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437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制作组装更为简便,且外型较具整体感的车头立管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具有能远行又兼顾环保的特性,而且在注重休闲生活的今日,在户外从事休闲活动,体验大自然的舒畅,最合适也最能达到运动健康的即是骑自行车,自行车兜风不但能锻练体魄,还可怡情养性,是最适合现代人的运动;而自行车的车头把手是以一立管与自行车的叉管连结起来,因此车头立管是自行车中不可缺少的组件,请参阅台湾专利第475551号,名称为《自行车立管》,其主要是用来锁固自行车叉管车头把手,包括一横管及二分别连接于横管的两端部的束环,其中一束环锁固叉管,另一束环用来锁固把手,而该束环设有一剖口,并在该剖口设有螺固件,当自行车的叉管套入时,便可借助于螺固件将束环锁紧,以达到组装的目的,而这种现有立管的束环在制造时必需先在束环一侧剖设一剖口,如此则会造成生产上的不便,且现有的束环是利用螺固件螺设于剖口的两侧,将束环收紧以达到固定自行车叉管的效果,然而,这种利用螺固件收紧束环的方式,该螺固件凸出于外,而叉管后方则是使用者乘坐的座垫,因此使用者在上、下自行车时,极有可能被凸出的螺固件划伤或使衣物破损,且螺固件仅由一侧锁固叉管,其所提供的紧迫效果有限,在外观上更会破坏整体感,实非一理想的设计,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可说是相当地不具有实用性,实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其制造组装更为简便,且外型较具整体感,没有螺固件外露,结合强度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包括一立管本体、一紧固件及一紧迫套,其中,该立管本体一端设有一与车头把手套合的前束环,而另一端则形成一呈上下贯通的管状以供紧迫套套设的后束环;该紧固件呈一环状,而紧固件内缘设有相对应于紧迫套的螺纹;该紧迫套为一管状,并套设于自行车叉管一端,且紧迫套与后束环具有相对锥度差而使后束环、紧迫套以及叉管三者呈紧配合的结合状态,紧迫套的上端设有供紧固件螺设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立管本体的后束环配合紧迫套与紧固件来达到套固自行车叉管的目的,且无外露的螺固件,因此外观上较具有整体感,也不会钩伤使用者或划破使用者的衣裤,且紧迫套卡抵部是由全方面夹合该叉管,故在结合强度上也会有所提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的组装状态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的组装完成外观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剖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观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这种自行车立管结构主要包括一立管本体1、一紧迫套21、紧固件22,其中该立管本体1前端具有一前束环11,并将自行车的车头把手31套设于前束环11内,而该立管本体1后端则具有一呈管状的后束环12,该后束环12的轴向与前束环11的轴向呈垂直状态,且该后束环12可配合紧迫套21与紧固件22而达到紧迫固定自行车叉管32的目的;该紧迫套21相对应于后束环12的内径,而呈由下而上渐小的圆锥形,与后束环12具有相对锥度差,且可供叉管32套设,而紧迫套21的下端由剖槽211分割成数片卡抵部21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四个剖槽将紧迫套下端分割成四片卡抵部),使卡抵部212稍具扩张与收缩的弹性,而紧迫套21的上端设有供紧固件22螺设的螺纹213;该紧固件22呈一环状,紧固件22的外径大于后束环12的内径,而紧固件22内缘设有相对应于紧迫套21的螺纹221使紧固件22可螺设于紧迫套21的螺纹213上,而紧固件22外侧设有数个缺槽222,以方便使用者螺转紧固件22;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4所示,先将叉管32由紧迫套21下端套入,使紧迫套21套设于叉管32的一端;将紧迫套21由后束环12下端套入,并使紧迫套21上端的螺纹213露出一部份于后束环12外;将紧固件22螺设于紧迫套21上端的螺纹213处,并借助于扳动工具螺转紧固件22,而紧固件22外侧所设的缺槽222可增加扳动工具螺转时的摩擦力,使紧固件22更容易螺紧;而当紧固件22螺设于紧迫套21时,该紧迫套21便会逐渐被向上拉提,使紧迫套21下端的卡抵部212被塞入后束环12内,因紧迫套21的卡抵部212稍具扩张收缩的弹性,因此当卡抵部212塞入后束环12内时,紧迫套21便可借助于卡抵部212将叉管32紧固套设于其中,而形成紧配合的结合态样,而组装完成后的外观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后束环12配合紧固件22与紧迫套21将叉管32套固,因此外观上较具有整体感,并不会有螺固件外露的问题发生,且紧迫套21以及卡抵部212由全方面夹合该叉管32,故在结合强度上也会有所提升。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对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更美观实用,也可将该紧固件22实施为一圆盖状,如此当紧固件22套设于紧迫套21的螺纹213时,该紧固件22便可将后束环12上端封闭,而使其更具完整美观的视觉效果,且也可防止异物掉入。
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结构第三实施方式,其中该紧迫套21与叉管32之间也可配合一锁固件来增强卡固力,于本实施方式中该锁固件包括一套环41、一套盖42以及一螺件43,该套环41设有弧形抵片411,顺着弧形抵片411的方向可将套环41迫入叉管32内无法取出,而与叉管32呈紧配合的结合状态,且该套环41中央还设有一螺设孔412;该套盖42呈一盘状,而套盖42的外径仅略大于紧迫套21的上端内径,而使套盖42不会掉入紧迫套21内,也不妨碍紧迫套21与后束环12或紧固件22的结合,且该套盖42中央还设有一穿孔421,通过该穿孔421供螺件43穿伸,并将螺件43锁设于套环41的螺设孔412,令套盖42、紧迫套21、套环41与叉管32紧密结合。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包括一立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紧固件及一紧迫套,其中,该立管本体一端设有一与车头把手套合的前束环,而另一端则形成一呈上下贯通的管状以供紧迫套套设的后束环;该紧固件呈一环状,其内缘设有相对应于紧迫套的螺纹;该紧迫套为一管状,并套设于自行车叉管一端,且紧迫套与后束环具有相对锥度差而使后束环、紧迫套以及叉管三者呈紧配合的结合状态,紧迫套的上端设有供紧固件螺设的螺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迫套呈由下而上渐小的圆锥状,其套设于后束环中而使得后束环与紧迫套具有相对锥度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件外侧设有至少一个缺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迫套的下端分割成至少二片的具有扩张与收缩弹性的卡抵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件呈一可将后束环上端封闭的圆盖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迫套与叉管之间设有一增强卡固力的紧固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立管结构,包括一立管本体、一紧固件及一紧迫套,其中,该立管本体一端设有一与车头把手套合的前束环,而另一端则形成一呈上下贯通的管状以供紧迫套套设的后束环;该紧固件呈环状,其内缘设有相对应于紧迫套的螺纹;该紧迫套呈管状,并套设于自行车叉管一端,且紧迫套与后束环具有相对锥度差而使后束环、紧迫套以及叉管三者呈紧配合的结合状态,紧迫套的上端设有供紧固件螺设的螺纹。本实用新型将立管本体的后束环配合紧迫套与紧固件来达到套固自行车叉管的目的,且无外露的螺固件,因此外观上较具有整体感,也不会钩伤使用者或划破使用者的衣裤,且紧迫套卡抵部是由全方面夹合该叉管,故在结合强度上也会有所提升。
文档编号B62K21/18GK2818312SQ200420103320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31日
发明者陈潮湖 申请人:陈潮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