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用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8487发布日期:2020-04-24 22:17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动车组用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铁动车组配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铁动车组用保温箱。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外出旅行或出差办公越来越多,而高铁动车组的普及,为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行驶期间需要考虑到乘客和乘务员饮食问题,因此在动车组上都会配套设置有保温箱,其是一种能够加热饭盒的加热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保温箱包括箱体,箱体内集成有电加热装置(一般为电加热管),并通过散热风机的配风将高温气体扩散至箱体内,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与饭盒内食物热交换以加热食物。但是,经过长时间使用发现,现有技术中的保温箱为了避免盒饭内的油滴与电加热管接触引发烟雾或火灾,一般都会将电加热装置设计在保温箱的上部,而在实际加热过程中,箱体内部处于基本堆积满饭盒的状态,同时由于热气上升而冷气下降的原理,导致保温箱上部温度高于下部的温度,最终会导致位于上部的饭盒食物已经加热到很高温度,而下部的范围内的食物却还是凉的,使用效果十分不好。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对高铁动车组内配设的保温箱进行改进,以确保保温箱内任意位置的饭盒受热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箱体内热量扩散均衡、保证保温箱内饭盒受热均匀的动车组用保温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动车组用保温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部形成为加热空间;

集成于所述箱体内的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为多层,且多层所述置物架沿所述箱体的竖直方向间隔固定于所述加热空间内,饭盒放置于任一所述置物架上;

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集成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电加热组件侧面形成有出风口,所述电加热组件的热气通过所述出风口进入所述加热空间;

所述电加热组件顶部具有盖板;

多层所述置物架交错分布,且所述置物架与所述箱体之间预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为热气流动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上部集成有温控组件,该温控组件内部集成控制器,且所述温控组件具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并嵌于所述箱体表面的温控表;

所述箱体的上部预留与动车组装配的安装部;

所述箱体的前侧通过箱门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架呈格栅状结构,且所述置物架的侧面通过置物架固定吊件与箱体内壁固连;

所述置物架固定吊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置物架固定吊件的两端分别弯曲形成有连接端;

所述置物架固定吊件一端的连接端与所述箱体固连,所述置物架固定吊件另一端的连接端支撑所述置物架;

部分所述置物架靠近所述箱门、部分所述置物架远离所述箱门以形成为交错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电加热外壳,所述电加热外壳与所述箱体装配,所述电加热外壳的顶部布置所述盖板,所述电加热外壳内部安装有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地受控于所述控制器;

所述电加热外壳的两侧、以及前侧预留有出风口;

所述电加热外壳内部集成有散热风机,所述电加热管加热空气以形成热气,所述散热风机驱使所述热气由所述出风口流动至加热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外壳的后侧连通有集气箱,所述集气箱具有沿所述箱体竖直方向延伸至箱体中部位置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上端预留有上出风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车组用保温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将电加热组件集成在箱体下部,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确保上部能够接收到更多热气,同时置物架设计为格栅状结构、以及置物架与箱体之间预留的热气流动通道都可以保证热气能够顺利上升,确保箱体内上下温度一致,提高加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为了避免油滴进入电加热组件内,在电加热组件的顶部预设盖板作为隔离层,同时,将出风口设计在电加热组件的侧面,确保热气能够顺利扩散;

3、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为了进一步提高箱体上部的热气接收效果,与电加热组件连通有风道,利用风道将热气部分引流至箱体中部,加快热气上升的进度,起到快速加热内部饭盒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用保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用保温箱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动车组用保温箱的置物架连接结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2、电加热组件;3、置物架;4、置物架固定吊件;5、温控组件;

101、安装部;102、热气流动通道;

201、电加热外壳;202、盖板;203、出风口;204、风道;205、上出风口;206、集气箱;207、电加热管;208、散热风机;

401、连接端;

501、温控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图2所示;

本实施例的动车组用保温箱,包括:

箱体1,箱体1内部形成为加热空间;

集成于箱体1内的置物架3,置物架3为多层,且多层置物架3沿箱体1的竖直方向间隔固定于加热空间内,饭盒放置于任一置物架3上;

电加热组件2,电加热组件2集成于箱体1的底部,电加热组件3侧面形成有出风口203,电加热组件2的热气通过出风口203进入加热空间;

电加热组件2顶部具有盖板202;

多层置物架3交错分布,且置物架3与箱体1之间预留有空隙,该空隙形成为热气流动通道102。

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的保温箱,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饭盒食物的加热和保温,同时,该保温箱并不局限于高铁动车组这一领域,其他任何需要对物品加热的技术范围都应该理解为本申请所要保护的范围;该保温箱以上述箱体1的主体,箱体1的内部中空地形成为加热空间,通过在箱体1下部集成电加热组件2,一旦通电,电加热组件2开始工作并且散发热量,热量扩散至加热空间内,逐渐将加热空间内温度提升到指定温度,以此与放置在内部的饭盒进行加热或者保温。考虑到热气上升的原理,为了不会阻碍热气上升,将多层置物架3采用交错布置,同时,置物架3与箱体1内壁之间也预留空隙,该空隙在热传导过程中充当热气流动通道102,这样设计就可以确保堆积满盒饭后热气能够有热气流动通道102逐渐流动至箱体1上部,加快箱体1内上下温度一致,起到快速加热和均匀加热的效果。另外,由于电加热组件2设计在箱体1底部,为了避免加热时油滴会掉落到电加热组件2内,造成烟雾或者火灾,在电加热组件2的顶部预设盖板202,以此来隔离油滴的入侵,提高了安全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箱体1的上部集成有温控组件5,该温控组件5内部集成控制器,且温控组件5具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并嵌于箱体1表面的温控表501;

箱体1的上部预留与动车组装配的安装部101;

箱体1的前侧通过箱门封闭。

本实施例具体介绍了箱体1的结构、以及与箱体1配套用以控制整个装置运行的温控组件5;温控组件5主要包括控制器和电源(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列车时电源可以直接连接动车组的车载电源,其他领域内使用时需要为箱体配设备用电源),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其电性连接有置于外部的温控表501,温控表501具有数显功能,能够时刻监控和显示加热空间内部温度,同时,控制器集中控制电加热组件2的工作,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通过与控制器连接的开关来开启或者关闭电加热组件2。由于整个控制系统在机电领域比较常规,并非本申请的主要发明点,因此该处仅示范性地说明其作用原理,并不再赘述。

优选的,实施例中置物架3呈格栅状结构,且置物架3的侧面通过置物架固定吊件4与箱体1内壁固连;

参见图3所示,其中,上述的置物架固定吊件4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置物架固定吊件4的两端分别弯曲形成有连接端401;

置物架固定吊件4一端的连接端401与箱体1固连,置物架固定吊件4另一端的连接端401支撑置物架3;

部分置物架3靠近箱门、部分置物架3远离箱门以形成为交错布置。

上述实施例介绍了在置物架3和箱体1之间预留有热气流动通道102,以便上升的热气能够顺利抵达箱体1上部,而为了进一步确保热气上升的效率,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架3设计为镂空状并具体为格栅状结构,置物架3整体镂空,而饭盒在堆放时也一般采用较为有次序的排列,这样是不会完全堵塞镂空结构,因此,在热气上升过程中,部分热气能够通过镂空处并继续上升,这样就会进一步加快热气的流动,更加确保箱体1内各个位置温度一致。

另外,为了方便安装,以及为了实现预留上述的热气流动通道102,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架3与箱体1通过多根置物架固定吊件4装配固定,置物架固定吊件4可以利用钢板弯制,其两端弯曲形成为连接端401,与箱体1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或者紧固件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而与置物架3的连接可以是紧固件连接或者将置物架固定吊件4与置物架3配合一端弯制成凹槽状,以此支撑并托举置物架3,这样设计既能够确保置物架3周向与箱体1内壁预留一定的空隙,又可以方便拆装。

更为具体的是:上述置物架3与箱体1内壁之间的空隙原则上不小于50mm。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2包括电加热外壳201,电加热外壳201与箱体1装配,电加热外壳201的顶部布置盖板202,电加热外壳201内部安装有电加热管207,电加热管207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地受控于控制器;

电加热外壳201的两侧、以及前侧预留有出风口203;

电加热外壳201内部集成有散热风机208,电加热管207加热空气以形成热气,散热风机208驱使热气由出风口203流动至加热空间内。

电加热组件2是整个保温箱1主要工作单元,其与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组件2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是集成在箱体1底部,并且电加热外壳201的侧面开设有上述出风口203,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电加热管207开始加热周围空气以形成热气,同时控制器会开启散热风机208,在散热风机208的吹动引流下,热气由出风口203排出,并逐渐向上扩散。

作为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的电加热外壳201的后侧连通有集气箱206,集气箱206具有沿箱体1竖直方向延伸至箱体1中部位置的风道204,风道204的上端预留有上出风口205。

由于电加热组件2整体设计在箱体1底部,虽然设计了上述的热气流动通道102和格栅状结构的置物架3,但是对于热气的扩散还不是最优、最快速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热气的扩散,确保箱体1内部温度尽快一致,与电加热组件2连通有集气箱206,该集气箱206将部分热气引流并通过风道204直接输送至箱体1的中部位置,并在风道204的上端预留上出风口205,以此使得该部分热气基本没有损耗地上升输送,提高了热扩散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车组用保温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将电加热组件2集成在箱体1下部,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确保上部能够接收到更多热气,同时置物架3设计为格栅状结构、以及置物架3与箱体1之间预留的热气流动通道102都可以保证热气能够顺利上升,确保箱体1内上下温度一致,提高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为了避免油滴进入电加热组件2内,在电加热组件2的顶部预设盖板202作为隔离层,同时,将出风口203设计在电加热组件2的侧面,确保热气能够顺利扩散;

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为了进一步提高箱体1上部的热气接收效果,与电加热组件2连通有风道204,利用风道204将热气部分引流至箱体1中部,加快热气上升的进度,起到快速加热内部饭盒的效果。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