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411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启或封闭的瓶子、罐或容器领域的容器暨封盖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设计极为简洁,使用极为方便,可使连接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在封盖开启时能够确实脱离,进而可确实达到检知、防伪用封环设置的预期目的,而极符合实际适用性的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习知的设有检知、防伪封环的封盖暨容器的结构设置,大抵是如图1、图2、图3所示的结构,图1是现有习知的具有封环的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容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封盖的立体示意图。现有习知的容器暨封盖,其主要结构是在容器10的颈部101的下方设有一挡缘102,而在该挡缘102与容器肩座103之间的凹槽104处,是以外凸状环设连接设有复数只斜弧形的外卡齿105;另,在封盖20的下端是以数个连接点201连接设有一封环202,该封环202的内周面是以内凸状设有数只与容器10的外卡齿105相反方向,且可与其等相卡设的斜弧形内卡齿203;藉此,当容器10完成充填,而封盖20受机器操作螺合于容器10的颈部101时,请配合参阅图4、图5、图6所示,图4是图1的前视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封环的内卡齿与容器的外卡齿相卡设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内、外卡齿相卡设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于该内、外卡齿203、105的斜弧形是互为相反,则该封环202的内卡齿203将可随着封盖20的逐一螺合动作,而逐一滑遇容器10的外卡齿105,并在封盖20螺合定位时直接与外卡齿105相卡设(如图5、图6所示);当然,由于该内、外卡齿203、105是互为相反的方向设置,则该封环202藉内卡齿203卡设于容器10的外卡齿105后,其将无法随着封盖20的反向旋动而一并脱离容器10。又,当反向转动封盖20进行开启动作时,由于该封环202是藉内卡齿203卡设于容器10的外卡齿105而无法随着转动,则该连接于封盖20、封环202之间的诸连接点201,自会因封盖20的往外转动而被扯动断裂,使得封盖20可顺利完成开启动作。再者,由于该位于外卡齿105上端的挡缘102是可对封环202的内卡齿203进行挡止作用,则该连接点201被扯断后,该卡设在容器10外卡齿105处的封环202自然不会任意的掉离容器10。
即,上述该设有封环202的封盖20螺合定位于容器10后,不但可以达到密封容器口106的目的,同时,利用该被卡设的封环202是无法随着封盖20行反向转动,则使用者更可藉由该等连设于封盖20、封环202之间的诸连接点201是否断裂,而适时的检知封盖20是否曾被开启,进而可达到确保使用容器内容物的安全性,及可减少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争执或误会等事情。
上述的容器暨封盖的结构,设置为具有封环202的封盖20暨容器10的结构方式,而具有技术进步性,并确实具有极佳的使用效能而为业者及消费者广为接受,但是在历经长时间的使用后,业者亦发觉其仍有些许美中不足的缺失而可再进行改善,造成该容器暨封盖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而其缺点可归纳如下1、在量产化作业的生产线上,当容器10完成充填作业后,封盖20均是藉由机器自动螺合密封于容器10;然而,由于每一容器10、封盖20被逐一输送、停止或夹取的位置、精度甚至相互螺合的时机等并非均一,且螺合机器在长时间的作业中,其每一旋转定位的角度、位置......等亦会受到外力(如电力)或机件磨耗的影响,而发生无法均一的现象,故该封盖20被逐一实施螺合动作时,便经常会因该等状况、原因,而发生如图7所示的情形;如图7所示,是现有习知的封环的内卡齿与容器的外卡齿齿顶相抵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上述情形即,该随着封盖20一并转动的封环202的内卡齿203会发生无法准确卡设在容器10的外卡齿105位置,而形成齿顶2031、1051相抵并造成整个封环202被扩张的情形,如此,历经一段时间或盛装着内容物的容器10历经冰冻后,该被扩大的塑料封环202原本具有的弹性便有完全消失甚至发生脆化的现象,进而,当封盖20实施反向转动的开启动作时,该被扩大的封环202便会因无法被卡掣,而完好的连同封盖20一并脱离容器10,并使得封环202设置的预期目的及效能有完全无法达到之虞。
2、因应上述缺失,业者通常是增加品管人员以目视方式检知,但如此不但极为麻烦、不便,而且也不经济,尤其是该目视检知亦经常无法达到完全,而难免有漏网之鱼,因此诚如上述,对于封环202设置的效果亦有大打折扣之虞。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习知设有检知、防伪封环的封盖暨容器的设置结构暨运作方式,显然仍有美中不足的些许缺失,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结构的缺陷,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的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结构存在的缺陷,为了使上述缺陷得以确实且有效的改善,并使该具有检知、防伪封环的封盖与容器的运作更符合实际适用性,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能改进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的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设置于容器肩座、挡缘间的凹槽的外卡齿,其上端只连接于挡缘,而下端与肩座间则设置形成一容纳空间,及设于封盖的封环的内卡齿是设置在封环下端,并使上方直接设置形成一敞开空间,则当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时,该内、外卡齿为恰好可分别容纳在相对应的容纳空间与敞开空间,从而在完全不会发生齿顶相抵而导致封环被扩张的情形下,使该现有习知的封环容易随封盖开启而一并脱离容器的现象,可以确实达到实质性的改善。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使其结构设计极为简洁,使用极为简易、方便,经济实用,使连接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在封盖开启时可确实脱离,进而可确实达到检知、防伪用封环设置的预期目的,极符合实际适用性,且具有产业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包括外卡齿及内卡齿,该环设于容器颈部下端挡缘与容器肩座间的凹槽处的外卡齿,其上端是连接于挡缘,而下端与容器肩座之间是形成设有一容纳空间;该设置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内周面的内卡齿,是设置为位于封环下端,并且其上方是形成设有一敞开空间;以及该容器的外卡齿下方与封环的内卡齿上方分别形成的容纳空间及敞开空间,是设置为在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时恰好呈为分别供对应的内卡齿、外卡齿容纳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完全没有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结构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达到相当的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兹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具体说明如下1、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设置于容器肩座、挡缘间的凹槽的外卡齿,其上端只连接于挡缘,而下端与肩座之间则设置形成一容纳空间,及设于封盖的封环的内卡齿是设置在封环下端,并使上方直接设置形成一敞开空间,则当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时,该内、外卡齿为恰好可分别容纳在相对应的容纳空间与敞开空间,从而在完全不会发生齿顶相抵而导致封环被扩张的情形下,自然的使该现有习知的封环容易随封盖开启而一并脱离容器的现象可以确实达到实质性的改善。
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极为简洁,使用极为简易、方便,且经济实用,可使连接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在封盖开启时确实脱离,进而可以确实达到检知、防伪用封环设置的预期目的,而极符合实际适用性。
3、由于本实用新型是设置成并不妨碍既有容器暨封盖(含封环)整体的结构,只要将既有的制作容器与封盖的模具稍做修改,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并可产生更佳的使用效能,因此就实际的实施性而言,本实用新型明显具有结构简单、制作简易的优点,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可实质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4、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的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并且所揭露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在申请前更未见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公知、公用在先,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实具有新颖性。
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确比现有容器暨封盖结构更具技术进步性,且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功能亦非现有的容器暨封盖结构所可比拟,更具有技术上的进步,并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而确实具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的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主要是将容器颈部下端挡缘与容器肩座之间以外凸状环设连接的外卡齿,改进设计呈为只将上端连接于挡缘,而下端与肩座之间恰好设置形成一容纳空间;另该以内凸状设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内周面的内卡齿,则是设计为位于封环下端,并在封盖螺合于容器颈部时是恰好设置位于外卡齿下方的容纳空间位置,而该内卡齿的上方且是设计为呈一敞开空间,并恰好可供容器的外卡齿容置。借由上述结构,当封盖被机器螺合定位于容器时,以该封环的内卡齿是可恒位于容器外卡齿下方的容纳空间,则使得该现有习知的内、外卡齿容易发生齿顶相抵,进而造成封环被扩大,以及该被扩大的封环又容易随着封盖的开启而完好的一并脱离容器的缺点,可以确实达到实质性的改善。其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对于一般检知、防伪用封环的容器暨封盖的结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极佳的解决问题效能,其结构不显复杂、繁琐,而整体结构及运作却深富实用性,其在空间结构型态上确属创新,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进步,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而具有产业广泛利用价值,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现有习知的具有封环的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容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封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封环的内卡齿与容器的外卡齿相卡设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内、外卡齿相卡设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现有习知的封环的内卡齿与容器的外卡齿齿顶相抵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封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A容纳空间 B敞开空间10容器101颈部102挡缘 103肩座104凹槽 1051齿顶106容器口 20封盖201连接点 202封环203内卡齿 2031齿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8、图9、图10、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主要是将环设连接在容器颈部101的下端挡缘102与容器肩座103之间的凹槽104处的诸外卡齿105,简洁的改进设计为呈只将其上端连接于挡缘102,并使下端与容器肩座103之间恰好形成一容纳空间A;另,该设置于封盖20下端的封环202内周面的内卡齿203,则是简洁的改进设计为只设置位于封环202的下端,并使其上方是直接形成为一敞开空间B;其中,该容器10的外卡齿105下方与封环202的内卡齿203上方分别形成的容纳空间A、敞开空间B,并在封盖20螺合定位于容器10的闭封容器口106时,是恰好为分别供对应的内卡齿203、外卡齿105所容纳。
即,请再配合参阅图12所示,当将封盖20逐一螺合于容器10的颈部101,并使封环202的内卡齿203如同现有习知产品般逐一滑过容器10的挡缘102及外卡齿105后,由于在封环202的内卡齿203上方是规划设有一敞开空间B,并恰好可供容器10的外卡齿105容纳,以及在容器10的外卡齿105下方又是规划设有一容纳空间A,并恰好为可供封环20的内卡齿203容纳,则封盖20完成螺合定位时,该封环202的诸内卡齿203则是恒位于容器10的外卡齿105下方的容纳空间A,而非如现有习知产品般是与外卡齿105相卡设的情形下,显然的,该现有习知产品的内、外卡齿203、105因为容易发生齿顶相抵,进而造成封环202被扩张、扩大的缺陷,则可被确实且有效的得到改善。当然,由于该封环202的内卡齿203的上方是具有敞开空间B供容器10的外卡齿105容置,故该容器10的外卡齿105除了完全不会与封环202下端的内卡齿203相抵并造成扩张现象外,尤其,其亦可完全不会将封环20的上端予以外顶并造成外张的现象。
亦即,当封盖20螺合定位于容器10的颈部101而完成闭封容器口106后,由于该封环202的内卡齿203是恒位于容器10的外卡齿105下方的容纳空间A内,而完全不会与容器10的外卡齿105发生齿顶相抵的现象,则对于该现有习知产品存在的因内、外卡齿203、105的齿顶相抵所容易发生封环202被扩大,进而造成封环202会随着开启的封盖20一并脱离容器10的缺点,则可以确实且有效的消除。
换言之,当螺合定位于容器10的封盖20做反向往外转动的开启动作时,由于该藉连接点201连接于封盖20下端的封环202,是会随着封盖20一同做往外转动的动作,则该原本位于容器10外卡齿105下方容纳空间A的封环内卡齿203,便必然可在往外转动中直接被该方向相反的容器10外卡齿105确实卡止,使得封盖20继续转动时,该等连接封盖20、封环202的连接点201则可确实被扯断,进而使封环202设置的防伪、检知等预期目的可确实且有效的得到发挥。
当然,上述的封盖20开启脱离容器10后,由于该连接于容器10外卡齿105上端的挡缘102是依然可以对封环202的内卡齿203进行挡止作用,则该与封盖20分离的封环202同样不会任意掉离容器1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是设置成并不妨碍既有容器暨封盖(含封环)整体的结构,只要将既有的制作容器与封盖的模具稍做修改,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并可产生更佳的使用效能,因此就实际的实施性而言,本实用新型明显亦具有结构简单、制作简洁、经济的实质性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包括外卡齿及内卡齿,其特征在于该环设于容器颈部下端挡缘与容器肩座间的凹槽处的外卡齿,其上端是连接于挡缘,而下端与容器肩座之间是形成设有一容纳空间;该设置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内周面的内卡齿,是设置为位于封环下端,并且其上方是形成设有一敞开空间;以及该容器的外卡齿下方与封环的内卡齿上方分别形成的容纳空间及敞开空间,是设置为在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时恰好呈为分别供相对应的内卡齿、外卡齿容纳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容器暨封盖的改良结构,该环设于容器颈部下端挡缘与容器肩座间的凹槽处的外卡齿,其上端是连接于挡缘,下端与容器肩座间设有一容纳空间;该设于封盖下端的封环内周面的内卡齿,是设置为位于封环下端,且其上方设有一敞开空间;该容器的外卡齿下方与封环的内卡齿上方分别形成的容纳空间及敞开空间,是设置为在封盖螺合定位于容器时恰好呈分别供对应的内卡齿、外卡齿容纳的结构。当封盖被机器螺合定位于容器时,以封环的内卡齿为可恒位于容器外卡齿下方的容纳空间,使得现有习知的内、外卡齿容易发生齿顶相抵,进而造成封环被扩大,以及被扩大的封环又容易随着封盖的开启而完好的一并脱离容器的缺点,可以确实达到实质性的改善。
文档编号B65D55/02GK2633788SQ0326637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4日
发明者范整能 申请人:李明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