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78205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包括两个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上支座和下支座,两减震器对称安装在驾驶室骨架两侧,每侧减震器的上支座和下支座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上,减震器本体通过螺栓与上支座和下支座连接,减震器本体与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均呈锐角。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提高驾驶室整体平顺性,结构简单,设计与制造周期短,且便于维护,提高驾驶员乘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专利说明】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
室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常采用弹簧、橡胶块、弹簧与橡胶块等装置来改善驾驶室的平顺性。
[0003]实际的应用中,由于这些装置在设计好之后,其阻尼特性就恒定不变,在特定环境变工况的情况下不能快速的衰减振动能量,导致驾驶室的平顺性始终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车辆在这种工况下长时间的工作,容易引起驾驶室员的操作疲劳,及损坏安装在驾驶室上的各种操作仪器及控制系统,轻者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将会引起严重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减震装置不能快速衰减振动能量,减震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侧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能够快速提高驾驶室整体平顺性,结构简单,设计与制造周期短,且便于维护,提高驾驶员乘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0005]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包括两个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上支座和下支座,两减震器对称安装在驾驶室骨架两侧,每侧减震器的上支座和下支座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上,减震器本体通过螺栓与上支座和下支座连接,减震器本体与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均呈锐角。
[0007]进一步的,减震器本体与驾驶室骨架之间的夹角为10°。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两个空气弹簧和调节机构,空气弹簧均匀、垂直安装在驾驶室骨架与驾驶室支架之间,空气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的下底面,空气弹簧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的支架上。调节机构包括垂直设置的拉动杆和水平设置的高度阀,拉动杆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上,高度阀的阀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同侧的驾驶室支架上,并通过储气筒与空气弹簧的气囊连通,拉动杆的尾端和高度阀的拉杆通过螺栓连接。
[0009]进一步的,空气弹簧之间还水平安装有横向稳定杆,横向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左支座和右支座,左支座和右支座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上,稳定杆本体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左支座和右支座连接。
[0010]进一步的,空气弹簧之间还垂直安装有纵向限位机构,纵向限位机构位于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的中部,纵向限位机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支架上,纵向限位机构的顶端呈直角弯曲,弯曲部分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的下底面上。
[0011]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减震装置安装在驾驶室的后悬置处。[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减震器倾斜式安装,能快速的吸收铅垂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能提高驾驶室整体的平顺性。同时配合空气弹簧,使用,能相互填补各自的不足,提高了驾驶室乘员乘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通过横向稳定杆限制驾驶室的水平摆动,避免空气弹簧过早的损坏。通过纵向限位机构保证驾驶室振动幅度超限值时,其能始终处于允许的安全位置上。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与制造周期短,且便于维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气弹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气弹簧一减震器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3的三维效果图。
[0017]图中:1、驾驶室骨架;2、上支座;3、减震器本体;4、下支座;5、空气弹簧;6、拉动杆;7、高度阀;8、稳定杆本体;9、纵向限位机构;10、驾驶室支架;11:左支座;12:右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包括两个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3、上支座2和下支座4,两减震器对称安装在驾驶室骨架I两侧,每侧减震器的上支座2和下支座4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上,减震器本体3通过螺栓与上支座2和下支座4连接,减震器本体3与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均呈锐角。依据侧置室驾驶室空间结构狭小紧凑的特点,将减震器本体3与驾驶室骨架I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0°。采用减震器倾斜式安装,能快速的吸收铅垂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能提高驾驶室整体的平顺性。即减震器本体3与驾驶室骨架I之间的夹角为10°时,减振系统的整体结构匹配性好,减震效果最明显。
[0020]结合图1、图2、图3、图4,该减震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能根据实际工况自动调整自身刚度的空气弹簧5和调整机构。空气弹簧5对称、垂直安装在驾驶室骨架I与驾驶室支架10之间,空气弹簧5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I的下底面,空气弹簧5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的支架10上。
[0021]调整机构包括垂直设置的拉动杆6和水平设置的高度阀7,拉动杆6顶端通过螺栓连接在驾驶室骨架I上,高度阀7的阀体通过螺栓连接在驾驶室支架10上,并通过储气筒与空气弹簧5的气囊连通,拉动杆6的尾端和高度阀7的拉杆通过螺栓连接。当驾驶室受激向上振动时带动拉杆6动作,从而使高度阀7接通排气气路,气囊中的气体被挤压至储气筒中,使气囊内腔形成负压,从而给驾驶室向下的一个力,阻止驾驶室继续上移;当驾驶室向下移动时,高度阀7接通进气气路,储气筒中的压缩气体进入气囊,增加气囊内腔的气压,给驾驶室提供一个向上的支持力,阻止驾驶室继续下移。另外,根据高度阀7开关阀口的大小不同,气囊中增加或减少的压缩气体体积不同,因而为空气弹簧5提供不同的刚度,减少驾驶室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0022]空气弹簧5与减震器配合使用,既能根据实际工况自动调整自身的刚度,又能快速的衰减振动能量,提高了驾驶室乘员乘坐的舒适性与安全性。[0023]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减震功能,本实用新型中空气弹簧5之间还水平安装有横向稳定杆,横向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8、左支座11和右支座12,左支座11和右支座12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上,稳定杆本体8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左支座11和右支座12连接。根据空气弹簧5自身的性能特点,只能承担驾驶室的上下振动。但是,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自身存在侧转现象,必须加装横向稳定杆。由于横向稳定杆两端分别固定在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上,不仅能够限制驾驶室骨架I的水平摆动,而且可避免空气弹簧5过早的损坏。
[0024]同时,空气弹簧5之间还垂直安装有纵向限位机构9,纵向限位机构9位于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的中部,纵向限位机构9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支架10上,纵向限位机构9的顶端呈直角弯曲,弯曲部分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I的下底面上。由于纵向限位机构9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驾驶室骨架I和驾驶室支架10上,保证驾驶室振动幅度超限值时,驾驶室能始终处于允许的安全位置上。
【权利要求】
1.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上支座和下支座,两减震器对称安装在驾驶室骨架两侧,每侧减震器的上支座和下支座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上,减震器本体通过螺栓与上支座和下支座连接,所述减震器本体与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均呈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本体与驾驶室骨架之间的夹角为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空气弹簧和调节机构,所述两空气弹簧均匀、垂直安装在驾驶室骨架与驾驶室支架之间,空气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的下底面,空气弹簧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的支架上;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垂直设置的拉动杆和水平设置的高度阀,所述拉动杆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上,所述高度阀的阀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同侧的驾驶室支架上,并通过储气筒与空气弹簧的气囊连通,拉动杆的尾端和高度阀的拉杆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之间还水平安装有横向稳定杆,所述横向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左支座和右支座分别焊接在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上,稳定杆本体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左支座和右支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之间还垂直安装有纵向限位机构,所述纵向限位机构位于驾驶室骨架和驾驶室支架的中部,纵向限位机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支架上,纵向限位机构的顶端呈直角弯曲,弯曲部分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骨架的下底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偏置式驾驶室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安装在驾驶室的后悬置处。
【文档编号】B62D33/10GK203714007SQ201320820399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5日
【发明者】周新涛, 马娜, 董猛, 于少杰, 石方, 王浩, 贺红娟, 孙明 申请人: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