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防撞纵梁结构及前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920阅读:10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防撞纵梁结构及前防撞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零部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防撞纵梁结构,还涉及一种与所述车辆防撞纵梁结构相匹配的前防撞梁。



背景技术:

车辆前纵梁是车辆碰撞中的关键影响零部件,在碰撞过程中,车辆前纵梁将吸收碰撞中产生的大部分能量,是保护乘员碰撞安全的关键因素;所以,车辆设计中,前纵梁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碰撞安全,现有技术最接近的车型前纵梁(如图1和图2所示)设计存在以下不足:

a.碰撞中,能量碰撞过程中,车辆受到壁障和地面的作用力,使车辆前端向上跳动,前纵梁也随之上跳,不利于控制转向柱和方向盘的移动量;

b.碰撞中前纵梁上跳,使前纵梁与碰撞壁障不垂直,前纵梁压溃形式不好,吸能不充分;

c.为使前纵梁压溃规则,在前纵梁内外侧增加多个平行的纵向诱导槽,使吸能面积变小,吸能效果变差;

d.前纵梁Kickdown区域结构较差,无碰撞加强结构,碰撞率先变形,不利于乘员舱保护;

e.前纵梁与中纵梁搭接面为斜面(如图2所示),零件尺寸配合较差,且不利于焊接;

f.前纵梁前端截面较小,与壁障接触面积小,局部受力恶劣,压溃效果不规则;

g.前防撞梁与前纵梁采用电阻点焊连接结构,连接强度不足,不利于碰撞力左右纵梁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碰撞过程中,车辆前端和前纵梁向上跳动,造成无法控制和减小转向管柱和方向盘的移动量,前纵梁与碰撞壁障不垂直,前纵梁压溃形式不好,吸能不充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防撞纵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车辆防撞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和中纵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前吸能区、Kickdown区、设置在所述前吸能区与Kickdown区之间的前搭接区,所述前吸能区和Kickdown区在所述前搭接区固定连接,所述Kickdown区前端靠近地面的下表面的折弯处上设有预变形凹筋。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Kickdown区设有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结构为激光拼焊结构。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Kickdown区后端远离地面的上表面的折弯处。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Kickdown区后端还设有往中纵梁方向平直延伸的后搭接区,所述前纵梁与中纵梁在所述后搭接区平直搭接。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前吸能区前端还设有与前防撞梁搭接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与前防撞梁搭接的面积大于前吸能区的横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与上述车辆防撞纵梁结构相匹配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后表面的两端设有与搭接板搭接的搭接面,所述搭接面与所述搭接板的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板和搭接面相应位置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搭接板和搭接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防撞梁在所述搭接面的宽度大于前防撞梁其他区域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加预变形凹筋,以控制车辆前端和前纵梁向上跳动,同时控制前纵梁与壁障垂直角度接触,使吸能充分;避免前纵梁诱导槽设置,使有效吸能面积变大,促进吸能效果;在前纵梁Kickdown区增加加强结构;采用激光拼焊设计,加强Kickdown区碰撞性能,同时使纵梁前端和中纵梁实现轻量化;将前纵梁与中纵梁搭接面设计为平面搭接,使零件尺寸配合稳定,焊接稳定;增大前纵梁前端截面和壁障接触面积,使受力面积加大,压溃效果规则;前防撞梁与前纵梁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增加连接强度,使碰撞力在左右纵梁有效传递。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显示下表面和侧面车辆防撞纵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显示上表面和侧面车辆防撞纵梁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车辆防撞纵梁结构和前防撞梁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车辆防撞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1和中纵梁2,所述前纵梁1包括前吸能区11、Kickdown区12、设置在所述前吸能区11与Kickdown区12之间的前搭接区13,所述前吸能区11和Kickdown区12在所述前搭接区13固定连接,所述Kickdown区12前端靠近地面的下表面的折弯处上设有预变形凹筋121,在碰撞中预变形凹筋121区域提前弯折,以控制车辆前端和前纵梁1向上跳动,使前纵梁1与壁障垂直角度接触,吸能充分。增加预变形凹筋121,在碰撞中此区域提前弯折,使前纵梁1与壁障呈垂直角度,从而使前吸能区11无需设计诱导槽,同样达到压溃规则的效果,同时也使前吸能区11有效吸能面积变大,促进吸能效果。自动波的设计是会按发动机的负荷和油门的深度来调节档位,当驾驶者深踏油门,表示发动机不够力或驾驶者想加速,这时候自动波便会自动转低一至两档,协助加速,驾驶者利用这特性,每当要加速时深踏油门令波箱转档,这动作称为Kickdown,Kickdown区通常指驾驶者脚踏板附近区域。

如图4所示,Kickdown区12由于受地板面和底盘功能件边界条件约束,Z向截面较小且变化急剧,碰撞中不利于抵抗形变,易成为最先形变位置,不能有效的保护乘员舱脚部,因此,本例Kickdown区12设有加强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Kickdown区12整个结构全部为激光拼焊结构。所谓激光拼焊是采用激光能源,将若干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涂层的钢材、不锈钢材、铝合金材等进行自动拼合和焊接而形成一块整体板材、型材、夹芯板等,以满足零部件对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用最轻的重量、最优结构和最佳性能实现装备轻量化。加强Kickdown区12域碰撞性能,同时使前纵梁1前端和中纵梁2实现轻量化。

本例的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板122,所述加强板122设置在所述Kickdown区12后端远离地面的上表面的折弯处,以显著的加强抵抗形变的能力,同时也是整体结构得以轻量化。

如图3和图4所示,本例Kickdown区12后端还设有往中纵梁2方向平直延伸的后搭接区123,从而使所述前纵梁1与中纵梁2在所述后搭接区123平直搭接,使零件尺寸配合稳定,焊接稳定,避免零件搭接出现在斜面上,以排除因制造因素造成的零件尺寸配合不稳定以及焊接不稳定,有效的提高碰撞性能。

如图5所示,在所述前吸能区11前端还设有与前防撞梁搭接的搭接板3,所述搭接板3与前防撞梁4搭接的面积大于前吸能区11的横截面面积。与之相匹配,本例的前防撞梁4后表面的两端设有与搭接板搭接的搭接面41,所述搭接面41与所述搭接板3的大小一致。增大前纵梁1前端截面和壁障接触面积,使接触面积加大,碰撞力均匀分布,压溃效果规则。

本例搭接板3和搭接面41相应位置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搭接板3和搭接面4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增加连接强度,使碰撞力在左右纵梁有效传递。此外,本例前防撞梁4在所述搭接面41的宽度大于前防撞梁其他区域的宽度,满足轻量化要求。

本专利是针对以往车型前纵梁在碰撞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结构的全新设计,使新结构车型碰撞性能提升;本技术已应用在SGMW CN113车型上,通过实践证明,此技术的运用使得新车型的碰撞安全性能得到实质性改善。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碰撞安全性能,以保护乘员安全;本结构在使用车型上,使其碰撞性能满足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三星要求(微型客车首次满足CN-CAP三星要求)。此外,本实用新型为轻量化设计,减少油耗,减轻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