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3288发布日期:2020-10-02 09:0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的家庭选择生养两个小孩,单人儿童推车已逐渐无法满足需求,而双人儿童推车越来越受欢迎,目前甚至出现了能够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能够灵活的在单人使用状态和双人使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但是,现有的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虽然能够灵活切换使用状态,但是切换双人状态后,会出现折叠尺寸过大,甚至是折叠困难、无法折叠的情况,增加了携带的困难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该儿童推车不仅能够方便的在单双人使用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同时单双人转换后的推车车架均能够折叠,且折叠尺寸较小,方便了推行与携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推车车架、用于将所述推车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第一锁定机构、设于所述推车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所述推车车架包括在展开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座杆和第二座杆、设于所述第一座杆和所述第二座杆两侧的侧支架,所述第二座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座杆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各侧的侧支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扶手杆、底部设置有所述前轮组件的前支架、底部设置有所述后轮组件的后支架、推杆以及撑杆,所述扶手杆包括前扶手杆和与所述前扶手杆滑动连接的后扶手杆,所述的前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前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的后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后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座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前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推杆的下部与所述后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座杆与所述的推杆的下部或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撑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推杆的下部以及所述后支架的下部相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儿童推车具有双座位状态和单座位状态,当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双座位状态时,所述第一座杆与所述第二座杆相对打开而能够各自提供坐立支撑;当所述儿童推车处于单座位状态时,所述第二座杆翻转至所述第一座杆的下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第一座杆上的座兜。

优选地,所述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后支架相可拆卸地连接,当所述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后支架相连接时,所述后扶手杆、所述推杆、所述撑杆和所述后支架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座杆、第二座杆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座杆、所述推杆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扶手杆与所述前支架之间通过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第一座杆之间通过第四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的后扶手杆与所述后支架之间通过第五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四转轴、所述第五转轴相平行且均沿所述儿童推车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五转轴沿着所述前扶手杆至所述后扶手杆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四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沿着所述第一座杆至所述第二座杆的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套设于所述后支架上的连接块和设于所述推杆上的第一锁舌,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第一锁槽,所述第一锁舌能够配合的锁定于所述第一锁槽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用于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解锁件,所述解锁件设置在所述推杆上,所述解锁件与所述第一锁舌通过牵引索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的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锁舌位于所述第一锁槽中,所述的推杆与所述后支架相连接,且所述的撑杆呈直立状态;当所述的儿童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锁舌脱离所述第一锁槽,所述的推杆与所述后支架脱离连接。

优选地,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座杆和所述第二座杆之间的用于将所述第一座杆和所述第二座杆锁定于打开状态的第二锁定机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其上的各杆件均能够相对于各自的转动点相对转动,实现推车车架的彻底折叠,且折叠尺寸较小,更为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双座位状态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双座位状态下的展开结构立体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拆除座兜后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双座位状态向着单座位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双座位状态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单座位状态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的座兜换向后的双座位状态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的座兜换向后的单座位状态示意图。

其中:1、推车车架;11、扶手杆;111、前扶手杆;112、后扶手杆;113、第三锁舌;114、第三锁槽;115、第四锁槽;12、前支架;13、后支架;131、连接块;14、推杆;141、第一锁舌;142、第二按钮;15、撑杆;2、第一座杆;21、座兜;211、第二锁舌;22、第二锁槽;3、第二座杆;31、座板;4、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6、第三转轴;7、第四转轴;8、第五转轴;9、第二锁定机构;91、锁定件;92、第一按钮;10、第六转轴;

100、前轮组件;101、前轮;102、第一踏板;105、后轮组件;106、后轮;107、第二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对于单双人儿童推车的改进,该种改进不仅能够使得儿童推车能够方便的在单双人使用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同时单双人转换后的推车车架均能够折叠,且折叠尺寸较小,方便了推行与携带。

如图1-3所示,其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在双人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的一种可单双人转换的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推车车架1、用于将推车车架1锁定在展开状态的第一锁定机构、设于推车车架1底部的前轮组件100与后轮组件105,推车车架1包括在展开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座杆2和第二座杆3、设于第一座杆2和第二座杆3两侧的侧支架,第二座杆3的前端部与第一座杆2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

当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其具有单座位状态与双座位状态,当儿童推车处于双座位状态时,第一座杆2与第二座杆3相对打开而能够各自提供坐立支撑;当儿童推车处于单座位状态时,第二座杆3翻转至第一座杆2的下方。

具体地,各侧的侧支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扶手杆11、底部设置有前轮组件100的前支架12、底部设置有后轮组件105的后支架13、推杆14以及撑杆15,扶手杆11包括前扶手杆111和与前扶手杆111滑动连接的后扶手杆112,前支架12的上端部与前扶手杆111转动连接,后支架13的上端部与后扶手杆112转动连接,第一座杆2的前端部与前支架12相转动连接,推杆14的下部与后扶手杆112转动连接,第二座杆3与推杆14的下部或后支架13转动连接,撑杆15两端部分别与推杆14的下部以及后支架13的下部相转动连接。

在这里,推杆14的下端部与后支架13相可拆卸地连接,当推杆14的下端部与后支架13相连接时,后扶手杆112、推杆14、撑杆15和后支架1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使得该儿童推车能够锁定于展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座杆2、第二座杆3之间通过第一转轴4转动连接,第二座杆3、推杆14之间通过第二转轴5转动连接,前扶手杆111与前支架12之间通过第三转轴6转动连接,前支架12、第一座杆2之间通过第四转轴7转动连接,后扶手杆112与后支架13之间通过第五转轴8转动连接,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第三转轴6、第四转轴7、第五转轴8相平行且均沿儿童推车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

其中,第三转轴6和第五转轴8沿着前扶手杆111至后扶手杆112的方向依次设置,第四转轴7、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沿着第一座杆2至第二座杆3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套设于后支架13上的连接块131和设于推杆14上的第一锁舌141,连接块131上开设有第一锁槽(图中未示出),第一锁舌141能够配合的锁定于第一锁槽中。

上述的儿童推车还包括用于解锁第一锁定机构的解锁件,解锁件设置在推杆14上,解锁件与第一锁舌141通过牵引索连接。这里的解锁件为设于推杆14上的用于控制第一锁舌141锁定和解锁的第二按钮142,通过按压第二按钮142,带动第一锁舌141脱离第一锁槽,此时四连杆机构的固定点不复存在,各杆件能够相对自由转动,实现折叠。这里,当儿童推车处于双座位状态和单座位状态时,推车车架均可折叠。

当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第一锁舌141位于第一锁槽中,推杆14与后支架13相连接,且撑杆15呈直立状态;当儿童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第一锁舌141脱离第一锁槽,推杆14与后支架13脱离连接。

当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推杆14端部的第一锁舌141锁定于连接块131中,扶手杆11、推杆14、撑杆15和后支架1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并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当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推杆14端部的第一锁舌141脱离连接块131,推车车架的各杆件分别能够相对转动,实现推车车架的折叠。

具体地,在将推车车架折叠时,推杆14与后支架13分离,此时前支架12与前扶手杆111能够绕着在第三转轴6相对转动,后扶手杆112和后支架13能够绕着第五转轴8相对转动,推杆14与后扶手杆112通过第六转轴10相对转动,第一座杆2与前支架12通过第四转轴7相对转动,第二座杆3与推杆14通过第二转轴5相对转动,推杆14与撑杆15以及撑杆15与后支架13分别能够相对转动。综上所述,上述的各杆件均能够相对于各自的转动点相对转动,实现推车车架的彻底折叠,且折叠尺寸较小,更为方便携带。

在本实施例中,后扶手杆112上设有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与推杆14可转动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儿童推车还包括设于第一座杆2和第二座杆3之间的用于将第一座杆2和第二座杆3锁定于打开状态的第二锁定机构9。这里的第二锁定机构9包括锁定件91和第一按钮92。

具体地,如图4所示,需要切换单人使用状态时,按住第一按钮92,锁定件91解锁,此时第二座杆3能够相对第一座杆2自由转动,第二座杆3通过第二转轴5绕着推杆14转动并向下翻转,翻转至第一座杆2下方后部;此时的前扶手杆111和后扶手杆112能够在第二座杆3翻转的同时沿前后方向相对滑动,使得前轮组件100与后轮组件105之间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减小;随后松开第一按钮92,锁定件91再次锁定,使得上述儿童推车锁定于单人使用状态。

需要切换双人使用状态时,按住第一按钮92,锁定件91解锁,此时第二座杆3能够相对第一座杆2自由转动,第二座杆3通过第二转轴5绕着推杆14转动并向后方上部翻转,翻转至第一座杆2后方并与第一座杆2一前一后设置;此时的前扶手杆111和后扶手杆112能够在第二座杆3翻转的同时沿前后方向相对滑动,使得前轮组件100与后轮组件105之间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增大;随后松开第一按钮92,锁定件91再次锁定,使得上述儿童推车锁定于双人使用状态。这里的锁定件9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铃锁定结构,通过电铃齿之间的相互啮合实现锁定。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座杆3上设有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与推杆14通过第二转轴5可转动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前扶手杆111上设有第三锁舌113,后扶手杆112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锁槽114和第四锁槽115,第三锁舌113能够配合的锁定于第三锁槽114和第四锁槽115中。这里的第三锁槽114和第四锁槽115沿着上述儿童推车的前后方向排布。当上述儿童推车处于双座位状态时,第三锁舌113锁定于第三锁槽114中,当上述儿童推车处于单座位状态时,第三锁舌113锁定于第四锁槽115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上述的儿童推车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第一座杆2上的座兜21。这里在第二座杆3上设置有座板31,座兜21供小儿童使用,座板31供大儿童使用。其中座板31可翻转的设置,座兜21可拆卸的设置。第一座杆2上设置有第二锁槽22,座兜21上设置有第二锁舌211,该第二锁舌211能够配合的卡嵌于第二锁槽22中,实现座兜21的固定。这里,通过将座兜21可拆卸的设置,能够实现座兜21的换向,即将座兜21拆下后向后换向并再次安装,能够丰富儿童的视野与乘坐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前轮组件100包括两前轮101以及设于两前轮101之间的第一踏板102,后轮组件105包括两后轮106以及设于两后轮106之间的第二踏板107。

以下具体阐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需要折叠推车车架1时,按压第二按钮142,解锁第一锁舌141,随后将推杆14与后支架13分离,此时推车车架1的各杆件分别能够相对转动,可进行推车车架1的折叠;

需要展开推车车架1时,将推车车架1的各杆件相对展开,随后将推杆14端部的第一锁舌141锁定于连接块131中,使得后扶手杆112、推杆14、撑杆15和后支架13之间形成四连杆机构并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