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138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作为方便、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此外随着城市规模、和人们出行的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高,例如需要电动车的速度不断提高,如最高可以达到50公里每小时,而且作为快递使用、市场小贩经营之用、家用拉货的需要,载重量需要也大大增加,最高达到100多公斤,再加上骑车人的体重,总质量将近200公斤。所以,在现代大中型城市交通中,交通拥挤的情况以及已经非常普遍,电动自行车在如此高的速度和载重量的情况下,是极有发生交通碰撞事故。

现有技术中,一般对电动车交通安全的目的防碰撞的设置一般没有,即使有设置,也是简单一个安装防护板,但是这种单纯的防护板只是一个简单护具,没有对如何吸收撞击时的动能进行专门的设计,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对电动车车体和骑车人的动能冲击伤害,从提高电动车安全保障效果。所以,在目前具备稳固、减震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尚未空白,成为本技术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以实现的结构简单、稳固性好、吸收动能冲击、提高安全保障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其设置在电动自行车的后行李架上,包括防撞装置、连接块和螺栓,所述连接块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撞端和连接端,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大体成钝角角度,所述连接端水平穿入所述连接体内,所述连接端的端面抵设在所述连接体的内壁上,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的行李横板刚性连接,所述螺栓竖直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块的上表层和所述连接端后,旋入所述自行车连接块的下底面。

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

所述连接体上的上表层、下底面均设置有竖直方向的螺纹孔,所述连接端22设置有旋合螺纹24,以供所述螺栓竖直穿入并旋合,所述连接块连接端的上下表面上位于旋合螺纹的位置设置有减震凹槽。

所述减震凹槽的深度占所述连接端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所述减震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螺栓的直径。

所述连接端的端面与所述连接体的右内壁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连接端的端面与所述连接体的内上壁和内下壁之间设置有缓冲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连接块过渡连接防撞装置的设计,不但防撞装置具备阻挡外物碰撞的效果,而且连接块与后行李架刚性的设计具备较强的连接强度,而且所述防撞端和连接端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有效的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和弧度,较好的实现防护外物冲击的目的。

2.连接体上的上、下底面和螺栓的旋合设计,实现了安装、更换的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3.在冲击动能过大时,减震凹槽的设计使得此处容易吸收能量,使得防撞装置在减震凹槽处容易断裂,从而阻断外部力矩的传递,隔绝了外部冲击对车体和骑车人的伤害,安全性得到提高好。

4.减震凹槽的深度为连接端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减震凹槽的宽度等于螺栓的直径,减震凹槽处实现应力在此处的突变,保证减震凹槽处断裂可能性大大增加。

5.所述连接端的端面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部分的上、下和右边三个部部位设置有缓冲层.有利于缓冲外部冲击给所述连接体带来的冲击,从而缓冲对车体和骑车人动能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与车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面又一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中:1-后行李架;2-防撞装置;21-防撞端;22-连接端;24-旋合螺纹;25-减震凹槽;3-连接块;4-后车架;5-车座立管;7-螺栓;8-缓冲层;11-行李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一种新型防撞击电动自行车安装结构,其设置在电动自行车的后行李架1上,包括防撞装置2、连接块3和螺栓7,所述连接块3为内空的方块状,所述防撞装置2包括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所述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交叉大体成钝角角度,所述连接端22水平穿入所述连接体3内,所述连接端22的端面抵设在所述连接体3的内壁上,所述连接块3的底面和所述后行李架1的行李横板11刚性连接,所述螺栓7竖直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块3的上表层和所述连接端22后,旋入所述自行车连接块3的下底面。

本发明通过连接块3过渡连接防撞装置2的设计,不但防撞装置2具备阻挡外物碰撞的效果,而且连接块3与后行李1架刚性的设计具备较强的连接强度,有效的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和弧度,较好的实现防护外物冲击的目的。

所述防撞端21和连接端22交叉的角度为95度-120度之间,有效的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和弧度,进一步实现了防护外物冲击的目的。

所述连接体3上的上表层、下底面均设置有竖直方向的螺纹孔,所述连接端22设置有旋合螺纹24,以供所述螺栓7竖直穿入并旋合。连接体3上的上、下底面和螺栓7的旋合设计,实现了安装、更换的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所述连接块连接端22的上下表面上位于旋合螺纹24的位置设置有减震凹槽25;所述减震凹槽25的深度占所述连接端22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而且所述减震凹槽25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螺栓7的直径。减震凹槽25的深度为连接端22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减震凹槽25的宽度等于螺栓7的直径,减震凹槽25处实现应力在此处的突变,保证减震凹槽25处断裂可能性大大增加。

所述连接端22的端面与所述连接体3的右内壁之间设置有缓冲层8;或者所述连接端22的端面与所述连接体3的内上壁和内下壁之间设置有缓冲层8。在冲击动能过大时,减震凹槽25具体尺寸的设计使得减震凹槽此处容易吸收能量,使得防撞装置2在减震凹槽25处容易断裂,从而阻断外部力矩的传递,隔绝了外部冲击对车体和骑车人的伤害,安全性得到提高好。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