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2518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流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



背景技术:

灌装生产中有些液体具有起泡性,直接在容器口进行灌装时由于液体的压力和冲撞力与容器底部接触时容易产生泡沫,导致容器内的液体灌装量达不到要求,且迅速产生的泡沫容易移出容器外,给灌装工作带来不便,对此我们推出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包括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上管体和下管体之间连接有滴壶,所述滴壶内设有引流棒,所述引流棒的外侧通过固定臂安装在滴壶的内壁,所述引流棒的两端分别靠近上管体和下管体的管口处,所述滴壶的上端设有竖直向上的排气管,所述下管体的下端设有弯曲部。

优选的,所述弯曲部为长半径弯头,所述长半径弯头与下管体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弯曲部为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下管体相连接,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固定管,所述下管体靠近软管的端部套接有套环,所述套环与固定管的两侧均连接有活动杆,且活动杆的两端分别与套环和固定管转动连接,所述套环位于活动杆的两侧均设有挡块,所述下管体位于套环上方的端部设有固定圈,所述下管体位于套环和固定圈之间的端部套接有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套环和固定圈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的上端设有管帽,且管帽上设有多个排气孔。

优选的,所述引流棒呈椭圆形球体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滴壶缓解来自上管体内液体的压力,减小进入下管体内液体的冲撞力,通过引流棒将上管体内液体引入到下管体内,避免上管体内的液体在滴壶内发生冲撞而产生泡沫,排气管用于排除滴壶内的压力,使进入到下管体内的液体流速更稳定,下管体的下端通过长半径弯头使液体被引流到容器内腔一侧,避免液体直接流下与容器底部发生冲撞而产生泡沫,使灌装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管体1、下管体2、滴壶3、固定臂4、引流棒5、排气管6、长半径弯头7、软管8、管帽9、固定管10、套环11、活动杆12、固定圈13、弹簧14、挡块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防起泡灌装导流管,包括上管体1和下管体2,上管体1和下管体2之间连接有滴壶3,由于需要灌装的液体一般储存在较大的罐体内,在输出液体时,其液体本身即具备较大压力,液体流出时易产生冲撞力,滴壶3用于缓解来自上管体1内液体的压力,减小进入下管体2内液体的冲撞力。

滴壶3内设有引流棒5,引流棒5的外侧通过固定臂4安装在滴壶3的内壁,引流棒5的两端分别靠近上管体1和下管体2的管口处,引流棒5用于将上管体1内的液体引入到下管体2内,避免上管体1内的液体在滴壶3内发生冲撞而产生泡沫,引流棒5呈椭圆形球体状,使上管体1流入滴壶3内液体的流速更稳定,对液体的引流效果更好。

滴壶3的上端设有竖直向上的排气管6,排气管6的上端设有管帽9,且管帽9上设有多个排气孔,防止对排气管7的上端进入异物,影响灌装工作,排气管6用于排除滴壶3内的压力,使进入到下管体2内的液体流速更稳定。

下管体2的下端设有弯曲部,弯曲部为长半径弯头7,长半径弯头7与下管体2相连通,下管体2的下端通过长半径弯头7使液体被引流到容器内腔一侧,避免液体直接流下与容器底部发生冲撞而产生泡沫,使用时将上管体1接入水管,下管体放入容器内,使长半径弯头7置于容器的内腔底部即可进行灌装工作。

参照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唯一的区别在于弯曲部为软管8,软管8的一端与下管体2相连接,软管8的另一端安装有固定管10,下管体2靠近软管8的端部套接有套环11,套环11与固定管10的两侧均连接有活动杆12,且活动杆12的两端分别与套环11和固定管10转动连接,套环11位于活动杆12的两侧均设有挡块15,下管体2位于套环11上方的端部设有固定圈13,下管体2位于套环11和固定圈13之间的端部套接有弹簧14,且弹簧14的两端分别与套环11和固定圈13固定连接,软管8通过下压与容器底部接触而实现弯曲的效果,用于在容器口较小,而长半径弯头7不易放入容器的情况下使用,在下压该装置时软管8受到拉力发生弯曲倾倒,活动杆12随着软管8的弯曲和倾倒发生倾斜,且活动杆12的上端向上运动并带动套环11向上运动到与固定圈13处,并辅助挡块15使软管8的弯曲度可控制,避免弯管8过渡弯曲而导致折弯堵塞的情况,在不下压该装置时,弹簧14推动套环11和活动杆12进行向下运动,便于软管8的回复,且利用弹簧14的推力使软管8的回复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