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摇摆式婴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478阅读:8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摇摆式婴儿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摇摆式婴儿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婴儿推车是宝宝主要的散步交通工具,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购物时使用推车可以让出行变的更加方便,现有婴儿推车的主要框架结构通常是采用多个连接件组合。当婴儿放在推车中时间稍微一长,很多婴儿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就会出现哭闹的情况, 家长哄起来比较麻烦。

摇晃孩子是世代传下来的哄孩子睡觉和哄孩子不哭闹的方法。学者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前庭刺激。美国科研人员发现,如果有规律地刺激婴儿的与活动有关的器官,可以加速他的生长发育。如摇晃孩子使他的内耳前庭接受刺激,产生平衡感觉,这样可以加快孩子学步的进程,还可以促进孩子动作日益丰富。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可以摇晃孩子的婴儿推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有利于婴儿成长的摇摆式婴儿推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摇摆式婴儿推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侧撑杆,两个侧撑杆顶部之间连接有扶手杆,两个侧撑杆中部之间设置有带布套的睡篮,侧撑杆底部设置有车轮,两个侧撑杆下部之间连接有平行于扶手杆的支撑主杆,所述支撑主杆中部与睡篮底部之间连接有可左右摆动的连接座,两个侧撑杆上部均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下端设置有套环,套环内活动穿有平行于侧撑杆的纵连杆,两个纵连杆下端之间转动连接有横连杆,所述横连杆位于支撑主杆上方并与睡篮底部固定连接。

上述连接座包括母座体和公座体,所述母座体包括C形的母插接板,所述母插接板背面设置有箍套,所述箍套紧固在支撑主杆上,所述公座体包括C形的公插接板,所述公插接板背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睡篮底部相连接,公插接板插入母插接板内并通过转轴相连接。

上述纵连杆上部设置有横向的定位孔,所述套环侧壁上螺纹连接有末端可穿入定位孔内的定位销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方便地对睡篮进行摇晃,家长容易对婴儿进行安抚,减轻婴儿的烦躁情绪,也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和发育。

附图说明

图1 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部分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公座体与母座体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母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睡篮,2侧撑杆,3扶手杆,4纵连杆,5限位杆,6车轮,7定位销轴,8母座体,8-1箍套,8-2母插接板,8-3转轴,9支撑主杆,10横连杆, 11公插接板,1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摇摆式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侧撑杆2,两个侧撑杆2顶部之间连接有扶手杆3,两个侧撑杆2下部之间连接有平行于扶手杆3的支撑主杆9,侧撑杆2底部设置有车轮6。侧撑杆2和支撑主杆9作为车架的主要部分起到支撑的作用,两个侧撑杆2中部之间设置有带布套的睡篮1,婴儿放在睡篮1中,家长手握扶手杆3推动推车外出。

本实用新型在支撑主杆9中部与睡篮1底部之间增加了可左右摆动的连接座,睡篮1与左右两个侧撑杆2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便于睡篮1摆动。如图4、5所示,连接座包括母座体8和公座体,母座体8包括C形的母插接板8-2,母插接板8-2背面设置有箍套8-1,箍套8-1紧固在支撑主杆9上,公座体包括C形的公插接板11,公插接板11背面设置有连接板12,连接板12与睡篮1底部相连接,公插接板11插入母插接板8-2内并通过转轴8-3相连接。公插接板11在母插接板8-2内可以绕转轴8-3左右转动,从而实现了睡篮1的左右摆动。

为了给睡篮1一个支撑力,也为了方便家长操作,本实用新型增加了连杆机构。两个侧撑杆2上部均设置限位杆5,限位杆5下端设置套环,套环内活动穿有平行于侧撑杆2的纵连杆4,纵连杆4只能在套环限定的方向上移动。两个纵连杆4下端之间转动连接有横连杆10,横连杆10位于支撑主杆9上方并与睡篮1底部固定连接。两个纵连杆4和一个横连杆10组成了三连杆的结构,当家长一只手斜向下推动左侧的纵连杆4时,横连杆10左端就被迫向下移动,同时横连杆10右端被迫向上移动,右侧的纵连杆4斜向上移动,由于横连杆10与睡篮1底部固定连接,而且睡篮1的支撑点处通过连接座与支撑主杆9连接,因此睡篮1会绕母座体8上的转轴8-3整体向左下方倾斜。家长另一只手斜向下推动右侧的纵连杆4时,相同的原理使睡篮1绕母座体8上的转轴8-3整体向右下方倾斜,家长交替推动左右两个纵连杆4,就实现了睡篮1的左右摆动。

纵连杆4上部设置有横向的定位孔,套环侧壁上螺纹连接有末端可穿入定位孔内的定位销轴7。在不需要摇晃睡篮1时,将定位销轴7穿入纵连杆4的定位孔内,从而将两个纵连杆4锁定,睡篮1就不会摇晃,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