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9676发布日期:2018-10-16 18:4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配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两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以脚踩踏板为动力,符合现代的低碳环保的理念,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是一举多得理想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坐垫为使骑乘者具有较佳的舒适感,通常在坐垫外会包裹泡棉泡沫软垫层层,以免造成臀部酸痛,但一般的泡棉泡沫软垫层层不具通风孔,不易散热,臀部长时间贴合在不通风的坐垫上会导致闷热和流汗,甚至可能产生皮肤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自行车坐垫通风效果差、散热慢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其包括一坐垫单元以及一吹风扇,所述坐垫单元包括一顶面、复数个透孔、一后侧面、一穿孔以及一前部面,所述复数个透孔分布在所述顶面,所述穿孔位于所述后侧面,所述穿孔从所述后侧面向前延伸并接近到所述前部面,所述吹风扇包括一风扇主机以及一气嘴,所述风扇主机安装在所述坐垫单元的后侧面上,所述气嘴与所述坐垫单元的穿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复数个透孔分别连通所述穿孔,形成一气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吹风扇还包括一充电池以及一充电孔,所述充电池为所述吹风扇运行提供电源,通过所述充电孔对所述充电池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充电孔直接外接电源,将一电源线插在充电孔上,对所述充电池进行长时间供电。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通过在坐垫单元内设置复数个透孔,并形成一气流通道,当风扇吹风时,将气体通过透孔送到坐垫的各个位置,使气体充分与坐垫进行热交换,疏导出蓄积在坐垫单元上的热量,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从而解决骑车时,臀部长时间贴合坐垫导致的闷热和流汗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其结构包括:一坐垫单元20以及一吹风扇30。

所述坐垫单元20包括一顶面21、复数个透孔22、一后侧面23、一穿孔24以及一前部面25,所述复数个透孔22分布在所述顶面21各个位置,所述穿孔24位于所述后侧面23,所述穿孔24从所述后侧面23向前延伸并接近到所述前部面25。所述复数个透孔22分别连通所述穿孔24,形成一气流通道。

所述吹风扇30包括一风扇主机21以及一气嘴32,所述风扇主机21安装在所述坐垫单元20的后侧面23上,所述气嘴32与所述坐垫单元20的穿孔24连通。

所述吹风扇30还包括一充电池33以及一充电孔34。所述充电池33为所述吹风扇30运行提供电源,对坐垫单元20散热。使用者通过所述充电孔34可对所述充电池33进行充电,也可直接使用外接电源,将一电源线插在充电孔34上,长时间供电。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当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时,可打开所述吹风扇30,所述充电池33会为所述吹风扇30提供电力,将气体可从所述风扇主机21穿过气嘴32吹入所述坐垫单元20,当气体进入穿孔24后,通过与穿孔24分别连通的所述复数个透孔22,将气体送到坐垫的各个位置,最终从复数个透孔22中流出,气体可充分与坐垫各位置进行热交换,将蓄积在所述坐垫单元20内的热量向外带出,使坐垫单元20降温散热。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其优点在于,通过在坐垫单元内设置复数个透孔,并形成一气流通道,当风扇吹风时,将气体通过透孔送到坐垫的各个位置,使气体充分与坐垫进行热交换,疏导出蓄积在坐垫单元上的热量,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从而解决骑车时,臀部长时间贴合坐垫导致的闷热和流汗等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坐垫通风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