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可以包括:侧梁,所述侧梁的侧面可以固定在车身上并且可以延伸至车辆的前侧;辅侧梁,所述辅侧梁可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同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前侧处并且可以与所述侧梁连结;和主侧梁,所述主侧梁可以平行于所述辅侧梁隔开,并且所述主侧梁的后端部可以连接至所述侧梁,其中所述主侧梁可以与所述侧梁整体形成。
【专利说明】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2年7月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0.10-2012-007307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当发生前方碰撞时,所述双前侧梁减少车辆的整体变形,保护乘客,并且改进其稳定性。
【背景技术】
[0004]通常地,一直尝试合适地改进车辆的前方碰撞稳定性,并且在前方碰撞测试和40%侧面碰撞测试中已经得到所需的结果。
[0005]然而,当发生与实际交通事故相似的车辆前方碰撞时,碰撞力不能通过保险杠传递至前侧梁。
[0006]当碰撞不在设置前侧梁的部分处发生而在其他位置处发生时,可以实现上述情况。
[0007]小型重复测试作为实际测试项而加入,并且车辆安全评定因此而变得困难。
[0008]当车辆的几乎全部前部区域受冲击时,前侧梁吸收碰撞,但是当车辆的较小(狭窄)区域受冲击时,前侧梁不能吸收冲击并且可能在左侧/右侧上弯曲。
[0009]车身可能通过前侧梁的弯曲而过度变形,并且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
[0010]公开于本发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其优点在于当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减少车辆侧梁的整体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并且改进稳定性。
[0012]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可以包括:侧梁,所述侧梁的侧面固定在车身上并且延伸至车辆的前侧;辅侧梁,所述辅侧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同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前侧处并且与所述侧梁连结;和主侧梁,所述主侧梁平行于所述辅侧梁隔开,并且所述主侧梁的后端部连接至所述侧梁,其中所述主侧梁与所述侧梁整体形成。
[0013]所述侧梁的一侧弯曲从而整体形成所述主侧梁。
[0014]所述辅侧梁连结至所述侧梁弯曲的第一弯曲表面,并且在所述辅侧梁上形成对应于所述侧梁的所述第一弯曲表面的第二弯曲表面。
[0015]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可以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在前侧处与所述主侧梁和所述辅侧梁隔开。[0016]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可以包括碰撞箱,所述碰撞箱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和所述主侧梁之间以及所述保险杠和所述辅侧梁之间从而吸收冲击。
[0017]碰撞板固定在所述辅侧梁和所述主侧梁的前端部分上,并且所述碰撞箱设置在所述碰撞板和所述保险杠之间。
[0018]所述主侧梁而不是所述辅侧梁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外侧。
[0019]所述碰撞箱可以包括:第一碰撞箱,所述第一碰撞箱设置在所述主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主侧梁;和第二碰撞箱,所述第二碰撞箱设置在所述辅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辅侧梁,其中所述第一碰撞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碰撞箱的长度。
[0020]所述保险杠成形为在所述车辆的向前方向上凸起。
[0021]如上所述,当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减少车辆侧梁的整体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并且改进稳定性。
[0022]同样地,从保险杠传递的碰撞能量分配至主侧梁和辅侧梁并且因此满足侧面碰撞测试和小型重复碰撞测试的安全条件。
[0023]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整体俯视平面图。
[0025]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俯视平面图。
[0026]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0027]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0028]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0029]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涉及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具体实施方案,这些具体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具体实施方案。
[0031]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0032]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整体俯视平面图。
[0033]参考图1,其显示了车辆的内部结构,所述车辆包括车身100、侧梁110、辅侧梁130、主侧梁120和保险杠140。[0034]主侧梁110固定至车身100并且在车辆的前方方向上延伸,辅侧梁130设置在侧梁110的前侧并且设置在侧梁110的延长线上从而连接至侧梁110。
[0035]在此,辅侧梁130与测量110同轴设置。
[0036]主侧梁120平行于辅侧梁130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距离设置。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主侧梁120与侧梁110整体形成。
[0037]亦即,平行于辅侧梁130的主侧梁120可以通过弯曲侧梁110而形成。辅侧梁130连结至侧梁110弯曲成曲线的部分。
[0038]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侧梁110、辅侧梁130和主侧梁120对称地设置在基于车身100的右侧/左侧,并且保险杠140以预定距离设置在辅侧梁130和主侧梁120的前侧。
[0039]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俯视平面图。
[0040]参考图2,平行于辅侧梁130的主侧梁120通过弯曲侧梁110而形成,并且辅侧梁130连结至侧梁110弯曲成曲线的部分,其中在侧梁110和辅侧梁130之间形成连结表面200。
[0041]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0042]辅侧梁130通过结合第一外板300和第一内构件302而形成,并且辅侧梁130的
截面具有四边形管形状。
[0043]第二内构件304具有通过弯曲形成的弯曲表面350。此外,辅侧梁130形成从而对应于弯曲表面350,并且辅侧梁130连结至第二内构件304的弯曲表面350。
[0044]如上所述,在组装第一外板300和第一内构件302之后,将它们连结至第二内构件304。此外,第二外板306连结至第二内构件304。
[0045]可替代地,在第二外板306连结至第二内构件304的条件下,辅侧梁130可以连结至侧梁110。
[0046]在此,相关元件的连结可以通过点焊、CO2焊或塞焊进行。
[0047]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0048]参考图4,一个碰撞板400固定在主侧梁120的前端表面和辅侧梁130的前端表面上。
[0049]此外,保险杠140以离碰撞板400预定距离设置,并且第一碰撞箱410和第二碰撞箱420设置在保险杠140和碰撞板400之间。
[0050]主侧梁120而不是辅侧梁130设置在车身100外部,并且对应于主侧梁120的第二碰撞箱420较短而对应于辅侧梁130的第一碰撞箱410较长。
[0051]在此,第一碰撞箱410和第二碰撞箱420吸收通过保险杠140从车身100传递的
冲击能量。
[0052]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侧梁110与辅侧梁130同轴设置,并且辅侧梁130连结在侧梁Iio的侧面上。此外,主侧梁120通过弯曲侧梁110而形成从而彼此整体形成。
[0053]如上所述,主侧梁120和辅侧梁130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设置,从而能够在更宽的前方范围内吸收碰撞能量。
[0054]因此,当车辆前侧受冲击时,侧梁110在宽度方向上不弯曲并且车辆的整体变形减少,从而保护乘客和改进稳定性。
[0055]亦即,从保险杠140传递的碰撞能量分配至主侧梁120和辅侧梁130,并且因此可以满足侧面碰撞测试和小型重复碰撞测试的安全条件。
[0056]特别地,当碰撞施加至主侧梁120和辅侧梁130之间形成的狭窄区域时,效果良好。
[0057]参考图1,侧梁110基于辅侧梁130弯曲的角度A°可以在从20至60度的范围内。
[0058]如果角度A°变得更大,辅侧梁130和主侧梁120之间的宽度方向距离增大,并且如果角度A°变得更小,辅侧梁130和主侧梁120之间的宽度方向距离减小。
[0059]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特征。
[0060]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 侧梁,所述侧梁的侧面固定在车身上并且延伸至车辆的前侧; 辅侧梁,所述辅侧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同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前侧处并且与所述侧梁连结;和 主侧梁,所述主侧梁平行于所述辅侧梁隔开,并且所述主侧梁的后端部连接至所述侧梁, 其中所述主侧梁与所述侧梁整体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侧梁的一侧弯曲从而整体形成所述主侧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 其中所述辅侧梁连结至所述侧梁弯曲的第一弯曲表面,并且 其中在所述辅侧梁上形成对应于所述侧梁的所述第一弯曲表面的第二弯曲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在前侧处与所述主侧梁和所述辅侧梁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包括碰撞箱,所述碰撞箱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和所述主侧梁之间以及所述保险杠和所述辅侧梁之间从而吸收冲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 其中碰撞板固定在所述辅侧梁和所述主侧梁的前端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碰撞箱设置在所述碰撞板和所述保险杠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主侧梁而不是所述辅侧梁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碰撞箱包括: 第一碰撞箱,所述第一碰撞箱设置在所述主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主侧梁;和 第二碰撞箱,所述第二碰撞箱设置在所述辅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辅侧梁, 其中所述第一碰撞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碰撞箱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其中所述保险杠成形为在所述车辆的向前方向上凸起。
【文档编号】B62D21/00GK103523083SQ201210580179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4日
【发明者】金柱男, 金润仓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