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9175阅读:25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的中置电机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通用的电动车和电动摩托车上的电机,主要有轮毂电机、侧挂电机、齿轮电机。轮毂电机缺点是功率密度小、体积大、速度低。侧挂电机后平叉簧下重量重,重心偏离车轮中心位,影响整车的性能。齿轮电机制造难度大,噪声大、结构复杂、传动的平稳性差,易突变、需加入润滑油,维护、保养麻烦。另外,现有的电机一般安装在车架的后部,由于受安装空间限制,其电机大小有所限制,从而只能安装一些较小功率的电机,针对此问题,部分厂家将电机安装在空间较大的车架中部。但是,现有的中置电机结构复杂,不便于安装拆卸,给维护带来不便;并且电机的体积大、稳定性差、传动的平稳性差、噪声大;安装结构需要特制,通用性差;成本高,性价比低,市场接受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体积小、稳定性好、传动平稳、成本低、通用性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前端设置有电机,所述车架的后端设置有驱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轮轴,所述轮轴外侧套装有轮芯,所述轮芯的主体部分套装有轮毂,所述轮芯的延伸部分套装有从动带轮;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套装有主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从动带轮;所述轮轴的两端伸出所述车架上预设的腰孔,所述轮轴的端部设置有位置调节机构,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轮芯和所述轮毂之间设置有制动器。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电机轴键连接所述主动带轮。

进一步地,所述同步带的外侧设置有分体式防护罩壳。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为永磁无刷直驱电机。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后轮结构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采用直驱电机配合同步带传动,体积小、稳定性好、传动平稳、成本低、通用性好,后轮还设置有位置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力,提高了传动效率、延长了同步带的寿命。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置电机组件,在相同功率条件下,重量、体积减少35%;同样,整车的功耗减少20%,续行里程延长20%,在要求的续行里程条件下,电池容量减少20%,降低了电池20%的成本,大大地提高了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包括车架1,车架1的前端设置有电机2,车架1的后端设置有驱动轮组件,驱动轮组件包括轮轴3,轮轴3外侧套装有轮芯4,轮芯4的主体部分套装有轮毂5,轮芯4的延伸部分套装有从动带轮6,电机的电机轴7套装有主动带轮8,主动带轮8通过同步带9传动连接从动带轮6。

工作原理:

电机固定于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的车架上,电机运转将力矩传递于主动带轮上,通过同步带将力矩传递于从动带轮上,最终将力矩传递于轮毂上。

轮轴3的两端伸出车架1上预设的腰孔,轮轴3的端部设置有位置调节机构10,位置调节机构10与车架1固定连接。轮轴可以在腰孔内前后移动,从而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力,位置调节机构用于将轮轴固定在车架上。

轮芯4和轮毂5之间设置有制动器11,用于实现轮毂的制动。

电机的电机轴键连接主动带轮,结构稳定,拆装方便。

同步带9的外侧设置有分体式防护罩壳12,防止同步带受损,拆装方便,重量轻。

电机2为永磁无刷直驱电机,无电刷、低干扰,无需齿轮进行传动,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传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动车或电动摩托车用中置电机组件,后轮结构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采用直驱电机配合同步带传动,体积小、稳定性好、传动平稳、成本低、通用性好,后轮还设置有位置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力,提高了传动效率、延长了同步带的寿命。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置电机组件,在相同功率条件下,重量、体积减少35%;同样,整车的功耗减少20%,续行里程延长20%,在要求的续行里程条件下,电池容量减少20%,降低了电池20%的成本,大大地提高了整车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