的圆周速度旋转。该特征使吊舱C在分离后减速,或在 联接至绳索11之前加速。为了实现联接,每个分离/附连段Tl还包括附连 机构(未示出),其与分离机构独立或不独立,且其使抓持器关闭,实现吊 舱C在牵引承载绳13、 15、 16、 18上的接合。
由上述可知,该传送设备配备有两个并行且独立操作的移动系统,每个 移动系统包括运行轨道V1、 V2、吊舱C、分离/附连段Tl、传输轨道和升降 机井10。为了组成各移动系统,人员运输装置包括
-闭环的架空绳索ll,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可分离吊舱C,所述闭环配备 有位于中间终端S3附近的吊舱C的分离/连接段Tl ,
-传输轨道,用于引导和传送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该传输轨道包括 移动的终端段T3和固定的连接段T2,该终端段T3容纳在升降机井10中且 配备有吊抢C的第一独立驱动装置,该连接段T2配备有吊舱C的第二独立 驱动装置并在升降机井IO处于中间终端S3时连接分离/连接段Tl和终端段 T3。
人员运输装置包括单一的架空绳索11以组成这两个移动系统。为了加 强对侧风的稳定性,每个轨道V1、 V2包括两个牵引承载绳,这意味着必需 有两个连续的环路,每个都连接中间终端S3和第一终端Sl。
此外,每个升降机井10包括用于定位吊抢C并根据预定定位将所述吊 艙相对于所述升降机井IO保持在适当位置中的装置。为此,升降机井10可位置对应于吊舱C的所需定位。在另一替换的实施例中,升降机井10包括 可收缩的定心装置,用于与吊舱C下方的孔的协同工作。该用于定位和保持 适当位置的装置被设计用于确保满足由适用于升降机系统的管理规则所执 行的水平阈值公差和垂直阈值公差。
很明显,独立操作的升降机井IO的数量可以根据所需的吞吐能力改变。 例如,该设备可能仅包括单个的升降机井10。在此替换的实施例中,连接段 T2在其长度内的一点处分成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在它们的其中一端通过 由控制装置控制的切换机构相互连接。其中一个分支的另一端连接至其中一 条轨道VI 、 V2的分离/附连段Tl,另 一分支的另 一端连接至另 一条轨道VI 、 V2的分离/附连段Tl。
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上述人员运输装置可以替换为 -可分离单索架空索道的缆车吊舱,其中单一牵引承载绳索以闭环设置 有单个环路和两个运行方向相反的单向连续运行轨道,各轨道包括单个的牵
引承载绳,
-具有两个连续环路的闭环可分离单索架空索道的缆车吊舱,环路由架 空牵引承载绳索构成,该绳索包括两个平行的、且运行方向相反的连续运行 轨道,各轨道包括两个同步移动的平行牵引承载绳,
-具有两条牵引承载绳索的可分离缆车吊舱,各牵引承载绳索以闭环设 置有单个环路,两个环路侧向地偏离以构成两个平行的、且运行方向相反的
单向连续运行轨道,各轨道包括两条同步移动的牵引承载绳;
-具有两条牵引承载绳索的可分离缆车吊舱,各牵引承载绳索以闭环设 置有单个环路,两个环路侧向地偏离以构成两个平行的往返类型的运行轨 道,各轨道包括两条同步移动的牵引承载绳;
-具有以闭环设置的至少一条牵引绳索和至少一条承载绳索的可分离 缆车吊舱,所述承载和牵引绳索构成两个平行的往返类型的运行轨道,各轨 道包括至少一条承载绳和至少一条牵引绳;
-具有以闭环设置的至少一条牵引绳索和至少一条承载绳索的可分离 缆车吊舱,所述承载和牵引绳索构成两个平行的、且运行方向相反的单向连 续运行轨道,各轨道包括至少一条承载绳和至少一条牵引绳。
最后,无论人员运输装置采用哪一种实施例,通过架空绳索运行而被驱 动的吊舱C的数目依赖于所需的吞吐量,可以超过两个。出于相同的目的,独立操作的升降机井IO的数目也可以改变。这样,连接段T2可以包括至少 一个具有切换机构的段,该切换机构由控制装置控制,以向不同的升降机井 10分派来自分离/附连段Tl的吊舱C。此外,对应于给定的分离/附连段Tl 的分离机构和附连机构可能沿着由绳索(一个或多个)形成的闭环沿其运行 方向交错。这种情况下,连接段T2必须包括附加的切换机构。这样,连接 段T2在其长度内的一点处分成两个分支,该两个分支通过所述的附加切换 机构在它们的一端互相连接。其中一条分支的另一端连接至分离^4勾,另一 条分支的另 一端连接至附连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运送搭载在交通工具(C)上的乘客的设备,包括-中间终端(S3),设置在第一终端(S1)和第二终端(S2)之间,-第一装置,用于通过将交通工具(C)联接至牵引绳索(11)而在第一终端(S1)和中间终端(S3)之间沿第一路径移动交通工具(C),-以及第二装置,用于通过将交通工具(C)装载在升降机井(10)上而在中间终端(S3)和第二终端(S2)之间沿第二路径移动交通工具(C),该第二路径在中间终端(S3)附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路径,其特征在于,用于移动的第一装置由人员运输装置构成,其包括-闭环的架空绳索(11),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构成所述交通工具(C)的可分离吊舱(C),所述闭环配备有位于中间终端(S3)附近的吊舱(C)的分离/附连段(T1),-传输轨道,用于引导和运送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C),该传输轨道包括移动的终端段(T3)和固定的连接段(T2),所述移动的终端段(T3)容纳于升降机井(10)中并配备有吊舱(C)的第一独立驱动装置,所述固定的连接段配备有吊舱(C)的第二独立驱动装置且在升降机井(10)处于中间终端(S3)时连接所述分离/附连段(T1)和所述终端段(T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独立驱动装置包 括第一组具有充气轮胎的轮(23),轮(23)中的一个联接至电马达(24), 所述电马达(24)牢固地固定于升降机井(10),所述第一组轮(23)设置 有第一传动装置,用于使各轮(23)通过其中一个邻近轮(23)以相同的圆 周速度旋转。
3、 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独 立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组具有充气轮胎的轮(21),轮(21)中的一个联接至 来自于所述绳索(11)的动力输出或第二电马达(22),所述第二组轮(21) 配备有第二传动装置,从而每个轮(21)被其中一个邻近轮(21)旋转。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组轮(21)被分成分 别邻近终端段(T3)和分离/附连段(Tl)的第一连续部分(T21)和第二连 续部分(T22),其中第二传动装置使第一部分(T21)的轮(21)以相同的 圓周速度旋转,而使第二部分(T22)的轮(21)沿分离/附连段(Tl)的方向以增大的圆周速度旋转。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升降机井(10)包括用于定位吊舱(C)并根据预定定位使吊舱(C)相对于所述升降机井(10)保持在适当位置的装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人员运输装置是可分离的单索架空索道缆车吊舱,其中由绳索(11)构成的所述闭环包括两条平行的往返类型的运行轨道(Vl、 V2),各轨道包括两条平行的同步运行的牵引承 载绳(13、 15、 16、 18),并在所述轨道邻近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的端部处 还包括分离/附连段(Tl )。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移动的第二装置包括 两个升降机井(10),各升降机井(10)通过相应的传输轨道与分离/附连段(Tl )中的一个相关联。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终端(S2)位于中间 终端(S3)的垂直下方。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终端(S2)位于中间 终端(S3)的垂直上方。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两个用于移动交通工具的装置的运送乘客的设备。其包括在第一终端和中间终端(S3)间移动交通工具(C)的第一装置,和通过将交通工具装在升降机井(10)上而在中间终端和第二终端(S2)间移动交通工具的第二装置。第一装置由人员运输装置构成,包括驱动至少一个构成该交通工具的可分离吊舱(C)的闭环架空绳索(11),该闭环在中间终端(S3)附近配备有吊舱的分离/附连段(T1)。人员运输装置还包括引导和运送处于分离状态的吊舱的传输轨道。该轨道包括在升降机井(10)中并配有吊舱的第一独立驱动装置的移动终端段(T3),和配有吊舱的第二独立驱动装置且在升降机井处于中间终端(S3)时连接分离/附连段和终端段的固定连接段(T2)。
文档编号B61B7/00GK101428620SQ20081018426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1日
发明者尼古拉斯·雷文南特, 斯蒂法诺·沙雷尔, 西尔里·盖特 申请人:波马加尔斯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