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9617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对自行车动力机构的改进。
现有自行车,其动力机构大多由脚踏板,以及与脚踏板相连的拐子、中轴、链盘、链条及后飞轮构成,这种动力结构的自行车,蹬车较为费力,而且滑行距离不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助力自行车,这种自行车是在原动力机构中增设一助力机构,使其产生一种机械动力,连同其脚蹬力同时产生两种动力,因而蹬车尤其省力,而且延长了滑行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自行车包括有车身和动力机构,动力机构是由脚踏板,以及与脚踏板相连的拐子和中轴、中轴上的链盘,并通过链盘上的链条传动于后轮轴上的后飞轮构成,其关键技术是在自行车动力机构上设置一助力机构,助力机构由助力架、助力链条和助力齿距盘组成,助力齿距盘与后飞轮同轴固联,助力架固定在自行车后叉上,架内上、下端各有一助力轴,两助力轴的相同一端各固联一大助力齿轮,相同的另一端各固联一小助力齿轮,大助力齿轮与自行车动力机构的链条啮合,小助力齿轮通过助力链条与助力齿距盘相连。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一步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助力架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助力齿距盘和后轴飞轮与自行车后轮轴的安装位置关系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是由脚踏板,以及与脚踏板相连的拐子和中轴2、中轴上的链盘1,并通过链盘上的链条3传动于后轮轴11上的后飞轮10构成,并在自行车动力机构上设置一助力机构,助力机构由助力架5、助力链条8和助力齿距盘9组成,助力齿距盘9与后飞轮同轴固联,助力架固定在自行车后叉4上,架内上、下端各有一助力轴12,两助力轴12的相同一端各固联一大助力齿轮7,相同的另一端各固联一小助力齿轮6,大助力齿轮7与自行车动力机构的链条3啮合,小助力齿轮6通过助力链条8与助力齿距盘9相连。
从图中可以看出,助力齿距盘9安装在自行车后轮与飞轮10之间,连同后飞轮一起固联在后轮轴11上,如图3所示。
其动力作用过程为由足蹬力传至链盘转动,由链盘上的链条带动后飞轮转动,自行车行驶。又由于助力齿距盘和后飞轮同固定在后轮轴上,形成与车轮的同转。同转的齿距盘通过助力链条将这种机械动力输送于小助力轮,大小助力轮又是同时固定在同一转动轴上,因而大助力轮也要同时转动。这样,大助力轮又将这种机械动力传送至足蹬链条,由此形成了足蹬动力与机械动力的循环,而上下两个机械助力轮又同作用于足蹬链条,更增快拉和送的力。
同时,将采用后轴飞轮反面上在中轴上,飞齿处与链盘一同固定,形成中轴飞轮链盘。这样既能起到原飞轮的作用,又能无阻力的转动,更增加了机械动力的作用。这就是说足蹬动力起作用时是飞心转动,对中轴飞轮链盘形成抵齿,足蹬动力工作;如足蹬动力工作完毕,机械动力工作,它又形成滑齿,以使顺利形成力的循环。
从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就在于在自行车的动力机构中,巧妙地增设了一种助力机构,产生了两种动力,因而蹬车尤其省力,并且延长了滑行距离。这种动力机构还可广泛用于人力三轮车或其它非机动车辆上。
权利要求1.一种助力自行车,包括有车身和动力机构,动力机构是由脚踏板,以及与脚踏板相连的拐子和中轴(2)、中轴上的链盘(1),并通过链盘上的链条(3)传动于后轮轴(11)上的后飞轮(10)构成,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动力机构上设置一助力机构,助力机构由助力架(5)、助力链条(8)和助力齿距盘(9)组成,助力齿距盘(9)与后飞轮同轴固联,助力架固定在自行车后叉(4)上,架内上、下端各有一助力轴(12),两助力轴(12)的相同一端各固联一大助力齿轮(7),相同的另一端各固联一小助力齿轮(6),大助力齿轮(7)与自行车动力机构的链条(3)啮合,小助力齿轮(6)通过助力链条(8)与助力齿距盘(9)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自行车中轴(2)上的链盘(1)采用自行车后飞轮反面安装在中轴上,并与链盘(1)固联一起,形成中轴飞轮链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助力齿距盘(9)安装在自行车后轮与后飞轮(10)之间连同后飞轮一起联在后轮轴(11)上。
专利摘要一种助力自行车,由车身和动力机构构成。其关键技术是在自行车动力机构上设置一助力机构,助力机构由助力架、助力链条和助力齿距盘组成,助力齿距盘与后飞轮同轴固联,助力架固定在自行车后叉上,架内上、下端各有一助力轴,两助力轴的相同一端与另一端各固联一大助力齿轮和一小助力齿轮,大、小助力齿轮分别与自行车动力机构的链条和助力链条啮合。同时,将自行车后飞轮反面装在中轴上,与链盘固联一起形成中轴飞轮链盘。
文档编号B62M9/02GK2183326SQ9323944
公开日1994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5日
发明者李俊松 申请人:李俊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