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及履带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7775阅读:9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及履带式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及履带式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休闲代步车辆大部分都是以轮子旋转作为驱动使车辆行驶;而以履带作为驱动的车辆一般都用于军事、工程、农业等领域,如挖掘机等。履带的传动形式具有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等特点,因而履带驱动形式的车辆更有利于复杂路面及恶劣天气的行驶,其越野能力更强,渐渐的,履带驱动方式开始尝试运用到现代休闲娱乐车辆,但是现有履带式车辆的着地面积和动力系统的不合理设计,使履带车阻力过大或牵引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履带及履带式车辆,使履带式车辆的阻力和牵引力能到平衡,使其适应不同路面,越野能力更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履带式车辆的履带,所述履带受控于与电机连接的牙盘,包括履带本体,所述履带本体上设有若干所述牙盘的驱动凸头嵌入的凹槽,所述履带本体的触地侧沿履带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呈V型的凸起。凹槽的设计可省却在现有技术中目前常见的牵引凸头。这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引起重量降低并且可由此形成更轻、更敏捷的履带,该履带因此更加易于加速。在履带式车辆起动和制动时,恰恰这种设计与传统的具有牵引凸头的履带相比是一重大优点。V型凸起的设置可增大履带本体表面的摩擦力,可变相减小履带宽度以获得合适的阻力供履带车前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呈V型的所述凸起的开口角度呈100°~150°设置。使用时,开口方向与车辆前进方向相反,以此来获得反作用力,提供更大动力,开口设置可使凸起结构更加牢固,不易变形,作用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若干所述的凸起两两分为一组,同组的两个凸起对称分布于所述凹槽沿履带宽度方向的两侧。使履带推进时,推进物体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设于相邻凹槽中间位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高度为13mm~17mm,相邻凸起间距为70mm~75mm。通过合理设计,使履带提供足够阻力的前提下,减小履带整体质量,又不影响其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履带由牙盘、张紧轮和支撑轮呈三角支撑,履带最大高度为53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式车辆,包括车架、偶数个电机及与电机数量一一对应的上述的履带,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车架的两侧,所述履带设于所述车架的两侧。车辆两侧履带分别由单独的电机驱动,可获得更大的牵引力,动力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履带式车辆的总重为277Kg,接地比压为14.4KPa。得到合理的着地面积,在牵引力一定的情况下,也适应多种地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履带式车辆的底盘轨距为1000mm~1050mm。可获得更大的牵引力,动力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机的额定功率为2KW。可获得更大的牵引力,动力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其它有利的实施方式和改进方案由下述实施例说明给出。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其它的实施方式,其由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及附图中分开述及的特征组合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车辆的履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车辆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车辆的侧视图。

附图标注:1、车架;2、电机;3、减速器;4、牙盘;5、履带;51、凹槽;52、凸起;6、支撑轮;7、张紧轮;L、履带接地长;H、履带最大高度;W、底盘轨距;T、履带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如图1至5所示,一种履带式车辆包括车架1、偶数个电机2及与电机2数量一一对应的履带5。在本实施中,电机2与履带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车架1的两侧。履带5式车辆由双电机2驱动,电机2输出动力通过减速器3减速增矩提高动力输出,再通过牙盘4将扭力传送给履带5,履带5由三角设置的牙盘4、支撑轮6和张紧轮7共同支撑(履带5在牙盘4、支撑轮6、张紧轮7处的夹角分别为110°、24°和46°),使其可以灵活运转。履带5的触底侧设有若干凸起52与地面相互摩擦来提供履带式车辆前进的动力,合理的参数设置使履带式车辆获得适当的牵引力。

履带式车辆的具体参数如下:总重:277Kg;接地比压:14.4KPa;履带接地长L:900mm;驱动轮半径:120mm;履带最大高度H:530mm;底盘轨距W:1000mm~1050mm,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中,为1020mm;齿轮速比:1:10;电机额定功率:2KW。

如图1至5所示,一种用于履带式车辆的履带,受控于与电机2连接的牙盘4,包括履带本体,履带本体首尾相连形成环状结构。履带本体平面中间设有若干凹槽51,凹槽51可供牙盘4的驱动凸头嵌入,从而使牙盘推动履带前进。履带本体的触地侧沿履带5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呈V型的凸起52,凸起52可沿履带呈一列或多列设置。

实施例一

凸起52数量为一列时,凸起52设于相邻凹槽51之间,且同一凹槽51间隙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凸起52。

实施例二

凸起52数量为两列时,两列凸起52分别设于履带本体平面的两侧,左右两列的凸起52沿履带本体宽度方向水平或交错设置。若为水平设置时,可将处于同一水平的同组凸起52与相邻凹槽51间隙区域同一直线设置。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相邻凸起5252间距:72mm;凸起5252数量(一侧):34个。若为交错设置时,靠近牙盘一侧凸起52间距小于远离牙盘一侧凸起52间距,该设置方式有利于车架本身较重的情况。

履带5的参数具体如下所示:履带宽度T:150mm;履带长度:2448mm;履带厚度(不含凸起52):20mm;凸起52高度:12mm~17mm,本实施中,为15mm;凸起52开口角度:100°~150°,可以为100°、110°、120°、130°、135°、140°、150°,在本实施中,V型凸起开口角度为120°;凹槽51的大小及范围:宽度30±2mm,长度42±2mm。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