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658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平衡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

目前平衡车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但本实用新型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的平衡车,在车轮上采用的是上下盖的设计,是不利于方便地搬运,且对于车轮的约束很大,某一点的改动容易导致整体的大范围改动,不便于进行设计改动,也不便于后续生产。

可见目前拯待一种可以方便地进行搬运,且不会对车轮的尺寸造成约束,更容易设计和生产的平衡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平衡车,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使得可以方便地进行搬运,且不会对车轮的尺寸造成约束,更容易设计和生产。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轮毂电机、侧板;其中,

其中,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内盖固定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底盖固定连接;

所述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两端;

所述侧板的一面连接所述轮毂电机;

所述侧板的另一面分别连接所述顶盖的两端以及所述底盖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侧板具体为:铝合金板。

优选的,所述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以及所述轮毂电机中间,另一端采用向所述轮毂电机弯曲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顶盖的下侧设有突出部、所述内盖的正反两侧设有凹进部、所述底盖的上册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凹进部对应;

所述顶盖与所述内盖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内盖与所述底盖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盖包括:左顶盖和右顶盖;所述左顶盖与右顶盖成对称设置;其中,

所述左顶盖固定连接左踏板;

所述右顶盖固定连接右踏板。

优选的,所述左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条;所述右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条。

优选的,所述内盖包括:左内盖和右内盖;所述左内盖与右内盖成对称设置;其中,

所述左内盖与所述右内盖通过转动机构固定连接。

优选的,该平衡车,还包括:闪光灯;其中,所述闪光灯外侧包含有透明罩。

优选的,该平衡车,还包括:速度传感器、报警模块;其中,

所述速度传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内;

所述报警模块连接所述速度传感器。

优选的,该平衡车,还包括: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其中,

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通信模块固定在所述车体内;

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通信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平衡车,该平衡车包括:车体、轮毂电机、侧板;其中,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内盖固定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底盖固定连接;所述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两端;所述侧板的一面连接所述轮毂电机;所述侧板的另一面分别连接所述顶盖的两端以及所述底盖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结构形式相比,通过侧板的设置,使得搬移车辆时可以方便的提起两侧。与上下盖结构方式相比,减少了对车轮的尺寸约束,更加容易设计和生产,同时通过侧板的连接方式,保证了平衡车的内部密封性,进而减少了处于车体内部部件因为灰尘等所造成的故障,降低了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车体

11:顶盖 12:内盖 13:底盖

111:左顶盖 112:右顶盖

113:左踏板 114:右踏板

2:轮毂电机

3:侧板

4:闪光灯

5:速度传感器

6:报警模块

7:定位模块

8: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平衡车,通过侧板的设置,使得可以方便地进行搬运,且不会对车轮的尺寸造成约束,更容易设计和生产,以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车轮上采用的是上下盖的设计,不利于方便地搬运,且对于车轮的约束很大,某一点的改动容易导致整体的大范围改动,不便于进行设计改动,也不便于后续生产的缺陷。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出了一种平衡车,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括:车体1、轮毂电机2、侧板3;其中,所述车体1如图3所示,包括:顶盖11、内盖12、底盖13;其中,所述顶盖11与所述内盖12固定连接;所述内盖12与所述底盖13固定连接;

所述轮毂电机2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1的两端;

所述侧板3的一面连接所述轮毂电机2;

所述侧板3的另一面分别连接所述顶盖11的两端以及所述底盖13的两端。

具体的,在一个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体1、轮毂电机2以及侧板3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平衡车,侧板3固定在车体1与轮毂电机2中间,具体的,所述侧板3的一面连接所述轮毂电机2;侧板3的另一面分别连接所述顶盖11的两端以及所述底盖13的两端,以此,通过侧板3,将顶盖11,底盖13所包括的空间进行密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顶盖11,底盖13所形成的空间,密封性大大提高。

此外,通过侧板3还使得车体1的上表面与轮毂电机2之间不是直接连接的,而是有侧板3的隔离,以此保证平衡车在使用时,一则可以避免站立在平衡车的车体1的上表面的使用者不会与正在工作的轮毂电机2之间直接连接,二来,侧板3还可以作为平衡车的抓取装置,因此可以通过侧板3完成对平衡车的抓取与搬运,且由于侧板3独立的结构并不会对平衡车其他的部分,例如车体,轮毂电机造成影响,车体可以很方便地在结构上进行重新修改或者设计,例如可以很方便地将结构变大变小或者是做其他的结构上的修改,而不会受到侧板的影响;此外,现有的平衡车的轮毂电机上有设置有保护盖的,这种保护盖的结构很明显是会受到轮毂电机的影响的,例如轮毂电机变大之后,该保护盖必须进行重新设计,以适用变大后的轮毂电机,而本实用新型中提出的侧板3则不会有这样的缺陷,即使轮毂电机被重新设计,例如变大之后,侧板3还是可以采用与之前一样的侧板3,且仍旧能实现其隔离以及搬运平衡车的作用,不会对轮毂电机造成约束,也因此便于生产。

在一个实际应用环境中,所述侧板3具体可以为:铝合金板。

具体的,侧板3可以是铝合金板,用以提供一定的强度,不会因为较小的力度就发生弯曲甚至破碎等现象,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强度;而铝合金板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目前铝合金是应用最多的合金。其中,具体的,铝合金板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密度低;

2、强度比较高,强度接近或超过优质钢;

3、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

4、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5、具有优良的导热性;

6、具有优良的抗蚀性。

由此,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铝合金板由于其密度低,强度高,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平衡车上,由于平衡车是电力驱动的,电池的续航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平衡车尽可能的轻,同时还需要保证一定的强度,铝合金正好满足了该需求,此外,由于铝合金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合金,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导致其价格比较低廉,因此应用在平衡车上,一来保证了使用的需要,二来还降低了成本。

此外,其还具有优良的抗蚀性,应用在平衡车的环境中,可以有效降低维护的工作与维护的成本,进而提高了平衡车的适用范围。

而除了上述特征以外,铝合金还具有塑性好的特征,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如此,作为侧板3,可以根据需要将侧板加工成各种形状,以满足其需要。

而除了铝合金板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材质的板材,例如还可以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塑料板,碳纤维板,钢板等等,具体的可以基于实际的需要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灵活地选取。

在一个实际应用环境中,所述侧板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1以及所述轮毂电机2中间,另一端采用向所述轮毂电机2弯曲的结构。

具体的,如图2所示,侧板3的下端固定在车体1与轮毂电机2的中间,上端弯曲,弯曲的角度为朝向轮毂电机2的一侧进行弯曲。如此,在车体1的一侧,使用者站立的位置是毫无阻拦的,其底层的位置是最小的,只要能站立在车体1上,使用者身体的其他部分,例如小腿是不会受到影响的。与此同时,侧板3对于使用者与轮毂电机2之间的隔离是有效的,使用者不会因为意外,或者站姿不规范等原因导致与轮毂电机2的以外接触,尽最大可能保障平衡车使用者的安全。

在一个实际应用环境中,所述顶盖11的下侧设有突出部、所述内盖12的正反两侧设有凹进部、所述底盖13的上册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凹进部对应,其中,

所述顶盖11与所述内盖12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内盖12与所述底盖13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2所示,车体1分为三层,从上到下分别为顶盖11、内盖12、底盖13;顶盖11与内盖12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内盖12与底盖13通过突出部与凹进部的连接实现固定连接;除此以外,具体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卡合的方式,或是以螺丝螺孔的方式,以及卡钩卡扣的方式实现的固定,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基于需要以及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灵活地设置。

在一个实际应用环境中,如图4所示,所述顶盖11包括:左顶盖111和右顶盖112;所述左顶盖111与右顶盖112成对称设置;其中,

所述左顶盖111固定连接左踏板113;

所述右顶盖113固定连接右踏板114。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在顶盖11上还设置有两个踏板,分别为左踏板113和右踏板114,具体的,左顶盖111固定连接左踏板113,右顶盖113固定连接右踏板114,踏板用于使得使用者稳固地站立在车体1上,保障使用者使用时的平稳。

而在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所述左踏板113的上表面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条;所述右踏板114的上表面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条。

具体的,防滑摩擦条可以如图2所示,具体的,防滑摩擦条交叉形成“X”的形状,而除了这种形状设计结构以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的实施例,例如成斜45°角度的多个防滑摩擦条平行条纹状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多条防滑摩擦条交叉形成的井字形的防滑结构等等,具体的可以基于实际的需要和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灵活地选取。

至于该防滑摩擦条,可以为金刚砂防滑条,铝合金防滑条等等,具体的可以基于实际的需要和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灵活地选取,并不限于以上提出的这几种具体的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内盖12包括:左内盖121和右内盖122;所述左内盖121与右内盖122成对称设置;其中,

所述左内盖121与所述右内盖122通过转动机构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2所示,内盖12只要用于给轮毂电机2提供支撑,其与顶盖11类似,也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为左内盖121以及右内盖122,其中左内盖121和右内盖122的形状基本相同,且成对称的方式左右布置,中间通过转动机构固定连接,其各自的边缘则固定纵向安装的轮毂电机2。

具体的,该转动机构可以包含有两个含油轴承、一个轴套、两个卡簧;其中,两个轴承分别固定在内盖12的左右内侧的内段,轴套则固定在两个轴承内并通过卡簧固定在内盖12上,如此内盖12上的左内盖121以及右内盖122就可以在转动机构的配合下转动。

在一个具体应用环境中,如图6所示,该平衡车还包括:闪光灯4;其中,所述闪光灯4外侧包含有透明罩。

具体的,考虑到平衡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需要在外面出行,因此一则需要注意安全,二则也需要考虑到美观的因素,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为该平衡车还设置有闪光灯,在平衡车运行时或者停驻时进行闪光。

以此、一来可以使得别的交通参与者可以及时有效发现该平衡车以及该平衡车的使用者,进而在参与交通时,多加注意,尽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来还可以基于闪光的炫目性,可以设置多种灯光,在平衡车参与交通时,进行闪烁,其灯光是可以变换的,且可以设置多种颜色,例如可以有红色灯光,黄色灯光,紫色灯光,白色灯光等等,具体的,可以基于用户的需要以及用户自身的爱好进行灵活地选取或者自定义设置。具体的灯光可以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具体的闪光灯可以设置有多处。

而为了能有效展示灯光,也为了保护灯光,可以设置透明罩,一来可以有效保护灯光,二来还可以将灯光有效传递出去。而该具体的透明罩可以采用透明的塑料或者具有一定强度的玻璃等等。为了保障透明罩的强度,可以设置该透明罩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球形,对应于闪光灯,该透明罩可以有多处,与闪光灯一一对应。

具体的,该闪光灯4可以固定在车身1上,当然,还可以基于需要选取其他合适的地方进行设置。

在一个具体应用环境中,如图6所示,该平衡车,还包括:速度传感器5、报警模块6;其中,

所述速度传感器5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1内;

所述报警模块6连接所述速度传感器5。

具体的,可以设置有速度传感器5,用于监测平衡车的速度,并将监测到的速度传递给报警模块6,当速度达到一定的值,例如为50公里每小时,就进行报警,以此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降低车速。

在一个具体应用环境中,如图7所示,该平衡车,还包括:定位模块7、通信模块8;其中,

所述定位模块7与所述通信模块8固定在所述车体1内;

所述定位模块7连接所述通信模块8。

具体的,定位模块7可以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模块,实时对平衡车的位置进行监控定位,并以实时或者定时的方式通过通信模块8将所得到的定位信息进行上报,后续使用者或者其他用户可以在网络端接收到该定位信息,以此确定平衡车的轨迹;其中,该具体的通信模块8可以是4G模块,wifi模块,蓝牙模块,红外模块等等,具体的可以基于需要以及实际的情况进行灵活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平衡车,该平衡车包括:车体、轮毂电机、侧板;其中,其中,所述车体包括:顶盖、内盖、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内盖固定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底盖固定连接;所述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两端;所述侧板的一面连接所述轮毂电机;所述侧板的另一面分别连接所述顶盖的两端以及所述底盖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结构形式相比,通过侧板的设置,使得搬移车辆时可以方便的提起两侧。与上下盖结构方式相比,减少了对车轮的尺寸约束,更加容易设计和生产,同时通过侧板的连接方式,保证了平衡车的内部密封性,进而减少了处于车体内部部件因为灰尘等所造成的故障,降低了故障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