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9188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包括有车架、与车架连接的龙头、前车轮、后车轮及设于车架上的坐垫,龙头与车架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相对于与龙头连接一端的另一端与车架之间通过可促使连杆沿车架横向任意一侧翻转的翻转铰接件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折叠后体积小、轻便易携带、结构简单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专利说明】 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自行车是一种人们代步的工具,传统的自行车体积较大、而且较重,不便于携带及搬运。
[0003]随着人们生活及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行车不仅可作为代步工具,更可作为人们外出旅游时用于休闲消遣的娱乐工具,传统的自行车体积大,无法将其放置于汽车的后备箱内;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研发,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折叠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此类可折叠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折叠后虽然体积小于传统的自行车,但体积仍然较大,且折叠机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加工及安装。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后体积小、轻便易携带、结构简单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包括有车架、与车架连接的龙头、前车轮、后车轮及设于车架上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龙头与车架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相对于与龙头连接一端的另一端与车架之间通过可促使连杆沿车架横向任意一侧翻转的翻转铰接件连接。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自行车需要折叠时,可将龙头及连杆通过翻转铰接件与车架实施翻折,龙头及连杆实施翻折后与车架处于平行状,使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比使用时的体积小一倍,便于携带及放置,减少了外出旅行时所占用的放置空间,并且折叠方便,结构简单。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车架包括有前车轮架体及后车轮架体,前车轮架体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连接;后车轮架体的轴向一端与后车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连接;所述的翻转铰接件包括有设于连杆与前车轮架体之间的合页,该合页包括有两片层叠设置且可翻转呈同一平面的连接片,两连接片的横向一侧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且两连接片分别朝向前车轮架体及连杆的端面上设有与前车轮架体及连杆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两连接片中与前车轮架体连接的连接片的纵向一侧设有与其铰接连接且可沿该铰接点翻转的翻转块,所述的后车轮架体与该翻转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且该翻转块相对于与后车轮架体连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供坐垫安装的安装杆。
[0008]其中,两连接片之间设有可拆卸的锁紧机构,该锁紧机构包括有与两连接片呈螺纹配合的锁紧螺杆;所述的连接件包括有设于连接片上的插块及设于连杆及前车轮架体上并可与插块适配的插槽。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车轮架体与连杆之前通过合页铰接,且合页由两片层叠设置且可翻转呈同一平面的连接片组成,这样设置后,连杆需折叠翻转时只需将两连接片翻转分离,使两连接片翻转后处于同一平面,便可实现连杆与前车轮架体的翻转;而后车轮架体通过与合体中的连接片铰接连接的翻转块与前车路架体实施连接,翻转块与连接片之间实施折叠翻转,促使后车轮架体朝向前车轮架体靠近,直至后车轮架体与前车轮架体贴合,便可进一步的缩小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锁紧机构的设置可使自行车在无需折叠时防止两连接片发生翻转,使自行车可正常的使用。
[0010]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前车轮架体与后车轮架体之间设有可折弯的铰接支撑杆,该铰接支撑杆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车轮架体之间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支撑杆的设置是为了使前车轮架体与后车轮架体之间保持更好的支撑及连接,加强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强度。
[0012]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后车轮架体与后车轮之间设有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包括有分别架设于后车轮架体上及后车轮上的减震杆及处于两减震杆之间的减震弹簧。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机构设置后车轮架体与后车轮之间,这样设置是由于自行车的后部震动相当于前部及中部的力度更大,且后车轮更靠近于坐垫,减震效果则更好。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转铰接件的立体示意图1 ;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转铰接件的立体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一图4所示的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包括有车架1、与车架I连接的龙头2、前车轮3、后车轮4及设于车架I上的坐垫5,龙头2与车架I之间通过连杆6连接,连杆6相对于与龙头2连接一端的另一端与车架I之间通过可促使连杆6沿车架I横向任意一侧翻转的翻转铰接件7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自行车需要折叠时,可将龙头2及连杆6通过翻转铰接件7与车架I实施翻折,龙头2及连杆6实施翻折后与车架I处于平行状态,使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比使用时的体积小一倍,便于携带及放置,减少了外出旅行时所占用的放置空间,并且折叠方便,结构简单。
[002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架I包括有前车轮架体11及后车轮架体12,前车轮架体11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7连接;后车轮架体12的轴向一端与后车轮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7连接;翻转铰接件7包括有设于连杆6与前车轮架体11之间的合页,该合页包括有两片层叠设置且可翻转呈同一平面的连接片71,两连接片71的横向一侧通过铰接轴72铰接连接,且两连接片71分别朝向前车轮架体11及连杆6的端面上设有与前车轮架体11及连杆6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两连接片71中与前车轮架体11连接的连接片71的纵向一侧设有与其铰接连接且可沿该铰接点翻转的翻转块73,后车轮架体12与该翻转块73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且该翻转块73相对于与后车轮架体12连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供坐垫5安装的安装杆13。前车轮架体11与连杆6之前通过合页铰接,且合页由两片层叠设置且可翻转呈同一平面的连接片71组成,这样设置后,连杆6需折叠翻转时只需将两连接片71翻转分离,使两连接片71翻转后处于同一平面,便可实现连杆6与前车轮架体11的翻转;而后车轮架体12通过与合体中的连接片71铰接连接的翻转块73与前车路架体11实施连接,翻转块73与连接片71之间实施折叠翻转,促使后车轮架体12朝向前车轮架体11靠近,直至后车轮架体12与前车轮架体11贴合,便可进一步的缩小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
[0021]为了使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两连接片发生翻转,两连接片71之间设有可拆卸的锁紧机构8,该锁紧机构8包括有与两连接片71呈螺纹配合的锁紧螺杆81 ;连接件包括有设于连接片71上的插块711及设于连杆6及前车轮架体11上并可与插块711适配的插槽712。该锁紧机构8的设置可使自行车在无需折叠时防止两连接片71发生翻转,使自行车可正常的使用
[0022]前车轮架体11与后车轮架体12之间设有可折弯的铰接支撑杆14,该铰接支撑杆14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架体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车轮架体12之间通过铰接轴15铰接连接。铰接支撑杆14的设置是为了使前车轮架体11与后车轮架体12之间保持更好的支撑及连接,加强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强度。
[00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自行车的后部震动相当于前部及中部的力度更大,为了更好的消除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力,后车轮架体12与后车轮4之间设有减震机构9,该减震机构9包括有分别架设于后车轮架体12上及后车轮4上的减震杆91及处于两减震杆91之间的减震弹簧92。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包括有车架、与车架连接的龙头、前车轮、后车轮及设于车架上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龙头与车架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相对于与龙头连接一端的另一端与车架之间通过可促使连杆沿车架横向任意一侧翻转的翻转铰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有前车轮架体及后车轮架体,前车轮架体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连接;后车轮架体的轴向一端与后车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翻转铰接件连接;所述的翻转铰接件包括有设于连杆与前车轮架体之间的合页,该合页包括有两片层叠设置且可翻转呈同一平面的连接片,两连接片的横向一侧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且两连接片分别朝向前车轮架体及连杆的端面上设有与前车轮架体及连杆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两连接片中与前车轮架体连接的连接片的纵向一侧设有与其铰接连接且可沿该铰接点翻转的翻转块,所述的后车轮架体与该翻转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且该翻转块相对于与后车轮架体连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供坐垫安装的安装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连接片之间设有可拆卸的锁紧机构,该锁紧机构包括有与两连接片呈螺纹配合的锁紧螺杆;所述的连接件包括有设于连接片上的插块及设于连杆及前车轮架体上并可与插块适配的插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轮架体与后车轮架体之间设有可折弯的铰接支撑杆,该铰接支撑杆的轴向一端与前车轮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车轮架体之间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轮架体与后车轮之间设有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包括有分别架设于后车轮架体上及后车轮上的减震杆及处于两减震杆之间的减震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轮架体与后车轮之间设有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包括有分别架设于后车轮架体上及后车轮上的减震杆及处于两减震杆之间的减震弹簧。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4184526SQ201420512202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邵志达, 刘长江, 戴乃昌, 林潘忠 申请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