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69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大型装置或设备的控制器一般都是通过支撑装置固定在该装置或设备上,人们不得不在固定的地方去操控控制器,这样不仅给不同的操作者带来了不同的麻烦,也可能会因为距离设备或装置过近给操作者带来了麻烦。

人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产的控制器趋近智能化,智能控制器已经不需要安装在装置或设备上,人们往往将其固定在工作桌或者墙上,让工作桌和墙作为智能控制器的支撑面,但是将智能控制器固定在桌面或者墙上同样会不方便对设备进行操作,人的活动总是随着智能控制器而动,一点都不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可根据需要进行升降与旋转,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情况下对于智能控制器的操作,并且该支撑装置在进行折叠收缩后可方便进行携带,使得操作人员对于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更为方便灵活。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包括顶支撑、底支撑和位于顶支撑和底支撑中间的升降系统;

所述顶支撑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内凹的支撑板、回转轴承和平台板,所述平台板上设有供智能控制器放置的固定槽;

所述升降系统包括伸缩架,所述伸缩架有两个且对称布置,所述伸缩架均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下端与底支撑旋转连接,上端与顶支撑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活动杆上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且均与第一连接杆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上端与顶支撑旋转连接,下端与底支撑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活动杆下端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且均与第二连接杆旋转连接;两个伸缩架的第一活动杆与第二活动杆连接处通过第三连接杆相连,且均与第三连接杆旋转连接;该支撑装置通过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的旋转与滑动可实现顶支撑的升降;

所述底支撑的横截面小于顶支撑底部内凹部分的横截面,底支撑顶部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支撑上设有供第二活动杆滑动的第二滑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顶支撑上设有供第一活动杆滑动的第一滑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连接杆外套有保护套。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支撑的凹槽处设有液压缸,液压缸水平布置且末端与保护套固定。

进一步的是,所述顶支撑的前侧壁底边缘设有第一把手。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支撑的前侧壁设有与第一把手相对应的第二把手;升降系统进行折叠收缩后,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合并在一起。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支撑的左右侧面均设有两个活动楔子,所述活动楔子下方均设有能控制活动楔子回缩的按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用于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可根据需要进行升降与旋转,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情况下对于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方便快捷,为操作人员带来了便利;并且该支撑装置在进行折叠收缩后可方便进行携带,可随意选择智能控制器的操作地点,使得操作人员对于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更为方便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支撑伸展上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支撑伸展上升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支撑收缩与底支撑合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顶支撑的仰视图。

图中:1、支撑板;2、底支撑;3、回转轴承;4、平台板;5、固定槽;6、第二活动杆;7、第三活动杆;8、保护套;9、第三连接杆;10、第二滑槽;11、第二连接杆;12、液压缸;13、第一把手;14、第二把手;15、凹槽;16、活动楔子;17、按钮;18、第一滑槽;19、第一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一种智能控制器的支撑装置,包括顶支撑、底支撑2和位于顶支撑和底支撑2中间的升降系统;所述顶支撑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内凹的支撑板1、回转轴承3和平台板4,所述平台板4上设有供智能控制器放置的固定槽5;所述升降系统包括伸缩架,所述伸缩架有两个且对称布置,所述伸缩架均包括第一活动杆7和第二活动杆6,所述第一活动杆7下端与底支撑2旋转连接,上端与顶支撑滑动连接,两个第一活动杆7上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19,且均与第一连接杆19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6上端与顶支撑旋转连接,下端与底支撑2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活动杆6下端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11,且均与第二连接杆11旋转连接;两个伸缩架的第一活动杆7与第二活动杆6连接处通过第三连接杆9相连,且均与第三连接杆9旋转连接;该支撑装置通过第一活动杆7和第二活动杆6的旋转与滑动可实现顶支撑的升降;所述底支撑2的横截面小于顶支撑底部内凹部分的横截面,底支撑2顶部设有凹槽15。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支撑2上设有供第二活动杆6滑动的第二滑槽10。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顶支撑上设有供第一活动杆7滑动的第一滑槽18。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6外套有保护套8,所述保护套8紧贴第二连接杆6。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支撑2的凹槽15处设有液压缸12,液压缸12水平布置且末端与保护套8固定。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顶支撑的前侧壁底边缘设有第一把手13。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支撑2的前侧壁设有与第一把手13相对应的第二把手14;升降系统进行折叠收缩后,第一把手13和第二把手14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提手。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底支撑2的左右侧面均设有两个活动楔子16,所述活动楔子16下方均设有能控制活动楔子16回缩的按钮17。

该支撑装置在具体使用时,智能控制器通过自身的结构插入固定槽5中固定在平台板4上,所述平台板4通过回转轴承3相对支撑板1进行转动,可满足操作人员在不同位置使用智能控制器,对智能控制器的使用更为方便;为了满足不同操作者的使用习惯,通过液压缸12的作用使得该装置的升降系统进行伸展,实现了顶支撑携带着智能控制器进行上升,可根据不同操作者的个人习惯以及具体工作环境来调整顶支撑的高低;在升降系统进行折叠收缩时,顶支撑与底支撑2固定连接,四个活动楔子16卡在顶支撑底部内凹处的侧壁,同时第一把手13和第二把手14合并成一个提手,此时该装置形成如图3所示的结构,操作人员可手提提手将支撑装置任意移动,可任意选择操作控制地点,使得对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更为灵活。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