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车厢及高速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498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车厢及高速轨道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车组等高速轨道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车厢,属于轨道车辆内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轨道车辆的迅速发展,对车厢内装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提高车厢的档次,满足高端乘客的个性化需求。由于高速列车运行速度较快,乘客乘坐高速列车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所以在高速列车的车厢内普遍配备的是座椅,在部分长途运营的轨道车辆的车厢内配备有卧铺。

目前配备的座椅主要由靠背、座垫和扶手组成,每一组座椅由两到三个单人座椅组成,其中,只有靠背可以人为调节向后倾斜的角度,以使乘客坐起来更为舒适。但无论是座椅还是卧铺,都只能为乘客提供单一的功能,就座椅而言,只能座不能躺,而且不能为乘客提供其它方面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部分高端乘客对车厢环境的更高档次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号为201110121239.0的“高速列车用多功能座椅”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可以实现躺、座转换的多功能座椅,该座椅包括一个罩壳,在罩壳内安装靠背、座垫、腿靠、扶手、传动机构等,所述靠背与座垫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座垫与腿靠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靠背、座垫及腿靠均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由传动机构带动完成起降或平移的动作,实现躺、座的转换。该座椅虽然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但由于占用空间较大,使得每节车厢的乘员数量大幅较少,而且重量较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既可以保证乘坐的舒适性,又可以保证车厢乘员的数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车厢空间利用率的轨道车辆车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备有上述轨道车辆车厢的高速轨道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车厢,包括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两列座椅单元,所述座椅单元中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向座椅所在侧的侧墙方向倾斜设置。

进一步,对应每个所述座椅单元在所述侧墙上设置一个车窗,所述车窗从车体侧墙一直向上连续延伸至车体顶板的位置。

进一步,前后两个所述座椅单元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交错叠置安装。

进一步,每个所述座椅单元由间壁隔开,所述间壁为由横向间壁和纵向间壁组成的L形,其中所述横向间壁为S形状。

进一步,所述座椅在本座椅单元的横向间壁外侧的向外凹的空间与前方座椅单元的横向间壁内侧的向内凹的空间内延伸。

进一步,在所述纵向间壁上设置有间壁门,用于封闭相邻两个所述座椅单元之间的通过间隙。

进一步,在所述纵向间壁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装饰灯及号码灯。

进一步,每个所述座椅由靠背、座垫及运动机构组成,所述运动机构带动所述靠背和座垫运动以在坐位、卧位及任意斜靠位之间转换。

进一步,每个所述座椅单元中包括搁脚台,搁脚台固定在前方座椅单元的间壁上,所述座椅处于卧位时,所述搁脚台、座垫、靠背共同形成水平的卧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速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轨道车辆车厢。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厢及高速轨道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将车厢的座椅分为两列并分别向侧墙方向倾斜设置,而且前后两个座椅单元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交错叠置安装,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减少每个座椅单元所占用的空间,在保证乘客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车厢的乘员数量,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车厢空间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座椅单元通过半高的间壁和间壁门隔开,每个座椅单元中的座椅向车窗方向倾斜,并可以在坐位、卧位及斜靠位置之间任意转换,而且每个座椅单元对应一组车窗,车窗由侧墙一直向上延伸至侧顶的位置,大幅地增加了车窗视野,改善了视觉效果,这种布置方式为乘客提供了最好的观景视线和最佳的 用户体验,且具有极好的私密性,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各国家之间进行长途运营的洲际列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头车车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中间车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厢布局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座椅单元(坐位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座椅单元(坐位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座椅单元(卧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6所示,头车车厢1,司机室1a,观光车厢1b,吧台车厢1c,中间车厢2,客区车厢2a,货区车厢2b,楼梯3,客区车厢地板4,支撑结构5,车门6,通道7,过渡区域8,车厢端门9,洗手盆10,卫生间11,休闲沙发12,电视机13,观光沙发14,吧台桌15,吧台椅16,候车区17,座椅单元18,车厢过道19,座椅20,搁脚台21,桌22,功能椅23,间壁24,横向间壁24a,纵向间壁24b,侧墙25,靠背26,座垫27,间壁门28,置物台29,壁灯30,车窗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速轨道车辆,由两端的头车车厢1和中间的多节中间车厢2联挂组成。

如图1所示,头车车厢1由司机室1a及紧邻司机室1a的上层观光车厢1b和下层吧台车厢1c组成,上层的观光车厢1b和下层的吧台车厢1c通过楼梯3连通。上层的观光车厢1b具有高出司机室1a的部分,在高出部分的侧墙上开有侧墙车窗,在车顶上还开有大视野的天窗,侧墙车窗从车头的部分向两侧一直向后延伸环绕车体设置,观光车厢1b内设置有供乘客使用的观光沙发14,乘客坐在观光沙发14上可以通过环形的侧墙车窗和车顶的天窗观看车外景观。乘客坐在观光车厢1b里时,可以透过三个面上的呈环形的侧墙车窗观赏车外的景观,得到全视野的观景体验,大幅提高了车辆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在吧台车厢1c内设置有吧台桌15和吧台椅16、酒柜等设备,供乘客休闲娱乐用。观光车厢1b和吧台车厢1c的设置不但可以为乘客提供全视野的观景体验,提高乘坐 的舒适性,还增加了列车的观光和娱乐功能,满足高层次乘客乘坐的需求。

如图2和图3所示,每节中间车厢2也同样分为上、下两层,其上层为供乘客乘坐的客区车厢2a,下层为用于放置货物的货区车厢2b,上层的客区车厢2a和下层的货区车厢2b之间通过客区车厢地板4分隔。上层的客区车厢2a包括商务包间车厢、一等座车厢及二等座车厢等。

上层的客区车厢2a和下层的货区车厢2b分别对应两层站台,乘客和货物分别从不同的站台上下车,实现人、货分离,互不影响,不但可以大大缩短每一站所需停靠的时间,而且还可以保证乘客上下车的安全,特别适合长途运营。为了便于货物的识别和装卸,货物都分别放置在小型的集装箱内,集装箱的识别和装卸均由机器人自动完成。

下层的货区车厢2b为贯通的结构,中间用隔断等结构分隔出设备舱和货舱,设备舱位于转向架的上方,货舱位于两个转向架的中间,在货舱内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有一个支撑结构5,支撑结构5优选采用金属的框架结构,保证支撑结构3的整体结构强度,支撑结构5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在起到支撑上层的客区车厢2a的作用外,还可以将货舱分隔成多个不同的功能区间,以利于分隔放置不同类型的货物,利于货物的识别和装卸。

在货区车厢2b的设备舱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安装有一裙板,在货舱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折叠门(图中未示出),在货舱的地板上设置有滚珠等结构,方便集装箱在地板上移动,在地板上还设置有集装箱定位结构,在集装箱安装在规定位置后,由定位结构固定集装箱,保证集装箱在车辆长途运输过程中能够稳定固定。到站需要装卸货物时,将折叠门向上打开,机器人自动识别需要卸车的集装箱,并将其推出货区车厢2b进入站台的卸货区,同时机器人将新的需要装上车辆的集装箱从站台的装货区按设定位置推入货区车厢2b内。

如图3所示,在观光车厢1b和每节中间车厢2的一端或两端开有供乘客上下车的车门6,站台上的候车区17与车门6之间设置有可以伸缩的通道7,乘客可以直接通过该专用的通道7实现上下车,不再需要现有的列车站台,乘客不再需要先由候车区17进入站台,再由站台上车的过程,缩短了乘客上下车的时间,提高了上下车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乘客上下车时的舒适度,满足乘客更加人性化的需求。通道7采用可以伸缩的结构,在车辆进站时将其伸出,使其端部与车门6密贴,将候车区17与车门6 连接,在乘客上下车结束后,即可将其缩回,不会影响站台的其它功能。

如图3所示,在每节车厢的端部与车门6正对的区域都具有一通过台8,是乘客由车门6上车后或下车前的临时停留的过渡区域。本实施例中,通过台8整体采用圆形的设计,这样可以增加该通过台8可容纳人员的数量,相对地扩大了人员通过的空间,有效改善在上下车人员较多时的拥堵状态。

图3中示出的为中间车厢2端部的通过台结构,圆形的通过台8在在车体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用于进出中间车厢2的车厢端门9。在通过台8的一侧(即其中一个车门6入口处的一侧)安装有洗手盆10,省略了现有列车上的独立的盥洗室,充分利用了车门6入口处与侧方的间壁之间的空间死角,在洗手盆10的上方安装有用于搁置毛巾等物品的搁架等,方便乘客使用。在通过台8的另一侧(即与洗手盆10的对面)设置一个卫生间11。在通过台8还设置有休闲沙发12、茶几等,作为乘客临时的休闲区域,休闲区域设置在另一个车门6入口处的一侧。整个通过台8的结构非常紧凑,各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大幅提高了通过台8空间的利用率,方便了乘客使用,也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在车门6入口处的至少一侧的间壁上还设置灯带、号码灯及扶手等,以为乘客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厢为上层的客区车厢2a中的一等座车厢,该车厢包括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两列座椅单元18,两列座椅单元18之间为车厢过道19,前后两个座椅单元18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交错叠置安装,用以减少每个座椅单元所占用的空间,在保证乘客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车厢的乘员数量,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车厢空间利用率。

如图3至图6所示,每个座椅单元18由间壁24隔开,间壁24采用半高间壁,既可保证乘坐的舒适性,又使每个座椅单元18具有极好的私密性。间壁3的材料由外层复合木板、中间层的海绵及内层的装饰布组成,装饰布可以优选采用手感或外观效果较好的麻布,复合木板的最外层(即间壁3的外表面)具有一层装饰板,如具有木纹表面的装饰板,装饰板也可以采用玻璃板,既可以保证间壁3的整体结构强度,也可以提高间壁3的整体美观度。

间壁24为由横向间壁24a和纵向间壁24b组成的L形结构,其中横向间壁24a为S形状,横向间壁24a的内侧(即紧邻侧墙25的一侧)向本座椅单元18的内部凹陷,横向间壁24a的外侧(即紧邻车厢过道19的一侧)向本座椅单元18的外部凹陷。横向间壁 24a和纵向间壁24b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横向间壁24a和纵向间壁24b的底部与车厢地板固定连接,横向间壁24a的一侧边与侧墙25固定连接。

每个座椅单元18中包括座椅20、搁脚台21、桌22和功能椅23。其中,每个座椅20均向该侧的侧墙25方向倾斜设置,即与车辆运动方向倾斜布置,并优选倾斜的角度为45度,座椅20在本座椅单元18的横向间壁24a的外侧的向外凹的空间与前方座椅单元18的横向间壁24a的内侧的向内凹的空间内延伸,以最大限制地节约每个座椅单元18所占用的空间,提高车厢内空间的利用率。

座椅20由靠背26、座垫27及运动机构组成,靠背26和座垫27均由骨架、海绵垫及最外层的装饰布组成,靠背26和座垫27之间铰接,运动机构设置在座垫27的下方,运动机构带动靠背26和座垫27运动。在由座位向卧位转换时,运动机构带动座垫27向前运动,靠背26随之向下移动,直至座垫27和靠背26处于一个水平面上,由卧位向坐位转换时,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座垫27可以停在任一中间的位置,即靠背26可以停在任意斜靠的角度,乘客通过操作开关即可实现座椅20在坐位、卧位及任意斜靠位之间的转换,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搁脚台21固定在前方座椅单元18的横向间壁24a内侧的下方。搁脚台21与座垫27一样由骨架、海绵垫和最外层的装饰布组成,搁脚台21的骨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横向间壁24a上。如图6所示,在座椅20处于卧位时,座垫27会一直向前延伸至搁脚台21处,搁脚台21、座垫27和靠背26共同形成水平的卧铺,不但可以节约空间,还可以保证乘客在卧铺上休息时更加舒适。

在座椅20靠近车厢过道19的一侧与纵向间壁24b之间的空间内设置一置物台29,置物台29与座垫27平齐,一方面填充座垫27与纵向间壁24b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也方便乘客使用。

在座椅20的另一侧与侧墙25之间设置桌22。本实施例中,桌22由横向间壁24a的下半部分向前方凹陷后形成的平面形成,桌22侧部紧靠在侧墙25上,桌22与横向间壁24a为一体的结构,不但使座椅单元18的结构更加简单,利于座椅单元18的模块化组装,也保证了横向间壁24a的整体美观度。为了保证桌22表面的平整度,在桌22的上表面上不设置间壁24中的海绵层和麻布层,直接在复合木板上粘贴一层装饰板,桌22的装饰板上设置有杯托等部件供乘客使用,由于桌面面积较大,还可以放置书、杂志等物品。在桌22上方的横向间壁24a上还安装有一个壁灯30,乘客可以根据需要 自行控制,方便乘客使用。后方座椅单元18内的搁脚台21安装在横向间壁24a向前方凹陷的空间内,即安装在前方座椅单元18的桌22的下方,用以充分利用桌22下方凹陷的的空间,而且在搁脚台21的下方还有空间可以方便乘客放置鞋等物品。

在桌22的前方还设置有一个活动的独立安装的功能椅23,功能椅23位于车窗31的窗台的下方位置,功能椅23整体为三角体的结构,将桌22与侧墙25之间的空间平滑过渡,合理利用了该处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功能椅23直接放置在车厢地板上,乘客可以根据需要搬动功能椅23至所需的位置和角度,方便作用。功能椅23由椅面、支撑骨架组成,椅面包括一层海绵垫外包一层装饰布,功能椅23的椅面上还可以放置一个靠背垫,以使乘客坐着的时候更舒适。功能椅23可供临时来该座椅单元18座客的乘客坐在上面,方便与该座椅单元18内的乘客聊天。

功能椅23的椅面的下方为储物空间,储物空间可以做成储物柜或储物抽屉的形式,乘客可以将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和贵重物品放置在储物柜或储物抽屉内,乘客的大件行李都装在集装箱里并放置在下层的货层车厢2b内。在储物柜或储物抽屉上可以设置密码锁,保证乘客物品的安全。

为提高乘坐的舒适度,在每个座椅单元18内还安装有一台电视机13,电视机13安装在前方座椅单元18的横向间壁24a上,具体地安装在横向间壁24a的上方,即未向前凹陷的壁面上。电视机13可以采用平板电视,也可以采用弧面电视,且电视机13也可以嵌入安装在横向间壁24a内。

如图3所示,对应每个座椅单元18在侧墙25上设置一组车窗31,各个座椅单元18的车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座椅单元18内的乘客的活动不会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光影射至相邻的另一个座椅单元18的车窗31上,进而可以更加提高每个座椅单元18的私密性。

本实施例中,每组车窗包括安装在侧墙25上的第一车窗和安装在侧墙15顶部与车顶衔接的侧顶处的第二车窗,更优选,第一车窗和第二车窗呈连续的一体结构,即开在侧墙25上的车窗31一直向上连续延伸至车顶的位置,车窗31开在桌22与前方座椅单元18的横向间壁24a之间,整体呈细长和上部带有弧面的形状,包括侧墙的部分和侧顶的部分,与车体侧墙和侧顶位置的形状相同。该结构的车窗31增加了每个座椅单元18所对应的车窗31面积及车窗31的整体高度,进而大幅地增加了车窗视野,改善了视觉效果,为乘客提供最好的视线和用户体验。乘客坐在向车窗31方向倾斜 的座椅20上,通过由侧墙25一直向上延伸至车顶的车窗31,可以观赏到更完美的车外景观,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客的晕车感觉。

在前后两个座椅单元18的纵向间壁24b之间设置有间壁门28,用于封闭相邻两个座椅单元18之间的通过间隙,以进一步提高每个座椅单元18的私密性。本实施例中,门壁门28采有推拉门,纵向间壁24b采用中空的结构,间壁门28在打开的状态时隐藏在纵向间壁24b内,与纵向间壁24b融为一体,以节约间壁门28所占用的空间,间壁门28在关闭的状态时,从纵向间壁24b的内部伸出。

在每个纵向间壁24b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装饰灯及号码灯(图中未示出),在间壁门28的外表面上也可以设置装饰灯及号码灯。其中,号码灯方便乘客尽快找到自己的座椅单元1。在车厢过道2两侧的间壁24上设置多个装饰灯,不但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车厢内饰的整体美观度。

装饰灯可以是由多条平行的灯条组成的灯带,灯条可以采用水平的灯条、垂直的灯条、斜置的灯条、弧线的灯条等,装饰灯也可以采有由多条灯条组成的特殊图形或图案等。本实施例中,则优选在纵向间壁24b的外表面上设置多条平行且斜置的灯条,多条灯条组成一条斜置的灯带,简洁美观大方。

在装饰灯及号码灯的位置,在间壁24的复合木板上根据设计的图形和图案相应设置有槽,槽与灯条的形状相同,在槽的内部安装有LED光源板,LED光源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纵向间壁24b上,在LED光源板的上方覆盖一层透光材料,透光材料优选采用亚克力,透光材料用胶固定在纵向间壁24b上,透光材料与纵向间壁24b的表面平齐,使纵向间壁24b的整个表面平整,保证纵向间壁24b的整体美观度。LED灯亮时,LED光源板发射的灯光从透光材料中透出,在照明的同时显示出不同形状的灯带或其它特殊的图形和图案。

装饰灯及号码灯也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即在装饰灯及号码灯的位置,在纵向间壁24b的复合木板上设置一个面积可以覆盖完整的图形和图案的槽,在槽的内部安装有多个LED光源板,LED光源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纵向间壁24b上,在LED光源板的上方覆盖一层透光材料,在透光材料的表面上再覆盖一层遮光片,遮光片用在胶固定在透光材料上,遮光片上根据设计的图形和图案开有开口,从开口中透过的光即可形成所需的图形和图案。

在一等座车厢内,车厢过道19两侧的每个间壁24都上设置灯带,在每个座椅单 元18内还设置有壁灯30,本实施例中,在车厢顶板的中央区域设置一条沿车厢长度方向设置的车顶灯带(图中未示出),车顶灯带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为封闭的半圆形状,整体美观大方。在车顶灯带的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筒形的车顶灯,减化了车厢顶板的结构,同时也增加了车厢内饰的整体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座椅单元18可以实现模块化组装,上车前可以将座椅20、搁脚台21、桌22、功能椅23,置物台29、壁灯30、间壁24、间壁门28、电视机13、装饰灯、号码灯等全部预组装完成,上车后只要与地板及侧墙固定连接即可,大幅提高了现车组装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