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收车的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436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车收车的控制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童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折叠车架时驱动牵引索以解除锁定的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可折叠形式的婴儿车车架主要包括前后脚杆以及推手杆,车架展开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来限制前后脚杆以及推手杆的相对运动,锁定机构一般通过锁舌或插销等方式限位,常见的解锁方式是在推手杆上设置控制机构(即解锁机构),例如触发按钮或滑块等,通过牵引索来驱动锁舌或插销实现解锁。

在推手杆较长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折叠后车架的体积,在推手杆上也可设置铰链机构,使得推手杆自身也可以折叠,同理在铰链机构上也设有锁定件,用以将推手杆保持在展开状态,为了解除该锁定件,在铰链机构部位可设置按钮或滑块等以改变锁定件的位置,亦或通过推手杆上的控制机构来驱动。

现有的控制机构多为按钮式结构,例如公开号为CN2333603Y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童车手把上的操纵机构,手把上设有纵向滑动的捏手,设置于所述捏手上的中央轴分别与左转轮及右转轮可转动连接,设置于手把上的左轮转轴与左转轮可转动连接,设置于手把上的右轮转轴与右转轮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左转轮的圆周面上缠绕有右牵引索,所述的右转轮的圆周面上缠绕有左牵引索。

但按钮式结构操作时需要施加较大的压力,同时两条牵引索分别设置转轮也使得结构过于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在推手杆上的控制机构,通过牵引索可以解锁车架的锁定机构和/或推手杆自身的解锁件,并且设置了二道锁来提高安全性。

一种婴儿车收车的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推手杆上的壳体,该壳体内设有触发件,触发件上连接有牵引索,所述触发件为轴接在推手杆上的转盘,转盘外缘设有延伸出壳体的扳手,牵引索的端部固定在转盘的边缘,转盘的边缘还设有锁定槽,所述壳体上嵌装有二道锁按钮,该二道锁按钮具有沿转盘轴向的运动路径,在运动路径上具有与锁定槽卡合的锁定位以及脱离锁定槽的释锁位。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由至少两部分扣合而成,在壳体上设有与扳手位置相应的避让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壳体由两部分扣合而成,在两部分的交界处设有与扳手位置相应的避让孔。

多部分扣合的壳体便于安装,按加工时直接按照避让孔形状涉及边缘部位。多部分之间通过螺杆或插设等方式连接,螺杆或插接柱可以贯穿推手杆以保证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转盘的外周缘设有卡槽,牵引索的端部设有膨胀头,该膨胀头嵌在对应的卡槽内。

膨胀头与牵引索的端部相固定,可利用焊接等方式,膨胀头优选为柱状,以防牵引索脱落。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转盘的外周缘设有与卡槽相衔接的线槽,用以收纳卷绕在转盘外周的牵引索。

转盘转动时会带动牵引索,一部分牵引索会在卷绕在转盘的外周,线槽可以防止这部分牵引索脱落或错位。

作为优选,所述牵引索带有两个分支,分别用于控制婴儿车车架的折叠解锁以及推手杆自身的折叠解锁。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盘的旋转驱动牵引索,根据控制对象的需要,牵引索远离控制机构的一端,可以与车架折叠的锁定机构相作用,也可以与推手杆自身的锁定件相作用,或同时与两者作用,同时作用时可分别设置牵引索,也可以是通过带有两分支的牵引索来驱动,由于车架一般是左右对称结构,所以牵引索一般为两条,分别连接在转盘上,以实现同步驱动。

作为优选,转盘的边缘设有锁定槽,所述二道锁按钮具有沿转盘轴向的运动路径,在运动路径上具有与锁定槽卡合的锁定位以及脱离锁定槽的释锁位。

二道锁按钮运动时,可以实现转盘的锁定和释锁,只有脱离锁定槽,转盘才可以转动,以防止误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二道锁按钮上固定有锁舌,二道锁按钮通过该锁舌与锁定槽相配合。

锁舌头部可与锁定槽形状相应,为便于加工,锁舌优选与二道锁按钮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二道锁按钮与壳体之间,或二道锁按钮与推手杆之间设有驱使二道锁按钮进入锁定位的弹性件。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压簧,压簧两端分别与二道锁按钮以及壳体内壁相抵。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二道锁按钮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伸入该定位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推手杆的U形结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U形的横档部位,转盘的转轴沿横档部位的径向穿设在推手杆上。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盘结构的控制机构结合二道锁,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安全,二道锁采用按钮结构方便灵活,部件磨损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机构去除部分壳体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去推手杆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部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去除所有壳体后的内部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各附图,本实施例一种婴儿车收车的控制机构,所应用的婴儿车车架至少包括推手杆1,如图1所示,推手杆1整体上为U形,横档部分2的两端为竖杆部分3,竖杆部分3带有折叠关节4,图中省略了折叠关节4以下的部分。

控制机构5固定在推手杆1的横档部分2上,控制机构5包括壳体6,该壳体6由两部分扣合而成,包络在横档部分2的径向两侧。

横档部分2上通过径向布置的转轴7安装有作为触发件的转盘8,转盘8外缘设有延伸出壳体6的扳手9,壳体6在两部分的交界处设有与扳手9位置相应的避让孔10。

转盘8的外周缘设有卡槽11,牵引索的端部设有膨胀头(图中省略),该膨胀头嵌在对应的卡槽11内,转盘8的外周缘设有与卡槽11相衔接的线槽12,用以收纳卷绕在转盘8外周的牵引索,防止这部分牵引索脱落或错位。

转盘8的边缘设有锁定槽13,二道锁按钮14上有一体结构锁舌15,锁舌15与锁定槽13相配合,二道锁按钮14具有沿转盘轴向的运动路径,在运动路径上具有与锁定槽13卡合的锁定位以及脱离锁定槽13的释锁位,例如图3中处于锁定位。

转盘8为圆盘状,由于其厚度有限,一般为3~10mm,二道锁按钮14在锁定位以及释锁位之间切换时沿转盘轴向,即转盘厚度方向,因此按压的行程较短,操作快捷,磨损小,现有技术中尽管有二道锁的设置,但一般是沿横档部分2的布置方向滑动解锁,需要较大的行程,且内部机构相对复杂。

二道锁按钮14上还设有定位槽,压簧16一端伸入该定位槽中另一端与壳体6内壁相抵,以驱使二道锁按钮14进入锁定位,只有按压二道锁按钮14才会打开二道锁,再通过扳手9带动转盘8旋转以驱动牵引索,当压力撤销后在压簧16作用下二道锁按钮14复位至锁定位,以防止误操作。

二道锁按钮14沿转盘轴向的投影与转盘8错位布置,可避免压簧16与转盘8发生干涉。

转盘8上连接有两条牵引索,每一条又带有两各分支,分别控制处在车架同侧的解锁件,可同步解锁,完成车架整体折叠以及推手杆的折叠。在现有技术中车架和推手杆的展开状态的解除都会有一运动部件,例如插销,锁舌,转轮等,展开状态的锁定与解除可以是同一部件,也可以是不同的部件,但至少会有相互作用以及力的传递,使得车架或推手杆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使用时先下压二道锁按钮14,使得锁舌15脱离锁定槽13,再通过扳手9带动转盘8旋转以驱动牵引索,旋转时部分牵引索会收纳进入线槽12,在壳体6内为了限制二道锁按钮14的运动,可以设置导向槽等类似结构,锁舌15一方面与锁定槽13配合,还可以限制二道锁按钮14脱出壳体。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显然这些改动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保护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