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15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特别是一种可变形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自行车使用方式单一,人车关系固化,不能满足人们以其健身和娱乐的需 求。 为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人在努力,如运动型、迷你型、山地型、越野型、跑车型、折 叠型、表演型等等,纯代步的自行车已经助动化。名目虽多,但使用上并不存在什么区别,人 们的需求仍未表现在车中,依然是仅以到达为目的的技术。未来的自行车是怎样的,不能从 车上找答案,应从人入手解决。车的核心是动力,自行车的动力是特别的,是有乐趣有技能、 有表现欲和征服感的人,而且已经是并不追求到达,只是需要过程本身的人。要按这样的 "动力"来配备相应的结构,凸显过程中娱乐性和趣味性的需求,要以人改车,以现代和未来 的人改过去的车。实际上在众多的玩车现象中,人的技能、个性、希望、乐趣已经展示、体现 出来啦,剩下的就是用新的结构给予支持,用变化给予扩展。 专利号为ZL00249063. 3的"踏轮式自行车的驱动轴"于2001年5月16日被授予 专利,是已放弃权利的自有技术,因其符合本发明的创意而被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特别是一种可变形的自行车。变形的目的是让使用者 不受固定结构的限制,可在多个部位及一定范围内有自己的选择,其变形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确定其可独立变化的部位及方式,它包括
a.车把本身应能满足前后位的选择。 b.车架须分为可翻转的上、下结构,使把、坐与两轮换位,其下为主车架,其上为把 坐架。 c.转向轮架应能多角度的使用。
d.驱动轮架应能多角度的使用。
e.驱动轮本身改变行进朝向的问题。
f.车坐应有较多的位置变化。 g.车梯须在多角度上选择支撑,以应对前后起伏的不同斜度。 须解决的问题还包括车架上部的把坐架与转向轮架之间可离合,双向的转向控 制问题;转向轮架本身可变角的转向传动问题;转向轮架一端的车体应有起落的变化;转 向轮架须设置保险叉;车坐的前后支撑、定位、及靠背的结构问题;各独立变化的部位其定 向、定角、定位的结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由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问题a的技术方案是车把由左、右把手和转向把杆组成,所述左、右把手设有定角夹,所述左、右把手其把柄的另端分别与转向把杆可变角的联接,使左、右把手其把柄可前后向位移的变角,由定角夹按需夹紧定角。 即在车把的左、右把手其与转向把杆联接端的下部分别设有竖轴,在转向把杆其顶部设置两个竖向的轴孔,左、右把手其竖轴分别设置在两轴孔内。 并在转向把杆其两竖向轴孔中间的前后面上,设有相通的夹块口,该夹块口与两侧轴孔部份相交;所述定角夹设置在夹块口内,它包括两个夹块和一个双头螺杆,所述两夹块其各自的中间设有对合螺孔,两夹块的两侧设有朝向左、右把手竖轴的内凹弧面,并分别贴于其前后,由双头螺杆联接两夹块,所述双头螺杆设有扳口 ,其双头的螺纹分为左、右旋向,并与两夹块的对合螺孔相配。 问题b的技术方案是车架由把坐架和主车架组成,所述把坐架可翻转的联接在主车架的上部,所述把坐架其内设有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 所述把坐架可翻转的联接在主车架的上部,是在把坐架的中部设置一下垂的螺
杆,在主车架中部其内设置一圆螺母,其两侧设有挡卡,该挡卡依托主车架为圆螺母轴向定
位,所述下垂的螺杆与圆螺母联接,通过扭转圆螺母推升起把坐架后使之翻转。 所述圆螺母其下设有棘轮,并在其外设有扳手,该扳手的套环挂在棘轮外,扳手内
设有棘爪、小轮、小轮杆、弹簧;所述棘轮是以多个孔为齿槽,以两孔之间为齿的一种特别棘
轮,所述棘爪为圆柱状,其棘爪头设有延伸至肩部的弧形斜面,另端设有槽口 ,所述小轮在
扳手的后部露出,所述小轮杆其一端联接小轮,另一端穿过弹簧插在棘爪的槽口内。 所述把坐架可翻转的联接在主车架的上部,是在把坐架的前后还分别设有联接
杆,每端联接杆分左、右,左、右联接杆设有使用下斜面的楔口,两端的联接杆可换位的与主
车架联接;所述主车架其前后分别设有横向槽孔,该槽孔为方、圆的重合孔,其前后方孔的
两侧设有左、右联接杆的竖孔,所述前后槽孔内分别设置一双头螺杆,并在双头螺杆的两侧
分别设有带楔头的圆螺母,其两楔头相对于左、右联接杆其楔口的内侧,所述两楔头的中间
设有定中螺钉,该螺钉联接在方孔的上部,所述双头螺杆设有扳口 ,其双头的螺纹分为左、
右旋向,并与两侧带楔头的圆螺母相配。 所述把坐架其内设有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该装置由把坐架两端的离合式变角联轴器的上叉头及其钢丝绳和转向把杆组成;所述转向把杆及其上、下轴承设置在把坐架的前部,所述上叉头其主动件联接在转向把杆的底部,上叉头的从动件及轴承设置在把坐架的后部,前后上叉头其上部设有双槽导盘,所述钢丝绳交叉式的联接在两导盘上,所述前后上叉头其销孔为可离合的敞口。
问题C的技术方案是转向轮架设有变角机构,该机构由转向变角支架和主车架
组成,所述转向变角支架其前部通过上、下轴承联接转向轮架,其后部上方的两侧分别设有
变角轴,并通过两变角轴与主车架联接,转向变角支架其后部的下方设有支杆,该支杆与主
车架之间设有可变角的拉动装置,所述转向变角支架内设有转向传动装置。 所述转向变角支架其下方支杆与主车架之间可变角的拉动装置,是由联接在支杆
后部的变角拉杆和依托主车架的移动定位卡组成,所述移动定位卡包括下夹块、上夹块、两
件螺钉、压杆,所述主车架其前后相连的两邦内侧分别设有内肋板,所述上、下夹块设置在
4两条肋板上、下,并由前后的两螺钉上、下联接,所述压杆设置在两条肋板上部,其一端的扁 头横在上夹块与两条内肋板之间,另一端设有下拉滑钮,所述变角拉杆与下夹块联接。
所述转向轮架其两侧叉管与转向轮之间设有起落拉管,所述拉管联接在转向轮轴 的两侧,并设置在两侧的叉管内,所述两侧的叉管其下部设有叉管夹。 所述转向变角支架内的转向传动装置,是由两根转向拉杆和一离合式变角联轴器
的下叉头组成,所述下叉头及其轴承设置在转向变角支架其支杆的上部,该下叉头含有十
字销,该十字销的中心与两侧变角轴同心,所述两根转向拉杆其一端联接于转向轮架其轴
杆下的两层架板中间,另一端联接于下叉头其轴杆上部的两层架板中间。 所述转向轮架设有保险叉,所述保险叉是联接在转向轮架两侧叉管中部的两根助
撑杆,其上汇合为帽,罩在转向轴杆其上轴承的外圈,并与转向轴杆联接。
问题d的技术方案是驱动轮架其左、右侧叉管的上部,与主车架其中后位可变角
的联接,所述主车架其后部设有定角卡,所述驱动轮架其后部设有弧形支杆,该弧形支杆依
托定角卡按需定角。 所述主车架其后部设有纵横相交的架管,其横向架管的两端设有竖孔,所述驱动 轮架其后部的弧形支杆设置在竖孔内,所述定角卡设置在纵横相交的架管内,它是由纵向 管内的锥杆和两侧横向管内的挤块组成,所述挤块其每侧由内挤块和外挤块组合,所述锥 杆设有螺纹和扳口,所述纵向管其孔的端部设有内螺纹。 问题e的技术方案是驱动轮其轴为自带脚踏杆的踏轮式驱动轴,驱动轮与其驱 动轮架之间设有可翻转的联接装置。 所述驱动轮与其驱动轮架之间可翻转的联接装置包括,设置在驱动轮其轴两侧的
两拉管,和驱动轮架其左、右叉管下部的叉管夹,所述两拉管设置在驱动轮架其左、右叉管
内,两拉管与左、右叉管其配合的各自位置,可离合的换位,由叉管夹夹紧定位。 所述驱动轮架其左、右叉管下部的叉管夹包括夹块、前挡块、两件螺钉、推杆、齿
钩、齿条、横轴、扭力弹簧、及小螺钉,所述左、右叉管其下部设有夹块口,所述夹块在夹块口
内扣在拉管上,由夹块口上、下的螺钉联接前挡块,所述推杆为跨轮式的联合推杆,其左、右
的下端设有扁头杆,该扁头杆横在前挡块与夹块之间,所述齿钩由横轴及扭力弹簧联接在
推杆的上部,齿钩的另端设有抬杆,该抬杆上设有小螺钉,该小螺钉以推杆的顶板为挡,限
制另端齿钩的斜度,所述齿条相对于齿钩联接在左、右叉管的中间。 问题f的技术方案是车坐包括一个设置在把坐架后部的车坐底架,和另一个设 置在驱动轮架后部弧形支杆上的车坐底架,它还包括设置在把坐架中后段上,并联接在车 坐前部的移动的支撑装置,所述车坐其后部两邦的底边设有排列的挡口 ,车坐以某一挡口 与某一车坐底架配合定位。 所述车坐前部移动的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车坐前端的外弧形齿条、带有内弧形 齿条的撑杆坐、联接在撑杆坐两端的移动卡和支撑杆;所述撑杆坐设有支撑杆孔,并在该孔 的径向设有挡位,所述支撑杆其一端可变角的联接在车坐前外弧形齿条其半径的位置,另 一端设置在撑杆坐的孔内,其端部设有径向交叉的长孔,长孔内设有挡棍,该挡棍依托撑杆 坐的挡位控制两齿条的离合;所述把坐架其中后段上部设有一条中缝,所述移动卡依托于 该中缝,它包括与撑杆坐联接的悬架、撬杆、调整螺钉、下夹板,所述悬架其另端的下部设有 开口 ,撬杆其扁头横在开口内,扁头其下是中缝,扁头其上是调整螺钉,所述下夹板设在中缝下面,其前后相对于撬杆和撑杆坐的下部,下夹板的中间设有吊板,下夹板的吊板与悬架 的中部联接。 所述设置在把坐架后部的车坐底架是一重力夹底架,它由一长螺母、两件内推块
和左、右外挡块组成,所述左、右外挡块其内侧分别设有挡杆,挡杆的头部设有螺纹,所述长
螺母将左、右外挡块的挡杆对接,所述内推块是套在挡杆上,其外侧与外挡块形成夹口 ,其
内侧设有斜面;所述把坐架后部其两侧设有斜坡,两斜坡的上部设有挡杆槽,两斜坡的后部
设有滑槽,所述内推块其内侧的斜面与斜坡配合,左、右外挡块其挡杆悬于挡杆槽内,所述
左、右外挡块其后部分别设有拐头搭杆,其拐头分别朝内,挂在滑槽内;所述外挡块与内推
块的下部分别按夹口的需要联接,所述长螺母其两端的螺纹分为左、右旋向。 所述设置在驱动轮架后部弧形支杆上的车坐底架是一弹簧夹底架,它由双杆螺
栓、两件同步紧定螺钉、两件外夹块,两件内夹块、挡销、弹簧、两件撑杆组成,所述两侧的外
夹块分别设有底孔,其下部的内侧分别设有左、右旋向的螺孔,该螺孔与底孔相通,其上部
的内侧设有挡销孔,所述挡销串联弹簧及两侧的内夹块,所述两件撑杆分别设置在两侧夹
口其下部的内、外夹块之间,所述两件同步紧定螺钉其外端与两外夹块的螺孔联接,其内端
与双头螺栓联接,所述弹簧夹其整体的组合是由双杆螺栓将两端的同步紧定螺钉及外夹块
拢合,并使两侧外夹块的底孔落坐在两弧形支杆的单头上,所述同步紧定螺钉用于不变距
的外移,锁紧弧形支杆的单头,其自身的内、外螺纹同旋向,同螺距,所述双杆螺栓其两端的
螺纹分为左、右旋向。
所述车坐设有靠背;所述靠背设有升降及靠距的调控装置,该装置包括车坐后
部两侧的托架、两件挡牙、弹簧、左、右挡齿条、锁杆,所述托架其纵向设有挡齿条孔和锁杆
孔,两孔、为大、小相交的重合孔,其横向设有挡牙孔,该孔与纵向的重合孔相交,两侧托架
之间设有横管,其管孔与挡牙孔的上部相通,所述弹簧设置在横管内,所述两件挡牙其杆顶
在弹簧两侧,其牙及其下平面垂于两侧托架的挡牙孔内,所述左、右挡齿条其后部由横杆固 联,其内侧排列的挡齿下设有角槽,其后部设有纵向的锁杆孔,锁杆孔相对于前部的角槽,
所述锁杆设置在锁杆孔内,其前部设置一长孔垫,使锁杆可转动的与挡齿条相联,锁杆在角
槽内的一段为扁杆,所述左、右挡齿条及两侧相随的锁杆设置在托架其纵向的重合孔内,其
挡齿与挡牙相对,其锁杆的扁杆段与挡牙的下平面相对,所述左、右挡齿条其后部设有靠背
的竖孔,该竖孔位于纵向锁杆孔的外侧,并与纵向锁杆部份相交,所述靠背其两竖杆的下部
设有弧形口 ,所述锁杆在相对于靠背竖杆的位置上设有槽口 ,靠背升起时,其弧形口与锁杆
的槽口相对,可扭转锁杆阻止靠背下落,其锁杆的前段扁杆可推开伸入挡齿的挡牙。 问题g的技术方案是车梯由梯杆及回位弹簧与内侧的脚踏杆组成,并在脚踏杆
后其轮轴的下部设置一扇形齿盘,所述梯杆及回位弹簧可收放的联接在脚踏杆的侧部,所
述脚踏杆其侧部设有自动定角装置,该装置与梯杆和扇形齿盘配合,所述扇形齿盘为不动件。 所述脚踏杆在其同一侧面上设有上孔和下孔,其近轮轴的为上孔,所述梯杆设有 侧轴,其弹簧为设置在侧轴上的扭力弹簧,梯杆其一端撑地,另一端设有挂头,梯杆的侧轴 设置在脚踏杆的下孔内,所述脚踏杆其侧部的定角装置是一钩板及其扭力弹簧,所述钩板 设有侧轴,其扭力弹簧设置在轴上,其钩在下,钩上设有齿,钩板的上部用于脱钩,脱齿,钩 板其侧轴与脚踏杆的上孔联接,所述梯杆弹簧其扭力大于钩板的弹簧,且旋向相反,当梯杆受力放下时,钩板其钩与梯杆的挂头联接,其钩上方的齿会自动与扇形齿盘啮合,当钩板上 部受力使挂头脱钩时,梯杆会自动回位,同时也推动钩板回位,并以钩扳为挡,所述脚踏杆 其背面设有两个侧轴的轴挡板和其压板。 所述梯杆其轴侧设有一摩块,所述脚踏杆其背面相对于摩块设有一弧形摩片,并 在其下设有调控板,该调控板设有调控螺钉和定位螺钉,其调控螺钉可从脚踏杆的正面推 顶摩片,所述摩片及调控板与压板可为一体,所述摩块在梯杆回位时于弧形摩片外侧摩擦 经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除显而易见的外可分别概括如下 (a).左、右把手其前后位的变角,可为车坐的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的行驶速度,不 同的身体姿态而选择把形;停放时如需要可将其并拢。
(b).把坐架不同朝向形成的差异虽大,但从使用乃至视觉的实际效果上却并无主
次之分;转向变角支架其下变角拉杆联接的移动定位卡,其压杆贴在把坐架的下部,把坐架
的升降会控制定位卡的夹紧或放松。其压杆下部的下拉式滑钮可用于临时性定角。
(c).转向轮架的变角,既用于调整因把坐架翻转使用所需的不同角度,也用于满
足不同速度对角度的不同要求;转向轮拉管与转向轮架的配合是用于调整车把及其车体一
端的高低,也用于当转向轮在后时降低车坐的高度。转向轮架为其拉管定位的叉管夹与驱
动轮架的叉管夹相同。
(d).驱动轮架的变角表现在驱动轮上是前后位置的变化,表现在其后部的弹簧夹
车坐底架上是上、下的变化。驱动轮的后移,车坐要使用弹簧夹底架,这等于是将车身变长。
(e).驱动轮通过把坐架的翻转形成的只是其位置上的变化,其自身的翻转才是根
本的变化,变形的自行车主要是围绕驱动轮而形成多种使用方式,驱动轮翻转的本身就会
在人们的健身和娱乐中增添许多新的用法,如站立式的、独轮式的、倒退式的都能以不同的
行进朝向使用。甚至可换位到转向轮架上行进,也可反向的使用车把行进等等。在正常的
使用中,驱动轮的拉管除用于翻转外,还要用于调整车坐与脚踏之间的距离。
(f).车体前部起落时,车坐会发生前后的变化,车坐后部两邦底边的挡口用于调
整这种变化;车坐前部的支撑杆和撑杆坐的离合,即用于两弧形齿条在小角度范围内的啮
合定角,也用于在垂直使用时增加高度。
(g).车梯随驱动轮翻转,会与使用者保持在同一侧面。


图1、图2、图3、图4是本发明各个变形部位,其所处不同位置,或不同角度、或不同 朝向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上部是车把的左、右把手其定角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下部是把坐架内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其前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其后部的 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上部的右视图,是左、右把手其变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左、右把手定角夹其两夹块的俯视图。
图9是把坐架与主车架其中部的翻转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是其圆螺母轴向定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仰视图,是其扳手内的棘爪部份及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俯视的,把坐架与主车架其前后的联接结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主车架是
与转向轮架联接端。 图13是图12中双头螺杆及左、右带楔头圆螺母的左视图。 图14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中把坐架的前后联接杆其一侧联接杆的右视图。 图16是转向变角支架与主车架之间可变角的拉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上无把坐架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6中移动定位卡其中部延A-A线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6中下夹块的右视图。 图20是图16中下夹块的俯视图。 图21右下部是转向变角支架其下方支杆及相联接的变角拉杆示意图,其中部是
转向变角支架内的转向传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其左部是转向轮架保险叉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离合式变角联轴器其十销位置延B-B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下叉头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2中十字销其前后销头的俯视图。 图25是主车架后部为驱动轮架设置的定角卡示意图。 图26是图25的俯视图,该图是定角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锥杆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6中内、外挤块的左视图。 图29是驱动轮架左、右叉管其下部叉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的左视图。 图31是车坐前部移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1的左视图。 图34左部是车坐前外弧形齿条及支撑杆的联接结构示意图,右部是车坐靠背的 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的仰视图。 图36是图34的左视图,左下部是挡齿条、挡牙及锁杆的结构示意图,右下部是靠
背竖杆与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4中挡齿条内侧的示意图。 图38是图37挡齿条其齿槽位延C_C线的剖视图。 图39是图34中锁杆的示意图。 图40是俯视的,设置在把坐架后部的重力夹车坐底架示意图。 图41是图40中长螺母、两件内推块、及左、右外挡块结构示意图。 图42右部是图40右部的主视图,其左部是把坐架内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其后部
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右视的,设置在驱动轮架后部弧形支杆上的弹簧夹车坐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43的俯视图。 图45是侧视的,车梯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46是车梯其梯杆回位后脚踏杆后部的示意图。 图47是图45中扇形齿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其各部位的变化分别作进一步描述。 在图1至图5中,车把的左、右把手其两把柄前后的位置各异,如图所示,车把由 左、右把手8和转向把杆6组成,所述左、右把手8设有定角夹7,所述左、右把手其把柄的另 端分别与转向把杆6可变角的联接,所述左、右把手8其把柄可前后向位移的变角,由定角 夹7按需夹紧定角。 如图7所示车把的左、右把手8其与转向把杆6联接端的下部分别设有竖轴801, 所述转向把杆6其顶部设有两个竖向的轴孔601,左、右把手其竖轴801分别设置在两轴孔 601内。 如图6的上部、图7和图8所示,转向把杆6其两竖向轴孔601中间的前后面上, 设有相通的夹块口 602,该夹块口 602与两侧轴孔601部份相交;所述定角夹设置在夹块口 602内,它包括两个夹块701和一个双头螺杆702,所述两夹块701其各自的中间设有对合 螺孔002,两夹块的两侧设有朝向左、右把手竖轴801的内凹弧面001,并分别贴于其前后, 由双头螺杆702联接两夹块,所述双头螺杆702设有扳口 003,其双头的螺纹分为左、右旋 向,并与两夹块的对合螺孔002相配。 在图1和图4中,车把与车坐的朝向各异,位置改变,如图所示,车架是由把坐架10 和主车架11组成,所述把坐架IO可翻转的联接23、9在主车架11的上部,所述把坐架10 其内设有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该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请参阅图6的下部和图42。
如图9和图IO所示,把坐架IO可翻转的联接在主车架11的上部,是在把坐架的 中部设置一下垂的螺杆101,在主车架11中部其内设置一圆螺母231,其两侧设有挡卡117, 该挡卡依托主车架11为圆螺母轴向定位,所述下垂的螺杆101与圆螺母231联接,通过扭 转圆螺母231推升起把坐架10后使之翻转。 如图9和图11所示,圆螺母231其下设有棘轮004、005,并在其外设有扳手232, 该扳手的套环008挂在棘轮外,扳手内设有棘爪235、小轮236、小轮杆234、弹簧233 ;所述 棘轮是以多个孔为齿槽004,以两孔之间为齿005的一种特别棘轮,所述棘爪235为圆柱状, 其棘爪头设有延伸至肩部的弧形斜面006,另端设有槽口 007,所述小轮236在扳手232的 后部露出,所述小轮杆234其一端联接小轮,另一端穿过弹簧233插在棘爪的槽口 007内。
在图12至图15中,表示了把坐架10可翻转的联接在主车架11的上部,是在把坐 架10的前后还分别设有联接杆102,每端联接杆分左、右,左、右联接杆设有使用下斜面的 楔口 009,两端的联接杆102可换位的与主车架11联接;所述主车架11其前后分别设有横 向槽孔111,该槽孔为方、圆的重合孔,其前后方孔055的两侧设有左、右联接杆102的竖孔 112,所述前后槽孔111内分别设置一双头螺杆901,并在每一双头螺杆的两侧分别设有带 楔头010的圆螺母902、903,其两楔头010相对于左、右联接杆其楔口 009的内侧,所述两楔 头OIO的中间设有定中螺钉904,该螺钉联接在方孔055的上部,所述双头螺杆901设有扳
9口 011 ,其双头的螺纹分为左、右旋向,并与两侧带楔头的圆螺母902、903相配。
在图6的下部和图42中,是把坐架10内双向的转向控制装置,该装置由把坐架两 端的离合式变角联轴器的上叉头604、606及其钢丝绳603和转向把杆6组成;所述转向把 杆6及其上、下轴承607设置在把坐架10的前部,所述上叉头其主动件606联接在转向把 杆的底部,上叉头的从动件604及轴承605设置在把坐架10的后部,前后上叉头其上部设 有双槽导盘012,所述钢丝绳603交叉式的联接在两导盘012上,所述前后上叉头604、606 其销孔为可离合的敞口 013。 在图1至图4中,转向轮架4相对于主车架11的角度各异,如图所示,转向轮架4 设有变角机构,该机构由转向变角支架5和主车架11组成,所述转向变角支架5其前部通 过上、下轴承501联接转向轮架4,其后部上方的两侧分别设有变角轴503,并通过两变角轴 与主车架11联接,转向变角支架其后部的下方设有支杆502,该支杆与主车架11之间设有 可变角的拉动装置22,所述转向变角支架内设有转向传动装置。该转向传动装置请参阅图 21禾P图22。 在图21右下部和图22的下部,并在图16至图20中,是转向变角支架5其下方支 杆502与主车架11之间可变角的拉动装置,它由联接在支杆502后部的变角拉杆221和 依托主车架11的移动定位卡组成,所述移动定位卡包括下夹块223、上夹块222、两件螺钉 224、压杆225,所述主车架ll其前后相连的两邦内侧分别设有内肋板113,所述上、下夹块 223、222设置在两条肋板113上、下,并由前后的两螺钉224上、下联接,所述压杆225设置 在两条肋板上部,其一端的扁头014横在上夹块与两条内肋板之间,另一端设有下拉滑钮 226,所述变角拉杆221与下夹块223联接。 在图1至图4中,转向轮架4其两侧叉管401与转向轮1之间设有起落拉管2,所 述拉管2联接在转向轮轴的两侧,并设置在两侧的叉管401内,所述两侧的叉管401其下部 设有叉管夹3。 在图21至图24中,是转向变角支架5内的转向传动装置,该装置由两根转向拉杆 402和一离合式变角联轴器606、604、403的下叉头403组成,所述下叉头403及其轴承404 设置在转向变角支架5其支杆502的上部,该下叉头含有十字销405,该十字销的中心与两 侧变角轴503同心,所述两根转向拉杆402其一端联接于转向轮架其轴杆407下的两层架 板056中间,另一端联接于下叉头403其轴杆058上部的两层架板057中间。
如图21的左部所示,转向轮架4设有保险叉406 ,所述保险叉是联接在转向轮架两 侧叉管401中部的两根助撑杆015,其上汇合为帽052,罩在转向轴杆407其上轴承501的 外圈,并与转向轴杆407联接。 在图1至图4中,驱动轮架19相对于主车架11的角度各异,如图所示,驱动轮架 19其左、右侧叉管193的上部192,与主车架11其中后位可变角的联接,所述主车架11其 后部设有定角卡18,所述驱动轮架19其后部设有弧形支杆191,该弧形支杆191依托定角 卡18按需定角。 如图25至图28所示,主车架11其后部设有纵横相交的架管115、116,其横向架管 116的两端设有竖孔016,所述驱动轮架其后部的弧形支杆191设置在竖孔016内,所述定 角卡设置在纵横相交的架管115U16内,它是由纵向管115内的锥杆183和两侧横向管116 内的挤块181、 182组成,所述挤块其每侧由内挤块182和外挤块181组合,所述锥杆183设有螺纹017和扳口 018,所述纵向管115其孔的端部设有内螺纹114。 在图1和图4中,从两个不同的脚踏杆其内、外位置的改变中,可见驱动轮行进朝 向的改变,如图所示,驱动轮21其轴为自带脚踏杆26的踏轮式驱动轴,所述驱动轮21与其 驱动轮架19之间设有可翻转的联接装置24、25,该装置包括,设置在驱动轮其轴266两侧的 两拉管25,和驱动轮架19其左、右叉管193下部的叉管夹24,所述两拉管25设置在驱动轮 架其左、右叉管193内,两拉管25与左、右叉管193其配合的各自位置,可离合的换位,由叉 管夹24夹紧定位。 在图29和图30中,是驱动轮架19其左、右叉管193下部的叉管夹,它包括夹块 241、前挡块243、两件螺钉244、推杆242、齿钩245、齿条246、横轴247、扭力弹簧248、及小 螺钉249,所述左、右叉管193其下部设有夹块口 065,所述夹块241在夹块口 065内扣在拉 管25上,由夹块口上、下的螺钉244联接前挡块243,所述推杆242为跨轮式的联合推杆,其 左、右的下端设有扁头杆019,该扁头杆横在前挡块243与夹块241之间,所述齿钩245由横 轴247及扭力弹簧248联接在推杆242的上部,齿钩的另端设有抬杆020,该抬杆上设有小 螺钉249,该小螺钉以推杆的顶板021为挡,限制另端齿钩的斜度,所述齿条246相对于齿钩 联接在左、右叉管193的中间。 在图1至图5中,车坐12的位置各异,且能保持相对的水平状态,如图如示,车坐 12包括一个设置在把坐架10后部的车坐底架16,和另一个设置在驱动轮架19后部弧形支 杆191上的车坐底架17,它还包括设置在把坐架10中后段上,并联接在车坐前部的移动的 支撑装置15、 13,所述车坐12其后部两邦的底边设有排列的挡口 121,车坐以某一挡口与某 一车坐底架配合定位。其挡口结构请参阅图34。 在图34和图35的左部,及在图31至图33中,是车坐12前部移动的支撑装置,它 包括设置在车坐12前端的外弧形齿条123、带有内弧形齿条022的撑杆坐132、联接在撑杆 坐两端的移动卡和支撑杆133 ;所述撑杆坐132设有支撑杆孔023,并在该孔的径向设有挡 位053,所述支撑杆133其一端可变角的联接在车坐前外弧形齿条123其半径的位置024, 另一端设置在撑杆坐的孔023内,其端部设有径向交叉的长孔025,长孔内设有挡棍131,该 挡棍依托撑杆坐的挡位053控制两齿条022、 123的离合;所述把坐架10其中后段上部设 有一条中缝104,所述移动卡依托于该中缝104,它包括与撑杆坐联接的悬架153、撬杆154、 调整螺钉151、下夹板152,所述悬架153其另端的下部设有开口 026,撬杆154其扁头027 横在开口 026内,扁头其下是中缝104,扁头其上是调整螺钉151 ,所述下夹板152设在中缝 104下面,其前后相对于撬杆154和撑杆坐132的下部,下夹板152的中间设有吊板028,下 夹板的吊板028与悬架153的中部联接。 图40、图41及图42的右部是所述设置在把坐架IO后部的车坐底架,它是一重力 夹底架,它由一长螺母161、两件内推块162和左、右外挡块163、164组成,所述左、右外挡块 163、164其内侧分别设有挡杆030,挡杆的头部设有螺纹031,所述长螺母161将左、右外挡 块的挡杆030对接,所述内推块162是套在挡杆030上,其外侧与外挡块形成夹口 068,其内 侧设有斜面067 ;所述把坐架10后部其两侧设有斜坡107,两斜坡的上部设有挡杆槽105, 两斜坡的后部设有滑槽106,所述内推块162其内侧的斜面067与斜坡107配合,左、右外挡 块163、 164其挡杆030悬于挡杆槽105内,所述左、右外挡块163、 164其后部分别设有拐头 搭杆029,其拐头029分别朝内,挂在滑槽106内;所述外挡块与内推块的下部分别按夹口
11068的需要联接032,所述长螺母161其两端的螺纹分为左、右旋向。 图43和图44是所述设置在驱动轮架后部弧形支杆191上的车坐底架,它是一弹 簧夹底架,它由双杆螺栓177、两件同步紧定螺钉176、两件外夹块171,两件内夹块172、挡 销174、弹簧173、两件撑杆175组成,所述两侧的外夹块171分别设有底孔033,其下部的 内侧分别设有左、右旋向的螺孔034,该螺孔与底孔相通,其上部的内侧设有挡销孔035,所 述挡销174串联弹簧173及两侧的内夹块172,所述两件撑杆175分别设置在两侧夹口 064 其下部的内、外夹块之间066,所述两件同步紧定螺钉176其外端与两外夹块的螺孔034联 接,其内端与双头螺栓177联接,所述弹簧夹其整体的组合是由双杆螺栓177将两端的同步 紧定螺钉176及外夹块171拢合,并使两侧外夹块的底孔033落坐在两弧形支杆191的单 头036上,所述同步紧定螺钉176用于不变距的外移,锁紧弧形支杆191的单头036,其自身 的内、外螺纹同旋向,同螺距,所述双杆螺栓其两端的螺纹分为左、右旋向。
如图34和图35的右部,及图36至图39所示,车坐12设有靠背14 ;所述靠背设 有升降及靠距的调控装置,该装置包括车坐后部两侧的托架122、两件挡牙146、弹簧143、 左、右挡齿条144、锁杆145,所述托架122其纵向设有挡齿条孔037和锁杆孔038,两孔037、 038为大、小相交的重合孔,其横向设有挡牙孔039,该孔与纵向的重合孔相交,两侧托架之 间设有横管124,其管孔与挡牙孔039的上部相通,所述弹簧143设置在横管124内,所述 两件挡牙146其杆051顶在弹簧两侧,其牙146及其下平面059垂于两侧托架的挡牙孔内, 所述左、右挡齿条144其后部由横杆142固联,其内侧排列的挡齿040下设有角槽041,其 后部设有纵向的锁杆孔042,锁杆孔相对于前部的角槽041,所述锁杆145设置在锁杆孔内, 其前部设置一长孔垫148,使锁杆可转动的与挡齿条相联,锁杆在角槽041内的一段为扁杆 043,所述左、右挡齿条及两侧相随的锁杆设置在托架122其纵向的重合孔037、038内,其挡 齿040与挡牙146相对,其锁杆的扁杆段043与挡牙的下平面059相对,所述左、右挡齿条 144其后部设有靠背的竖孔046,该竖孔位于纵向锁杆孔042的外侧,并与纵向锁杆部份相 交,所述靠背14其两竖杆141的下部设有弧形口 044,所述锁杆在相对于靠背竖杆141的位 置上设有槽口 045,靠背升起时,其弧形口 044与锁杆的槽口 045相对,可扭转锁杆145阻止 靠背下落,其锁杆的前段扁杆043可推开伸入挡齿040的挡牙146。靠背在使用中其位置的 变化请参阅图l和图4。 在图1和图4中,车梯的构成包括脚踏杆,如图所示,车梯由梯杆20及回位弹簧 203与内侧的脚踏杆26组成,并在脚踏杆后其轮轴266的下部设置一扇形齿盘265,所述梯 杆20及回位弹簧203可收放的联接在脚踏杆26的侧部,所述脚踏杆26其侧部设有自动定 角装置27,该装置与梯杆20和扇形齿盘265配合,所述扇形齿盘265为不动件。
如图45至图47所示,脚踏杆26在其同一侧面上设有上孔062和下孔063,其近轮 轴266的为上孔,所述梯杆20设有侧轴060,其弹簧为设置在侧轴上的扭力弹簧203,梯杆 其一端204撑地,另一端设有挂头201 ,梯杆的侧轴060设置在脚踏杆的下孔063内,所述脚 踏杆26其侧部的定角装置是一钩板271及其扭力弹簧272,所述钩板设有侧轴061,其扭力 弹簧设置在轴上,其钩054在下,钩上设有齿047,钩板的上部048用于脱钩,脱齿,钩板其侧 轴061与脚踏杆的上孔062联接,所述梯杆弹簧203其扭力大于钩板的弹簧272,且旋向相 反,当梯杆受力放下时,钩板其钩054与梯杆的挂头201联接,其钩上方的齿047会自动与 扇形齿盘265啮合,当钩板上部048受力使挂头201脱钩时,梯杆会自动回位,同时也推动
12钩板回位,并以钩扳为挡,所述脚踏杆26其背面设有两个侧轴060、061的轴挡板264和其 压板263。所述梯杆20其轴060侧设有一摩块202,所述脚踏杆26其背面相对于摩块设有 一弧形摩片049,并在其下设有调控板050,该调控板设有调控螺钉261和定位螺钉262,其 调控螺钉可从脚踏杆的正面推顶摩片,所述摩片049及调控板050与压板263可为一体,所 述摩块202在梯杆回位时于弧形摩片049外侧摩擦经过。
权利要求
一种自行车,包括车梯(20、26),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梯由梯杆(20)及回位弹簧(203)与内侧的脚踏杆(26)组成,并在脚踏杆后其轮轴(266)的下部设置一扇形齿盘(265),所述梯杆(20)及回位弹簧(203)可收放的联接在脚踏杆(26)的侧部,所述脚踏杆(26)其侧部设有自动定角装置(27),该装置与梯杆(20)和扇形齿盘(265)配合,所述扇形齿盘(265)为不动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杆(26)在其同一侧面上设有 近轮轴(266)的上孔(062)和下孔(063),所述梯杆(20)设有侧轴(060),其弹簧为设置 在侧轴上的扭力弹簧(203),梯杆其一端(204)撑地,另一端设有挂头(201),梯杆的侧轴 (060)设置在脚踏杆的下孔(063)内,所述脚踏杆(26)其侧部的定角装置是一钩板(271) 及其扭力弹簧(272),所述钩板设有侧轴(061),其扭力弹簧设置在轴上,其钩(054)在下, 钩上设有齿(047),钩板的上部(048)用于脱钩,脱齿,钩板其侧轴(061)与脚踏杆的上孔 (062)联接,所述梯杆弹簧(203)其扭力大于钩板的弹簧(272),且旋向相反,当梯杆受力放 下时,钩板其钩(054)与梯杆的挂头(201)联接,其钩上方的齿(047)会自动与扇形齿盘 (265)啮合,当钩板上部(048)受力使挂头(201)脱钩时,梯杆会自动回位,同时也推动钩板 回位,并以钩板为挡,所述脚踏杆(26)其背面设有两个侧轴(060、061)的轴挡板(264)和 其压板(263)。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杆(20)其轴(060)侧设有一摩 块(202),所述脚踏杆(26)其背面相对于摩块设有一弧形摩片(049),并在其下设有调控板 (050),该调控板设有调控螺钉(261)和定位螺钉(262),其调控螺钉可从脚踏杆的正面推 顶摩片,所述摩片(049)及调控板(050)与压板(263)可为一体,所述摩块(202)在梯杆回 位时于弧形摩片(049)外侧摩擦经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它包括车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梯由梯杆及回位弹簧与内侧的脚踏杆组成,并在脚踏杆后其轮轴的下部设置一扇形齿盘所述梯杆及回位弹簧可收放的联接在脚踏杆的侧部,所述脚踏杆其侧部设有自动定角装置,该装置与梯杆和扇形齿盘配合,所述扇形齿盘为不动件。该车在一般性的使用中,可因人、因速、因地而变。在健身和娱乐性的使用中,其正反、站坐、俯仰、进退都能用。车梯依托脚踏杆,随驱动轮的翻转,在前进方向的左侧,能随时随地为各种姿态选定垂直支撑。
文档编号B62M1/36GK101758895SQ200910222419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
发明者姚宝山 申请人:姚宝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