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0497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冲击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工厂中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抗冲击支架主要是用于带式输送机落料承接装置,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目前常用的抗冲击支架装置有缓冲托辊、缓冲条和缓冲床等设备。缓冲托辊用于带式输送机落料处减缓落料对输送带的冲击,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缓冲床主要用于替代缓冲托辊,缓冲床由缓冲条组成,而缓冲条主要应用优良的高弹性特种橡胶层充分有效吸收了物料下落时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了物料下落时对输送带的冲击,真正的改善了落料点的受力状况。目前的托辊支架更换托辊较为麻烦,支承力度较差,使用寿命较短,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防止皮带跑偏,导致皮带边远受到损害,降低了皮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冲击支架,该支架便于更换高分子弹性体,支承力度较强,抗冲击,使用寿命较长,并且结构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防止皮带跑偏,使得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完全满足现代工厂的发展需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冲击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安装底板,每个安装底板上端均安装缓冲装置;安装底板左部分的缓冲装置上端连接左斜支架的底端,安装底板中部分的缓冲装置上端连接中间支架的底端,安装底板右部分的缓冲装置上端连接右斜支架的底端;所述的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上端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互平行的高分子弹性体;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安装底板的导柱,导柱上端设置有限位螺栓,导柱上套装有弹簧;所述的左斜支架、右斜支架的倾角为25~35度。多个安装底板相互平行设置,达到以下目的:(1)左斜支架上表面在一个平面上(2)中间支架上表面在一个平面上(3)右斜支架上表面在一个平面上,使得在各个支架上安装的高分子弹性体能够相互平行设置,皮带沿各个支架的上表面运行平稳,降低了对皮带边缘的损害;高分子弹性体具有缓冲功能,在应力的作用下形变显著,应力松弛后能后迅速恢复到接近原有状态和尺寸,提高该支架的抗冲击效果;缓冲装置上端滑动套接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当物料落下至高分子弹性体的上表面时,高分子弹性体在物料的冲击作用下压缩,同时带动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在导柱上向下滑动,在这过程中,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变为弹簧的弹性势能,直到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的速度降到为止,达到缓冲的作用,避免物料直接撞击该支架上表面了,延长该支架的使用寿命,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优选的,所述的高分子弹性体由接触层、缓冲层和底座三部分组成;接触层设置于缓冲层上表面,底座设置于缓冲层下表面。该结构能与左斜支架、中间支架和右斜支架有效结合,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能承受较大冲击负载,提供落料的全面支持,整体抗冲击性能极大的提高。并且底座上设置有连接孔,方便拆装高分子弹性体。

优选的,所述的安装底板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两端设置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座上的安装孔方便固定安装该抗冲击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装置和高分子弹性体实现双重抗冲击功能,整体抗冲击效果较优异;

(2)本实用新型高分子弹性体托住皮带,落料时整体不会凹陷,能有效的引导落料,防止溢料;

(3)本实用新型的高分子弹性体设置与皮带运行方向一致,高分子弹性体能有效的避免对输送带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2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高分子弹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1、安装底板;2、缓冲装置;3、左斜支架;4、中间支架;5、右斜支架;6、高分子弹性体;7、导柱;8、限位螺栓;9、弹簧;10、接触层;11、缓冲层;12、底座;13、安装座;1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抗冲击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安装底板1,每个安装底板1上端均安装缓冲装置2;安装底板1左部分的缓冲装置2上端连接左斜支架3的底端,安装底板1中部分的缓冲装置2上端连接中间支架4的底端,安装底板1右部分的缓冲装置2上端连接右斜支架5的底端;所述的左斜支架3、中间支架4和右斜支架5上端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互平行的高分子弹性体6;所述的缓冲装置2包括固定安装于安装底板1的导柱7,导柱7上端设置有限位螺栓8,导柱7上套装有弹簧9;所述的左斜支架3、右斜支架5的倾角为30度。

所述的高分子弹性体6由接触层10、缓冲层11和底座12三部分组成;接触层10设置于缓冲层11上表面,底座12设置于缓冲层11下表面。

所述的安装底板1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两端设置有安装孔14。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