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603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碰撞安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车在高速行驶时,若碰到障碍物,汽车瞬时的加速度变化及冲量相当大,如果车身的结构设计不够理想,车身前部不能很好的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那么车身将会被严重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身结构性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车身安全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冲击能量,保证必要的乘员生存空间,基于此点,车身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前后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从安全性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车身前部正面碰撞的安全结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做到有效利用车身前部的压溃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动力总成对乘员舱的侵入量,保证乘员生存空间。目前前纵梁吸能结构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车身前部对变形吸能的要求,碰撞
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于变形吸能的前纵梁吸能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关键在于包括与前纵梁前端连接的吸能盒以及前纵梁前段梁体形成的若干凸筋和凹槽,所述凸筋和凹槽间隔布置,所述吸能盒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纵梁前段形成的间隔布置的凸筋和凹槽,在碰撞时凸筋与凹槽段按照皱褶方式进行压溃,同时前纵梁中心与吸能盒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配合吸能盒可以更好的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避免碰撞时吸能盒与前纵梁连接处断裂。所述凸筋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所述凹槽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碰撞压溃传递的方向性。所述前纵梁前段梁体呈开口朝向吸能盒的喇叭状。这样前纵梁前段沿车长方向会有变径,增加了前纵梁通过变形吸能的空间。所述前纵梁由外板本体和成框型的内板本体焊接形成,方便加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前段梁体在水平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2,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与前纵梁1前端连接的吸能盒2以及前纵梁1前段梁体形成的凸筋121和凹槽122,凸筋121和凹槽122间隔布置,吸能盒2 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1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凸筋和凹槽可以有多组,并且凸筋沿前纵梁1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凹槽沿前纵梁1径向的横截面也是由前往后逐渐减小,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碰撞压溃传递的方向性。,前纵梁1前段梁体呈开口朝向吸能盒的喇叭状,如图2,这样前纵梁1前段梁体沿车长方向会有变径,增加了前纵梁1通过变形吸能的空间。前纵梁1由外板本体11和成框型的内板本体12焊接形成, 方便加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纵梁1前段形成的间隔布置的凸筋121和凹槽122,在碰撞时凸筋121与凹槽122段按照皱褶方式进行压溃,同时前纵梁1中心与吸能盒2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配合吸能盒2可以更好的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避免碰撞时吸能盒2与前纵梁1连接处断裂。
权利要求1.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前纵梁前端连接的吸能盒以及前纵梁前段梁体形成的若干凸筋和凹槽,所述凸筋和凹槽间隔布置,所述吸能盒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所述凹槽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段梁体呈开口朝向吸能盒的喇叭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由外板本体和成框型的内板本体焊接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变形吸能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与前纵梁前端连接的吸能盒以及前纵梁前段粱体形成的若干凸筋和凹槽,凸筋和凹槽间隔布置,吸能盒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在碰撞时凸筋与凹槽段按照皱褶方式进行压溃,同时前纵梁中心与吸能盒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配合吸能盒可以更好的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避免碰撞时吸能盒与前纵梁连接处断裂。
文档编号B62D21/15GK201980295SQ20112007601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2日
发明者宋永乐, 杨金秀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