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1960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输送台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物品输送用的升降台的输送台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输送物品的输送台车,为了提高输送效率,期望行走速度的高速化。而且,为了实现输送台车的行走速度的高速化,期望输送台车整体的轻量化。

例如专利文献1的码垛机(输送台车)通过在保持架(升降台)的主框架上设置力矩吸收装置来吸收保持架的主框架因货物的重量而弯曲所带来的弯曲力矩,从而防止保持架的主框架弯曲导致的保持架的侧框架的倾斜。由此,因为无需形成厚的保持架的主框架及侧框架,所以能够将保持架轻量化,进而,码垛机整体能够轻量化。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13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专利文献1的码垛机(输送台车)将保持架(升降台)轻量化,由此输送台车整体与保持架(升降台)的重量相应地被轻量化,但无法达到对支撑可升降该保持架(升降台)的立柱(升降立柱)的框架(支撑连杆)进行轻量化,依然需要可支撑该立柱(升降立柱)的程度的厚度的框架(支撑连杆)。因此,存在该框架(支撑连杆)的重量变重,结果使得输送台车整体变重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可轻量化地构成支撑升降立柱的支撑连杆而能够将装置台车整体轻量化的输送台车。

以上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输送台车为具有物品输送用的升降台的输送台车,其具 备:第一车轮对,沿车体行走方向配置;第二车轮对,沿车体行走方向与所述第一车轮对平行配置;第一车轮框架,沿车体行走方向延伸设置,并以所述第一车轮对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车轮对;第二车轮框架,沿车体行走方向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以所述第二车轮对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车轮对;一对升降立柱,在所述第一车轮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之间沿车体行走方向配置,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及所述第二车轮框架垂直地延伸设置,以所述升降台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引导所述升降台;第一支撑连杆组,由多个第一支撑连杆构成,该多个第一支撑连杆支撑所述一对升降立柱中的一个升降立柱亦即第一升降立柱;第二支撑连杆组,由多个第二支撑连杆构成,该多个第二支撑连杆支撑所述一对升降立柱中的另一个升降立柱亦即第二升降立柱;所述第一车轮对及所述第二车轮对由配置在所述第一升降立柱侧的第一车轮和配置在所述第二升降立柱侧的第二车轮构成,所述第一车轮或所述第二车轮的至少一者由驱动轮构成,构成所述第一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的所述第一车轮的安装部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在比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升降立柱连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的所述第二车轮的安装部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在比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升降立柱连接。

在上述构成中,将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重量经由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施加到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中的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输送台车子在上述输送台车的基础上具备:第一车轮支撑部件,设在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并以所述第一车轮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支撑部件,设在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并以所述第二车轮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车轮;构成所述第一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的所述第一车轮支撑部件的安装部连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的所述第二车轮支撑部件的安装部连接。

在上述构成中,将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重量经由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施加到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中的第一车轮支撑部件(第二车轮支撑部件)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输送台车在上述输送台车的基础上,构成所述第一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自所述第一车轮的安装部向车体行走方向偏离的位置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在比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升降立柱连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上自所述第二车轮的安装部向车体行走方向偏离的位置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在比所述第一车轮框架或所述第二车轮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升降立柱连接。

在上述构成中,使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中的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的连接位置沿车体行走方向分散并将多个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连接在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和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之间。

本发明的输送台车在上述输送台车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车轮框架及所述第二车轮框架的侧板上设置有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输送台车,因为将构成第一支撑连杆组的任一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中的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的安装部连接,将该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的另一个端部在比第一车轮框架(第二车轮框架)靠上方的位置与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连接,所以可以将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重量施加到使输送台车行走的部分(输送台车与导轨接触的部分),能够减轻施加到支撑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部件上的载荷。因此,支撑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能够轻量化,并且,连接第一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的第一车轮框架及第二车轮框架能够轻量化(无需利用厚部件形成支撑立柱的部件及连接支撑立柱的部件的框架),结果能够使输送台车整体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输送台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输送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输送台车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输送台车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输送台车的第一车轮近旁的放大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 输送台车

11 第一车轮对

12 第二车轮对

17 第一车轮支撑部件

18 第二车轮支撑部件

20 第一车轮框架

21 第二车轮框架

24 安装部

25 开口部

30 第一升降立柱

31 第二升降立柱

32 升降台

40 第一支撑连杆组

41 第一立柱支撑连杆(第一支撑连杆)

42 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第一支撑连杆)

43A、43B、43C 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第一支撑连杆)

50 第二支撑连杆组

51 第二立柱支撑连杆(第二支撑连杆)

52 防第二立柱摇摆连杆(第二支撑连杆)

53A、53B、53C 防第二立柱扭转连杆(第二支撑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输送台车10进行说明。予以说明,下面,以输送台车10的车体行走方向(输送台车1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以沿水平方向与输送台车10的车体行走方向垂直的方向(输送台车1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以沿铅直方向与输送台车10的车体行走方向垂直的方向(输送台车1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输送台车10例如设在夹持作为输送台车10的轨道的导轨2(图2、图3)而相对配置的齿条(未图示)上,且是设在用于保管通过输送台车10输送的物品1的自动仓库(未图示)。

如图1~图4所示,输送台车10被导轨2支撑。输送台车10具备可在导轨2上转动的第一车轮对11和第二车轮对12。

第一车轮对11及第二车轮对12由包括第一车轮13和第二车轮14的一对车轮构成。第一车轮对11及第二车轮对12的第一车轮13和第二车轮14在前后方向(沿输送台车10的车体行走方向)直线状配置。第一车轮对11及第二车轮对12以各第一车轮13彼此及各第二车轮14彼此互相平行且其车轴15在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

第一车轮13配置在输送台车10的一端侧(后述的第一升降立柱30侧)。第二车轮14配置在输送台车10的另一端侧(后述的第二升降立柱31侧)。第一车轮13或第二车轮14的至少一者为驱动轮,与驱动电机16连接。并且,通过驱动电机16的驱动使第一车轮13或第二车轮14的至少一者转动。

如图1~图4所示,输送台车10主要具备:车轮框架20、21、升降立柱30、31、上部框架60、升降台32。

输送台车10的沿前后方向(沿输送台车10的车体输送方向)形成的一对车轮框架20、21在左右方向互相平行配置。在平行配置的车轮框架20、21之间沿前后方向(沿输送台车10的车体输送方向)配置有 一对升降立柱30、31。并且,升降立柱30、31的上端部通过上部框架60互相连接,同时,在升降立柱30、31之间以升降台32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引导升降台32。

第一车轮框架20是沿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以第一车轮对11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一车轮对11的框架。在第一车轮框架20的两端部支撑第一车轮13及第二车轮14。

第二车轮框架21是在左右方向与第一车轮框架20平行地沿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以第二车轮对12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二车轮对12的框架。在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两端部支撑第一车轮13及第二车轮14。

车轮框架20、21配置成互相空出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与导轨2的间隔大致相同的间隔)。车轮框架20、21由构成车轮框架20、21的上表面的上板22和形成车轮框架20、21的侧面的侧板23构成。上板22及侧板23利用从两端部向中央部弯曲的部件形成,其两端部比中央部高。

如图5所示,车轮框架20、21因为在两端部支撑第一车轮13或第二车轮14,所以其上板22利用上层板22a和下层板22b这两张板状部件构成。并且,利用上板22(上层板22a、下层板22b)和侧板23形成用于安装第一车轮13或第二车轮14的安装部24。

在安装部24上安装有支撑第一车轮13(第二车轮14)的第一车轮支撑部件17(第二车轮支撑部件18)。车轮支撑部件17、18的上端部安装在上板22的下层板22b上,在其下端部以第一车轮13(第二车轮14)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一车轮13(第二车轮14)的车轴15。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侧板23上设有开口为规定的大小的圆形的开口部25。开口部25以可保持侧板23的刚性的程度的大小开口。

如图1~图4所示,升降立柱30、31相对于车轮框架20、21垂直地延伸设置。升降立柱30、31处于第一车轮框架20和第二车轮框架21之间的中央部,在输送台车10的两端部配置于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的同一直线上。

在第一升降立柱30和第二升降立柱31之间可升降地设有用于使物 品1升降的升降台32。在升降台32的上表面设有用于传递物品1的物品传递装置34。物品传递装置34利用叉式传递装置构成,该叉式传递装置具备放置支撑物品1的可自由伸缩的叉。

在升降立柱30、31上设有升降装置35,以使升降台32升降。升降装置35主要由在升降立柱30、31的下端部所设的驱动单元36、在升降立柱30、31的上端部所设的从动单元37、在驱动单元36和从动单元37之间架设的可转动的升降链条38构成。

如图1~图4所示,在升降立柱30、31上连接有支撑连杆组40、50。升降立柱30、31经由支撑连杆组40、50被车轮框架20、21支撑。

第一支撑连杆组40是连接于第一升降立柱30和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之间的连杆组。第一支撑连杆组40主要由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例)、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例)、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第一支撑连杆”的一例)构成。

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是支撑第一升降立柱30的连杆。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从输送台车10的左右方向(输送台车10的宽度方向)支撑第一升降立柱30。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一个端部(下端部41a)与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上板22的上层板22a的第一车轮13的安装部24连接,另一个端部(上端部41b)在比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靠上方的位置与第一升降立柱30连接。

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是防止输送台车10行走时第一升降立柱30摇摆的连杆。具体而言,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防止第一升降立柱30在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摇摆。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的一个端部(下端部42a)与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上板22的上层板22a上自第一车轮13的安装部24向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中央部侧)偏离的位置连接。即,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的下端部42a安装比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安装位置向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中央部侧)偏离的位置。另外,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的另一个端部(上端部42b)在比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靠上方且比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上端部41b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与第一升降立柱 30连接。

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是防止第一升降立柱30的扭转(转动)且保持第一车轮框架20和第二车轮框架21的宽度(输送台车10的宽度)的连杆。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在输送台车10的左右方向上支撑第一升降立柱30和第一车轮框架20及第二车轮框架21。

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的一个端部(车轮框架侧端部43a)与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上板22的上层板22a连接。另外,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的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分为两股,与第一升降立柱30的下端部连接,以使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变得水平。

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B的一个端部(车轮框架侧端部43a)与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侧板23的上部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与第一升降立柱30的下端部的比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的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连接。

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C的一个端部(车轮框架侧端部43a)与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上板22的上层板22a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与第一升降立柱30的下端部的比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的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连接。即,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C的另一个端部(升降立柱侧端部43b)安装在低于其一个端部(车轮框架侧端部43a)的位置,由此,使其向第一升降立柱30侧倾斜。

第二支撑连杆组50是连接于第二升降立柱31和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之间的连杆组。第二支撑连杆组50主要由第二立柱支撑连杆51(“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例)、防第二立柱摇摆连杆52(“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例)、防第二立柱扭转连杆53A、53B、53C(“第二支撑连杆”的一例)构成。予以说明,因为第二立柱支撑连杆51、防第二立柱摇摆连杆52及防第二立柱扭转连杆53A、53B、53C的构成与第一支撑连杆组40的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及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同样,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图4,第一升降立柱30的左右方向被一对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支撑。具体而言,通过一对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上端部41b从左右方向夹持第一升降立柱30,第一升降立柱30被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支撑。此处,将夹持第一升降立柱30的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下端部41a与第一车轮13的安装部24连接,由此第一升降立柱30的重量施加到第一车轮13的上部。从而能够将第一升降立柱30的重量施加到带动输送台车10的部分(输送台车10与导轨2相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减轻施加到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载荷。

另外,第一升降立柱30的前后方向被一对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支撑。具体而言,通过将下端部42a自第一车轮13的安装部24向第一车轮框架20的中央部侧偏离并连接的一对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的上端部42b从左右方向夹持第一升降立柱30,由此第一升降立柱30被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支撑。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的下端部42a自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的下端部41a向第一车轮框架20或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中央部侧偏离并连接,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升降立柱30的前后方向的摇摆。

进而,第一升降立柱30的扭转方向被一对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支撑。具体而言,通过一对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的升降立柱侧端部43b从左右方向夹持第一升降立柱30的下端部41a,并通过一对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C的升降立柱侧端部43b自斜上方在左右方向夹持第一升降立柱30的下端部41a,由此第一升降立柱30被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支撑。

同样地,第二升降立柱31的左右方向被一对第二立柱支撑连杆51支撑,其前后方向被一对防第二立柱摇摆连杆52支撑,其扭转方向被防第二立柱扭转连杆53A、53B、53C支撑。具体的支撑方法因为与第一升降立柱30同样,所以省略其说明。

这样在输送台车10中,因为将第一升降立柱30(第二升降立柱31)的重量经由第一支撑连杆组40(第二支撑连杆组50)的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第二立柱支撑连杆51)施加到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中的第一车轮13(第二车轮14)的安装部24(第一车轮支撑部件17(第二车轮支撑部件18)),所以能够将第一升降立柱(第二升降立柱)的重量施加到使输送台车10行走的部分(输送台车10与导轨2 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减轻施加到第一立柱支撑连杆41(第二立柱支撑连杆51)的载荷,第一支撑连杆组40(第二支撑连杆组50)整体能够轻量化,并且,连接第一支撑连杆组40(第二支撑连杆组50)的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整体能够轻量化(无需利用厚部件形成第一支撑连杆组40(第二支撑连杆组50)及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结果能够使得输送台车10整体轻量化。

在输送台车10中,使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中的防第一立柱摇摆连杆42(防第二立柱摇摆连杆52)的连接位置偏向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的中央部侧(输送台车10的前后方向),由此能够防止输送台车10行走时第一升降立柱30(第二升降立柱31)向前后方向(车体行走方向)摇摆。

在输送台车10中,在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的侧板23上设置开口部25,由此能够将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轻量化。

予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台车10是在导轨2上行走的台车,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具有物品输送用的升降台的输送台车,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行走的台车。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层板22a和下层板22b这两张板状部件构成车轮框架20、21的两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可支撑第一车轮13或第二车轮14的构成,则也可以利用一张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的侧板23上设置有开口部25,但只要能够确保第一车轮框架20(第二车轮框架21)的侧板23的刚性,则开口部25的位置、大小、范围、开口形状等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左右3根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43A、43B、43C(防第二立柱扭转连杆53A、53B、53C)防止第一升降立柱30(第二升降立柱31)的扭转(转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充分地防止第一升降立柱30(第二升降立柱31)的扭转(转动),则也可以采用例如左右1根防第一立柱扭转连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