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童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33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童手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童手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婴童手推车这类童车已成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市场上的婴童车一般都能进行折叠或展开,但是现有的婴童手推车结构十分复杂,造成婴童车笨重,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制造成本高,由于结构的复杂,人们在折叠时非常费力,而且容易损坏婴儿车。另外,现在的婴童手推车在折叠时,其上的前扶手不能跟随折叠,导致用户操作起来非常不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折叠后体积小的婴童手推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婴童手推车,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车架1,其上连接有前轮1a;

后车架2,其上连接有后轮2a,并且所述的后车架2的上端与前车架1的上端铰接;

推杆3,其中部连接有一端与其铰接的支撑杆4,并且所述的支撑杆4的另一端与前车架1的上端铰接;

传动杆5,其上端与推杆3的下端铰接,其下端与后车架2中部铰接;

牵引杆6,其前端与前车架1中部铰接,其后端与传动杆5中部铰接;

座架杆7,其前端与前车架1上端铰接,其后端连接有一端与其铰接的连动杆8,所述的连动杆8另一端与传动杆5铰接;

用于使婴童手推车在展开位置保持锁定的锁定装置9。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杆5与后车架2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一铰接点A,所述的牵引杆6与传动杆5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二铰接点B,所述的连动杆8与传动杆5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三铰接点C,所述的第三铰接点C位于第一铰接点A与第二铰接点B之间。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连动杆8与座架杆7相铰接位置D处于第二铰接点B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动杆8为弧形杆,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铰接点B处于弧形杆的弧形槽内。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杆包括与座架杆7铰接的上侧段81和与传动杆5铰接的下侧段82,所述的上侧段81与下侧段82之间设有与二者一体成型的中间段83,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上侧段81与座架杆7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90度。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架1包括前杆11和设在前杆11上端的第一铰接部12,所述的座架杆7包括杆体71和设在杆体71上并能与第一铰接部12配合连接的第二铰接部72,所述的第二铰接部72上偏离其中心位置穿设有能相对其转动的横杆10,所述的横杆10上设有供儿童抓握的前扶手20,所述的第一铰接部12上设有第一齿轮30,所述的横杆10上设有能与第一齿轮30啮合并在婴童手推车折叠时被第一齿轮30驱动而带动横杆10转动的第二齿轮40。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齿轮30和第二齿轮40均为扇形齿轮。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装置9设于推杆3与支撑杆4之间,所述的推杆3包括推杆体31和设在推杆体31中部的连接座32,所述的支撑杆4铰接在连接座32上,所述的支撑杆4上设有卡槽91,所述的连接座32内设有能在其内滑行而插入卡槽91的插销92,所述的推杆体31内设有能将插销92从卡槽91内拉出的拉索93。

如上所述的婴童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架1上还设有脚踏板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锁定装置解锁后并推动推杆,此时前车架、支撑架、传动杆、牵引杆、座架杆和连动杆相对后车架转动而使婴童手推车折叠,折叠后的体积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可以放在汽车尾箱和飞机座位上方的行李架内,而且折叠过程操作方便,收合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前扶手时的立体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前扶手时的立体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前扶手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7是图6中E处的放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部件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在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在完全折叠状态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图8至图10所示,一种婴童手推车,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包括:

前车架1,其上连接有前轮1a;

后车架2,其上连接有后轮2a,并且所述的后车架2的上端与前车架1的上端铰接;

推杆3,其中部连接有一端与其铰接的支撑杆4,并且所述的支撑杆4的另一端与前车架1的上端铰接;

传动杆5,其上端与推杆3的下端铰接,其下端与后车架2中部铰接;

牵引杆6,其前端与前车架1中部铰接,其后端与传动杆5中部铰接;

座架杆7,其前端与前车架1上端铰接,其后端连接有一端与其铰接的连动杆8,所述的连动杆8另一端与传动杆5铰接;

用于使婴童手推车在展开位置保持锁定的锁定装置9。锁定装置9解锁后并推动推杆3,此时前车架1、支撑架4、传动杆5、牵引杆6、座架杆7和连动杆8相对后车架2转动而使婴童手推车折叠,折叠后的体积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可以放在汽车尾箱和飞机座位上方的行李架内,而且折叠过程只需将锁定装置9解锁,然后一推推杆3就可以实现折叠,操作方便,收合灵活。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的传动杆5与后车架2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一铰接点A,所述的牵引杆6与传动杆5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二铰接点B,所述的连动杆8与传动杆5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三铰接点C,所述的第三铰接点C位于第一铰接点A与第二铰接点B之间,因此,确保婴童手推车在折叠的过程中非常灵活,也保证折叠后婴童手推车体积紧凑。

如图2和图4所示,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连动杆8与座架杆7相铰接位置D处于第二铰接点B的上方。

如图4所示,所述的连动杆8为弧形杆,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铰接点B处于弧形杆的弧形槽内,如此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婴童手推车在展开状态时所占的空间也较小,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铰接点B处于弧形杆的弧形槽内,因此,即使采用很短的连动杆8也不会使婴童手推车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出现干涉,能够使婴儿手推车的折叠更灵活,体积更紧凑。

如图4和图9所示,所述的弧形杆包括与座架杆7铰接的上侧段81和与传动杆5铰接的下侧段82,所述的上侧段81与下侧段82之间设有与二者一体成型的中间段83,当婴童手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上侧段81与座架杆7的夹角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在婴童手推车展开状态时,如果上侧段81与座架杆7的夹角大于90度,当婴童乘坐时,重力主要集中在座架杆7与连动杆8相接位置处,导致手推车结构稳定性差,而当座架杆7与上侧杆81的夹角小于等于90度,婴童乘坐的重力就由座架杆7与前车架1相接位置和座架杆7与上侧杆81相接位置这两个受力点承受,使得座架杆7与连动杆8相接位置承受重力的能力强,从而保证婴童手推车在展开状态时的稳固性。如果上侧段81与座架杆7的夹角小于45度,座架杆7向手推车后部伸出的距离就过长,从而增加手推车的体积,使体积不够紧凑。所以,上侧杆81与座架杆7的夹角设置为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为宜。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的前车架1包括前杆11和设在前杆11上端的第一铰接部12,所述的座架杆7包括杆体71和设在杆体71上并能与第一铰接部12配合连接的第二铰接部72,所述的第二铰接部72上偏离其中心位置穿设有能相对其转动的横杆10,所述的横杆10上设有供儿童抓握的前扶手20,所述的第一铰接部12上设有第一齿轮30,所述的横杆10上设有能与第一齿轮30啮合并在婴童手推车折叠时被第一齿轮30驱动而带动横杆10转动的第二齿轮40。在前车架1向后相对后车架2转动折叠时,第一铰接部12上的第一齿轮30就通过第二齿轮40带动横杆10转动,从而使得横杆10上的前扶手20跟随转动而完成折叠。

如图7所示,所述的第一齿轮30和第二齿轮40均为扇形齿轮。

如图8、图9所示,所述的锁定装置9设于推杆3与支撑杆4之间,所述的推杆3包括推杆体31和设在推杆体31中部的连接座32,所述的支撑杆4铰接在连接座32上,所述的支撑杆4上设有卡槽91,所述的连接座32内设有能在其内滑行而插入卡槽91的插销92,所述的推杆体31内设有能将插销92从卡槽91内拉出的拉索93。

如图5所示,所述的前车架1上还设有脚踏板5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