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壁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335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壁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水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尤其涉及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壁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快速提升,对陆地的资源有着较大的损耗,部分陆地资源已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而海洋占有地球表面积的71%,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生活资源的需求。例如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人们生活对油气资源的日益增加,迫使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化,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入海洋。海洋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油气资源的采集地点往往距离陆地较远,且不能经常往返海上作业点及陆地,所以在海上需要建造可以为工作人员提高生活休息的生活平台,来保证可持续作业。同时生活平台上要配有跳板(gangway),来满足工作人员与其他平台的往返生活需要。传统的半浅型船舶上的跳板皆安装在顶层甲板上,便于工作人员登陆。

目前,有部分公司设计制造圆筒型海上生活平台,其具有抗巨大风浪能力,结构稳定性较好,能在恶劣的海况下进行作业等优点,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与一般半浅型船舶相比,采用圆筒型设计会导致容量空间较小,尤其顶层甲板空间有限,空间利用比较紧张,而跳板则需要占据较大的使用空间,严重影响顶层甲板上设备的布局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壁底座。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臂底座,包括从船体侧壁向远离船体侧壁方向延伸设置的悬臂构件,以及设置于悬臂构件上的连接柱,且连接柱向上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臂底座,包括悬臂构件以及设置于悬臂构件上的连接柱,连接柱向上设置且用于安装跳板。由于连接柱在悬臂构件的固定支撑下,使其伸出船体的外侧,使得跳板也安装在船体的外侧,从而避免跳板安装在顶层甲板上,减少对顶层甲板上空间的占用,利于顶层甲板上其他设备的布局与使用,同时还增加了与其他平台之间的安全间距,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悬壁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臂底座,包括从船体侧壁1向远离船体侧壁1方向延伸设置的悬臂构件,以及设置于悬臂构件上的连接柱3,且连接柱3向上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用悬臂底座包括悬臂构件以及设置于悬臂构件上的连接柱3,悬臂构件的一端与船体侧壁1焊接,另一端沿远离船体侧壁1方向延伸,连接柱3向上设置且用于安装跳板。由于连接柱3在悬臂构件的固定支撑下,使其伸出船体的外侧,使得跳板也安装在船体的外侧,从而避免跳板安装在顶层甲板上,减少对顶层甲板上空间的占用,利于顶层甲板上其他设备的布局与使用,同时还增加了与其他平台之间的安全间距,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连接柱3可设置在悬臂构件的中部或者远离船体侧壁1的一端。优选地,连接柱3设置在悬臂构件上远离船体侧壁1的一端,可使得跳板与船体之间具有较大的转动空间,避免跳板在工作时对船体的碰撞磨损等情况的出现。

其中,船体侧壁1是指位于顶层甲板以下的生活平台外侧壁,具体包括主船体侧壁以及下文所述的支撑台6的支撑侧壁12。

优选地,悬臂构件包括悬臂壳体2,悬臂壳体2上设有定位于船体侧壁1上的开口21,悬臂壳体2内部还设有与悬臂壳体2内侧面焊接的增强组件,部分增强组件通过开口21与船体侧壁1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悬臂壳体2上设有定位在船体侧壁1上的开口21,悬臂壳体2内部设有与悬臂壳体2内侧面焊接的增强组件,且部分增强组件从内部延穿出开口21并与船体侧壁1焊接,从而增加悬臂壳体2的结构强度与结构稳定性,防止结构变形。同时悬臂壳体2内为空腔结构且设有开口21,显著地降低了自身重量,不仅降低制造成本,还降低了对船体平衡性的影响。

优选地,悬臂壳体2包括上下设置的顶板22与底板23以及分别连接顶板22、底板23的侧板24,顶板22、底板23和侧板24形成设有开口21的半封闭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22、底板23和侧板24形成设有开口21的半封闭结构,即为类似箱形的框架式结构,不仅降低设计制造即安装的难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以保障对连接柱3以及跳板的支撑固定的稳定性。

优选地,侧板24为U形结构,侧板24的开口21朝向船体侧壁1,顶板22与底板23远离船体侧壁1的一端为半圆形,且与侧板24配合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4为U形结构,顶板22与底板23远离船体侧壁1的一端为半圆形,且与侧板24配合焊接,不仅增加了美观程度,还避免了锋锐的棱角对其他平台可能带来的撞击损害。连接柱3焊接在悬臂壳体2上的半圆柱部分,由于采用半圆柱设计,且与圆柱体为共轴设置,增加了悬臂壳体2对连接柱3的支撑固定能力。

优选地,顶板22与底板23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地,连接柱3穿过顶板22与底板23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3插接在悬臂壳体2内,且分别与顶板22、底板23焊接,内部设有周向设置的加强梁对其进行焊接固定,进一步增加了悬臂壳体2对连接柱3的支撑固定能力。

优选地,增强组件包括在悬臂壳体2内部间隔设置的且与顶板22、底板23和侧板24皆焊接的第一加强梁4,第一加强梁4上设有加强筋。

在本实施例中,增强组件中的加强梁分别与顶板22、底板23和侧板24皆焊接,进一步增加了悬臂壳体2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第一加强梁4上设有加强筋,进一步增加悬臂壳体2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加强梁4中部设有第一通孔41,可减轻悬臂壳体2的重量。

优选地,悬臂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加强梁5,第二加强梁5分别与底板23的底部和向下延伸出底板23的侧板24焊接,第二加强梁5的高度向远离船体侧壁1的方向逐渐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4向下延伸出底板23,且沿船体侧壁1向远离船体侧壁1的方向上延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第二加强梁5的高度向远离船体侧壁1的方向逐渐降低,侧壁与第二横梁高度相对应且焊接在一起,不仅在保证降低悬臂底座的重量的情况下,对悬臂壳体2具有较大的支撑固定作用。

优选地,第二加强梁5中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通孔42,可减轻悬臂底座的重量。

优选地,船体侧壁1包括圆形主船体侧壁11,主船体侧壁11的顶部焊接有支撑台6,支撑台6包括沿周向封闭设置的支撑侧壁12,支撑侧壁12沿主船体侧壁11的顶部向外悬伸设置,悬臂构件与支撑侧壁12焊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圆形是指主船体的侧壁的横截面为圆环形,且沿圆环形的中点竖直向下延伸形成的柱体结构。通过在主船体侧壁11顶部焊接有支撑台6,顶层甲板覆盖于支撑台6的顶面并与支撑台6顶部焊接,且支撑台6为中空结构,支撑台6具体包括沿周向封闭设置的支撑侧壁12,即支撑侧壁12沿周向封闭设置,环绕成封闭的一圈中空的支撑台6,支撑侧壁12沿主船体侧壁11的顶部向外悬伸设置,使得顶层甲板顶面面积大于主船体顶面的面积。其中,顶层甲板顶面上可用于安放楼层、救生筏等装备。悬臂构件与支撑侧壁12焊接固定于一起,使其距离海面具有较高的高度,可避免海上的波浪较大时对悬臂底座的冲击。进一步地,支撑侧壁12的底面与主船体侧壁11的顶部形状相对应且焊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其中主船体的直径可达60多米,支撑台6的高度可达15米,支撑台6的顶面直径可达70多米,而主船体顶面的直径仅为60米,实现扩大了顶层甲板顶面的面积,使其增加了10t/m2。同时也增加了支撑台6中支撑侧壁12形成的内部空间,显著地提高了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可使用的空间容量。

优选地,支撑台6为圆台结构,且顶面的直径大于底面的直径,支撑侧壁12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6为圆台结构,且顶面的直径大于底面的直径。由于圆台结构具有对称性,使得支撑台6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强,也便于安装在主船体上。这里支撑台6为圆台结构,应理解为针对的是支撑台6的结构为圆台结构,并拥有圆台结构的特点,但并未针对制造方法,换言之,支撑台6的制备方法并非严格按照绕轴线旋转形成的方法生产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侧壁12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夹角具体如附图1中的夹角箭头所示,当然附图1中仅给出的是一种夹角示意方式但并不能仅局限于这一种夹角示意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顶层甲板的顶面面积,需要将支撑台6的顶面向外拓延。当支撑台6的顶面向外拓延时,由于支撑台6的底面是与主船体的顶部焊接的,所以支撑侧壁12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随着夹角的增加,顶层甲板的顶面面积逐渐增加。但本申请人经过大量计算与分析,当支撑侧壁12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20°时,会降低对顶层甲板的支撑强度,使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即支撑侧壁12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120°,既保证了对顶层甲板的支撑强度,保障生活平台的使用安全,同时还使得顶层甲板的顶面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优选地,上述实施例中支撑台6的轴线与主船体的轴线共轴设置,不仅便于支撑台6的定位安装,同时还可使主船体与支撑台6之间的结构稳定及力矩平衡。

优选地,支撑台6内的焊接有层甲板7,部分层甲板7穿出支撑侧壁12并与顶板22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6内部设有层甲板7,利于空间的使用,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具体地,在高度可达15米的支撑台6内设有2层甲板7,形成3层空间,第一层空间:顶层甲板距离第一个层甲板7之间的高度可为4米左右,第二层空间:2层甲板7之间的高度可为4米左右,第三层空间:主船体的顶面距离第二个层甲板7之间的高度为7米左右,主要可避免主船体中噪音、潮湿空气进入作业人员的生活区。每个层甲板7与外侧壁焊接之间焊接固。部分层甲板7穿出支撑侧壁12并与顶板22焊接,进一步增加了船体对悬臂底座的支撑固定作用。

优选地,悬臂壳体2上与支撑侧壁12连接的部分为圆弧连接,增加了焊接面积,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与增加了抗冲击及抗扭矩的性能。

本文所述的连接柱3可为圆环柱结构,用于插接安装跳板。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