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9090阅读:1423来源:国知局
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侧倾转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三轮车的侧倾高度很低,转弯时基本以地面进行侧倾,导致速度稍高时就容易发生侧翻,比较危险,而且转弯对车身骨架的扭转力较大,在一段时间的疲劳损伤下三轮车骨架就会发生变形而报废,驾驶员在转弯时容易发生身体偏移,舒适性差且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舒适性差、安全性低等缺点,提供了一种舒适性好、安全性高的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包括前连接架和后连接架,前连接架上设有第一前连接板和第一后连接板,第一前连接板和第一后连接板之间设有与后连接架连接的第二前连接板,第一前连接板和第二前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一球头,第一球头的前端与第一前连接板连接,第一球头的后端与第二前连接板连接,第一后连接板和后连接架之间设有第二球头,第二球头的前端与第一后连接板连接,第二球头的后端与后连接架连接。通过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将前连接架和后连接架连接,由于球头是以球心自转,两个球头的球心的连接线形成虚拟旋转轴,在三轮车转弯时,通过驾驶员主动性地调节驾驶姿态,使前连接架和后连接架可以相对转动,实现转弯侧倾,优化转弯时的车轮受力情况,降低三轮车重心的高度,提升了转弯稳定性,既优化了车身受力分布,延长车身使用寿命,也让驾驶员更舒适,可以满足较高速度的转弯,而且安全性更高。

作为优选,前连接架包括两条水平平行设置的安装板,第一前连接板和第一后连接板平行设在安装板之间,第一前连接板和第一后连接板均与安装板垂直设置,第一前连接板的高度低于第一后连接板的高度。

作为优选,后连接架包括连接梁和设在连接梁后端下方且与连接梁固定连接的第二后连接板,第一前连接板设在连接梁前端的下方且与第一前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后连接板设在第二后连接板后方,第二球头的前端与第一后连接板连接,第二球头的后端与第二后连接板连接。第二前连接板通过与后连接架连接并与第一前连接板处于同一高度,安装第一球头时,保证第一球头处于水平状态,使球头处于平衡状态,提高了球头工作的灵活性,避免球头倾斜而收到重力,在球头工作时造成球头磨损。

作为优选,第二后连接板的高度与第一后连接板的高度相等,第二前连接板与第一前连接板的高度相等。方便第二球头将前连接架和后连接架连接,并保证第二球头的受力平衡。

作为优选,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均包括前球头和后球头,后球头内设有球形容置腔,前球头配合设在球形容置腔内,前球头和后球头相对转动。提高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转动的灵活性。

作为优选,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保证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的形成的旋转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方便驾驶员进行稳定的侧倾。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驾驶员主动性地调节驾驶姿态,使前连接架和后连接架可以相对转动,实现转弯侧倾,优化转弯时的车轮受力情况,降低三轮车重心的高度,提升了转弯稳定性,既优化了车身受力分布,延长车身使用寿命,也让驾驶员更舒适,可以满足较高速度的转弯,而且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前连接架、2—后连接架、3—第一前连接板、4—第一后连接板、5—容置腔、6—第二前连接板、7—第一球头、8—第二球头、9—安装板、10—连接梁、11—第二后连接板、12—前球头、13—后球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三轮车侧倾旋转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前连接架1和后连接架2,前连接架1与三轮车的前骨架连接,后连接架2与三轮车的后骨架连接,前连接架1上设有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一后连接板4,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一后连接板4之间设有与后连接架2连接的第二前连接板6,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二前连接板6之间设有第一球头7,第一球头7的前端与第一前连接板3连接,第一球头7的后端与第二前连接板6连接,第一后连接板4和后连接架2之间设有第二球头8,第二球头8的前端与第一后连接板4连接,第二球头8的后端与后连接架2连接,第一球头7和第二球头8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前连接架1包括两条水平平行设置的安装板9,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一后连接板4平行设在安装板9之间,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一后连接板4均与安装板9垂直设置,第一前连接板3的高度低于第一后连接板4的高度,后连接架2包括连接梁10和设在连接梁10后端下方且与连接梁10固定连接的第二后连接板11,第一前连接板3设在连接梁10前端的下方且与第一前连接板3固定连接,第二后连接板11设在第二后连接板11后方,第二球头8的前端与第一后连接板4连接,第二球头8的后端与第二后连接板11连接。

第二后连接板11的高度与第一后连接板4的高度相等,第二前连接板6与第一前连接板3的高度相等,第一球头7和第二球头8均包括前球头12和后球头13,后球头13内设有球形容置腔5,前球头12配合设在球形容置腔5内,前球头12和后球头13相对转动,方便前球头12在后球头13内自由转动,提高第一球头7和第二球头8转动的稳定性,前球头12上设有与前球头12固定连接的前螺栓14,后球头13上设有与后球头13固定连接的后螺栓15,前螺栓14和后螺栓15均水平设置,前螺栓14分别贯穿于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二前连接板6并通过螺母与第一前连接板3和第二前连接板6固定连接,后螺栓15分别贯穿于第一后连接板4和第二后连接板11并通过螺母与第一后连接板4和第二后连接板11固定连接,提高第一球头7和第二球头8连接的稳定性,并保证前球头12和后球头13之间的灵活性。

转弯时,通过驾驶员主动性地调节驾驶姿态,使前连接架1相对后连接架2转动,实现转弯侧倾,降低行车重心高度,提升了转弯稳定性,优化了转弯时的车轮受力情况延长车身使用寿命,也让驾驶员更舒适,可以满足较高速度的转弯,而且安全性更高。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