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塑机动车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314阅读:8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塑机动车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制造技术领域。
现有走行机械——机动车辆,一般都是由金属材料构成或者由非金属玻璃钢材料构成。
塑钢机动车是采用两种根本不同材料——金属和塑料,分别制造完成机动车的不同结构,后又组装合成为机动车,从而充分综合利用了不同材料结合的优势。塑钢机动车外壳体、壳体、复件小壳体以及沙发、椅、桌是用塑料原料作为材料制成,实现了以塑代钢,以塑代替玻璃钢等其它材料的目的。
具有一是原机动车体所不具有的体轻、耐腐蚀的优点;二是原有机动车体所不具有的一次成型加工简便,制造成本极低的优点;三是原有机动车所不具有的在设计新型机动车当中所受薄板拉伸极限而不易复杂变形的限制;四是原有机动车所不具有的可修补、易复新和廉价更换车壳总体结构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材料制造的塑钢机动车,它代替原有技术所制造的机动车,使其扩大满足需求方的要求。
本发明创造的内容是以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份添加剂和填料变成改性塑料经旋转工艺成型,或制片,模制成型,再进行表面装饰处理,变成理想塑钢机动车的外壳体、壳体附件之小壳体以及沙发、椅、桌等,后与金属机械部份组装成塑钢机动车。下面以旋转成型加工塑钢机动车车壳主体为例以PE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份添加剂和填料,变成改性塑料,然后投入由金属制成的容器式塑钢机动车壳模具内,经旋转加热摄氏200℃~300℃熔融后形成车体外表面层,同理以PE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份添加剂,再填充5%~50%的玻璃短纤维(长1mm~8mm)或石棉短纤维(长1mm~8mm)以及其它短纤维等,经旋转加温或复合在表面层上的一层纤维层。同理,以PE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份添加剂和填料变成改性塑料,经旋转加温形成复合在纤维层上的一层内表面层,从而形成车壳主体模具内的塑钢机动车车壳主体。但也可根据使用性能的不同而改变复合层间的变化以及加填充金属短纤维和金属预埋件等,然后冷却在摄氏40℃以下温度进行脱模,并可根据需要在有关部份之夹层腔内进行填充塑料发泡或根据使用性能不同,进行特殊合成物质填充发泡,这样经过一整套旋转成型加工工艺和塑料发泡加工工艺,再进行表面或内表面装饰处理变成理想塑钢机动车壳体,同理采用以上加工工艺过程,对机动车壳主体其它配套部份同样形成,形成后与金属机械部份组装成塑钢机动车。
本发明创造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纯新特点,它具有体轻、强韧、耐冲击、耐腐蚀、一次成型、加工简便,制造成本极低、易修理复新和廉价更换等优点。


图1是全塑机动车壳的示意图。
图2是全塑机动车壳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为全塑机动车壳,(2)为外表面层,(3)为纤维层,(4)为塑料内表面层,(5)为局部发泡层。
下面结合
图1、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将改性的PE塑料原料投入由金属制成的轿车模具内,经旋转成型机驱动模具,在摇摆架上旋转,同时上下倾斜运动,倾斜角在0~40度之间,通过双排火焰喷嘴的加温,使模具内投入的改性塑料原料均匀地挂复在模具的内表面上,构成轿车车壳的外表面层(2)。同理,以PE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分改性剂,再充填5%~50%的玻璃短纤维,长5mm,经旋转加温构成轿车车壳的纤维层(3)。同理,以改性的PE塑料为原料,经旋转成型机旋转加温,形成复合在纤维层(3)上的内表面层(4)。然后,在轿车车壳需要部位的夹层腔内,进行填充塑料发泡,形成局部发泡层(5),再经表面装饰处理,最后构成全塑机动车壳(1)。
权利要求1.一种全塑机动车壳,其特征在于该车壳是由塑料外表面层(2),纤维层(3),塑料内表面层(4),局部发泡层(5)一次整体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塑钢机动车,其外壳体、壳体、复件小壳体以及沙发、椅、桌是以PE塑料为主要原料,添加部份添加剂填充部份其他填充剂变成改性塑料经塑料旋转成型加工工艺加工而成,壳体可分外表面层,纤维层和内表面层,再与金属机械部分组装制成塑钢机动车。该车具有体轻、强韧、耐冲击、耐腐蚀、一次成型、加工简便、制造成本极低、易修理、复新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型材料的走行机械。
文档编号B62D29/00GK2034938SQ88204408
公开日1989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1988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1988年4月27日
发明者陈世杰 申请人:陈世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