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79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履带式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特别是一种履带式机动车。
技术背景 目前履带式的机动车,如履带全地形车、坦克、履带拖拉机、特
殊用途车辆等,有的采用扁平结构布局的履带系统,有的采用三角结构布局的 履带系统,但都是在车身的两边左右对称地布置两个履带系统,两个履带系统 的间距较宽,不能在狭窄的路段上正常通过。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中部非洲、赤道附近的国家和地区,其地理条件复杂,狭窄路段和坑洼路面 情况尤为严重。随著社会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资需要运送 至上述国家或地区,而运输工具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专利公开号-
CN1175531,
公开日期1998年3月11日,发明创造名称"履带式机动车",公 开了一种采用扁平状结构布置的履带系统,适用于复杂路况的履带式机动车。 但由于只在车身两边设置有两个履带系统,仍不适于崎岖狭窄路段的行驶需要, 且操作较繁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复 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地、狭窄路段,操作简单、多履带的全时、全驱 动履带式机动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转向系统、车架、与变速箱连接的发 力机和驱动桥,所述履带系统由一个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组成,前履 带系统设置在车架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的前部,前履带系统与转向系统连 接,两个后履带系统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后部,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 统分别与驱动桥连接。中间轴线上,在其 中一个后履带系统悬空的情况下,机动车也不会倾倒,在通过狭窄路段时,利 用前履带系统和任一后履带系统正常行驶。
优选的,驱动桥由后驱动桥和前驱动桥组成,后驱动桥的两端轴颈上分别 由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的后驱动链轮,后驱动桥的左、右半轴由杆部 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位于后驱动桥的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 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的外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
动链轮固定连接,后履带系统的后悬架和后驱动桥均与车架固定连接;后驱动 桥上设有向前悬伸的输出轴,输出轴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活动连接,副传动轴 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的另一端由万向节与前驱动桥 的输入轴活动连接,前驱动桥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设置的前悬架下部,且位 于前悬架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的输出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轴的 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的前驱动链轮的内孔中,输出轴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 的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将输出轴与前驱动链轮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呈桠 铃状,前驱动链轮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的固定 架前端,固定架与前悬架固定连接;所述前悬架的顶壁位于前履带系统的履带 上方,前悬架顶壁中部固定连接有销轴,销轴依次穿过推力轴承、车架上平面, 并与固定连接在车架中的衬套内孔滑动配合,销轴上固定连接的螺母位于车架 上方,前悬架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转向臂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活动连接,转向 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向球销与转向系统的转向输出端活动连接。实现了全时、 全驱动,利用转向系统及前履带系统的前悬架实现了转向的目的,利用汽车后 桥的差减速器总成满足后履带系统的差速要求,同时,当后履带系统的其中一 个因悬空而空转时,利用现有技术的差速器自动锁止功能,实现两个后履带系统自动同步旋转的目的。
优选的,前驱动桥的输入轴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齿轮固定连接,主动 齿轮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的箱体上,主动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从动 锥齿轮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轴,从动锥齿轮由延伸轴、轴承活动支承在前 驱动桥的箱体上,从动锥齿轮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活动连接,结构简单,维修 方便。
优选的,前履带系统布置为扁平状,后履带系统布置为三角状,满足整车 平衡和良好的通过性要求。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充分利用汽车技术的原理 和结构,其操作系统与现有汽车的驾驶操作基本无差异,全时、全驱动的三履 带系统满足复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地、狭窄路段的行驶需要,利用自 动锁止差速器的锁止功能实现后履带系统自动同步的传动要求,结合扁平状和 三角状布置结构履带系统的优点实现优化布局,充分满足履带式机动车的功能 要求。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适用范围广、 操作简单。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本技术领域的人员不进行创 造性劳动,即可实现多履带系统布置方式的大中型履带式机动车改进和完善,
如五履带或五履带以上的履带式机动车,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覆盖范围;同时,
各履带系统的驱动可采用同一动力源驱动,也可采用各自独立的动力源驱动,
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多履带式机动车的设计思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系统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向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驱动链轮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
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参见图1、图2, 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
与变速箱2连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
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
车架6.的前部,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
称地设置在车架6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参见图2、图3、图4,所述驱动桥4由后驱动桥41和前驱动桥42组成, 后驱动桥41的两端轴颈上分别由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32的后驱动链 轮322,后驱动桥41的左、右半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 位于后驱动桥41的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322的 外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动链轮322固定连接,后履带 系统32的后悬架321和后驱动桥41均与车架6固定连接;后驱动桥41上设有 向前悬伸的输出轴412,输出轴412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413活动连接,副传动 轴413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413的另一端由万向节 与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活动连接,前驱动桥42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 设置的前悬架33下部,且位于前悬架33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42的输出轴 425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轴425的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前驱动链 轮313的内孔中,输出轴425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313的端面接触,并由 螺栓将输出轴425与前驱动链轮313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313呈桠铃状, 前驱动链轮313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的固定固定连接在车架6中的衬套61内孔 滑动配合,销轴332上固定连接的螺母317位于车架6上方,前悬架33的后端 固定连接的转向臂316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51活动连接,转向拉杆51的另 一端通过转向球销与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活动连接。
参见图2、图3,所述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 齿轮423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3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主 动齿轮423与从动锥齿轮422啮合,从动锥齿轮422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 轴424,从动锥齿轮422由延伸轴424、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 从动锥齿轮422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425活动连接。
参见图1,所述前履带系统31布置为扁T状,后履带系统32布置为三角状。
工作原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与变速箱2连
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
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6的前部,
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6
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参见图l、图2、图3,其工作原理如下发力机1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2、
传动轴、输入后驱动桥41, 一路经减速、差速变换后,由后驱动桥41的两个半
轴齿轮和左、右半轴分别带动后履带系统32的两个后驱动链轮322旋转,后驱
动链轮322与后履带啮合,并带动后履带移动,实现后履带系统32的前进或后
退运动,并根据具体行驶状况,适时实现差速或等速运动;另一路由后驱动桥41的输出轴412、副传动轴413、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输入前驱动桥42, 前驱动桥42的从动锥齿轮422通过花键、前驱动链轮轴425带动前履带系统31 前驱动链轮313旋转,前驱动链轮313与前履带啮合,并前动后履带移动,实 现前履带系统31的前进或后退运动,且满足前履带系统31与后履带系统32运
动同步要求。
参见图2、图3,转向系统5通过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转向拉杆 51、前悬架33的转向臂316实现前履带系统31的绕销轴332轴心旋转,结合 后履带系统32的差速运动,实现整车转向的目的。
参见图1,车身前部重量依次传递到前悬架33、固定架311、前履带系统 31的支重轮、诱导轮和与地面接触的前履带;车身后部重量依次传递后悬架321、 后履带系统32的支重轮、诱导轮和与地面接触的后履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后履带系统32的同步或差速运动要求,由后驱动桥 41的差减速器总成实现,其中,差减速器总成中的差速器为带自动锁止功能的 结构,以保证后履带系统在其中一个产生空转时,能与另一后履带同步的旋转 要求,这些都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同时,本实用新型应用的现有技术还有动力系统的离合、制动,动力转向、 扁平状履带系统、三角状履带系统内部结构,如履带系统的支重轮、诱导轮与 悬架之间的连接关系、诱导轮的张紧等,故也不需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3)、转向系统(5)、车架(6)、与变速箱(2)连接的发力机(1)和驱动桥(4),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系统(3)由一个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组成,前履带系统(31)设置在车架(6)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6)的前部,前履带系统(31)与转向系统(5)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32)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6)后部,前履带系统(31)和两个后履带系统(32)分别与驱动桥(4)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4)由 后驱动桥(41)和前驱动桥(42)组成,后驱动桥(41)的两端轴颈上分别由 轴承活动支承两个后履带系统(32)的后驱动链轮(322),后驱动桥(41)的 左、右半轴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左、右半轴的杆部位于后驱动桥(41)的 桥壳管内,左、右半轴的端部法兰分别与后驱动链轮(322)的外端面接触,并 由螺栓分别将左、右半轴与后驱动链轮(322)固定连接,后履带系统(32)的 后悬架(321)和后驱动桥(41)均与车架(6)固定连接;后驱动桥(41)上 设有向前悬伸的输出轴(412),输出轴(412)由万向节与副传动轴(413)活 动连接,副传动轴(413)由两个直杆段和一个中间万向节构成,副传动轴(413) 的另一端由万向节与前驱动桥(42)的输入轴(421)活动连接,前驱动桥(42) 固定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设置的前悬架(33)下部,且位于前悬架(33) 右侧壁的前端,前驱动桥(42)的输出轴(425)由杆部和端部法兰构成,输出 轴(425)的杆部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前驱动链轮(313)的内孔中,输出 轴(425)的端部法兰与前驱动链轮(313)的端面接触,并由螺栓将输出轴(425) 与前驱动链轮(313)固定连接;所述前驱动链轮(313)呈哑铃状,前驱动链 轮(313)的中部通过轴瓦、压盖、螺栓活动连接在前履带系统(31)的固定架(311)前端,固定架(311)与前悬架(33)固定连接;所述前悬架(33)的顶壁位于前履带系统(31)的履带上方,前悬架(33)顶壁中部固定连接有销 轴(332),销轴(332)依次穿过推力轴承(331)、车架(6)上平面,并与固 定连接在车架(6)中的衬套(61)内孔滑动配合,销轴(332)上固定连接的 螺母(317)位于车架(6)上方,前悬架(33)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转向臂(316) 由转向球销与转向拉杆(51)活动连接,转向拉杆(51)的另一端通过转向球 销与转向系统(5)的转向输出端(52)活动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桥(42) 的输入轴(421)通过花键、卡圈与主动锥齿轮(423)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3) 由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主动齿轮(423)与从动锥齿轮(422) 啮合,从动锥齿轮(422)固定连接有同轴线的延伸轴(424),从动锥齿轮(422) 由延伸轴(424)、轴承活动支承在前驱动桥(42)的箱体上,从动锥齿轮(422) 通过内花键与输出轴(425)活动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履带式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履带系统 (31)布置为扁平状,后履带系统(32)布置为三角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机动车,包括履带系统、转向系统、车架、与变速箱连接的发力机和驱动桥,所述履带系统由一个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组成,前履带系统设置在车架的中轴线上,且位于车架的前部,前履带系统与转向系统连接,两个后履带系统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车架后部,前履带系统和两个后履带系统分别与驱动桥连接。本实用新型履带式机动车的前后履带系统采用全时、全驱动,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沼泽地、坑洼、沙漠、狭窄路段的行驶要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
文档编号B62D7/16GK201385708SQ20092012719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肖华荣 申请人:肖华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