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861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了对在复印机、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形成了图像的片材 (或片材束)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片材后处理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邻接设置。作为后处理,例如有针对片材的穿孔处理(打孔处理)、针对片材束的装订处理、针对片材(片材束)的两折(对折)或三折等折叠处理。倾斜端装订处理是装订处理的一个例子。倾斜端装订处理是将订书钉以相对于片材的运送方向倾斜的状态打入到片材角部的处理。可进行该倾斜端装订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例如包括装订部,其向对多张片材进行堆叠处理后而得的片材束打入订书钉;移动台,其与装订部一体地在与片材的运送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其使移动台在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以及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其使移动台旋转,以使装订部倾斜到将订书钉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打入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在通过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经由移动台使装订部直线移动之后,旋转装订部从而将订书钉以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打入到片材的角部,由此能够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在可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需要维持将装订部倾斜了的状态。作为维持将装订部倾斜了的状态的构成,例如可考虑如下构成采用具有使移动台旋转以使装订部倾斜的马达的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并且电锁定马达的旋转。在包括具有电锁定上述马达的旋转的构成的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在采用了若打开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壳体的盖则驱动部分的电源就会断开的构成的情况下,无法采用打开盖来更换处于倾斜状态的装订部的订书钉的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进行旋转装订部从而将订书钉以相对于片材的运送方向倾斜的状态打入到片材角部的倾斜端装订处理,该片材后处理装置即使不采用电锁定与装订部的旋转驱动相关的马达等驱动源的构成,也能够维持将装订部倾斜了的状态。另外,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包括装订部,其向将多张片材进行堆叠处理而得到的片材束打入订书钉;移动台,其与所述装订部一体地在与片材的运送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以及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其使所述移动台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并且,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在通过所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经由所述移动台使所述装订部直线移动之后,旋转所述装订部从而将所述订书钉以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打入到片材的角部,由此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其中,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其使所述移动台旋转,以使所述装订部倾斜到将所述订书钉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打入的位置,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其机械地保持所述移动台,以维持所述装订部倾斜的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能够提供以下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进行旋转装订部从而将订书钉以相对于片材的运送方向倾斜的状态打入到片材角部的倾斜端装订处理,该片材后处理装置即使不采用电锁定与装订部的旋转驱动相关的马达等驱动源的构成,也能够维持将装订部倾斜了的状态。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供具有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用于说明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的数码复合机主体 101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概要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A是在图1所示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 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B是示出从图2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2C是示出从图2B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2D是示出从图2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2E是从下侧观看图2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3A是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未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从图3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3C是示出从图:3B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3D是示出从图3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3E是从下侧观看图3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4A是在图1所示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里侧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 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从图4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4C是示出从图4B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4D是示出从图4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4E是从下侧观看图4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在从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观看处于订书机31没有倾斜的状态下的装订处理部3的图,其中下半部分以截面形式示出;图6是从下侧观看基座部件33的图;图7A是从上侧示出连结了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的状态下的移动台32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基座部件33的示出;图7B是示出从图7A所示的状态将移动台32与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分离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A是从下侧示出图7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8B是从下侧示出图7B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基座部件33 ;图9是从下侧观看移动台32的图;图IOA是从上侧观看具有长孔部用配合部351的第二滑块35的立体图;图IOB是从下侧观看第二滑块35的立体图;图IlA是依次示出在装订处理部3中移动台32发生倾斜的过程的图,其中从下侧示出了移动台32没有倾斜的状态;图IlB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A所示的状态开始倾斜的过程的图;图IlC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倾斜的过程的图;图IlD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C所示的状态发生了倾斜的状态的图;图IlE是示出移动台从32图IlD所示的状态被机械地保持的状态的图;图12是从上方观看通过将订书钉SP以相对于片材束T的运送方向Dl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打入到片材束T的角部来进行了倾斜端装订处理的状态的图;图13是示出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 的图;图14是示出与图13所示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对应的导向槽331的图;图15是示出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 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对作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的数码复合机主体101 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概要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 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数码复合机主体101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1,数码复合机主体101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没有图示)。数码复合机主体101包括在纸张等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没有图示)、 以及将通过图像形成部形成(印刷)了图像的片材向片材后处理装置1等排出的主体排出部 102。如图1所示,片材后处理装置1将在数码复合机主体101中形成图像且从数码复合机主体101排出的片材T从设置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右侧面的上部的运入部60运入到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11的内部。并且,对该运入的片材T进行装订处理、折叠处理等预定的后处理。片材后处理装置1包括片材折叠处理部2、装订处理部3、打孔部4、主排出托盘 51、以及副排出托盘52。此外,片材后处理装置1包括运入部60、第一运送路径Li、第二运送路径L2、第三运送路径L3、第一分支部P1、第二分支部P2、第三分支部P3、第一汇合部 Q1、主排出部61、副排出部62、隐退鼓71、各种切换部件、以及各种辊或辊对。首先,对与片材T的运送相关的构成进行说明。运入部60是运入从数码复合机主体101的主体排出部102排出的片材T的部位。第一运送路径Ll将从运入部60运入的片材T向主排出部61运送。从主排出部 61排出的片材T被排出到主排出托盘51。
第二运送路径L2在第一分支部Pl从第一运送路径Ll分出。第二运送路径L2将沿第一分支部Pl运送的片材τ向副排出部62运送。从副排出部62排出的片材T被排出到副排出托盘52。第三运送路径L3在第二分支部P2从第一运送路径Ll分出,并延伸到片材折叠处理部2。第二分支部P2位于第一运送路径Ll中的第一分支部Pl的下游侧。第四运送路径L4在第三分支部P3从第三运送路径L3分出,围绕隐退鼓71而弯曲,并在第一汇合部Ql汇合至第一运送路径Li。第一汇合部Ql位于第一运送路径Ll中的第一分支部Pl和第二分支部P2之间。第一中间辊对80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Ll中的第一分支部Pl的前侧。第一中间辊对80将在第一运送路径Ll中的第一分支部Pl的前侧运送的片材T送出到下游侧。第一切换爪72被设置在第一分支部Pl。第一切换爪72对将在第一运送路径Ll 上运送的片材T的运送目的地原样设置为第一运送路径Ll或者设置为第二运送路径L2进行切换。第二切换爪73被设置在第二分支部P2。第二切换爪73对在第一运送路径Ll上运送的片材T的运送目的地原样设置为第一运送路径Ll或者设置为第三运送路径L3进行切换。打孔部4面对第一运送路径Ll中的运入部60和第一分支部Pl之间的区域而配置。打孔部4以预定定时对片材T进行穿孔处理。主排出部辊对81被设置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终端部且主排出部61的附近。主排出部辊对81将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终端部运送的片材T送出到主排出托盘51。另外, 在片材T被送出到装订处理部3时,主排出部辊对81分离并解除挤压。并且,片材通过没有图示的片材送出机构被送出到装订处理部3。主排出托盘51接住通过主排出部辊对81从主排出部61排出的片材T。主排出托盘51主要接住在装订处理部3进行装订处理之后从主排出部61排出的片材T束。主排出托盘51随着被排出的片材T束的份数的增加而从最高位置依次下降。并且,当从主排出托盘51去除了片材T束时,主排出托盘51上升并返回到基准位置。也可以使得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没有特别实施后处理而被排出的片材T和仅实施了打孔处理的片材T被主排出托盘51接住。副排出部辊对82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L2的终端部且副排出部62的附近。副排出部辊对82将在第二运送路径L2的终端部运送的片材T送出到副排出托盘52。副排出托盘52接住通过副排出部辊对82从副排出部62排出的片材T。副排出托盘52主要接住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没有特别实施后处理而被排出的片材T或仅实施了穿孔处理片材T。片材折叠处理部2被配置在壳体11的下部。片材折叠处理部2被配置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11的最下部。片材折叠处理部2被设置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下游侧。 片材折叠处理部2主要导入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片材T束。从而,片材折叠处理部2主要对片材T束进行折叠处理。并且,当由用户选择了折叠处理时,片材折叠处理部2对片材T束进行两折或三折等折叠处理,并将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T束排出到被设置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11的一个侧面的下部的下部排出托盘224。装订处理部3进行通过堆叠多张片材T来形成片材T束的堆叠处理。装订处理部3能够进行各种装订处理(将堆叠的片材T束的端部进行装订的端部装订等)。例如,端部装订包括将片材T束的前端中央沿长向方向装订两个位置的“端部中央装订”、将片材T束的前端的一个角倾斜45°装订一个位置的“端部倾斜装订”等。进行了堆叠处理或端部装订的片材T束通过主排出部辊对81从主排出部61排出。隐退鼓71使得从第一运送路径Ll分出且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上运送的片材T向第四运送路径L4运送并经过第一运送路径Ll来循环。由此,能够暂时隐退片材T。当对多份片材T束连续实施装订处理时,隐退鼓71在前面的片材T束在装订处理部3中被进行装订处理的期间,使下一片材T束中的1张以及多张卷到隐退鼓71的表面上进行等待。通过该隐退鼓71的作用,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期间,不需要使从数码复合机主体101的片材T的排出暂时停止,提高了生产性。接着,参考图2A到图10B,对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的装订处理部3的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2A是在图1所示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 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B是示出从图2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2C是示出从图2B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2D是示出从图2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2E是从下侧观看图2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3A是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未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是示出从图3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3C是示出从图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3D是示出从图3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3E是从下侧观看图3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4A是在图1所示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里侧示出装订处理部3中的订书机31 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从图4A所示的状态卸下订书机31露出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4C是示出从图4B所示的状态假想去掉了基座部件33的状态的图。图4D是示出从图4C所示的状态去掉了移动台32的状态的图。图4E是从下侧观看图4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在从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观看处于订书机31没有倾斜的状态下的装订处理部3的图,其中下半部分以截面形式示出。图6是从下侧观看基座部件33的图。图7A是从上侧示出连结了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的状态下的移动台32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基座部件33的示出。图7B是示出从图7A所示的状态将移动台32与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分离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A是从下侧示出图7A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从下侧示出图7B所示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基座部件33。图9是从下侧观看移动台32的图。图IOA是从上侧观看具有长孔部用配合部351的第二滑块35的立体图。图IOB是从下侧观看第二滑块35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处理部3被配置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 11的上部。装订处理部3被设置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下游侧。通过对多张片材进行堆叠处理而得的片材束T被导入到装订处理部3 (参考图幻。即,装订处理部3是对片材束T打入订书钉SP (参考图1 来进行装订处理的部位。并且,当用户选择了装订处理时,装订处理部3对片材束T进行装订处理。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束T被排出到主排出托盘51,主排出托盘51被设置在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11的一个侧面的上部。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假定“片材”包含片材束的含义。另外,将片材T向装订处理部3运入的方向或者片材T从装订处理部3运出的方向称为“运送方向D1”。在运送方向Dl中,将向装订处理部3接近的方向称为“运送下游方向D11”,将从装订处理部 3离开的方向称为“运送上游方向D12”。将与运送方向Dl垂直的方向(详细地说是片材T的宽度方向、与运送方向Dl垂直的方向)称为“垂直方向D2”。在垂直方向D2中,将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图1中的纸面前侧)称为“垂直前侧方向D21”,将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里侧(图1中的纸面里侧) 称为“垂直里侧方向D22”。将与运送方向Dl以及垂直方向D2垂直的方向(换句话说,是与D1-D2平面垂直的方向或者片材T的厚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D3”。在上下方向D3中,将朝上的方向称为“上方向D31”,将朝下的方向称为“下方向D32”。如图2A到图IOB所示,装订处理部3包括作为装订部的订书机31 ;具有长孔部 321的移动台32 ;具有导向槽331的基座部件33 ;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 ; 以及具有长孔部用配合部351的第二滑块35。另外,在装订处理部3中,由这些部件构成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移动台旋转驱动部、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使移动台32在垂直方向D2上直线移动。移动台旋转驱动部使移动台32旋转,以使订书机 31倾斜到将订书钉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预定角度并打入的位置。装订部倾斜保持部机械地保持移动台32,以维持订书机31倾斜的状态。关于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移动台旋转驱动部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要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T通过没有图示的上述片材送出机构被运送至订书机31。 片材T的运送方向Dl相对于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上下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倾斜。运送下游方向Dll是朝向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右下侧的方向。订书机31是将订书钉SP(参考图12)打入到通过在装订处理部3中对多张片材进行堆叠处理而得的片材束T的装置。如图5所示,订书机31包括具有紧钳(clincher) 的订书机主体部311、订合部(stitcher) 312、以及片材插入凹部313。订书机31能够将被插入到片材插入凹部313的片材束T加入到订合部312以及紧钳之间,并向该片材束T打入订书钉(参考图12)。本实施方式中的订书机31将订书钉SP在相对于片材T的运送方向Dl在D1-D2平面内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下打入到片材束T的角部(参考图1 ,由此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如图2A到图6所示,基座部件33是经由后述的移动台32等将订书机31以可在垂直方向D2上自由移动的状态支撑的部件。基座部件33将金属板部件作为主体而构成。 基座部件33包括大致矩形形状的主面部335 ;以及一对下垂部336、336。主面部335在 D1-D2平面上扩展,并且垂直方向D2上的长度长于运送方向Dl上的长度。主面部335的上表面335A相对于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上下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倾斜。一对下垂部336、336从主面部335中的垂直前侧方向D21以及垂直里侧方向 D22各方向上的端部向下方向D32延伸。主面部335具有上表面335A和下表面335B,上表面335A是上方向D31侧的面,下表面335B是下方向D32侧的面。在主面部335上设置有导向槽331以及移动槽334。
后述的第一滑块34上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地插穿在导向槽331中。导向槽331具有垂直槽332和倾斜槽333。垂直槽332是沿垂直方向D2延伸的槽,位于主面部335中的运送上游方向D12侧。倾斜槽333是沿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了预定角度的第一倾斜方向(倾斜方向) D4(参考图6)延伸的槽。第一倾斜方向(倾斜方向)D4相对于垂直方向D2倾斜的第一倾斜角度θ 1(参考图6)例如为15度至45度。当在上下方向D3观看时,倾斜槽333在垂直方向D2上被配置成线对称并延伸。移动槽334是沿垂直方向D2延伸的槽。移动槽334位于主面部335中的运送方向Dl的大致中央部。移动槽334在垂直方向D2上比导向槽331更长地延伸。后述的第二滑块35上的长孔部用配合部351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地插穿在移动槽334中。如图7Α至图9所示,移动台32是在整体观看时在D1-D2平面上延伸的台。订书机31被安装保持在移动台32上。移动台32与订书机31 —体地相对于基座部件33在垂直方向D2上直线移动。移动台32以及后述的具有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第一滑块34如后所述,以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假想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在移动台32的说明中,除非有特别记载,否则就以后述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排列的方向以及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面也称为“一致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移动台32在沿上下方向D3观看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基台部324以及伸出部 328。伸出部3 是从基台部3 上的运送上游方向D12侧的端部向运送上游方向D12侧延伸出的部位。基台部3 上设置有一对车轮326、326以及车轮327。车轮3沈、3沈在垂直方向D2上分开并被配置在基台部3M中的运送上游方向D12 侧。详细地说,基台部3M上设置有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的通孔(省略标号)。与车轴(省略标号)连结的车轮3 配置在该通孔中。车轴被基台部3M支撑。因此,车轮3 在向基台部324中的下方向D32侧突出的状态下相对于基台部3 可自由旋转。同样地,车轮327被配置在基台部324的运送下游方向Dll侧中的垂直方向D2上的中央部。详细地说,基台部3M上设置有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的通孔(省略标号)。与车轴327A(参考图幻连结的车轮327被配置在该通孔中。车轴327A被基台部3M支撑。 因此,车轮327在向基台部324中的下方向D32侧突出的状态下相对于基台部3 可自由旋转。车轮3沈、327在与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上表面335A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因此,移动台32可在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上表面335A侧沿包含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的D1-D2平面顺畅地自由移动。在基台部3M上的基座部件33侧设置有长孔部321。长孔部321具有运送方向长孔322以及一对倾斜方向长孔323、323。运送方向长孔322是在后述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排列的方向与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相一致的一致状态下沿运送方向Dl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的长孔。倾斜方向长孔323是与运送方向长孔322连续、并在上述一致状态下沿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的第二倾斜方向D5(参考图9)分别延伸的长孔。第二倾斜方向D5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的第二倾斜角度θ 2例如为15度至45度。倾斜方向长孔323是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的长孔。当在上下方向D3观看时,运送方向长孔322和一对倾斜方向长孔323、323以向三个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在基台部3 上的运送上游方向D12侧设置有一对通孔325、325。通孔325、325 在垂直方向D2上分开,并在上下方向D3上贯穿。后述的第一滑块34的导向槽用配合部 341将抵接在基台部324的下方向D32侧的通孔325的周边部分。螺丝Bl (参考图7B)将插穿到通孔325中。基台部324的下方向D32侧与第一滑块34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通过该螺丝Bl而被连结(紧固)。第一滑块34通过基座部件33的导向槽331在与移动台32之间夹着基座部件33。 在第一滑块34的说明中,除非有特别记载,否则就以后述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排列的方向与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第一滑块34沿着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被导向槽331引导而可自由移动。详细地说,第一滑块34在将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插穿到导向槽331的状态下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被导向槽331引导而可自由移动。更详细地说,第一滑块34可沿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在垂直方向D2上自由移动,并且可沿导向槽331的倾斜槽333在第一倾斜方向D4 上自由移动。如图5以及图7B至图8B所示,第一滑块34包括第一滑块主体342、导向槽用配合部;341、车轮;343、以及车轴;344。当在垂直方向D2上观看时,第一滑块主体342具有大致“Π”字状。第一滑块主体342具有沿D1-D2平面延伸的第一部分342A、以及沿D2-D3平面延伸的一对第二部分 342B、342B。一对第二部分342B、342B在运送方向Dl上分开,并从第一部分342A的两端部向下方向D32延伸。车轴344被一对第二部分342B、342B支撑。因此,车轮343通过车轴344可自由旋转地被第一滑块主体342支撑。车轮343比第一部分342A更向上方向D31突出,并且在与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下表面335B接触的情况下旋转。因此,第一滑块34可在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下表面335B侧沿包含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的D1-D2平面顺畅地自由移动。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是从第一滑块主体342向上方向D31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位。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排列了两个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导向槽331所延伸的方向在垂直槽332为垂直方向D2,在倾斜槽333为第一倾斜方向D4。导向槽用配合部341被连结到与移动台32中的基座部件33侧,并被插穿在导向槽331中。如图5、图IOA以及图IOB所示,第二滑块35包括第二滑块主体352、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一对下垂部353、353、一对滑动孔354、354、以及连结部355。第二滑块35沿后述的滑动轴365以及无端带364在垂直方向D2上滑移。第二滑块主体352是基本沿D1-D2平面扩展的主体部分。长孔部用配合部351是从第二滑块主体352向上方向D31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位。长孔部用配合部351是被插入到长孔部321并与长孔部321配合的部位。长孔部用配合部351通过基座部件33的移动槽334向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上表面335A侧突出。突出的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与移动台32的长孔部321配合。由于第二滑块35的整体相对于基座部件33可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因此长孔部用配合部351相对于基座部件33可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一对下垂部353、353从第二滑块主体352的垂直前侧方向D21以及垂直里侧方向 D22各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向D32延伸。滑动孔3M是在下垂部353贯通垂直方向D2而设置的孔。滑动轴365跨越一对滑动孔354、3M而插穿在该一对滑动孔354、354中。连结部355是连结第二滑块主体352的上方向D31侧与无端带364的部位。在上述的构成以外,作为与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的移动以及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的旋转相关的构成,对马达361、第一带轮362、第二带轮363、无端带364、滑动轴365等进行说明。如图2A等所示,马达361是经由轴(没有图示)等使第一带轮362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马达361被固定在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上表面335A侧中的垂直里侧方向D22侧。马达361如后面说明的那样是经由第一带轮362、无端带364、第二滑块35、移动台32等使订书机31向垂直方向D2移动、并且以在上下方向D3上延伸的假想旋转轴为中心使订书机31旋转的驱动源。即,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以及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同一驱动源、即马达361驱动。第一带轮362以及第二带轮363被设置在基座部件33的主面部335的下表面335B 侧。第一带轮362位于垂直里侧方向D22侧。第二带轮363位于垂直前侧方向D21侧。第一带轮362以及第二带轮363可自由旋转地被主面部335支承。无端带364被架设在第一带轮362以及第二带轮363上。第一带轮362经由轴直接连结在马达361上,并起到通过马达361被旋转驱动的驱动带轮的功能。第二带轮363起到从动带轮的功能,从动带轮经由无端带364随着第一带轮362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无端带364被架设在第一带轮362以及第二带轮363上。无端带364中的直线部分沿垂直方向D2延伸。无端带364起到将第一带轮362的旋转驱动传递给第二带轮363 的传递部件以及将旋转驱动转换为垂直方向D2的直线移动的转换部件的功能。滑动轴365是引导第二滑块35的滑动移动的部件。滑动轴365跨越一对滑动孔 354,354而插穿在该一对滑动孔354、354中。滑动轴365在其两端部附近分别被设置在一对下垂部336、336上的支撑孔337、337支承。通过如上构成,第二滑块35可在垂直方向D2上自由移动。详细地说,当马达361 旋转时,第一带轮362旋转,无端带364在垂直方向D2上直线移动。第二滑块35经由连结部355与无端带364连结,并且其移动方向(滑动方向)通过滑动轴365被限制在垂直方向D2。因此,第二滑块35仅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处理部3中,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 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构成, 即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插穿在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中、并且长孔部用配合部351插穿在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中而起到作为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的功能。另外, 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与倾斜槽333之间的连接部、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与倾斜方向长孔323之间的连接部构成,即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在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与倾斜槽333之间的连接部移动、并且长孔部用配合部351在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与倾斜方向长孔323之间的连接部移动而起到作为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的功能。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导向槽331的倾斜槽333、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长孔部321的倾斜方向长孔323构成,即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插穿到导向槽331的倾斜槽333中、长孔部用配合部351插穿到长孔部321的倾斜方向长孔323中、并且长孔部321的倾斜方向长孔 323延伸的方向与垂直方向D2相一致而起到作为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的功能。接着,参考图IlA至图11E,对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的订书机31以及移动台32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的过程进行说明。这里,对订书机31以及移动台32向垂直前侧方向 D21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从图IlA至图IlE是依次示出在装订处理部3中移动台32发生倾斜的过程的图。在图IlA至图IlE中,省略了订书机31、第一滑块34中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以外的部分等的图示。图IlA是从下侧示出移动台32没有倾斜的状态的图。图IlB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A所示的状态开始倾斜的过程的图。图IlC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发生倾斜的过程的图。图IlD是示出移动台32从图IlC所示的状态发生了倾斜的状态的图。图IlE是示出移动台从32图IlD所示的状态被机械地保持的状态的图。如图IlA所示,当移动台32正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时,两个导向槽用配合部341、 341在垂直方向D2、即在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上排列。另外,移动台32的运送方向长孔 322在运送方向Dl上延伸(在垂直方向D2上没有延伸)。因此,当第二滑块35在垂直方向D2上移动时,移动台32经由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运送方向长孔322而移动。这里, 由于导向槽用配合部341的移动方向被垂直槽332限制在垂直方向D2,因此移动台32向垂直方向D2(垂直前侧方向D21)移动。当移动台32继续向垂直前侧方向D21移动时,如图IlB以及图IlC所示,垂直前侧方向D21侧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341A)从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向倾斜槽333移动。 由此,两个导向槽用配合部341、341的排列方向相对于垂直槽332开始倾斜。因此,当在上方向D31观看时,移动台31开始向左旋转。随之,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D2以及运送方向Dl发生倾斜。并且,长孔部用配合部351沿着运送方向长孔322朝着倾斜方向长孔323移动。当移动台32进一步继续向垂直前侧方向D21移动时,如图IlD所示,垂直前侧方向D21侧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 (341A)移动到倾斜槽333的端部附近。这里,移动台32 (以及订书机31)结束旋转。此时,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位于长孔部321中的运送方向长孔322 和两个倾斜方向长孔323的连接部。另外,长孔部321的倾斜方向长孔323延伸的方向与垂直方向D2平行。当移动台32进一步继续向垂直前侧方向D21移动时,如图IlE所示,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从长孔部321的运送方向长孔322和两个倾斜方向长孔323的连接部沿垂直前侧方向D21侧的倾斜方向长孔323朝向垂直前侧方向D21移动,并移动到该倾斜方向长孔323 的端部附近。在此状态下,由于长孔部321的倾斜方向长孔323延伸的方向与垂直方向D2平行,因此能够机械地保持移动台32,以维持订书机31倾斜的状态。如上所述,装订处理部3能够在使装订处理部3在垂直方向D2上直线移动后使订书机31旋转。并且,如图12所示,装订处理部3将订书钉SP以相对于运送方向Dl以及垂直方向D2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打入到片材T的角部,由此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例如可获得以下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包括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其使移动台32旋转,以使订书机31倾斜到将订书钉SP相对于运送方向Dl倾斜并打入的位置;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其机械地保持移动台32以维持订书机31倾斜的状态。因此,由于能够机械地维持订书机31倾斜了的状态,因此即使不采用电锁定与订书机31的旋转驱动相关的马达等驱动源的构成,也可维持订书机31倾斜的状态。另外,即便在采用了若打开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壳体11的盖则驱动部分的电源就会断开的构成的情况下,也由于能够机械地维持订书机31发生倾斜的状态,因此在订书机 31发生倾斜的状态下容易更换订书钉SP。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垂直槽332、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运送方向长孔322构成,并且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被插穿到垂直槽332、并且长孔部用配合部351被插穿到运送方向长孔322, 能够使移动台32在垂直方向D2直线移动,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垂直槽332与倾斜槽333之间的连接部、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运送方向长孔322与倾斜方向长孔323之间的连接部构成,并且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在垂直槽332和倾斜槽333 之间的连接部移动、长孔部用配合部351在运送方向长孔322和倾斜方向长孔323之间的连接部移动,能够使移动台32旋转,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由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倾斜槽333、 长孔部用配合部351以及倾斜方向长孔323构成,并且通过导向槽用配合部341被插穿到倾斜槽333、长孔部用配合部351被插穿到倾斜方向长孔323、并且倾斜方向长孔323延伸的方向与垂直方向D2相一致,能够机械地保持移动台32。因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成实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移动台旋转驱动部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另外,可容易实现通过同一驱动源驱动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以及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的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中,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以及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同一驱动源驱动。因此能够减少驱动源个数。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可采用各种方式。图13是示出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 的图。图14是示出与图13所示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对应的导向槽331的图。图15是示出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槽用配合部341被构成为沿导向槽331(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垂直方向D2)排列了两个,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3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被构成为沿导向槽331(垂直槽332)延伸的方向(垂直方向D2)延伸。在此情况下,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中的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优选具有圆度。另外,如图14所示,导向槽331中的垂直槽332和倾斜槽333的连接部优选平滑弯曲。由此,图13所示的沿导向槽33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能够在垂直槽332和倾斜槽333之间容易移动。另外,如图15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与图1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相比,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延伸的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宽度窄于两端部的宽度。详细地说,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的宽度(沿与导向槽用配合部341D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在中央部变细,即中间变细。第二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MlD 通过具有这样的中间变细的形状,尽管与第一变形例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C同样是一体的,但也能够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同样地在导向槽331的垂直槽332 和倾斜槽333之间顺畅地移动。另外,导向槽用配合部341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倾斜槽333也可以仅设置在垂直槽332的一个端部侧。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类型不特别限定,只要是对片材进行各种后处理的装置即可。图像形成装置的类型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复合机等。片材不被限制为纸张,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片材。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包括装订部,其向将多张片材进行堆叠处理而得到的片材束打入订书钉;移动台,其与所述装订部一体地在与片材的运送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以及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其使所述移动台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 并且,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在通过所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经由所述移动台使所述装订部直线移动之后,旋转所述装订部从而将所述订书钉以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状态打入到片材的角部,由此进行倾斜端装订处理, 其中,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其使所述移动台旋转,以使所述装订部倾斜到将所述订书钉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打入的位置;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其机械地保持所述移动台,以维持所述装订部倾斜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包括 基座部件;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上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具有沿所述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槽、以及沿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所述预定角度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导向槽用配合部,其沿所述导向槽延伸的方向排列或者延伸,被连结在所述移动台中的所述基座部件侧,并且插穿到所述导向槽中;设置在所述移动台中的所述基座部件侧的长孔部,所述长孔部具有长孔形状的运送方向长孔,其在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排列的方向或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导向槽的所述垂直槽延伸的方向相一致的一致状态下沿所述运送方向延伸;以及长孔形状的倾斜方向长孔,其与所述运送方向长孔连续并且在所述一致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运送方向倾斜延伸;以及长孔部用配合部,其被插入到所述长孔部,并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能够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由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所述垂直槽、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所述运送方向长孔构成,并且通过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插穿所述垂直槽、并且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插穿所述运送方向长孔,能够使所述移动台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直线移动,所述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所述垂直槽与所述倾斜槽之间的连接部、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以及所述运送方向长孔与所述倾斜方向长孔之间的连接部构成, 并且通过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在所述垂直槽和所述倾斜槽之间的连接部移动、并且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在所述运送方向长孔和所述倾斜方向长孔之间的连接部移动,能够使所述移动台旋转,所述装订部倾斜保持部由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所述倾斜槽、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以及所述倾斜方向长孔构成,通过通过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插穿所述倾斜槽、所述长孔部用配合部插穿所述倾斜方向长孔、并且所述倾斜方向长孔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垂直方向相一致,能够机械地保持所述移动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以及所述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相同的驱动源驱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以及所述移动台旋转驱动部由相同的驱动源驱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沿所述导向槽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圆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导向槽用配合部的其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宽度窄于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宽度。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包括移动台旋转驱动部,在由移动台直线移动驱动部经由移动台使装订部直线移动之后,该移动台旋转驱动部使移动台旋转,以使装订部倾斜到将订书钉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打入的位置;以及装订部倾斜保持部,其机械地保持移动台以维持装订部倾斜的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即使不采用电锁定与装订部的旋转驱动相关的马达等驱动源的构成,也能够维持将装订部倾斜的状态。
文档编号B65H37/04GK102198895SQ20111004954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6日
发明者松尾健 申请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