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0148发布日期:2019-10-08 19:18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



背景技术:

三轮车是交通工具的一种,运货的三轮车虽然现在使用率开始下滑,但是老年代步的三轮车却迎来大市场。中国老龄化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老年人也开始使用电动车,但是老年人的平衡力使用两轮的电动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然而现有的防护板的形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使得防护板的长度恒定不变,当防护板直接受到外力撞击时,会发生一定的形变,当外力较大时,会造成防护板的断裂,甚至对使用者造成危险,由于防护板没有缓冲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防护板存在刮擦的可能。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包括防护杆一和位于所述防护杆一一侧的防护杆二,所述防护杆一与所述防护杆二之间通过衔接杆一和位于所述衔接杆一下方的衔接杆二连接,所述防护杆一和所述防护杆二的对应侧面分别均设有与所述衔接杆二相适配的通孔一和与所述衔接杆一相适配的通孔二,所述防护杆一和所述防护杆二相远离一侧分别均设有固定杆一和位于所述固定杆一下方的固定杆二,所述防护杆一和所述防护杆二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杆一相适配的通孔三和与所述固定杆二相适配的通孔四,所述固定杆一与所述固定杆二之间均通过活动杆连接,相邻所述活动杆相远离一侧分别均设有缓冲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杆为U形结构,且所述活动杆上设有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杆一和所述固定杆二的凹槽,所述固定杆一和所述固定杆二的一端均设有位于所述凹槽内部的移动板。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一和所述固定杆二上套设有位于所述移动板顶端的弹簧一,所述凹槽的内部均设有位于所述移动板底端的弹簧二。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杆一侧的固定板和位于所述固定板一侧的缓冲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有摆动杆一,所述缓冲板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摆动杆一交叉设置的摆动杆二,所述摆动杆一和所述摆动杆二的另一端均设有衔接轴,所述衔接轴上均套设有滚轮,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缓冲板的内部均设有与所述滚轮相适配的滑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缓冲板的内侧壁均设有与所述衔接轴连接的弹簧三。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缓冲板的两端之间分别通过伸缩杆连接,且所述伸缩杆上套设有弹簧四。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软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缓冲机构的设置,有效的削弱了对活动杆的撞击,进而缓解了活动杆对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的挤压,实现了装置对使用者的防护功能,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加大了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了资金输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活动杆内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防护杆一;2、防护杆二;3、衔接杆一;4、衔接杆二;5、通孔一;6、通孔二;7、固定杆一;8、固定杆二;9、通孔三;10、通孔四;11、活动杆;12、缓冲机构;13、凹槽;14、移动板;15、弹簧一;16、弹簧二;17、固定板;18、缓冲板;19、摆动杆一;20、摆动杆二;21、滑轨;22、衔接轴;23、滚轮;24、弹簧三;25、伸缩杆;26、弹簧四;27、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车用安全防护板,包括防护杆一1和位于所述防护杆一1一侧的防护杆二2,所述防护杆一1与所述防护杆二2之间通过衔接杆一3和位于所述衔接杆一3下方的衔接杆二4连接,所述防护杆一1和所述防护杆二2的对应侧面分别均设有与所述衔接杆二4相适配的通孔一5和与所述衔接杆一3相适配的通孔二6,所述防护杆一1和所述防护杆二2相远离一侧分别均设有固定杆一7和位于所述固定杆一7下方的固定杆二8,所述防护杆一1和所述防护杆二2上均设有与所述固定杆一7相适配的通孔三9和与所述固定杆二8相适配的通孔四10,所述固定杆一7与所述固定杆二8之间均通过活动杆11连接,相邻所述活动杆11相远离一侧分别均设有缓冲机构12。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机构12的设置,有效的削弱了对活动杆11的撞击,进而缓解了活动杆11对固定杆一7和固定杆二8的挤压,实现了装置对使用者的防护功能,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加大了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了资金输出。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活动杆11来说,所述活动杆11为U形结构,且所述活动杆11上设有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杆一7和所述固定杆二8的凹槽13,所述固定杆一7和所述固定杆二8的一端均设有位于所述凹槽13内部的移动板14。通过设置的凹槽13,便于使得活动杆11在固定杆一7和固定杆二8的外部移动,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固定杆一7来说,所述固定杆一7和所述固定杆二8上套设有位于所述移动板14顶端的弹簧一15,所述凹槽13的内部均设有位于所述移动板14底端的弹簧二16。通过设置的弹簧一15和弹簧二16,有效的避免了移动板14与凹槽13内壁的碰撞,同时提高了对使用者的防护能力。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缓冲机构12来说,所述缓冲机构12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杆11一侧的固定板17和位于所述固定板17一侧的缓冲板18,所述固定板17的一端设有摆动杆一19,所述缓冲板18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摆动杆一19交叉设置的摆动杆二20,所述摆动杆一19和所述摆动杆二20的另一端均设有衔接轴22,所述衔接轴22上均套设有滚轮23,所述固定板17和所述缓冲板18的内部均设有与所述滚轮23相适配的滑轨21,所述固定板17和所述缓冲板18的内侧壁均设有与所述衔接轴22连接的弹簧三2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机构12具体使用时,通过固定板17与缓冲板18的设置,当缓冲板18受到外力撞击时,使得缓冲板18向固定板17的一端靠近,同时使摆动杆一19和摆动杆二20相互靠近,进而削弱了对活动杆11的撞击,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固定板17来说,所述固定板17与所述缓冲板18的两端之间分别通过伸缩杆25连接,且所述伸缩杆25上套设有弹簧四26。通过设置的伸缩杆25和弹簧四26,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使得伸缩杆25进行压缩,而弹簧四26在进行压缩的过程中由于反作用力,使缓冲板18降低靠近固定板17的速度,进而达到缓冲效果。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缓冲板18来说,所述缓冲板18远离所述固定板17的一侧设有软板27。通过设置的软板27,有效的减小了车辆与外界物体的摩擦。在实际使用时,软板27可以为橡胶材质。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装置安装在车辆前部,当缓冲板18受到外力的撞击,使得缓冲板18向固定板17靠近,进而使得摆动杆二20与摆动杆一19相互靠近,使得摆动杆二20与摆动杆一19上的滚轮23在滑轨21的内部滑动,进而使得弹簧三24拉伸,同时使得伸缩杆25压缩进而使弹簧四26收缩,通过弹簧四26与弹簧三24的反作用力,有效的降低了缓冲板18靠近固定板17的速度,当外力较大时,使得缓冲板18挤压固定板17,使得固定板17挤压活动杆11,使活动杆11向固定杆一7和固定杆二8的一端靠近,进而使移动板14在凹槽13的内部移动,使得弹簧二16压缩,弹簧一15进行伸展,并通过弹簧一15和弹簧二16的反向作用力,缓解了固定杆一7与固定杆二8分别对防护杆一1和防护杆二2的挤压,通过撞击缓冲板18,有效的削弱了对活动杆11的压力,进而保护了防护杆一1和防护杆二2的质量。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机构12的设置,有效的削弱了对活动杆11的撞击,进而缓解了活动杆11对固定杆一7和固定杆二8的挤压,实现了装置对使用者的防护功能,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加大了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了资金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