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淀粉乳运输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6600阅读:1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淀粉乳运输罐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淀粉乳运输罐车,属于淀粉乳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淀粉生产中,常见的产品有干淀粉和淀粉乳两种,干淀粉在耐储存、耐运输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淀粉乳由于不需要进行脱水和烘干,所以在节能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但长期以来,由于淀粉乳容易沉淀的特性,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存在着淀粉极易沉淀在罐体底部的缺陷,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而影响淀粉乳的正常使用,正是由于此种情形,也影响了淀粉 乳的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使淀粉乳保持液体状态,防止淀粉乳凝沉的淀粉乳运输罐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淀粉乳运输罐车,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安装在运输车上,还包括循环输送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出料横管,所述出料横管的两端设置有出料控制阀,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置有进料控制阀,所述进料口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通过循环输送装置与出料横管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为循环输送装置提供动力。

优选的,所述循环输送装置包括循环泵、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所述循环泵安装在罐体的底部,所述循环泵的进料口设置有第一循环管,出料口设置有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进料管相连接,所述连接管、第二循环管和进料管的连接点设置有循环控制总阀,所述连接管上还连接有第三循环管,所述第三循环管与出料横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第二循环管和进料管的连接点还设置有循环出料管,所述循环控制总阀的两端还设置有循环控制分阀。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与运输车发动机相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与循环泵相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通过传动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传动轴与运输车发动机的输出轴同心设置。

优选的,所述所述传动轴的轴叉端部设置有花键,所述传动轴的轴叉通过花键插装在第二连杆上,且连接处外部设置有防滑胶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进行淀粉乳进行运输时,采用发动机直接输出动力,通过循环输送装置对淀粉乳进行循环输送,从而保证淀粉乳保持液体状态,防止淀粉乳凝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淀粉乳运输罐车,包括:罐体1,罐体1安装在运输车上,还包括循环输送装置和动力装置,罐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2,出料口2上设置有出料横管3,出料横管3的两端设置有出料控制阀4,出料控制阀4为蝶阀,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5,进料口5上设置有进料控制阀6,进料口5上设置有进料管7,进料管7通过循环输送装置与出料横管3相连接,动力装置用于为循环输送装置提供动力。

其中,循环输送装置包括循环泵8、第一循环管9和第二循环管10,循环泵8安装在罐体1的底部,循环泵8的进料口设置有第一循环管9,出料口2设置有第二循环管10,第一循环管9和第二循环管10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与进料管7相连接,连接管11、第二循环管10和进料管7的连接点设置有循环控制总阀12,连接管11上还连接有第三循环管13,第三循环管13与出料横管3相连接,连接管11、第二循环管10和进料管7的连接点还设置有循环出料管14,循环控制总阀12的两端还设置有循环控制分阀15。

动力装置包括与运输车发动机相连接的第一连杆16以及与循环泵相连接的第二连杆17,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之间通过传动轴18相连接,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7、传动轴18与运输车发动机的输出轴同心设置,减小循环泵的磨损,保持循环泵正常运转;传动轴18的轴叉端部设置有花键,传动轴18的轴叉通过花键插装在第二连杆17上,且连接处外部设置有防滑胶套。这样在汽车在颠簸路段行驶时,传动轴和第二连杆之间能够自由伸缩一定长度,形成软连接,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发动机对循环泵的冲击。

在使用时,循环泵通过连杆与运输车发动机相连接,为循环泵提高动力。在罐体内装入淀粉乳,运输车运输过程中,关闭出料控制阀,关闭循环控制总阀一侧的循环控制分阀,将循环控制总阀切换至进料管端,这样罐体内的淀粉乳通过出料口进入出料横管,然后通过第三循环管、第一循环管进入循环泵,然后在通过第二循环管、进料管进入罐体内,从而实现淀粉乳的循环,使淀粉乳保持液体状态,防止淀粉乳凝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