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8195发布日期:2019-11-29 16:3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运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对于在铁路沿线执行线路冲洗等作业任务的轨道车辆,通常需要在车辆端部设置可供人员进行随车作业的工作平台。为满足人员通过及作业活动要求,工作平台的宽度及长度不能太小。由于铁路车辆主要以编组方式连挂运行,两车端部间隙在1.5m左右,因此工作平台不能太宽,否则会影响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与相邻车端部结构干涉,损坏车辆,危及运输安全。此外,铁路车辆间用车钩连接,我国准轨车辆的车钩中心线高880mm,为避免与车钩及其解钩装置干涉,工作平台离轨面的高度至少在1.2m以上,而且工作平台周边须设置安全围栏,防止人员跌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车辆正常连挂及运行,同时满足操作人员正常作业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车体端部的平台装置以及设置在平台装置上的护栏组件,所述平台装置与固定在车体端部的平台支座铰接,在工作位时,所述护栏组件与车体的端面配合形成围栏结构,在所述平台装置下方设置有用于限位和支承平台装置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车体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平台装置能向车体方向翻转形成关闭位,所述平台装置上的护栏组件能够为平台装置的翻转让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护栏组件包括侧部防护栏、端部防护栏以及端部活动栏杆,所述侧部防护栏与平台装置远离车体的侧面铰接,在所述平台装置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防护栏,所述端部活动栏杆设置在平台装置上安装低的端部防护栏的一端,所述平台装置两端的端部防护栏之间的内距大于车体的宽度,在工作位时,所述端部活动栏杆一端与侧部防护栏连接,其另一端与固定在车体端部的活动栏杆支座铰接,所述端部活动栏杆用于支撑可转动的侧部防护栏,在需要收拢工作平台时,拆除端部活动栏杆并放倒侧部防护栏,所述平台装置能向车体方向翻转至竖直状态,所述平台装置两端的端部防护栏位于车体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在所述平台装置下方设置有气弹簧,所述气弹簧一端与平台装置铰接,其另一端与固定在车体端部的气弹簧支座铰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平台装置包括底架、防护栏支座、弹簧耳座、支撑耳座和折页座,所述底架的长度大于车体的宽度,所述防护栏支座设置在底架远离车体的外侧,在所述防护栏支座上设置有用于与侧部防护栏分别在工作位和关闭位时进行连接的圆孔,所述弹簧耳座设置在底架的底部并用于与气弹簧一端铰接,所述支撑耳座设置在底架的底部并用于与支撑座连接,所述折页座设置在底架靠近车体的一侧并用于与平台支座铰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防护栏支座呈l形,所述防护栏支座上设置有支座第一圆孔、支座第二圆孔和支座第三圆孔,所述支座第一圆孔和支座第二圆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支座第三圆孔位于支座第一圆孔的正下方,所述支座第一圆孔和支座第三圆孔用于安装展开为工作位的侧部防护栏,所述支座第一圆孔和支座第二圆孔用于固定折叠后的侧部防护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侧部防护栏为可两段折叠的栅栏式结构,包括下立柱、中间栏杆、上立柱和扶手,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相互铰接,所述下立柱设置有用于容纳上立柱的凹槽,在所述下立柱上设置有下立柱第一圆孔、下立柱第二圆孔、下立柱第三圆孔和下立柱第四圆孔,所述下立柱第一圆孔和下立柱第二圆孔的孔距与防护栏支座上的支座第一圆孔和支座第三圆孔的孔距相等,用于下立柱与防护栏支座的连接固定,所述上立柱设置有上立柱第一圆孔、上立柱第二圆孔和上立柱第三圆孔,所述上立柱第一圆孔和上立柱第二圆孔的孔距与下立柱第三圆孔和下立柱第四圆孔的孔距相等,用于上立柱和下立柱的连接固定,并且上立柱第一圆孔和上立柱第三圆孔的孔距与下立柱第一圆孔和下立柱第三圆孔的孔距相等,用于上立柱与防护栏支座的连接固定,所述下立柱与中间栏杆垂直布置并固定连接,所述扶手水平布置并与上立柱上端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平台装置一端的端部防护栏高,另一端的端部防护栏低,高的端部防护栏延伸至靠近扶手的高度,所述端部活动栏杆设置在低的端部防护栏对应一端的上方,所述端部活动栏杆一端与活动栏杆支座铰接,其另一端与扶手对应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其所述支撑座顶部水平,所述支撑座顶部与放平后的平台装置底面接触,在所述支撑座前端部设置有安装固定槽,所述安装固定槽用于容纳平台装置底部的支撑耳座,当平台装置放平后,通过销轴穿过支撑座的安装固定槽以及平台装置的支撑耳座,将所述平台装置固定在支撑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翻式平台和折叠式防护栏,结构紧凑,翻转关闭后占用空间小,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平台打开后由支撑座承力,并通过圆销与支撑座固定在一起,防止工作平台跳动,平台装置周边设置了安全围栏,平台装置承载能力大,安全可靠性高。

3本实用新型采用弹簧支撑技术,大幅度减小平台装置转动时的力矩,使翻转操作省力,并缓解平台装置展开时对支撑座的冲击。

4本实用新型的转动件、活动件均采用圆销连接固定,装卸时无需借助其它工具,工作平台的开闭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工作位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低的端部防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高的端部防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关闭位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平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立柱与中间栏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立柱与扶手的连接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拆除端部活动栏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并放倒侧部防护栏时上立柱、下立柱转动方向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侧部防护栏折叠放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在关闭位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平台装置,1.1为底架,1.2为防护栏支座,1.2a为支座第一圆孔,1.2b为支座第二圆孔,1.2c为支座第三圆孔,1.3为弹簧耳座,1.4为支撑耳座,1.5为折页座,2为侧部防护栏,2.1为下立柱,2.1a为下立柱第一圆孔,2.1b为下立柱第二圆孔,2.1c为下立柱第三圆孔,2.1d为下立柱第四圆孔,2.1e为凹槽,2.2为中间栏杆,2.3为上立柱,2.3a为上立柱第一圆孔,2.3b为上立柱第二圆孔,2.3c为上立柱第三圆孔,2.4为扶手,3为端部防护栏,5为端部活动栏杆,6为支撑座,6a为安装固定槽,7为气弹簧,8为活动栏杆支座,9为平台支座,10为气弹簧支座,11为车体,11a为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如图1至15所示,一种轨道车辆端部翻转式工作平台,包括设置在车体11端部的平台装置1以及设置在平台装置1上的护栏组件,所述平台装置1与固定在车体11端部的平台支座9铰接,在工作位时,所述护栏组件与车体11的端面11a配合形成围栏结构,在所述平台装置1下方设置有用于限位和支承平台装置1的支撑座6,所述支撑座6与车体11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平台装置1能向车体11方向翻转形成关闭位,所述平台装置1上的护栏组件能够为平台装置1的翻转让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栏组件包括侧部防护栏2、端部防护栏3以及一个端部活动栏杆5,所述侧部防护栏2与平台装置1远离车体11的侧面铰接,在所述平台装置1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防护栏3,所述平台装置1一端的端部防护栏3高,整体呈日字形,以防止人员从平台装置端部跌落,另一端的端部防护栏3低,整体呈倒[形,以方便人员从其顶部跨进平台装置,高的端部防护栏3延伸至靠近扶手2.4的高度,所述端部活动栏杆5设置在低的端部防护栏3对应一端的上方,所述端部活动栏杆5一端与活动栏杆支座8铰接,其另一端与扶手2.4对应端部连接,所述平台装置1两端的端部防护栏3之间的内距大于车体11的宽度,在工作位时,所述端部活动栏杆5一端与侧部防护栏2连接,其另一端与固定在车体11端部的活动栏杆支座8铰接,所述端部活动栏杆5用于支撑可转动的侧部防护栏2,在需要收拢工作平台时,拆除端部活动栏杆5并放倒侧部防护栏2,所述平台装置1能向车体11方向翻转至竖直状态,所述平台装置1两端的端部防护栏3位于车体11两侧,工作平台关闭后占用空间小。

为了大幅度减小平台装置转动时的力矩,使翻转省力,并缓解平台装置展开时对支撑座的冲击,在所述平台装置1下方设置有气弹簧7,所述气弹簧7一端与平台装置1铰接,其另一端与固定在车体11端部的气弹簧支座10铰接。

如图7所示,所述平台装置1包括底架1.1、防护栏支座1.2、弹簧耳座1.3、支撑耳座1.4和折页座1.5,所述底架由型钢、板材组焊成长方形结构,所述底架1.1的长度大于车体11的宽度,所述防护栏支座1.2设置在底架1.1远离车体11的外侧,在所述防护栏支座1.2上设置有用于与侧部防护栏2分别在工作位和关闭位时进行连接的圆孔,所述弹簧耳座1.3设置在底架1.1的底部并用于与气弹簧7一端铰接,所述支撑耳座1.4设置在底架1.1靠近中心位置的底部并用于与支撑座6连接,所述折页座1.5设置在底架1.1靠近车体11的一侧并用于与平台支座9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栏支座1.2呈l形,所述防护栏支座1.2上设置有支座第一圆孔1.2a、支座第二圆孔1.2b和支座第三圆孔1.2c,其圆心分别位于等边直角三角形的3个顶点,所述支座第一圆孔1.2a和支座第二圆孔1.2b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支座第三圆孔1.2c位于支座第一圆孔1.2a的正下方,所述支座第一圆孔1.2a和支座第三圆孔1.2c用于安装展开为工作位的侧部防护栏2,所述支座第一圆孔1.2a和支座第二圆孔1.2b用于固定折叠后的侧部防护栏2。

如图3、4和5所示,所述侧部防护栏2为可两段折叠的栅栏式结构,包括下立柱2.1、中间栏杆2.2、上立柱2.3和扶手2.4,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均为长条形,所述中间栏杆和扶手均为圆管形,所述下立柱2.1和上立柱2.3相互铰接,相邻的侧部防护栏中,下立柱间距与上立柱间距相等,所述下立柱2.1设置有用于容纳上立柱2.3的凹槽2.1e,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上立柱的厚度;如图9所示,在所述下立柱2.1上设置有下立柱第一圆孔2.1a、下立柱第二圆孔2.1b、下立柱第三圆孔2.1c和下立柱第四圆孔2.1d,所述下立柱第一圆孔2.1a和下立柱第二圆孔2.1b的孔距与防护栏支座1.2上的支座第一圆孔1.2a和支座第三圆孔1.2c的孔距相等,用于下立柱2.1与防护栏支座1.2的连接固定;如图11所示,所述上立柱2.3设置有上立柱第一圆孔2.3a、上立柱第二圆孔2.3b和上立柱第三圆孔2.3c,所述上立柱第一圆孔2.3a和上立柱第二圆孔2.3b的孔距与下立柱第三圆孔2.1c和下立柱第四圆孔2.1d的孔距相等,用于上立柱2.3和下立柱2.1的连接固定,并且上立柱第一圆孔2.3a和上立柱第三圆孔2.3c的孔距与下立柱第一圆孔2.1a和下立柱第三圆孔2.1c的孔距相等,用于上立柱2.3与防护栏支座1.2的连接固定;如图8所示,所述下立柱2.1与中间栏杆2.2垂直布置并固定连接,其整体呈井字形框架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扶手2.4水平布置并与上立柱2.3上端部固定连接,其整体呈t字形结构,方便整体翻转,在所述扶手靠近端部活动栏杆杆的端部设置有一段圆轴2.4.1,其直径较小、末端有螺纹,用于安装端部活动栏杆杆。

组装时,上立柱第一圆孔、上立柱第二圆孔分别与下立柱第三圆孔和下立柱第四圆孔对齐,然后用圆销把上立柱、下立柱组装在一起,形成横竖交错的栅栏式结构,折叠时,取出下立柱第四圆孔处圆销,使上立柱带动扶手绕上立柱第二圆孔圆心向下立柱第一圆孔方向转动180°,可把上立柱折叠、收纳在下立柱的凹槽内,节省存放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6整体呈直角梯形结构,其顶部水平,根部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弯矩,安全承托较重的平台装置,所述支撑座6顶部与放平后的平台装置1底面接触,在所述支撑座6前端部设置有安装固定槽6a,所述安装固定槽6a用于容纳平台装置1底部的支撑耳座1.4,当平台装置1放平后,通过销轴穿过支撑座6的安装固定槽6a以及平台装置1的支撑耳座1.4,将所述平台装置1固定在支撑座6上,防止平台装置跳动,保证其安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是:先把支撑座、活动栏杆支座、平台支座、气弹簧支座安装在车体端部,端部防护栏分别焊接在平台装置两端,用圆销把平台装置铰接在平台支座上,把平台装置平放到支撑座上,并使支撑座头部圆孔与支撑耳座上的圆孔对齐,用圆销把二者固定在一起,把侧部防护栏下立柱的下立柱第一圆孔和下立柱第二圆孔分别与防护栏支座的支座第三圆孔和支座第一圆孔对齐,用圆销把侧部防护栏固定在平台装置外侧,用圆销把气弹簧一端铰接在平台装置的弹簧耳座上,把另一端铰接在气弹簧支座上;端部活动栏杆一端的圆孔套在扶手端部的圆轴上,圆轴末端用螺母固定,端部活动栏杆的另一端用圆销铰接在活动栏杆支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关闭工作平台时,依次取出连接平台装置与支撑座的圆销、连接端部活动栏杆与活动栏杆支座的圆销、侧部防护栏上立柱的下立柱第一圆孔和下立柱第四圆孔处的圆销,如图13所示,把上立柱朝平台装置外侧方向折叠,转动180°后落入下立柱的凹槽内,把折叠后的上立柱和下立柱一起向平台装置内侧转动约90°并放平在平台装置,使上立柱的上立柱第三圆孔、下立柱的下立柱第一圆孔与防护栏支座的支座第二圆孔对齐,然后穿入圆销,固定折叠放倒后的侧部防护栏;最后,把平台装置朝靠近车体方向翻转,在人力及其弹簧支撑力共同作用下,把平台装置由水平的工作位转动到竖直的关闭位,如图15所示。打开工作平台时的操作与关闭工作平台的操作过程相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