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输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70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物品输送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沿着行进轨道行进的物品输送车。



背景技术:

在特开2011-116313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物品输送车,上述物品输送车具备沿着行进轨道行进的行进体、位于比上述行进体靠下方来支承物品的支承体、和将上述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的连结体。

在该物品输送车中,在行进轨道上存在高度差,如果行进体在该高度差上行进而发生上下方向的振动,则该振动容易经由连结体向支承体、进而向由支承体支承的物品传递。如果行进体的振动传递到由支承体支承的物品,则有可能通过该振动而物品损坏。因此,希望当行进体在行进轨道的高度差上行进时抑制传递给物品的上下方向的振动。

可是,在上述文献中记载的物品输送车中,在行进体上具备在行进轨道的行进面上滚动的驱动轮、和使该驱动轮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由于驱动轮与电动马达之间的空间较小,所以在驱动轮与电动马达之间设置将上下方向的振动吸收的机构并不容易。此外,在上述文献中记载的物品输送车中,为在支承体上具备把持工具、支承体使把持工具插入到形成在物品的上端部处的凸缘的下方而将物品以悬挂的状态支承的结构。由于凸缘的下方的空间也较窄,所以在把持工具上设置将上下方向的振动吸收的机构并不容易。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要求有容易设置将上下方向的振动吸收的机构的物品输送车。

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物品输送车,具备行进体、支承体和连结体,上述行进体沿着行进路径行进,上述支承体位于比上述行进体靠下方的位置,上述支承体支承物品,上述连结体将上述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上述连结体具备行进侧连结部、支承侧连结部和弹性部,上述行进侧连结部连结在上述行进体上,上述支承侧连结部连结在上述支承体上,上述弹性部能够自由地弹性变形;上述行进侧连结部和上述支承侧连结部被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上述弹性部设置在上述行进侧连结部与上述支承侧连结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连结体将行进侧连结部和支承侧连结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通过使弹性部设置在这些行进侧连结部与支承侧连结部之间,能够将在行进体中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用连结体吸收。因此,当行进体在行进轨道的高度差上行进时,能够抑制传递给支承体支承的物品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行进体与支承体的间隔例如与在驱动轮与电动马达之间形成的间隙或在物品的上端部形成的凸缘的下方的空间等相比比较宽的情况较多。通过在将这些行进体与支承体连结的连结体上具备弹性部,容易设置将上下方向的振动吸收的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物品输送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物品输送车的侧视图。

图3是物品输送车的主视图。

图4是物品输送车的俯视图。

图5是物品输送车在分支路径中行进时的俯视图。

图6是行进体的主要部俯视图。

图7是行进体的主要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具备物品输送车的物品输送设备为例,基于附图说明物品输送车的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物品输送设备具备沿着行进路径1配置的行进轨道2、和被行进轨道2导引而沿着行进路径1行进的物品输送车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物品输送车3将收纳半导体基板的前端开启式晶圆传送盒(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作为物品W输送。

行进路径1具备1个环状的主路径4、经过多个物品处理部P的环状的副路径5、和将这些主路径4与副路径5连接的连接路径6。连接路径6包括使物品输送车3从主路径4朝向副路径5分支行进的分支用的连接路径6、和使物品输送车3从副路径5朝向主路径4合流行进的合流用的连接路径6。物品输送车3在主路径4及多个副路径5中都绕相同方向(在图1中向逆时针方向)行进。另外,在图1中,将物品输送车3行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以下,对物品输送车3进行说明。另外,在上下方向(铅直方向)上观察,将相对于行进路径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横宽方向而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物品输送车3,设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相对于后述的驱动轮15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当物品输送车3在行进路径1的直线状的部分上行进时,物品输送车3的前后方向和行进路径1的长度方向为相同的方向。此外,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相对于物品输送车3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驱动轮15的旋转轴心沿着的方向),设想物品输送车3在行进路径1的直线状的部分上行进的状态,与行进路径1同样称作横宽方向。

如图2~图4所示,物品输送车3具备沿着行进轨道2行进的行进体9、位于比行进体9靠下方而支承物品W的支承体10、和将行进体9与支承体10连结的连结体11。行进轨道2以被从顶棚悬挂支承的状态设有左右一对,行进体9在左右一对行进轨道2上沿着该行进轨道2行进。行进体9除了导引轮16以外位于比一对行进轨道2靠上方,支承体10其整体位于比一对行进轨道2靠下方。连结体11在横宽方向上位于一对行进轨道2之间。

物品输送车3作为行进体9而具备第1行进体9a、和相对于该第1行进体9a位于行进路径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在前后方向上为后方侧)的第2行进体9b。此外,物品输送车3作为连结体11而具备将第1行进体9a与支承体10连结的第1连结体11a、和将第2行进体9b与支承体10连结的第2连结体11b。顺便说一下,第2连结体11b相对于第1连结体11a位于行进路径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在前后方向上为后方侧)。

第1行进体9a具备被电动式的驱动马达14(参照图4)旋转驱动的左右一对驱动轮15。左右一对驱动轮15在左右一对行进轨道2的各自的朝向上方的行进面上滚动。此外,第1行进体9a具备绕沿着上下宽度方向的轴心(绕上下轴心)自由旋转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6。左右一对导引轮16以抵接在左右一对行进轨道2的内侧面上的状态装备。这些驱动马达14、左右一对驱动轮15、左右一对导引轮16被基框17支承。另外,关于左右一对导引轮16,在第1行进体9a上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两组。第2行进体9b与第1行进体9a同样,具备驱动马达14、1组的左右一对驱动轮15、两组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6和基框17。这样,行进体9具备在行进轨道2的朝向上方的行进面上滚动的驱动轮15、使左右一对驱动轮15旋转驱动的电动式的驱动马达14、与行进轨道2接触而被导引的导引轮16、和支承驱动马达14、驱动轮15及导引轮16的基框17。

第1连结体11a使第1行进体9a和支承体10绕沿着上下方向的第1轴心X1相对旋转自如地将第1行进体9a与支承体10连结。第2连结体11b使第2行进体9b和支承体10绕沿着上下方向的第2轴心X2相对旋转自如地将第2行进体9b与支承体10连结。第1轴心X1位于第1行进体9a的行进方向的宽度内并位于横宽方向的宽度内,配置成在上下方向观察与第1行进体9a重复。第2轴心X2位于第2行进体9b的行进方向的宽度内并位于横宽方向的宽度内,配置成在上下方向观察与第2行进体9b重复。

第1行进体9a及第2行进体9b通过装备在其上的两组导引轮16与一对行进轨道2接触而被导引,一边维持沿着行进路径1的姿势一边沿着行进路径1行进。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第1行进体9a或第2行进体9b在行进路径1的直线状的部分上行进的情况下,以行进方向沿着直线状的部分的路径长度方向的姿势行进,在行进路径1的曲线状的部分上行进的情况下,以行进方向沿着曲线状的部分的接线方向的姿势行进。

如图2~图4所示,支承体10支承着从沿着行进路径1配设的供电线13非接触地接受驱动用电力的受电部12。该受电部12被固定在支承体10的上表面上。供电线13以相对于行进轨道2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沿着行进路径1配设。如图2所示,受电部12具备位于一对供电线13之间且位于与一对供电线13相同高度的中间部分12a、从中间部分12a的上端向横宽方向的两侧伸出而位于比一对供电线13靠上方的上方部分12b、和从中间部分12a的下端向横宽方向的两侧伸出而位于比一对供电线13靠下方的下方部分12c。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1行进体9a上,具备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的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和使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一体地在横宽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20。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被装备在比驱动轮15靠上方侧部位,驱动部20被装备在至少比驱动轮15的旋转轴靠上方部位。另外,在第2行进体9b上,与第1行进体9a同样具备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和驱动部20。

在行进路径1中的路径分支或合流的连接部分(将主路径4与连接路径6连接的部分、及将副路径5与连接路径6连接的部分)处,如图5所示,设有将导引辅助轮19导引的导轨21。该导轨21设置在比行进轨道2靠上方,以使其在俯视中(在上下方向上观察)位于左右一对行进轨道2的中央部。第1行进体9a构成为,通过由驱动部20使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在车体横宽方向上移动,使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的位置向右导引位置和左导引位置移动,所述右导引位置是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位于比第1行进体9a的车体横宽方向的中央靠右侧(图5所示的位置)、从右侧相对于导轨21抵接的位置,所述左导引位置是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位于比第1行进体9a的车体横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从左侧相对于导轨21抵接的位置。第2行进体9b与第1行进体9a同样构成为,由驱动部20使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的位置向右导引位置和左导引位置移动。

如图5所示,在行进路径1的连接部分处,作为导轨21而设置有沿着行进路径1的直线状的部分设置的直线导轨21a、和沿着行进路径1的曲线状的部分设置的曲线导轨21b。当在主路径4中行进的物品输送车3进入到路径从主路径4向连接路径6分支的连接部分时,通过在使两组的前后一对导引辅助轮19(以下,仅称作导引辅助轮19)移动到左导引位置的状态下进入,物品输送车3在导引辅助轮19位于直线导轨21a的左侧的状态下行进。因此,导引辅助轮19不被曲线导轨21b导引,物品输送车3在主路径4中直进行进。此外,当在主路径4中行进的物品输送车3进入到路径从主路径4向连接路径6分支的连接部分时,通过在使导引辅助轮19移动到右导引位置的状态下进入,物品输送车3在导引辅助轮19位于直线导轨21a的右侧的状态下行进。因此,导引辅助轮19被曲线导轨21b导引,物品输送车3从主路径4向连接路径6分支行进。

接着,对将行进体9与支承体10连结的连结体11进行说明。另外,第1连结体11a和第2连结体11b除了在前后方向上对称地构成这一点以外同样地构成,所以以下设第2连结体11b为连结体11进行说明,关于第1连结体11a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连结体11具备连结在行进体9上的行进侧连结部23、连结在支承体10上的支承侧连结部24、弹性变形自如的弹性部25、和在上下方向上伸缩自如的阻尼器26。行进侧连结部23和支承侧连结部2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被连结,弹性部25设置在行进侧连结部23与支承侧连结部24之间。

行进侧连结部23具备与行进体9连结的第1连结部分28、和形成有插通孔的第1部分29,第1连结部分28和第1部分29一体形成。支承侧连结部24具备形成为棒状且与支承体10连结的第2连结部分31、和形成有插通孔的第2部分32,第2连结部分31和第2部分32分体地形成。另外,第2连结部分31相当于相对于第1部分29的插通孔在上下方向上插通的棒状部分。

第2连结部分31的第2连结部分31的下端部被固定在支承体10的上端部上,在第2连结部分31的上端部上螺纹接合着由螺母构成的阴螺纹部31a。并且,第2连结部分3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沿上下方向插通在第1部分29的插通孔及第2部分32的插通孔中。在第1部分29的形成插通孔的第1小径筒状部29a上具备球衬套,第1部分29和第2连结部分31绕第2轴心X2相对旋转自如。此外,在第2部分32的形成插通孔的第2小径筒状部32a处具备轴承,第2部分32和第2连结部分31绕第2轴心X2相对地旋转自如。

在第2部分32上具备被导引部34,在第1部分29上,具备被导引部34卡合而将该被导引部34在上下方向上导引的导引轨道35。通过被导引部34卡合在导引轨道35上,第1部分29与第2部分32在前后方向及横宽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并且,由被导引部34和导引轨道35,构成将支承侧连结部24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23的相对移动在上下方向上导引的第1导引机构36。此外,由第2连结部分31和第1小径筒状部29a,构成将支承侧连结部24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23的相对移动在上下方向上导引的第2导引机构。第1导引机构36相对于第2轴心X2及后述的大径筒状部29b配设在行进体9的行进方向的一侧(后方侧),并且在行进体9的行进方向观察与支承侧连结部24的第2连结部分31重复。

弹性部25由线圈弹簧构成,以将第2连结部分31的侧周围包围的状态配设。并且,使第1小径筒状部29a的上表面为第1部分29的朝向上方的面,使第2小径筒状部32a的下表面为第2部分32的朝向下方的面,弹性部25被第1部分29的朝向上方的面和第2部分32的朝向下方的面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夹着。另外,线圈弹簧形成为螺旋状。弹性部25在整体上占据筒状的空间的意义上,形成为筒状。在第1部分29中,从第1小径筒状部29a向上方延伸而具备大径筒状部29b。该大径筒状部29b的内径形成得比第1小径筒状部29a大,在该大径筒状部29b内内装着弹性部25。另外,该大径筒状部29b相当于将弹性部25的侧周围覆盖的筒状部分,装备在行进侧连结部23上。

如上述那样,连结体1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着行进侧连结部23和支承侧连结部24。并且,通过支承侧连结部24的第2连结部分31在上下方向上插通嵌合在行进侧连结部23的第1小径筒状部29a中、以及连结在支承侧连结部24上的被导引部3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地卡合在连结在行进侧连结部23上的导引轨道35上,行进侧连结部23和支承侧连结部24被沿着上下方向导引。此外构成为,通过支承侧连结部24的第2连结部分31相对于支承侧连结部24的第2部分32及行进侧连结部23绕第2旋转轴心X2旋转,行进体9和支承体10绕第2旋转轴心X2相对地旋转。这样,连结体11使行进体9和支承体10绕第2轴心X2相对旋转自如地将行进体9与支承体10连结。

并且,在支承左右一对驱动轮15的基框17上连结着单一的连结体11,在该单一的连结体11上具备弹性部25,设有对于左右一对驱动轮15共通的弹性部25。因此,如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那样,在行进体9的左侧的驱动轮15从直线状的行进轨道2脱离到驶入曲线状的行进轨道2的期间中,左右一对驱动轮15也位于相同的高度,左侧的驱动轮15向曲线状的行进轨道2驶入时的冲击被抑制。

如图7所示,连结体11具备第1限制部24a和第2限制部23a,所述第1限制部24a限制支承侧连结部24从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2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第1距离L1以上,所述第2限制部23a限制支承侧连结部24从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23相对地向下方移动第2距离L2以上。所谓通常位置关系,是指通常状态下的行进侧连结部23与支承侧连结部24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这里,所谓通常状态,是行进体9停止且支承侧连结部24经由弹性部25支承在行进侧连结部23上的状态。

并且,如图2所示,在通常位置关系下,供电线13与下方部分12c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L3比第1距离L1窄,供电线13与上方部分12b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L4比第2距离L2窄。即,在支承体10相对于在行进轨道2上行进的行进体9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其上下方向的移动也被限制在受电部12不与供电线13接触的范围,所以使得不会因受电部12与供电线13接触而受电部12或供电线13损坏。另外,关于通常位置关系,是支承体10支承着物品W的状态和支承体10没有支承物品W的状态的哪种情况都可以,在两者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如上述那样,支承体10相对于行进体9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受电部12不与供电线13接触的范围。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筒状的弹性部而使用线圈弹簧,但也可以由作为筒状的弹性部而形成为圆筒形的树脂件构成。此外,将弹性部形成为筒状,但也可以将弹性部形成为圆柱状等,适当变更弹性部的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第1导引机构和第2导引机构,但也可以仅具备第1导引机构和第2导引机构中的某一方。此外,在具备第1导引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导引机构设在相对于第2连结部分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部位,以使其不与第2连结部分重复。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筒状部装备在行进侧连结部上,但也可以将筒状部装备在支承侧连结部上,此外,也可以将筒状部的上部装备在行进侧连结部上且将筒状部的下部装备在支承侧连结部上,将筒状部装备在行进侧连结部和支承侧连结部的两者上。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左右一对驱动轮而具备单一的弹性部,但也可以与左右一对驱动轮分别对应而具备弹性部。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作为行进体而具备装备左右一对驱动轮中的右侧的驱动轮的右侧的行进体、和装备左右一对驱动轮中的左侧的驱动轮的左侧的行进体,将右侧的行进体和支承体用具备弹性部的连结体连结,将左侧的行进体和支承体用具备别的弹性部的连结体连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弹性部在压缩的状态下装备,但也可以将弹性部的上部连结在行进侧连结部上,将弹性部的下部连结在支承侧连结部上,将弹性部以拉伸的状态装备。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进体而具备第1行进体和第2行进体的一对行进体,但也可以是单一的行进体。此外,用连结体将行进体和支承体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但也可以用连结体将行进体和支承体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受电部支承在支承体上的状态将受电部装备在物品输送车上,从供电线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向物品输送车供电,但在物品输送车上搭载有电池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物品输送车上不装备受电部。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物品输送车的概要简单地说明。

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物品输送车,具备行进体、支承体和连结体,上述行进体沿着行进路径行进,上述支承体位于比上述行进体靠下方的位置,上述支承体支承物品,上述连结体将上述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体具备行进侧连结部、支承侧连结部和弹性部,上述行进侧连结部连结在上述行进体上,上述支承侧连结部连结在上述支承体上,上述弹性部能够自由地弹性变形;上述行进侧连结部和上述支承侧连结部被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上述弹性部设置在上述行进侧连结部与上述支承侧连结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连结体将行进侧连结部和支承侧连结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通过使弹性部设置在这些行进侧连结部与支承侧连结部之间,能够将在行进体中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用连结体吸收。因此,当行进体在行进轨道的高度差上行进时,能够抑制传递给支承体支承的物品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行进体与支承体的间隔例如与在驱动轮与电动马达之间形成的间隙或在物品的上端部形成的凸缘的下方的空间等相比比较宽的情况较多。通过在将这些行进体与支承体连结的连结体上具备弹性部,容易设置将上下方向的振动吸收的机构。

这里,优选的是,上述行进侧连结部具备形成有插通孔的第1部分;上述支承侧连结部具备被相对于上述插通孔在上下方向上插通的棒状部分、和装备在上述棒状部分的上部的第2部分;上述弹性部形成为筒状,以将上述棒状部分的侧周围包围的状态配设,并且上述弹性部被上述第1部分的朝向上方的面和上述第2部分的朝向下方的面以在上下方向上压缩的状态夹着;在上述行进侧连结部和上述支承侧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具备将上述弹性部的侧周围包围的筒状部分。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弹性部以压缩的状态夹在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来装备,不需要如将弹性部以拉伸状态设置的情况那样将弹性部连结到第1部分或第2部分上,所以容易装备弹性部。此外,由于在筒状的弹性部的内侧存在棒状部分,在筒状的弹性部的外侧存在筒状部分,所以在由第1部分和第2部分将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压缩的情况下弹性部也难以压曲。

此外,优选的是,具备将上述支承侧连结部相对于上述行进侧连结部的相对移动在上下方向上导引的导引机构;上述导引机构相对于上述筒状部分配设在上述行进体的行进方向的一侧,并且在上述行进体的行进方向上观察与上述支承侧连结部的上述棒状部分重复。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行进侧连结部和支承侧连结部的相对移动用导引机构导引,能够使两者顺畅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由于导引机构在行进体的行进方向上观察与支承侧连结部的棒状部分重复,所以当行进体加减速时不易在导引部上作用扭转方向的力,导引机构不易损坏。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行进体具备在沿着上述行进路径配设的行进轨道的朝向上方的行进面上滚动的左右一对驱动轮,设有对于左右一对上述驱动轮共通的上述弹性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有对于左右一对驱动轮共通的弹性部,所以在弹性部沿上下方向伸缩的情况下,左右一对驱动轮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是例如在行进轨道的接缝处存在间隙、左右一对驱动轮的一方位于行进轨道的间隙的正上方的情况,另一方的驱动轮也乘载于行进轨道的行进面上,由此一方的驱动轮也不会轮子掉落到间隙中,能够在行进轨道的接缝处顺畅地行进。

此外,优选的是,作为上述行进体,具备第1行进体和相对于该第1行进体位于上述行进路径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2行进体;作为上述连结体,具备将上述第1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的第1连结体、和将上述第2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的第2连结体;上述第1连结体使上述第1行进体和上述支承体绕沿着上下方向的第1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将上述第1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上述第2连结体使上述第2行进体和上述支承体绕沿着上下方向的第2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将上述第2行进体与上述支承体连结。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行进体绕第1轴心旋转,能够变更第1行进体行进的方向,此外,通过第2行进体绕第2轴心旋转,能够变更第2行进体行进的方向。因此,在物品输送车沿着曲线状的行进路径行进的情况下,通过在使第1行进体或第2行进体旋转至沿着行进路径的接线方向的姿势的状态下使第1行进体或第2行进体行进,能够在曲线状的行进路径上顺畅地行进。并且,由于第1行进体被具备弹性部的第1连结体连结在支承体上,第2行进体被具备弹性部的第2连结体连结在支承体上,所以能够抑制使在第1行进体和第2行进体的各自中产生的振动传递给支承体。

此外,优选的是,将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相对于上述行进路径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横宽方向;上述支承体将受电部支承,上述受电部以非接触状态被从供电线供电,上述供电线在相对于上述行进轨道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沿着上述行进路径配设;上述受电部具备位于比上述供电线靠上方的位置的上方部分、和位于比上述供电线靠下方的位置的下方部分;设上述行进体停止且上述支承侧连结部经由上述弹性部被上述行进侧连结部支承的状态下的、上述行进侧连结部与上述支承侧连结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为通常位置关系;上述连结体具备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上述第1限制部限制上述支承侧连结部从上述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上述行进侧连结部相对地向上方移动第1距离以上,上述第2限制部限制上述支承侧连结部从上述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上述行进侧连结部相对地向下方移动第2距离以上;上述供电线与上述下方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上述第1距离窄,上述供电线与上述上方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上述第2距离窄。

根据该结构,当支承侧连结部从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相对地移动到上方时,受电部相对于供电线向上方移动,但在受电部的下侧部分与供电线干涉之前,由第1限制部限制支承侧连结部向上方的移动。此外,当支承侧连结部从通常位置关系相对于行进侧连结部相对地移动到下方时,受电部相对于供电线向下方移动,但在受电部的上侧部分与供电线干涉之前,由第2限制部限制支承侧连结部向下方的移动。这样,通过在将支承侧连结部和行进侧连结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连结的同时,将其相对移动用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限制,能够防止受电部与供电线干涉。

附图标记说明

1 行进路径

2 行进轨道

3 物品输送车

9 行进体

9a 第1行进体

9b 第2行进体

10 支承体

11 连结体

11a 第1连结体

11b 第2连结体

12 受电部

12b 上方部分

12c 下方部分

13 供电线

15 驱动轮

23 行进侧连结部

24 支承侧连结部

25 弹性部

29 第1部分

29a 大径筒状部(筒状部分)

31 第2连结部分(棒状部分)

32 第2部分

36 第1导引机构(导引机构)

L1 第1距离

L2 第2距离

L3 间隔

L4 间隔

W 物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