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961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能够变更供纱管的位置的卷取单元。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卷取单元,在供纱部中从供纱管退绕纱线,并在卷取部中将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重卷绕到卷取管上,而形成卷取卷装。此外,已知一种排列配置了多个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这种卷取单元具备筒管保持部,保持供纱管;以及筒管供给机构,在上述供纱管所卷绕的纱线的退绕结束时,供给新的供纱管。作为该筒管供给机构,已知一种使用了纡库的纡库机构。纡库能够收容多个供纱管,通过使其以预定间距间歇地旋转,由此将供纱管向供纱部的筒管保持部每次一个地进行供给。日本特开平9-124230号公报公开了在纱线卷取机中能够变更筒管保持部的位置的构成。日本特开平9-124230号公报公开的筒管保持栓(筒管保持部)具有进入供纱管的芯管内部的轴。日本特开平9-124230号公报公开的筒管保持栓(筒管保持部)通过使该轴转动,由此变更供纱管的位置。然而,为了卷取单元形成良好形状的卷取卷装,需要在从供纱管退绕纱线时,使该供纱管的纱线的退绕侧端部(通常为上侧)的位置与预定位置即目标位置对准。但是,供纱管的内径及内侧的形状根据供纱管所卷绕的纱线的种类而不同。因此,当向卷取单元供给的供纱管的种类变更时,操作者必须变更卷取单元的筒管保持部的设定。即,日本特开平 9-124230号公报所示的筒管保持栓,必须频繁地(每次供纱管的种类被变更时)变更卷取单元的筒管保持部的设定。并且,在日本特开平9-124230号公报所示的筒管保持栓中,对每个卷取单元通过手动进行卷取单元的筒管保持部的设定变更。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筒管保持部的设定变更成为负担。此外,供纱管一般来说,即使是同种的供纱管,在内径及形状等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卷取单元的退绕位置上的供纱管的姿势进行高精度的调整是极其困难的。此外,日本特开平9-124230号公报所示的筒管保持栓的构成为,通过摆动筒管保持部来调整该供纱管的姿势。以供纱管的下侧为基准来调整供纱管的位置的构成存在如下课题。即,向目标位置的偏移量,即使在供纱管的下侧很小,在供纱管的上侧(退绕侧端部) 也会变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取单元,根据供纱管的形状以及种类,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调整退绕位置上的该供纱管的姿势。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卷取单元。即,该卷取单元具备规定部件、驱动部以及控制部。上述规定部件规定供纱管的姿势。上述驱动部为了对进行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上的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进行调整而进行驱动。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
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通过控制部自动地执行退绕位置上的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与通过手动进行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的构成的卷取单元相比,能够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该卷取单元具备保持部件。保持部件通过变更相对于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由此使供纱管保持在上述规定部件上。上述驱动部具有马达和动力传递部。上述动力传递部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给上述规定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通过共通的马达的动力来控制规定部件的姿势和保持部件的动作。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能够紧凑地构成。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上述动力传递部优选具备变更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的规定凸轮。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根据规定凸轮的形状来决定规定部件的动作。 此外,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仅通过使安装有规定凸轮的轴旋转就能够变更规定部件的姿势,因此能够使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简单。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规定联动部件和规定弹性部件。上述规定联动部件与上述规定部件联动。上述规定弹性部件对上述规定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通过上述规定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规定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规定凸轮上。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通过规定弹性部件和规定凸轮这种简单的机构,能够调整规定部件的姿势。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的保持凸轮。通过对应于上述保持凸轮的动作来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由此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被切换为进行供纱管接受的接受姿势、上述退绕位置上的退绕姿势及进行供纱管排出的排出姿势。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仅通过使安装有保持凸轮的轴旋转,就能够变更保持部件的姿势。因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容易地变更规定部件的姿势。并且,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在退绕位置上使规定部件保持供纱管的部件和进行规定部件的姿势切换的部件能够共通。因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紧凑地构成,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保持联动部件和保持弹性部件。上述保持联动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联动。上述保持弹性部件对上述保持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通过上述保持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保持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保持凸轮上。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通过保持弹性部件和保持凸轮这种简单的机构,能够进行保持部件的姿势调整。此外,能够使保持部件按照保持凸轮的形状可靠地动作。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规定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被支持为能够转动。上述规定部件通过上述规定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和上述保持部件通过上述保持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为同一方向。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使各个凸轮及弹性部件的配置简单。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能够紧凑地构成。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该卷取单元具备排出部件,该排出部件在上述筒管保持部处于上述排出姿势时排出供纱管。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排出凸轮和排出联动部件。上述排出凸轮变更上述排出部件的姿势。上述排出联动部件与上述排出部件联动。由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仅通过使安装有排出凸轮的轴旋转,就能够变更排出部件的姿势。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能够容易地变更排出部件的姿势。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该卷取单元具备排出弹性部件。排出弹性部件对上述排出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通过上述排出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排出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排出凸轮上。由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通过排出弹性部件和排出凸轮这种简单构成,就能够变更排出部件的姿势。此外,本发明的卷取单元能够使排出部件按照排出凸轮的形状可靠地动作。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规定凸轮、上述保持凸轮和上述排出凸轮是经由共通的驱动轴而一体地进行驱动的凸轮连结机构。上述凸轮连结机构的上述规定凸轮构成为,进行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的规定凸轮动作区域,不同于上述保持凸轮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的保持凸轮动作区域以及上述排出凸轮变更上述排出部件的姿势的排出凸轮动作区域。由此,在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将规定部件的动作与保持部件和排出部件的动作分离。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可靠地进行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上述驱动轴与上述马达连接。由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与对于各个凸轮具备马达的构成相比,能够以大幅减少的成本来制造。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各卷取单元具备单元输入部,该单元输入部能够输入与供纱管有关的信息。上述控制部根据输入到上述单元输入部的信息来控制上述驱动部。由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仅通过向单元输入部进行输入,就能够将供纱管的姿势调整为与供纱管的种类相对应的适当姿势。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与操作者通过手动来调整供纱管的姿势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纱线卷取机。即,该纱线卷取机具备上述卷取单元、机体控制装置和机体输入部。上述机体控制装置控制各卷取单元。上述机体输入部配置在上述机体控制装置中,能够输入与供纱管有关的信息。并且,上述控制部根据从上述机体输入部接收的信息来控制上述驱动部。由此,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机中,仅通过向机体输入部进行输入,就能够执行对于各卷取单元的供纱管的姿势调整。即,本发明的纱线卷取机能够对于多个卷取单元总括地执行供纱管的姿势调整。因此,本发明的卷取单元,与对于纱线卷取机具备的各卷取单元分别执行向卷取单元供给的供纱管的种类等的设定的构成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络纱机单元的示意侧视图。图3是表示络纱机单元的主要构成的框图。图4是表示退绕袖助装置的构成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筒管设置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动力传递部具备的凸轮的形状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接受姿势时的调整部的构成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退绕姿势时的调整部的构成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排出姿势时的调整部的构成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在发生了断纱等时络纱机单元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机体控制装置的变更例的框图。图14是表示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的络纱机单元的主要构成的框图。图1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图2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 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络纱机单元4的正面侧简称为“正面侧”, 将络纱机单元4的背面侧简称为“背面侧”。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机)1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卷取单元)4 ;以及配置在多个络纱机单元4的排列方向的一端的机体控制装置7。各络纱机单元4具备单元框架5,从正面观察设置在左右一侧;以及卷取单元主体6,设置在该单元框架5的侧方。在单元框架5的内部配置有对卷取单元主体6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单元控制部50 (参照图幻。该单元控制部50具备判断部51、存储部52以及运算部53。另外,该单元控制部50具备的各构成的详细功能将后述。此外,单元框架5具备单元输入部18,能够输入卷取单元主体6的设定等;以及单元显示部19,能够显示卷取作业的状況等。该单元输入部18例如能够构成为键或按钮。
机体控制装置7构成为能够与单元控制部50进行通信。因此,机体控制装置7能够对多个络纱机单元4的动作集中地进行管理。此外,机体控制装置7具备机体输入部8 以及机体显示部9。机体输入部8对于各络纱机单元4,进行各络纱机单元4的卷取作业所使用的供纱管的种类的输入等各种设定。机体显示部9构成为能够显示各络纱机单元4的卷取作业的状況等。下面,参照图2及图3详细说明络纱机单元4。络纱机单元4是用于将供纱管21 的纱线卷绕到卷取管22上而形成卷装四的装置。以下,对该络纱机单元4的各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在络纱机单元4的正面侧配置有用于由操作者供给供纱管21 的筒管供给装置60。筒管供给装置60具备纡库保持部61、纡库转盘62、筒管引导部64以及开闭部68。纡库保持部61被设置为从络纱机单元4的下部朝向正面上方向。纡库转盘 62安装在纡库保持部61的前端。引导部64设置在纡库转盘62的下方。在纡库转盘62上排列为圆状地形成有多个收纳孔,能够向各个收纳孔中以倾斜姿势设置供纱管21。此外,该纡库转盘62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马达进行间歇性驱动。 该纡库转盘62通过间歇地进行驱动,能够使设置到纡库转盘62中的多个供纱管21每次一个地向供纱管案内部64移动。并且,移动后的供纱管21从纡库62向斜下方落下。供纱管引导部64构成为,使从纡库转盘62落下来的供纱管21斜着滑落,而引导到筒管设置部10的筒管保持部110。另外,如图5所示,筒管设置部10除了筒管保持部110 之外,还具备用于排出纱线的退绕完成了的供纱管21(芯管21a)的排出板40 ;以及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动作的驱动部200。另外,筒管设置部10的详细情况将后述。开闭部68由一对开闭部件68a、68b构成,该一对开闭部件68a、68b能够在图2的纸面侧(以下作为正面侧)和图2的里侧(以下作为背面侧)之间摆动。一对开闭部件 68a、68b能够在关闭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之间切换。在开闭部68关闭的状态下,该开闭部68的内面构成供纱管引导部64的一部分。即,开闭部68的内面与从纡库转盘62落下来的供纱管21接触,而将该供纱管21引导到斜下方的筒管设置部10。另一方面,在开闭部68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完成了卷绕的、未卷绕有纱线状态的供纱管21 排出到正面侧。另外,在开闭部68的正面侧配设有输送机3 (参照图1),所以自动络纱机1 通过输送机3将从开闭部68排出的供纱管21搬送到供纱管回收箱。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供纱管回收箱配置在输送机3的搬送方向端部。此外,筒管保持部110构成为,通过图2及图3所示的步进马达(马达)100进行驱动,由此能够向正面侧及背面摆动。另外,如图3所示,该步进马达100由步进马达控制部(控制部)102控制。此外,在筒管设置部10的适当位置上安装有原点传感器101。以原点传感器101检测的步进马达100的旋转状态为基准,控制步进马达100的旋转。另外,关于安装该原点传感器101的位置及部件将后述。此外,筒管保持部110通过从背面侧向正面侧摆动,由此能够接受由供纱管引导部64引导的供纱管21。并且,筒管保持部110通过向背面侧摆动,由此能够使接受的供纱管21成为大致直立状态。另外,通过步进马达100的驱动而使筒管保持部110摆动的机构以及步进马达控制部102进行的控制的详细情况将后述。如上所述,被设置在筒管设置部10的筒管保持部110中的供纱管21的纱线20,由卷取部16卷绕。如图2所示,该卷取部16具备摇架23,构成为能够安装卷取管22 ;以及横动滚筒对,用于在使纱线20往复动的同时驱动上述卷取管22。此外,上述卷取单元主体6在筒管设置部10和横动滚筒M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中具备各种装置。卷取单元主体6在上述纱线移动路径中配置的主要装置,从筒管设置部 10侧朝向横动滚筒对侧依次为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退绕袖助装置12、张力赋予装置13、 接头装置14以及清纱器(纱线品质测定器)15。如图4所示,退绕袖助装置12具备固定部件71、活动部件72、升降部件73及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图4是表示退绕袖助装置12构成的放大立体图。固定部件71经由适当的部件固定在单元框架5上。在该固定部件7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控制气圈的节流部(省略图示)。活动部件72形成为筒状,并配置成覆盖在固定部件71的外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构成为筒状的活动部件72的中心轴线及延长了该中心轴线的线称作假想线Li。升降部件73和该活动部件72 —体地形成。此外,升降部件73和活动部件72构成为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并且,升降部件73具备用于检测供纱管21的锥面部21b (参照图4)的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另外,锥面部21b是指随着卷取动作的进行而下降的供纱管21的纱线层端部。此外,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是具有发光部7 和受光部74b的透射式的光电传感器。另外,如图3所示,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的检测信号输入单元控制部50。通过该构成,络纱机单元4根据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信号使升降部件73 动作。因此,络纱机单元4能够使活动部件72位于离锥面部21b为预定距离的位置。此外,络纱机单元4使升降部件73追随供纱管21的随着退绕的进行而下降的锥面部21b。因此,络纱机单元4能够使锥面部21b与活动部件72之间的距离始终一定。通过这些动作, 络纱机单元4能够对在供纱管21被退绕时在纱线从锥面部21b离开的位置上产生的气圈的大小进行适当限制。络纱机单元4通过将气圈的大小限制为适当的大小,由此能够在将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的张力保持为一定的同时进行卷取作业。络纱机单元4为了进行这种适当的退绕袖助作业,需要将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与假想线Ll上的位置(退绕基准位置)对准。另外,对该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控制等的详细情况将后述。在退绕袖助装置12的背面侧配置有用于防止发生缩纱的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 在此,所谓缩纱是在纱线上产生的一种不良情况,是纱线收缩、缠绕成螺旋状的状态。上述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具备刷臂Ila和形成在刷臂Ila前端的刷部lib。该刷臂Ila构成为能够转动。络纱机单元4通过使刷臂Ila转动,由此使刷部lib接触供纱管21的上端部分。由此,络纱机单元4在接头作业时等对纱线20赋予适当的张力,能够防止发生缩纱。张力赋予装置13对移动的纱线20赋予预定的张力。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 13构成为相对于固定梳齿配置活动梳齿的门式。活动侧的梳齿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进行转动。通过转动活动侧的梳齿,固定梳齿和活动梳齿能够被切换为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此外,在退绕袖助装置12和张力赋予装置13之间配置有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 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构成为,能够在所配置的位置上检测纱线是否移动。
清纱器15通过监视纱线20的纱线粗细,由此检测粗节等纱线缺陷(纱疵)。此外,在清纱器15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下方)配置有割刀39。在该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割刀39切断纱线20。接头装置14将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和卷装四侧的上纱线进行接头。接头装置 14进行接头,是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缺陷而通过割刀39切断纱线的纱线切断时,从供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的断纱时,或者供纱管21的更换时等。作为这样的接头装置14,能够使用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接头装置或者机械式的接头装置。在接头装置14的下侧设置有捕捉卷装四侧的上纱线并进行引导的上纱线引导管 26。在接头装置14的上侧设置有捕捉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并进行引导的下纱线引导管 25。在下纱线引导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 32。在上纱线引导管沈的前端具备吸嘴34。 在下纱线引导管25及上纱线引导管沈上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能够使上述吸引口 32 及吸嘴34产生吸引力。通过该构成,在供纱管的更换时等,下纱线引导管25的吸引口 32向下方转动而吸引捕捉下纱线。之后,下纱线引导管25以轴3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由此将下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14。此外,几乎与此同时,络纱机单元4使上纱线引导管沈从图2的位置以轴35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并且使卷装四反转。并且,吸嘴34捕捉从该卷装四退绕的上纱线。接着,络纱机单元4使上纱线引导管沈以轴35为中心向下方转动,由此将上纱线向接头装置 14引导。接着,在接头装置14中进行下纱线与上纱线的接头。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单元框架5上配置有通知灯56。如图3所示,该通知灯56与单元控制部50连接,能够向操作者告知在卷取单元主体6的各部分产生的异常。另外,该通知灯56是利用光向操作者告知异常发生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构成而通过蜂鸣器等进行通知。通过以上构成,自动络纱机1的各络纱机单元4能够将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 卷绕到卷取管22上而形成预定长度的卷装四。下面,参照图5 图9详细说明筒管设置部10。如上所述,筒管设置部10具备用于保持所供给的供纱管21的筒管保持部110 ; 用于排出完成了纱线退绕的供纱管21 (芯管21a)的排出板40 ;以及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动作的驱动部200。此外,驱动部200包括步进马达100和动力传递部120。动力传递部120将步进马达100的动力传递到排出板40及筒管保持部110。如图7 图9所示,筒管保持部110通过摆动而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变更。此外,筒管保持部Iio包括主芯部件(规定部件)80以及袖助芯部件(固定部件)90。 如图7所示,该主芯部件80及袖助芯部件90,在被供给供纱管21时成为关闭状态,并进入芯管21a的内部。并且,筒管保持部110在关闭的状态下,通过袖助芯部件90向从主芯部件80离开的方向摆动,由此能够保持供纱管21 (参照图8)。此外,在该筒管保持部110进行的供纱管21的保持被解除的状态下,通过使排出板40摆动,由此络纱机单元4推出芯管 21a的底部而将其从主芯部件80及袖助芯部件90拔出,并排出供纱管21 (参照图9)。下面,说明动力传递部120。如图5所示,动力传递部120作为使主芯部件80摆动的构成,而具备主芯部件驱动凸轮(规定凸轮)81、轴承82、摆动臂83、定位臂84a、接触臂84b、传递轴(规定联动部件)85以及接触弹簧(规定弹性部件)86。此外,动力传递部120作为用于将步进马达100的动力传递到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等的构成,而具备传递带 103、带轮104以及凸轮轴105。带轮104固定在凸轮轴105上,并且经由传递带103与步进马达100的输出轴连结。传递带103在图5中简略地表示,但构成为带齿的同步带。因此,传递带103能够将步进马达100的输出轴的旋转无滑动地传递到凸轮轴105。在上述带轮104上安装有在图5中未图示的原点传感器101。原点传感器101在带轮104或凸轮轴105为预定的旋转相位时发送检测信号。并且,该原点传感器101发送检测信号时的旋转状态被设为步进马达100的原点,步进马达100的旋转控制以该原点作为基准进行。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固定在上述凸轮轴105上。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与凸轮轴 105—体地旋转。此外,在比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靠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83。在摆动臂83 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82。该轴承82构成为,能够在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外周面接触的同时适当旋转。摆动臂8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与定位臂84a的一端部连结。定位臂8 被能够摆动地支持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当位置上。定位臂8 的另一端部支持有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87。在比定位臂8 靠正面侧配置有接触臂84b。该接触臂84b的前端构成为能够对上述旋转部件87进行接触。旋转部件87安装在上述定位臂8 上。在接触臂84b的基部上固定有传递轴85的一端。传递轴85的另一端固定在主芯部件80上。S卩,传递轴85和主芯部件80构成为进行联动。因此,主芯部件80与接触臂84b—体地旋转。此外,在上述接触臂84b上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状的接触弹簧86。接触弹簧86将接触臂84b向图5的箭头方向施力。通过以上构成,接触弹簧86的弹性力作用在接触臂84b上。通过该弹性力,接触臂86b接触旋转部件87并推压定位臂84a。并且,定位臂8 的一端部经由连杆拉动摆动臂83,因此摆动臂83的轴承82被推压到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上。这样,接触弹簧86产生用于使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与轴承82接触、且使接触臂84b与定位臂8 接触的弹力。在该状态下,当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旋转、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边缘部(后述的鼓起部)推压轴承82时,摆动臂83向从凸轮轴105离开的方向转动,该摆动臂83的前端经由连杆拉动定位臂8 的下端部。结果,定位臂8 上端的旋转部件87推压接触臂84b, 因此动力传递部120能够使主芯部件80与接触臂84b —起向正面侧摆动(参照图8)。此外,动力传递部120作为用于将步进马达100的动力传递到袖助芯部件90的构成,而具备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固定凸轮)91、轴承92、摆动臂93、传递臂94、传递轴(保持联动部件)95以及保持弹簧(保持弹性部件)96。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同样固定在上述凸轮轴105上。 在比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靠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93,在该摆动臂93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92。该轴承92构成为能够在与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外周面接触的同时适当旋转。摆动臂9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与传递臂94的一端部连结。传递臂94被能够摆动地支持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当位置上。在传递臂94的基部上安装有传递轴95的一端,传递轴95的另一端固定在袖助芯部件90上。S卩,传递轴95和袖助芯部件90构成为进行联动。因此,袖助芯部件90与传递臂94 一体地摆动。此外,在上述传递臂94上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状的保持弹簧96。保持弹簧96将传递臂94向图5的虚线箭头方向施力。通过以上的构成,保持弹簧96使袖助芯部件90向背面侧摆动的方向(从主芯部件80离开的方向)的弹力,经由传递臂94及传递轴95作用在该袖助芯部件90上。此外, 保持弹簧96的弹性力进行作用的传递臂94的前端部经由连杆拉动摆动臂93,因此摆动臂 93的轴承92被推压到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上。这样,保持弹簧96产生用于使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与轴承92接触的弹力。在该状态下,当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旋转、且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边缘部 (后述的鼓起部)推压轴承92时,摆动臂93向从凸轮轴105离开的方向摆动。摆动臂93 经由连杆拉动传递臂94的端部。结果,动力传递部120能够使袖助芯部件90向正面侧(接近主芯部件80的方向)摆动。另外,在使袖助芯部件90超过预定角度地向正面侧摆动的情况下,该袖助芯部件 90与主芯部件80的省略图示的部分接触,之后通过袖助芯部件90推压主芯部件80,由此袖助芯部件90和主芯部件80 —体地摆动(在该情况下,接触臂84b的前端部和旋转部件 87适当分开)。即,在袖助芯部件90超过预定角度地向正面侧摆动的状态下,主芯部件80 不是被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驱动,而是被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驱动。下面,对用于驱动排出板40的构成进行说明。动力传递部120作为将步进马达 100的动力传递到排出板40的构成,而具备排出板驱动凸轮(排出凸轮)41、轴承42、摆动臂43、传动臂44、传递轴(排出联动部件)45以及复位弹簧(排出弹性部件)46。排出板驱动凸轮41与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及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同样固定在上述凸轮轴105上。在比排出板驱动凸轮41靠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43,在该摆动臂43 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42。该轴承42构成为,能够在与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外周面接触的同时适当旋转。摆动臂4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与传动臂44的下端部连结,该传动臂44能够摆动地支持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当位置上。在传动臂44的基部固定有传递轴45的一端, 传递轴45的另一端固定在排出板40上。即,传递轴45和排出板40构成为进行联动。因此,排出板40与传动臂44 一体地旋转。此外,在上述传动臂44上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状的复位弹簧46。复位弹簧46将传动臂44向图5的箭头方向施力。通过以上构成,复位弹簧46的弹性力进行作用的传动臂44的前端部经由连杆拉动摆动臂43,因此摆动臂43的轴承42被推压到排出板驱动凸轮41上。这样,复位弹簧46 产生用于使排出板驱动凸轮41和轴承42接触的弹力。在该状态下,当排出板驱动凸轮41旋转、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周缘部(后述的鼓起部)推压轴承42时,摆动臂43向从凸轮轴105离开的方向移动,该摆动臂43的前端经由连杆拉动传动臂44的下端部。结果,动力传递部120能够使排出板40向正面侧跳起(参照图9)。下面,对络纱机单元4接受供纱管21、在供纱管21的纱线20被退绕的预定位置上进行保持并进行排出的构成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板驱动凸轮41、 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以及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构成为固定在共通的凸轮轴105上的凸轮连结机构130。即,排出板驱动凸轮41、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以及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 91 一体地进行驱动。此外,如图6所示,在排出板驱动凸轮41、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以及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上分别形成有鼓起部,通过该鼓起部使排出板40、主芯部件80、袖助芯部件90的姿势变更。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保持凸轮动作区域)及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鼓起部(排出凸轮动作区域)平缓地形成,但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鼓起部(规定凸轮动作区域)稍微尖锐地形成。此外,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和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鼓起部以大致相同的相位(phase)形成。另一方面,主芯部件驱动凸轮 81的鼓起部形成为与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以及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鼓起部大致相差180°的位相。在以上的构成中,络纱机单元4在进行供纱管21的接受时,适当驱动步进马达 100,使摆动臂93所具有的轴承92成为与袖助芯部材驱动凸轮91中通过了鼓起部的顶峰部分若干的部位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络纱机单元4使步进马达100的驱动停止,由此如图7所示,袖助芯部件90成为从直立状态向正面侧倾倒若干的姿势。在该状态下,袖助芯部件90超过预定角度地摆动,因此如上所述那样,主芯部件 80也以被袖助芯部件90推压的方式向正面侧摆动。该状态下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与袖助芯部件90同样,从直立状态向正面侧倾倒若干。并且,在该状态下,当从纡库保持部61供给供纱管21时,筒管保持部110(主芯部件80及袖助芯部件90)进入芯管21a的内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接受时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图7的姿势)称作接受姿势。并且,络纱机单元4在将接受的供纱管21的纱线进行退绕时,再次驱动步进马达 100,使凸轮轴105向图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摆动臂43、93所具有的轴承42、92 与排出板驱动凸轮41及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中完全通过了鼓起部的非鼓起部接触。此外,摆动臂83所具有的轴承82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中的鼓起部接触。随此,如图8所示,排出板40从图7的状态向背面侧摆动而成为水平,并且袖助芯部件90以向背面侧倾倒若干的方式进行摆动。此外,如上所述,由袖助芯部件90向正面侧推压的主芯部件80,也随着袖助芯部件90向背面侧的摆动而同样向背面侧进行摆动。但是,由于接触臂84b与定位臂84a的旋转部件87接触,而主芯部件80的摆动停止。在主芯部件80的摆动停止之后,仅袖助芯部件90通过保持弹簧96的弹力向背面侧摆动。即,由于袖助芯部件90以从主芯部件80相对地离开的方式进行位移,所以能够通过筒管保持部 110从内侧保持供纱管21的芯管21a。此时的主芯部件80的摆动停止的姿势,根据定位臂8 所具有的旋转部件87的位置来决定。此外,该定位臂8 经由连杆与摆动臂83连结。因此,根据上述摆动臂83的轴承82与上述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鼓起部中的哪个部分接触(与鼓起部的上升部分接触、还是与顶峰部分接触等),主芯部件80的姿势能够变更。即,通过变更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旋转相位,能够调整主芯部件80的姿势。另外,即使在如此主芯部件80的姿势被变更的情况下,袖助芯部件90也能够通过保持弹簧96的弹性力而无问题地维持供纱管21 的保持状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退绕时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称作退绕姿势。此外,上述原点传感器101对如图8所示的主芯部件80成为大致直立的姿势的状态下的带轮104的旋转相位进行检测,该状态被设定为步进马达100的旋转控制中的原点。另外,主芯部件80的退绕姿势根据供纱管21的种类等而变化,因此原点传感器101检测的原点与上述退绕姿势不一定一致。接着,在进行供纱管21的排出时,适当驱动步进马达100而使3个凸轮41、81、91 旋转。由此,摆动臂43、93所具有的轴承42、92与排出板驱动凸轮41及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接触。因此,如图9所示,排出板40向正面侧较大地摆动。并且,与其联动, 袖助芯部件90向正面侧摆动,由此供纱管21的保持被解除,并且该袖助芯部件90在推压主芯部件80的同时向正面侧较大地摆动。由此,排出板40能够推起供纱管21的芯管21a 的下端,而排出该供纱管21。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排出时的主芯部件 80的姿势称作排出姿势。如以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对作为单一驱动源的步进马达100进行驱动,由此能够进行供纱管21的接受、退绕姿势的供纱管21的保持(及该退绕姿势的调整) 以及供纱管21的排出。接着,参照图10 图12对自动络纱机1在交换供纱管21的同时进行卷绕时的一系列流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在发生了断纱等时络纱机单元4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 11是表示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另外,该流程图及以下所示的流程图所表示的处理为一个例子,通过处理内容的变更或使处理顺序改变有时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在络纱机单元4进行的卷取动作中,有时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缺陷而割刀39切断纱线,或者从供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发生断纱,或者供纱管21的纱线的退绕结束而变得没有纱线20。络纱机单元4监视该断纱等(S101),在发生了断纱等时,使卷取动作停止 (S102)。并且,当卷取动作停止时,进行位于下方的下纱线引导管25的吸引口 32对下纱线的吸引捕捉,以及上纱线引导管26对上纱线的吸引捕捉,并开始接头(S102)。之后,单元控制部50根据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判断在接头后是否存在下纱线(S103)。在发生了割刀39进行的纱线切断或者退绕中的纱线20的断纱的情况下,在供纱管21上残留有纱线,如果不发生机械性失误等则接头完成。因此,由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 检测到下纱线。此时,单元控制部50控制卷取单元主体6的各构成而重新开始纱线的卷绕。另一方面,在供纱管21的纱线全部退绕完成而变得没有纱线20时,不能进行接头,因此由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检测不到下纱线。此时,单元控制部50判断为供纱管21的纱线的退绕完成,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动作而进行芯管21a的排出处理(S104)。 之后,单元控制部50使筒管供给装置60进行新的供纱管21的供给610 。此时,步进马达控制部102使步进马达100驱动,使主芯部件80预先移动到接受姿势。如图11(a)所示,新供给的供纱管21被引导到筒管设置部10。然后,步进马达控制部102将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考虑了筒管保持部110的布局等,以便在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时,供纱管21横穿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范围。并且,单元控制部50所具备的判断部51,根据该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新供给了供纱管21 (S106)。具体来说,在单元控制部50指示了进行新供纱管21的供给之后,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供纱管21的情况下,判断部51判断为新供给了供纱管21。另一方面,在预定时间内,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未检测到供纱管21的情况下,判断部51判断为未新供给供纱管21。当由判断部51判断为新供给了供纱管21时,单元控制部50将该判断结果存储到单元控制部50所具备的存储部52中。并且,单元控制部50使络纱机单元4捕捉新供给的供纱管21的纱头和卷装侧的纱头,并开始接头(SllO)。另一方面,当由判断部51判断为未新供给供纱管21时,单元控制部50将该判断结果存储到存储部52中。并且,单元控制部50构成为,不开始接头作业,而对通知灯56发送适当的信号。接收到该信号的通知灯56使用预先设定的显示色等,向操作者通知未新供给供纱管21的情况(S107)。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单元控制部50构成为,从判断为未新供给供纱管21而向通知灯56发送适当的信号起,到该不良情况被解除为止,不进行下纱线的捕捉动作、上纱线的捕捉动作以及接头。此外,操作者通过通知灯56的通知,能够得知未向筒管供给装置60供给供纱管21的情况。并且,操作者通过向筒管供给装置60供给供纱管21 (S108),并操作错误解除按钮(S109),由此停止通知灯56的通知。之后,根据单元控制部50的指示,筒管供给装置60进行新供纱管21的供给(S105)。并且,当由判断部51判断为供给了供纱管21 时,单元控制部50使络纱机单元4捕捉新供给的供纱管21的纱头和卷装侧的纱头,并开始接头(SllO)。另外,构成为此处的判断部51的判断结果不存储到存储部52中。另外,在以往的构成中不存在检测供纱管21的有无的传感器,所以根据下纱线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进行接头,但在该构成中,在供纱管21的供给失败时,产生以下的问题。即,在以往的构成中,虽然明显在未进行供纱管的供给的时刻不能够进行下纱线的捕捉,但是却在尝试接头作业、且接头作业结束之后,在由下纱线检测传感器未检测到下纱线的时刻才首次成为错误。因此,在以往的纱线卷取机中,在尝试下纱线的捕捉时也进行上纱线的捕捉,该被捕捉到的上纱线由于发生错误而最终被废弃,因此会浪费地消耗纱线。此外,在由于由下纱线检测传感器未检测到下纱线而发生错误的构成中,在装置侧不能够判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发生了下纱线捕捉构件的捕捉失误(机械性失误)、还是由于根本未供给供纱管21 (人的失误)。这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没有供纱管21的情况的时刻,能够中止下纱线的捕捉动作。因此,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上纱线的浪费。此外, 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供纱管21的有无,所以能够明确地区分错误的产生原因。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发生了机械性失误的时刻及发生了人的失误的时刻等每次都存储到存储部52中,单元控制部50所具备的运算部53根据该存储内容,能够计算出预定时间带中的人的失误的次数或预定时间带中的机械性失误的次数等。另外,该计算结果能够显示于单元显示部19。通过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上述错误进行更适当的处置。具体而言, 在经常发生由未进行供纱管21的供给导致的错误的情况下,怀疑在操作者向纡库转盘62 供给供纱管21的作业中存在问题,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对操作者进行指导等的对策。此外,人的失误未被计数到机械性失误中,因此能够检测出纯粹的机械性失误,能够进行可靠的维护作业。另外,代替使络纱机单元4具备上述存储部52及运算部53的功能、或者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如图13所示,使机体控制装置7具备上述存储部52及运算部53的功能。图13 是表示机体控制装置7的变更例的框图。在该构成中,单元控制部50将发生了机械性失误的时刻及发生了人的失误的时刻等向机体控制装置7输出。并且,使机体控制装置7所具备的存储部252存储这些时刻。并且,通过操作者操作机体输入部8而指定适当的时间带, 由此机体控制装置7所具备的运算部253计算出该时间带中的人的失误和机械性失误的次数。并且,能够使该计算结果显示于机体显示部9。并且,单元控制部50与接头并行地进行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调整 (Slll)。下面,参照图11、图12及图14对该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调整进行详细说明。图14是表示对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的流程图。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退绕袖助装置12的活动部件72进行移动,由此覆盖供纱管21,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活动部件72与供纱管21的接触。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构成为,能够将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高精度地定位到退绕基准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利用退绕袖助装置12所具备的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来调整供纱管21的位置。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即,步进马达控制部102控制步进马达100,由此使处于接受姿势的主芯部件80向背面侧转动而使供纱管21 —时直立。此时,单元控制部50使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的刷部lib与供纱管21的上端部分接触(参照图11 (b)),而对纱线20赋予适当的张力,防止发生缩纱(S201)。之后,步进马达控制部102使筒管保持部110摆动, 以将供纱管21再次向正面侧倾倒若干620 。并且,在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供纱管21时,单元控制部50使筒管保持部110的摆动停止(S203 ;图12(a))。此外,单元控制部50所具备的存储部52,将从由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开始检测到供纱管21的位置起、使步进马达100驱动多少个脉冲量则能够使供纱管21位于适当的位置(调整距离),与所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等赋予对应地存储。此外,操作者在开始卷取作业之前,将所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输入到单元输入部18中。由此,对于单元控制部50设定有在当前的卷取作业中应该使用的调整距离。并且,单元控制部50根据该所设定的调整距离,向步进马达100输出预定脉冲数,而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S204 ; 图 12(b))。由此,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与退绕基准位置对准。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退绕袖助装置12的功能,同时能够防止活动部件72和供纱管21的接触。另外,在所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变更了的情况下,通过对单元输入部18进行适当的输入,由此能够对单元控制部50设定适当的调整距离。此外,该输入还能够代替对单元输入部18进行,而对机体输入部8进行。在该情况下,机体控制装置7将输入到机体输入部8的内容向各络纱机单元4发送。由此,能够对于各络纱机单元4的单元控制部50总括地设定适当的调整距离。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具备主芯部件80、驱动部200和步进马达控制部102。主芯部件80对供纱管21的姿势进行规定。为了对进行供纱管21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上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进行调整,而驱动部200进行驱动。步进马达控制部102对驱动部200的步进马达100进行控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通过步进马达控制部102自动地执行退绕位置上的主芯部件80姿势调整,所以与通过手动进行主芯部件80的姿势调整的构成相比, 能够减轻操作者的负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该络纱机单元4具备袖助芯部件90,该袖助芯部件90通过变更相对于主芯部件80的姿势而使供纱管21保持在主芯部件80上。驱动部200具有步进马达100和动力传递部120。动力传递部120将步进马达100的动力传递到主芯部件80和袖助芯部件9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通过共通的步进马达100的动力来控制主芯部件80的姿势和袖助芯部件90的动作,所以能够使构成紧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动力传递部120具备使主芯部件80的姿势变化的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根据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形状来决定主芯部件80的动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仅通过使安装有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凸轮轴105旋转,就能够使主芯部件80的姿势变化,所以能够使动力传递部120的构成简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动力传递部120具备传递轴85和接触弹簧86。传递轴85与主芯部件80联动。接触弹簧86对传递轴85作用弹性力。传递轴85 由接触弹簧86的弹性力推压到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通过接触弹簧86和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 这种简单的机构就能够调整规定部件的姿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动力传递部120具备使袖助芯部件90的姿势变化的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对应于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动作而袖助芯部件 90的姿势进行变化,由此主芯部件80的姿势能够切换为进行供纱管21接受的接受姿势、退绕位置上的退绕姿势以及进行供纱管21排出的排出姿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仅通过使安装有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 的凸轮轴105旋转,由此能够使袖助芯部件90的姿势变化,所以能够容易地使主芯部件80 的姿势变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使在退绕位置上使供纱管21保持在主芯部件80上的部件和进行主芯部件80的姿势切换的部件共通,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使构成紧凑并且减低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动力传递部120具备传递轴95和保持弹簧96。传递轴95与袖助芯部件90联动。保持弹簧96对传递轴95作用弹性力。传递轴 95由保持弹簧96的弹性力推压到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通过保持弹簧96和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 91这种简单机构,就能够进行袖助芯部件90的姿势调整。此外,能够使袖助芯部件90按照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形状可靠地动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主芯部件80及袖助芯部件90被支持为能够转动。主芯部件80通过接触弹簧86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和袖助芯部件90通过保持弹簧96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使各个凸轮81、91及弹簧86、96的配置简单,所以能够使构成紧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该络纱机单元4具备排出板40,该排出板 40在筒管保持部处于排出姿势时排出供纱管21。动力传递部120具备排出板驱动凸轮41 和传递轴45。排出板驱动凸轮41使排出板40的姿势变化。传递轴45与排出板40联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仅通过使安装有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凸轮轴105旋转,就能够使排出板40的姿势变化,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排出板40的姿势变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该络纱机单元4具备对传递轴45作用弹性力的复位弹簧46。传递轴45由复位弹簧46的弹性力推压到排出板驱动凸轮41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通过复位弹簧46和排出板驱动凸轮41这种简单构成,就能够进行排出板40的姿势变更。此外,能够使排出板40按照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形状可靠地动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是经由共通的凸轮轴105而一体地进行驱动的凸轮连结机构130。其构成为,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进行主芯部件80的姿势调整的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动作区域,不同于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变更袖助芯部件90的姿势的袖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动作区域,以及排出板驱动凸轮41变更排出板40的姿势的排出板驱动凸轮41的动作区域。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将主芯部件80的动作与袖助芯部件90和排出板40的动作分离。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可靠地进行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凸轮轴105与步进马达100连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与对于各个凸轮41、81、91都具备步进马达100的构成相比,能够大幅度减少络纱机单元4的制造成本。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具备能够输入与供纱管21有关的信息的单元输入部18。步进马达控制部102根据输入到单元输入部18的信息来控制驱动部200。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仅通过向单元输入部18进行输入,就能够将供纱管21的姿势调整为与供纱管21的种类相对应的适当姿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与通过手动来调整供纱管21的姿势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自动络纱机1。即,该自动络纱机1 具备络纱机单元4、机体控制装置7以及机体输入部8。机体控制装置7控制各络纱机单元 4。机体输入部8配置在机体控制装置7上,能够输入与供纱管21有关的信息。并且,步进马达控制部102根据从机体输入部8接收的信息来控制驱动部20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仅通过对机体输入部8进行输入,就能够在各络纱机单元4中对多个络纱机单元4总括地执行供纱管21的姿势调整。因此,与对于自动络纱机1所具备的各络纱机单元4、分别执行向络纱机单元4供给的供纱管21的种类等的设定的构成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下面,参照图15 图18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的络纱机单元4的主要构成的框图。图1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对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供纱
18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上赋予同一符号,有时省略说明。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为了容易观察供纱管21的周围,而省略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及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的图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退绕袖助装置12的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是否新供给了供纱管21,但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开闭部68内侧所具备的筒管检测传感器58进行供纱管21的检测。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不根据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结果,而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59的检测结果,来调整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此外,本变形例的络纱机单元4的单元控制部50,如图15所示那样成为具备计算部M的构成。下面,具体说明对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筒管检测传感器58配置在开闭部68的内侧,所以当新供给了供纱管21时 (S301),该供纱管21进入筒管检测传感器58的检测范围(参照图17(a))。单元控制部50 的判断部51根据该筒管检测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新供给了供纱管21 (S302)。 另外,判断是否新供给了供纱管21的方法以及在判断了供纱管21的有无之后单元控制部 50进行的控制,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单元控制部50,在判断部51进行是否新供给了供纱管21的判断的前后,通过驱动步进马达100而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S30;3)。并且,当使供纱管21向背面侧立起时,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到该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参照图17(b))。另外,该位置检测传感器59具有直线状的检测范围,该检测范围配置为与上述假想线Ll交叉。并且,单元控制部50所具备的计算部M,计算出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处于被位置检测传感器59 检测到的瞬间的位置(第一位置)时、离原点的脉冲数(S304)。并且,当使筒管保持部110进一步向背面侧摆动时,变得由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不到该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参照图18(a))。此时,计算部M计算出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处于不被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到的瞬间的位置(第二位置)时、离原点的脉冲数630 。之后,计算部M计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间位置即第三位置离原点的脉冲数(S306)。并且,步进马达控制部102根据计算出的第三位置时的脉冲数来驱动步进马达 100,使筒管保持部110向正面侧摆动(S307 ;图18(b))。由此,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与退绕基准位置对准。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退绕袖助装置12的功能,同时能够防止活动部件72和供纱管21的接触。另外,该中间位置例如可以认为是将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2等分的位置,但不限于此,能够对应于布局而采用多种位置。此外,也可以通过对步进马达控制部102 向步进马达100输出的脉冲进行计数,来求得脉冲数的计数。此外,在该第一变形例中,计算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但也可以代替该方法而使用以下的方法。即,计算出第一位置,并在变得从该第一位置检测不到供纱管21 的退绕侧端部的瞬间之前,对步进马达控制部102向步进马达100输出的脉冲进行计数。并且,可以考虑如下方法等通过使筒管保持部110返回与计数的脉冲数的一半相当的距离 (向正面侧转动),由此进行位置对准。
下面,参照图15以及图19 图21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9 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对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的流程图。图2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前半部的侧视图。图21 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被调整的状态的后半部的侧视图。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上赋予同一符号,有时省略说明。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为了容易观察供纱管21周围,省略缩纱发生防止装置11的图示。此外,本变形例的络纱机单元4也如图15所示那样具备计算部M。在本变形例中,使用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来调整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以下,具体说明对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处理。当新供给了供纱管21时(S401 ;图20(a)),单元控制部50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640 。此时,计算部M计算出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处于开始被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时的位置(第一位置;图20(b))时、离原点的脉冲数(S40;3)。然后,供纱管21进一步向背面侧摆动,并计算出该供纱管21处于变得不被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时的位置(第二位置;图21(a))时、离原点的脉冲数(S404)。并且,计算部M计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间位置即第三位置离原点的脉冲数(S40O。之后,步进马达控制部102根据第三位置和基于存储部52的存储内容而设定的调整距离,计算出最终调整距离(S406)。并且,根据该最终调整距离来决定向步进马达 100输出的脉冲数。并且,步进马达控制部102使步进马达100仅驱动决定的脉冲数,由此筒管保持部 110向背面侧旋转(S407;图21(b))。由此,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与退绕基准位置对准。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退绕袖助装置12的功能,同时能够防止活动部件72和供纱管21的接触。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上述构成例如也能够如以下所示那样进行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构成为,在判断为未供给供纱管21时,在错误被消除之前不进行其他处理,但能够代替该构成而构成为,例如仅进行预定次数的供纱管21的重
新供给。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在退绕袖助装置12中使用了筒状的活动部件72,但能够代替该情况,而使用具有引导孔的板部件、由金属丝等成型的线状引导部件、或者多边柱部件等各种形状的活动部件72。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退绕基准位置以退绕袖助装置12为基础来设定,但退绕基准位置是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即可,而成为退绕基准位置的设定基础的部件不限于退绕袖助装置12。退绕基准位置例如也可以考虑设定在不具有退绕袖助装置12的类型的络纱机单元4上。除了以退绕袖助装置12为基础来设定以外,退绕基准位置例如也可以是纱线20相对于卷取管22往复动的中心位置的延长线上的位置、或者对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的铅垂线上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构成为,使用步进马达100来驱动排出板40及筒管保持部110等,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而构成为,例如使用伺服马达、线性马达或音圈马达等来驱动动力传递部12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锥面部检测传感器74、位置检测传感器59及筒管检测传感器58使用了透射式的光电传感器,但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构成为,例如使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等。此外,也可以代替通过传感器来检测供纱管21的构成而构成为,通过照相机作为图像来检测供纱管21,由此检测供纱管21的锥面部的移动或者状态。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张力赋予装置13使用了门式的张力赋予装置,但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构成为,例如使用公知的盘式的张力赋予装置,对移动的纱线赋予预定的张力。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筒管保持部110的位置检测使用了控制步进马达 100的脉冲,但也可以通过对伺服马达进行反馈控制来进行位置检测。此外,也可以使用角度传感器来检测筒管保持部110的角度。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记载有具备纡库转盘62的筒管供给装置60,但只要筒管供给装置60是将供纱管21供给到纱线20被退绕的预定位置的装置,则不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能够装载并收纳多个供纱管21的柱形状的收纳部件,从上述收纳部件供给供纱管21。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记载有具备纡库转盘62的筒管供给装置60,但筒管供给装置60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筒管供给装置60也可以是托盘式的供纱管供给装置 60,该托盘式的供纱管供给装置60为,通过由输送带来搬送装载了供纱管21的托盘,由此向退绕位置进行供给。在具备托盘式的供纱管供给装置60的络纱机单元4中,通过切换输送机的搬送方向,由此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将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与目标位置对准。此外,还可以考虑在退绕位置上设置使托盘摆动的摆动部件,通过在退绕位置上使供纱管21摆动,由此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与目标位置对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规定部件,规定供纱管的姿势;驱动部,为了对进行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上的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进行调整而进行驱动;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通过变更相对于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由此使供纱管保持在上述规定部件上,上述驱动部具有马达和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给上述规定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的动力传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变更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的规定凸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规定联动部件,与上述规定部件联动;和规定弹性部件,对上述规定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通过上述规定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规定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规定凸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的保持凸轮,通过对应于上述保持凸轮的动作来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由此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被切换为进行供纱管接受的接受姿势、上述退绕位置上的退绕姿势及进行供纱管排出的排出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保持联动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联动;和保持弹性部件,对上述保持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通过上述保持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保持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保持凸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部件及上述保持部件被支持为能够转动,上述规定部件通过上述规定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和上述保持部件通过上述保持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转动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排出部件,该排出部件在上述规定部件处于上述排出姿势时排出供纱管, 上述动力传递部具备排出凸轮,用于变更上述排出部件的姿势;和排出联动部件,与上述排出部件联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排出联动部件作用弹性力的排出弹性部件,通过上述排出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上述排出联动部件被推压到上述排出凸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凸轮、上述保持凸轮和上述排出凸轮是经由共通的驱动轴而一体地进行驱动的凸轮连结机构,上述凸轮连结机构的上述规定凸轮构成为,进行上述规定部件的姿势调整的规定凸轮动作区域,不同于上述保持凸轮变更上述保持部件的姿势的保持凸轮动作区域以及上述排出凸轮变更上述排出部件的姿势的排出凸轮动作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轴与上述马达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各卷取单元具备能够输入与供纱管有关的信息的单元输入部, 上述控制部根据输入到上述单元输入部的信息来控制上述驱动部。
13.—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单元,该纱线卷取机具备机体控制装置,控制各卷取单元;和机体输入部,配置在上述机体控制装置中,能够输入与供纱管有关的信息, 上述控制部根据从上述机体输入部接收的信息来控制上述驱动部。
全文摘要
一种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卷取单元,根据供纱管的形状以及种类,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调整退绕位置上的该供纱管的姿势。作为解决该课题的手段,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卷取单元)(4)具备主芯部件、驱动部以及步进马达控制部。主芯部件规定供纱管的姿势。驱动部为了对进行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上的主芯部件的姿势进行调整而进行驱动。步进马达控制部控制驱动部的步进马达。
文档编号B65H67/02GK102275773SQ201110114288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7日
发明者梅冈利成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