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727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



背景技术:

螺旋给料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设备,已经在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其设备技术也日渐成熟。在固体物料尤其是粉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螺旋给料机以其优异的工作性能,得到了生产者的青睐。但是现有的螺旋给料机,虽然能够高效完成给料作业,但是大多数螺旋给料机不能够实时调节螺旋给料机的转速,以便捷调整给料速度;另外,现有的大多数螺旋给料机不具有耐磨结构,在作业过程中造成对机体内壁的磨损,影响螺旋给料机的工作寿命;现有的螺旋给料机大都不能够便捷调整机体的倾斜角度,使其作业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种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能够便捷调节转动速度和给料速度,通过内壁衬板有效保护机体内壁,提高使用寿命;通过二级油缸和固定轴,能够便捷调节机体的倾斜角度,使螺旋给料机能够满足不同作业环境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螺旋给料机包括圆柱状机体和设于机体中轴线上的转轴,机体的下端左侧面设有进料口,机体上端右侧面设有出料口;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转轴的下端伸出机体与减速箱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转轴的上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上;机体内壁上设有用于保护机体的内壁衬板;机体的侧壁上设有两个用于测量机体内物料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机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观察螺旋给料机运行状态的观察窗;驱动电机为变频电机,驱动电机上设有用于调整驱动电机转速的变频电机驱动器;螺旋叶片的螺距小于螺旋桨叶的半径;

机体右方设有支架,机体中部右侧设有纵向的固定轴,固定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架上,机体下端右侧设有横杆,横杆的右侧设有横向的二级油缸,二级油缸的缸体的右端通过铰接轴与支架铰接,二级油缸的活塞杆的左端通过铰接轴与横杆右端铰接;二级油缸驱动机体围绕固定轴转动以调整机体倾斜角度。

优选的,横杆的长度为30cm。

工作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轴和螺旋叶片转动,机箱物料输送;通过调控二级油缸的伸缩,使机体围绕固定轴转动,以调整机体的倾斜角度,具有极佳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能够便捷调节转动速度和给料速度,通过内壁衬板有效保护机体内壁,提高使用寿命;通过二级油缸和固定轴,能够便捷调节机体的倾斜角度,使螺旋给料机能够满足不同作业环境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2、出料口;3、机体;4、内壁衬板;5、观察窗;6、温度传感器;7、变频电机驱动器;8、驱动电机;9、减速箱;10、进料口;11、转轴;12、螺旋叶片;13、固定轴;14、支架;15、横杆;16、二级油缸;17、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螺旋给料机包括圆柱状机体3和设于机体3中轴线上的转轴11,机体3的下端左侧面设有进料口10,机体3上端右侧面设有出料口2;转轴11上设有螺旋叶片12,转轴11的下端伸出机体3与减速箱9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9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8输出轴连接;转轴11的上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3上;机体3内壁上设有用于保护机体3的内壁衬板4;机体3的侧壁上设有两个用于测量机体3内物料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机体3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观察螺旋给料机运行状态的观察窗5;驱动电机8为变频电机,驱动电机8上设有用于调整驱动电机8转速的变频电机驱动器7;螺旋叶片12的螺距小于螺旋桨叶的半径;

机体3右方设有支架14,机体3中部右侧设有纵向的固定轴13,固定轴13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架14上,机体3下端右侧设有横杆15,横杆15的右侧设有横向的二级油缸16,二级油缸16的缸体的右端通过铰接轴17与支架14铰接,二级油缸16的活塞杆的左端通过铰接轴17与横杆15右端铰接;二级油缸16驱动机体3围绕固定轴13转动以调整机体3倾斜角度。横杆15的长度为30cm。

工作时,通过驱动电机8驱动转轴11和螺旋叶片12转动,机箱物料输送;通过调控二级油缸16的伸缩,使机体3围绕固定轴13转动,以调整机体3的倾斜角度,具有极佳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砂浆生产用的螺旋给料机,能够便捷调节转动速度和给料速度,通过内壁衬板有效保护机体内壁,提高使用寿命;通过二级油缸和固定轴,能够便捷调节机体的倾斜角度,使螺旋给料机能够满足不同作业环境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