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包括加强筋结构和阻尼垫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设置在前围钣金动刚度薄弱区域;所述加强筋结构与前围钣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阻尼垫结构为整体平面式结构,黏贴在前围钣金内表面。本技术方案能有效提高前围钣金局部动刚度性能明显;提升车身前围钣金抗疲劳性和整车NVH性能;方案简捷,比较容易实施。
【专利说明】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钣金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有关统计表明,整车约有1/3的故障问题是和车辆的NVH(Noise, vibrat1n, harshness)即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问题有关的,整车NVH性能直接影响了顾客对某款车型的第一印象。所以,整车NVH性能的提升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0003]其中,钣金动刚度性能对整车NVH性能有着重要贡献,钣金动刚度越高,车身灵敏度越低,能更大程度上衰减传递至车身的激励力,进而提高整车NVH性能。并且,钣金动刚度越高,越不易被车内声腔模态激励,形成局部结构声辐射(即共鸣音)。因此,提升车身钣金动刚度性能至关重要,依据计算,至少要实现车身钣金动刚度为100N/mm。
[0004]第一种如图1所示,空调水管安装过孔101的相离较近的区域A处,该位置钣金过渡很平坦,无任何加强结构及处理措施。其缺点是:钣金过渡平滑,导致此处钣金结构的动刚度薄弱,易被发动机噪声激励,形成局部结构声辐射(即共鸣音),影响整车NVH性能,尤其影响前舱发动机透过音的大小,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区域A处的动刚度为69N/mm,不达标。
[0005]第二种如图2所示,空调水管安装过孔101的相离较近的区域B处,该位置贴有两块阻尼垫(102,103),解决了现有技术一钣金过渡平坦的缺点,但阻尼垫102布置的位置仍未采取任何加强筋结构。其缺点是虽然区域B处贴有两块阻尼垫,但是两块阻尼垫分开布置,没有连接在一起,对于提升钣金动刚度依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阻尼垫102处动刚度为86N/mm,阻尼垫103处动刚度为95N/mm,不达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结构的乘用车前围钣,该结构能有效提升前围钣金的局部动刚度,从而保证车身灵敏度较低,提升整车NVH性能,同时,提升车身抗疲劳性能。
[000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包括加强筋结构和阻尼垫结构;
[0009]所述加强筋结构设置在前围钣金动刚度薄弱区域;所述加强筋结构与前围钣金为一体式结构;
[0010]所述阻尼垫结构为整体平面式结构,黏贴在前围钣金内表面。
[0011]所述阻尼垫结构为一个长方形;所述长方形的右侧上端面延伸出一个小长方形。
[0012]所述阻尼垫结构的六个角均设置为圆角结构。
[0013]所述加强筋结构为扣过来的平面靴形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的靴形前端的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筋,其它的周围边缘处设置有弧形凸起加强结构。
[0014]所述阻尼垫结构的左侧黏贴在加强筋结构区域。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高前围钣金局部动刚度性能明显;提升车身前围钣金抗疲劳性和整车NVH性能;方案简捷,比较容易实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一的示意图;
[0017]图2为现有技术一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垫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前围钣金薄弱区域测试结果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实例仅为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图3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中所示为前围钣金薄弱区域测试结果曲线I及动刚度为200N/mm时的标准曲线2。
[0025]本实施例的前围钣金动刚度加强方案如图3所示,包括加强筋结构12和阻尼垫结构13。加强筋结构12设置在前围钣金11动刚度薄弱区域,即空调水管安装过孔101区域,与前围钣金11为一体式结构;阻尼垫结构13为整体平面式结构,直接黏贴在前围钣金11上面。
[0026]加强筋结构12如图5所示,为扣过来的平面靴形结构;其靴形前端的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筋,其它的周围边缘处设置有弧形凸起加强结构。
[0027]阻尼垫结构13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垫结构为L型结构,阻尼垫结构的长边为一个长方形131,其中,长359mm,宽Ilmm ;长方形的右侧上端面延伸出一个小长方形132,长165mm,宽50mm。阻尼垫结构13的六个角均做成RlOmm的圆角倒角。阻尼垫结构的左侧黏贴在加强筋结构区域。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右侧是指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图4时,右手一侧为右侧,相对一侧为左侧;在本申请中,上和下为相对概念。当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附图4时,头部方向为上,相对的为下。
[0028]在前围钣金11动刚度薄弱区域采用加强筋结构+贴阻尼垫的处理措施,两块阻尼垫采取连接在一起的布置方式。本技术方案经实验结果显示,图3中的区域C最薄弱处的动刚度为128N/mm,因此,区域C的动刚度满足彡100N/mm的目标,符合整车NVH的相关要求,具体见图6所示。
[0029]本技术方案能有效提高前围钣金局部动刚度性能明显;提升车身前围钣金抗疲劳性和整车NVH性能;方案简捷,比较容易实施。
[00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筋结构和阻尼垫结构; 所述加强筋结构设置在前围钣金动刚度薄弱区域;所述加强筋结构与前围钣金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阻尼垫结构为整体平面式结构,黏贴在前围钣金内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垫结构为L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垫结构的六个角均设置为圆角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结构为扣过来的平面靴形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的靴形前端的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筋,其它的周围边缘处设置有弧形凸起加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乘用车动刚度性能的前围钣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垫结构的左侧黏贴在加强筋结构区域。
【文档编号】B62D25/14GK203996471SQ20142040607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2日
【发明者】程金英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