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4628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和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的被膜覆盖而形成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使用在威士忌和葡萄酒的容器的塞子,以前多用压缩软木塞和天然的软木塞,其中,压缩软木塞是这样制成的,即,在以适当颗粒大小进行整粒的软木颗粒中混合粘接剂之后,进行加热加压而形成压缩软木板或压缩软木材,并对其进行冲削加工或切断加工而制成所希望的形状的压缩软木塞。
但是,在以前的软木塞中,虽然通过蜡或硅油(silicone oil)等施以表面处理,但是软木还处于被剥露的状态。因此,当软木被以三氯苯甲醚(TCA)为代表的霉臭原因物质污染时,这些物质可能会转移到容器内的威士忌或葡萄酒中而使内容物的味道受损,而且,也可能软木渣会落入到内容物中。
另外,内容物渗入软木细胞中而使软木塞的外表面变色,或者,内容物含有酒精时,由于软木成分中的木质素(lignin)和软木脂(suberin)转移到酒精中,因此可能会使软木塞变“瘦”,从而造成其物理强度和密封性的下降。
于是,提出有一种容器用塞,该容器用塞是将天然软木或压缩软木作为塞子的芯体,并将该软木制芯体的接液面和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用合成树脂制薄膜覆盖的塞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也有人提出了一种将软木制芯体的接液面和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用聚乙烯制的被膜覆盖,进一步仅将该聚乙烯制被膜中的接液面部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圆形薄层覆盖的容器用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实开昭59一112746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许第2973249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根据这些现有技术,虽然能够防止在软木塞中所含有的三氯苯甲醚向内容物的转移和软木渣落入等的上述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和公开解决方案。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也有可能会侵入容器外的各种气味或吸附内容物的香味而有损于内容物香味。
即,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则虽然芯体的接液面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薄膜所覆盖,但芯体的外周面、即与容器口的内周面接触的部分用聚乙烯制的被膜所覆盖。由于聚乙烯具有多孔性而具有吸附气味的特性,所以,例如若在仓库或壁柜中进行保管,则其环境中的以TCA为代表的霉臭原因物质、防虫剂所含有的樟脑等气味成分会通过容器口内周面与塞子之间而吸附在聚乙烯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给内容物的味道带来不良影响,或者相反地,内容物的香味可能会被聚乙烯吸附,而给内容物的味道带来不良影响。在此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此外,理所当然地,对于容器用塞要求具有插入到容器口后完全防止内容物的泄漏的功能。但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对芯体的外周面仅覆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被膜,则例如芯体采用软木的时候,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对软木的粘接性未必良好,而因向容器口的插入而芯体向直径方向收缩,从而覆盖外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薄膜上产生“皱褶”。于是,这个“皱褶”将成为内容物泄漏的原因。
本发明注意到这种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该容器用塞不仅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软木等芯体的不良影响,还能够防止由来自容器外的各种气味的侵入及内容物香味的吸附导致的不良影响。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结构是一种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及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被膜所覆盖而形成的容器用塞,其中,上述被膜是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被膜,该聚酯类被膜中间夹着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而与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粘接在一起,并且,上述聚乙烯类粘接层的层厚,在上述接液面的中央部位为80~300μm,在上述外周面中靠近接液面的外周部位为70~100μm,而且,在上述接液面的整个面具有30μm以上的层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结构,则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和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聚酯类被膜所覆盖,因此,即使使用软木作为芯体,也不会发生软木内所含有的三氯苯甲醚的转移而引起内容物的味道受损等来自芯体的不良影响,或者也不会给芯体本身带来不良影响。还有,聚酯类树脂和聚乙烯不同,而没有具有吸附气味的特性,因此能够防止因从容器外侵入各种气味及吸附内容物的香味而对内容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而且,该聚酯类被膜通过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而被粘接到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上,因此,芯体和聚酯类被膜通过聚乙烯类粘接层而成为完全实现一体化的状态,因此,即使通过向容器口的插入而芯体的直径发生收缩,聚酯类被膜也随着芯体同样收缩而可避免“皱褶”的发生。
加之,聚乙烯类粘接层的层厚,在芯体的接液面的中央部位为80~300μm,在芯体外周面中靠近接液面的外周部位为70~100μm,而且,在接液面的整个面上具有30μm以上的层厚,因此,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例如使用软木作为芯体时,即使该软木制芯体的表面、特别是接液面上存在软木特有的微小凹入部,也可避免因该凹入部引起的聚酯类被膜的针眼的产生,而且,能够可靠地回避在芯体外周面上的“皱褶”的产生。
其结果,不损害容器用塞的必要功能,而能够用聚酯类被膜覆盖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从而不仅能够如上所述地防止来自芯体的不良影响之外,还能够防止因从容器外侵入各种气味及吸附内容物的香味而对内容物产生的不良影响。还有,因为聚酯类树脂具有酒精屏障(alcohol barrier)特性,因此,即使内容物中含有酒精,也能够防止芯体材料成分转移到酒精中,从而能够防止芯体材料的体积的减少。
另外,这里所谓的“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被膜”,并不意味着例如含有50重量%以上的聚酯类树脂,而意味着只要含有能够足够发挥上述所期待的作用效果的程度的聚酯类树脂即可。关于“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也同样,只要含有能够足够发挥上述所期待的作用效果的程度的聚乙烯类树脂即可,在下述的说明中也相同。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结构是在上述的容器用塞上,上述中央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具有比上述外周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厚出10μm以上的层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结构,则接液面的中央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具有比外周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厚出10μm的层厚,因此,如通过后述的实验结果变得明确的那样,只要满足这种条件,则即使例如芯体表面存在微小的凹入部,也能够更加可靠地回避因该凹入部而引起的聚酯类被膜的针眼的产生和芯体的外周面的“皱褶”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结构是在上述的容器用塞上,上述接液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由两层构成,而上述外周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由一层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结构,则在接液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由两层构成,所以,即使例如芯体的接液面存在微小的凹入部,内侧聚乙烯类粘接层会进入到凹入部,而外侧聚乙烯类粘接层作为原来的粘接层而发挥功能。因此,既能够避免接液面处聚酯类被膜的针眼发生,也能够可靠地将聚酯类被膜粘接到芯体的接液面上。
而且,由于芯体外周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是由单层构成,所以,既能够回避外周面的“皱褶”产生,也能够可靠地将聚酯类被膜粘接到芯体的外周面上。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结构是在上述的容器用塞上,上述聚酯类被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结构,则聚酯类被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隔离性非常高,所以,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来自芯体的不良影响、或可能会给芯体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结构是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及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被膜所覆盖而形成该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薄膜,并在贴上该聚酯类薄膜、且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压入上述芯体而进行延伸,而中间夹着对应于上述接液面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的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来粘接上述聚酯类薄膜与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从而进行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结构,则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和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薄膜所覆盖,因此,如在上述第一特征结构中所述那样,能够防止因从容器外侵入各种气味及吸附内容物的香味而引起对内容物的不良影响。
而且,由于贴上该聚酯类薄膜,并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压入芯体并进行延伸,而中间夹着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而粘接聚酯类薄膜和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因此,成为容器用塞的被膜的聚酯类薄膜在紧贴于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的状态下牢固地粘接起来。
加之,用于在芯体上粘接聚酯类薄膜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的对应于芯体的接液面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所以,如上所述,即使例如芯体的接液面存在微小的凹入部,也只是对应于接液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的一部分进入凹入部而可解决,从而,成为被膜的聚酯类薄膜,在接液面处不会产生针眼,且在外周面处也不会产生“皱褶”,而牢固地粘接在芯体上。
其结果,如在上述第一特征结构中所述那样,不损害容器用塞的必要功能,而能够用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被膜覆盖芯体的接液面或外周面。因此,能够防止来自芯体的不良影响之外,能够防止因从容器外侵入各种气味及吸附内容物香味而对内容物产生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聚酯类树脂具有酒精屏障特性,因此,即使例如内容物中含有酒精,也能够防止芯体材料成分向酒精的转移,从而能够防止芯体材料的体积减少。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结构是在上述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中,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在其内面粘接有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聚酯类被膜,作为上述芯体而使用在其接液面和外周面上粘接有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芯体,并将上述被膜侧和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热熔粘接于一体而形成上述聚乙烯类粘接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结构,则作为被膜而使用在其内面粘接有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聚乙烯类被膜,作为芯体而使用在其接液面和外周面上粘接有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芯体,并将上述被膜侧和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热熔粘接为一体而形成聚乙烯类粘接层,所以,芯体和聚乙烯类被膜的粘贴变得更加可靠。
例如,作为芯体而使用天然软木或压缩软木时,聚酯类树脂对于软木的粘接性未必良好,但是,通过在软木制芯体和聚酯类被膜上事先粘接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并将两粘接形成层热熔粘接为一体,从而,即使例如芯体是软木制的,但芯体和聚酯类被膜的粘接也会变得可靠。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结构是在上述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由对应于上述接液面的第一薄膜和对应于上述接液面及外周面的第二薄膜的至少两张薄膜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结构,则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由对应于接液面的第一薄膜和对应于接液面及外周面的第二薄膜的至少两张薄膜而形成的,所以,即使例如芯体的接液面存在微小凹入部,第一薄膜进入凹入部,而第二薄膜作为原来的粘接层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回避在接液面上的聚酯类被膜的针眼产生,而且能够回避芯体的外周面上的“皱褶”的产生的同时,能够将聚酯类被膜可靠地粘接在芯体的外周面上。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结构是在上述的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芯体的接液面上粘接了上述第一薄膜之后,在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和外周面上粘接上述第二薄膜,从而形成上述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结构,则因为首先将第一薄膜粘接到芯体的接液面上,所以,第一薄膜相对接液面的定位变得可靠,然后将第二薄膜粘接到粘接有第一薄膜的芯体上,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而且,因为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接合部不会呈现在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和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热熔粘接部,所以,上述被膜侧和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将更好地热熔粘接成一体。其结果,芯体和聚酯类被膜的粘接会变得更加可靠。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结构是在上述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中,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在其内面以干式层压法粘接着上述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聚酯类被膜。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结构,则作为被膜而使用以干式层压法将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粘接到被膜的内面的聚酯类被膜,所以使聚酯类被膜和被膜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粘接变为可靠且牢固。其结果,能够使聚酯类被膜和芯体的粘接变为可靠且牢固。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和附图所记载的结构。
本发明的容器用塞是用于封住装入以威士忌或葡萄酒等为代表的各种酒精饮料及其他饮料或化妆品等液体的玻璃容器口或陶制容器口。例如为威士忌瓶塞,则如

图1和图2所示,前端部具有倒角1a、且内侧具有安装孔1b的断面呈圆形的芯体1由作为弹性体的一例的天然软木或压缩软木来形成,而且,如后述的实验结果所示,该芯体1的接液面F1和与接液面F1相连的外周面F2由具有8~20μm程度厚度的、作为聚酯类树脂的一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被膜2覆盖而构成。
作为覆盖芯体1的被膜2,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中,也优选使用通过与1,4-环己烷二甲醇或间苯二甲酸等第三成分的共聚而以不进行结晶化的方式被处理过的非结晶、且相对具有柔软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且,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通过粘接层3而粘接在芯体1的接液面F1和外周面F2的整个面。
粘接层3主要由聚乙烯类粘接层构成,如图3所示,在芯体1的接液面F1上从芯体1侧开始由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被膜4、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聚乙烯粘接性薄膜6构成,而且,在外周面F2上处于从接液面F1除去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的状态,即由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和聚乙烯薄膜6构成,而在聚乙烯薄膜6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之间夹着尿烷类粘接剂7而构成。
作为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和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可举例由酸变性聚烯烃组合物构成的材料。而且,作为聚乙烯薄膜6,可采用低密度聚乙烯、线形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但是,从提高弹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或线形低密度聚乙烯。还有,还可以采用由茂金属催化剂提高机械强度的材料。
而且,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中,位于芯体1的外周面F2的被膜2的局部,具体地说,除去倒角1a部分的芯体1的前端部的外表面的在图2中用“L”所示的宽度上用硅酮(Silicone)8所覆盖,从而相对未图示的容器口能够顺滑地接触滑动。
向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上覆盖硅酮8时,通过电晕处理或等离子处理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之后,通过涂刷硅酮8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覆盖。此时,比起单独涂刷硅酮8,优选向硅酮8中添加润滑剂后进行涂刷。
但是,该硅酮8是为了改善对容器口的滑动,而使容器用塞能顺滑地拔出塞入,因此,并非绝对必要之物。
如果要设置硅酮8的被膜,则作为添加到其中的润滑剂,优选使用脂肪酸酰胺、多价乙醇的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微粒子状的聚乙烯类的润滑剂、或者从硅酮微粒子中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物质。作为脂肪酸酰胺,例如有油酸酰胺、芥子酸酰胺、山萮酸酰胺、硬脂肪酸酰胺等。另外,作为多价乙醇的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例如有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三油酸酯等。
此外,向芯体1的安装孔1b内插入从玻璃伞9突出设置的突起9a,并使用粘合剂10而在芯体1的上端安装玻璃伞9的同时,芯体1的上端和玻璃伞9的下面的对接部分由合成树脂制垫圈封条11所覆盖,从而形成威士忌瓶塞。
制造这样的威士忌瓶塞时,如图4所示,采用作为对应于接液面F1的聚乙烯类的第一薄膜的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作为对应于接液面F1及外周面F2的聚乙烯类的第二薄膜的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以及聚乙烯薄膜6、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而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并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的内面上,通过干式层压法事先用尿烷类粘合剂7粘接有聚乙烯薄膜6。
使用这样的薄膜,首先,如图5所示,在具有与芯体1的接液面F1对应的形状、且加热到130℃左右的热板12上,压合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和芯体1,而使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粘接在芯体1的接液面F1上,然后如图6所示,从其上将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热熔粘接到芯体1的接液面F1和外周面F2上。
此后,如图7所示,在贴上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和聚乙烯薄膜6构成的层状薄膜的状态下压住周围,并将层状薄膜和芯体1压入到比芯体1的外径还小的、加热到150℃左右的模具13内,并加压压合。
由此,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聚乙烯薄膜6、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被热熔粘接,从而,如图3所示,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以及聚乙烯薄膜6成为一体而形成聚乙烯类粘接层3,由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被膜2,并且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被膜2牢固地粘接在芯体1的接液面F1与外周面2的整个面上。
与此同时,在芯体1的接液面F1上存在软木特有的微小凹入部的情况下,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熔化而进入到凹入部内,因此能够回避在接液面F1上的聚酯类被膜2产生针眼。
之后,若从模具13中取出芯体1,通过芯体1的复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被膜2以延伸的状态外嵌在芯体1上,然后,根据需要而在芯体1的前端部的外表面覆盖硅酮8,并把玻璃伞9和垫圈封条11安装到芯体1上。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对这个威士忌瓶塞的安装孔1b的内周面及上面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2完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芯体1处于与外部完全被遮断的状态,因此芯体1对内容物完全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下面,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过各种实验,因此关于这些实验的一部分参照图8来进行说明。
图8所示的第一~第四实施例及第一~第四比较例是,对于使用由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及聚乙烯薄膜6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形成的层状薄膜、并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出来的容器用塞的测定结果。
在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和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5的膜厚分别如图8所示(在图表中,内侧PE表示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外侧PE表示外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而且第一比较例和第四比较例中没有使用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
另外,在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由聚乙烯薄膜6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形成的层状薄膜是使用了同样的材料。具体来说,使用了由70μm的聚乙烯薄膜6和2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薄膜2a形成的层状薄膜。
然后,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分别制造出4个容器用塞,并测定了聚乙烯类粘接层(在图表中,用PE来表示)和聚酯类被膜(在图表中,用PET来表示)的厚度、及PE和PET的合计厚度,而且,通过浸透实验检测出在芯体的接液面F1上是否有针眼,并通过泄漏实验检测出在外周面F2处是否有“皱褶”的同时,对外观也进行了考察。
作为各实验的具体评价方法,在浸透实验中向填充了液体的瓶子塞入样品塞,并在45℃下保管一周之后,以肉眼进行判定,若观察不到对软木的液体浸透则未为○,若观察得到对软木的液体浸透则为×。
在泄漏实验中向填充了液体的瓶子塞入样品塞,并在45℃下保管一周之后,从重量的减少来计算出泄漏量,若液体的泄漏量少于0.03g则为○,若液体的泄漏量大于或等于0.03g则为×。
另外,对外观进行肉眼判定,若表面无凹凸、且软木鲜明可见则为○,若表面有凹凸、或软木非鲜明可见则为×。
对PE和PET的厚度测定,如图8的左上图所示,在用A~F所示的6个部位中分别测定多处,并表示其平均值。另外,在本实验中的PE和PET的厚度是,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超深度形状测定显微镜VK8500来扩大样品剖面1000倍而进行测定的。
A是接液面F1的中央部位、即从接液面F1除去倒角1a后的部分,B是倒角1a部分和与中央部位A的邻接部位,C是倒角1a的大致中央部位,D是倒角1a部分和外周面F2的邻接部位,E是外周面F2中与接液面F1靠近的外周部位、即外周面F2中与倒角1a靠近的部分,F是外周面F2中从接液面F1远离的外周部位。
从该实验结果明确了以下事实(a)关于接液面的中央部位A的PE厚度,在第一比较例中厚度为69μm时发现了由针眼导致的浸透,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例中厚度为90μm时未发现浸透。因此,可以认为中央部位A的PE厚度的下限为80μm。
另外,在第二比较例中PE为312μm时变成不透明,而芯体的软木无法清楚确认,从而使商品价值降低,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例中厚度为281μm时芯体的软木可清楚确认。因此,可认为中央部位A的PE厚度的上限为300μm左右。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PE的层厚在接液面的中央部位A处有必要设定为80~300μm。
(b)关于外周面中在与接液面靠近的外周部位E的PE厚度,在第三比较例中厚度为65μm时就发现了由凹凸的发生而导致的外观不良,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例中厚度为72μm时未发现外观不良。因此,可认为外周部位E的PE厚度的下限为70μm左右。
此外,在第四比较例中厚度为117μm时可确认到由“皱褶”的产生而导致的泄漏,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例中厚度为96μm时未确认到泄漏。因此,可认为外周部位E的PE厚度的上限为100μm左右。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PE的层厚在外周面中靠近接液面的外周部位E有必要设定为70~100μm。
(c)接液面的整个面、即关于接液面的中央部位A、中央部位A和倒角的邻接部位B、及倒角的大致中央附近的部位C的PE厚度,在第一比较例中邻接部位B处的厚度为24μm时发现了由针眼导致的浸透。由此,认识到在接液面处的PE层厚有必要在一定厚度以上,如果考虑芯体表面凹入部的大小,则PE层厚在接液面的整个面上有必要设定为30μm以上。
(d)关于中央部位A和外周部位E的PE厚度的关系,在第一比较例中相对中央部位A的69μm而外周部位E处为74μm,外周部位E的厚度更厚,并发现了浸透。因此,优选设定成中央部位A的层厚比外周部位E的层厚更厚。
另一方面,若中央部位A的层厚极端地厚于外周部位E的层厚,则外观上也会出现问题,而且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经济的。
第一实施例中是90μm和74μm,而中央部位A的层厚厚出16μm,且未发现浸透和泄漏,外观上也没问题。因此,优选设定成中央部位A的PE层厚具有比外周部位E的层厚厚出10μm以上的层厚。
此外,对于发现了浸透的、没有使用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的比较例,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而确认到存在针眼。
如图9的示意图所示,针眼PH是这样形成的,即,在芯体1的表面存在软木特有的微小凹入部14的情况下,刚成形后如(a)所示状态的、被膜2和无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的粘接层3,通过伴随冷却的吸引作用而如(b)所示那样被吸入到凹入部14内,从而不仅在粘接层3而且在被膜2上也裂开了微小的孔。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如图10的(a)和(b)所示,即使存在凹入部14,但由于内侧聚乙烯粘接性薄膜4熔化而进入凹入部14内,因此至少在被膜2上不会开孔,并且两者的差异通过显微镜得到了确认。
(其它实施方式)(1)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容器用塞而以威士忌瓶塞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适用于装入以葡萄酒为代表的各种酒精饮料或其它饮料、进而化妆品等各种液体的玻璃或陶制容器的封口用容器用塞。
而且,举例了用天然软木或压缩软木来形成芯体1的例子,但是除了软木以外,还可由具备作为容器用塞的芯体所需的适度的弹性的各种弹性体来形成,例如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或者木屑的成型品、进而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合成树脂等。
(2)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聚酯类被膜2而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等聚酯类树脂、或以此类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各种合成树脂来形成。
另外,在制造容器用塞时,作为聚乙烯类薄膜,而举例了使用位于内侧的第一薄膜4和位于外侧的第二薄膜5的两张薄膜,并粘接第一薄膜4之后再粘接第二薄膜5而进行制造的例子,但是,可以对第一薄膜4和第二薄膜5进行重叠粘接等,从而同时粘接而进行制造,而且,也可以使用对应于接液面F1的部分的厚度比对应于外周面F2的部分更厚的一张薄膜来进行制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可利用于以使用在威士忌或葡萄酒的容器的塞子为代表的、装入各种酒精饮料或其他饮料、进而化妆品等各种液体的玻璃或陶制容器的封口用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威士忌瓶塞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威士忌瓶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扩大表示威士忌瓶塞的重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为使用于威士忌瓶塞的制造中的薄膜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威士忌瓶塞的制造过程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威士忌瓶塞的制造过程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威士忌瓶塞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用于确定效果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9为表示针眼发生的机理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不发生针眼的机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 芯体2 聚酯类被膜2a 聚酯类薄膜3 聚乙烯类粘接层4 聚乙烯类第一薄膜5 聚乙烯类第二薄膜A 接液面的中央部位E 外周面中靠近接液面的外周部位F1 芯体的接液面F2 芯体的外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容器用塞,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及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的被膜覆盖而形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被膜是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被膜,该聚酯类被膜中间夹着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而与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粘接在一起,并且,上述聚乙烯类粘接层的层厚,在上述接液面的中央部位为80~300μm,在上述外周面中靠近接液面的外周部位为70~100μm,而且,在上述接液面的整个面具有30μm以上的层厚。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容器用塞,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具有比上述外周部位的聚乙烯类粘接层厚出10μm以上的层厚。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容器用塞,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液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由两层构成,而上述外周面的聚乙烯类粘接层由一层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容器用塞,其特征在于,上述聚酯类被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被膜。
5.一种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该容器用塞是由弹性体构成的芯体的接液面及与接液面相连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的被膜覆盖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聚酯类树脂或以聚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酯类薄膜,并在贴上该聚酯类薄膜、且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压入上述芯体而进行延伸,而中间夹着对应于上述接液面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的聚乙烯类树脂或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聚乙烯类粘接层来粘接上述聚酯类薄膜与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及外周面,从而进行制造。
6.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在其内面粘接有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聚酯类被膜,作为上述芯体而使用在其接液面和外周面上粘接有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芯体,并将上述被膜侧和芯体侧的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热熔粘接于一体而形成上述聚乙烯类粘接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由对应于上述接液面的第一薄膜和对应于上述接液面及外周面的第二薄膜的至少两张薄膜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芯体的接液面上粘接了上述第一薄膜之后,在上述芯体的接液面和外周面上粘接上述第二薄膜,从而形成上述芯体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
9.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容器用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被膜而使用在其内面以干式层压法粘接着上述被膜侧聚乙烯类粘接形成层的聚酯类被膜。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容器用塞除能防止软木等芯体导致的不良影响外,还能可靠防止因容器外各种气味侵入及对内容物香味的吸附引起的不良影响。在芯体1的接液面F1及外周面F2由被膜覆盖的容器用塞及其制造方法中,容器用塞为聚酯类被膜2中间夹着聚乙烯类粘接层3而粘接于芯体1,粘接层3层厚在接液面F1中央部位为80~300μm、在外周面F2靠近接液面的部位为70~100μm、在接液面F1整个面上为30μm以上,其制造方法为将聚酯类薄膜粘接到芯体1的粘接层3用对应接液面F1的部分比其它部分厚的聚乙烯类薄膜,在加热聚酯类薄膜的状态下压入芯体1而延伸,从而中间夹着聚乙烯类薄膜而粘接聚酯类薄膜和芯体1。
文档编号B65D39/04GK1918041SQ200580004658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3日
发明者岸重信, 冈本胜, 藤本胜也 申请人:三得利株式会社, 内山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