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995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现代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集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控制的各项技术,是反映一个国家制造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工业技术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积极发展汽车工业,以期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因此,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逐渐起到工业支柱的作用。

在汽车工业中,零部件的制造是重要的生产环节。汽车零部件多用钢板冲裁而成,冲压废料需要进行回收,以保持加工环境的洁净,并避免浪费。钢板边角料多具有尖角锐边,十分锋利,在现有的回收方式下,容易造成对相对器件或人身的损害,比较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安全可靠地实现钢板废料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缓冲料斗,包括通过一环形连接部而一体连接的上管段与下管段:

所述上管段具有第一上承料壁,所述第一上承料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下管段具有第一下承料壁,所述第一下承料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不大于45°;

所述第一夹角之补角不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之余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管段为具有棱台外形的环体,所述环体远离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一端面积大于所述环形连接部之面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管段为由所述第一上承料壁、第二上壁、第三上壁、第四上壁依次首尾连接而成的环体,所述第二上壁、所述第四上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均为钝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承料壁与所述第一下承料壁直接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连接部设有一加强板。

一种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包括缓冲料斗与传送带:

所述缓冲料斗包括通过一环形连接部而一体连接的上管段与下管段;

所述上管段具有第一上承料壁,所述第一上承料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下管段具有第一下承料壁,所述第一下承料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不大于45°;

所述第一夹角之补角不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之余角;

所述下管段的下方开口部正对所述传送带之上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管段为具有棱台外形的环体,所述环体远离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一端面积大于所述环形连接部之面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管段为由所述第一上承料壁、第二上壁、第三上壁、第四上壁依次首尾连接而成的环体,所述第二上壁、所述第四上壁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夹角均为钝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承料壁与所述第一下承料壁直接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连接部设有一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具有第一上承料壁的上管段、具有第一下承料壁的下管段及连接上下管段的环形连接部,第一上承料壁与环形连接部成钝角分布,第一下承料壁与环形连接部成不大于45°的锐角分布,进而设置传送带,提供了一种缓冲作用良好、安全可靠的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结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第一投影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第二投影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第三投影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结构透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第一投影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缓冲料斗的第二投影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0100-缓冲料斗,0110-上管段,0111-第一上承料壁,0112-第二上壁,0113-第三上壁,0114-第四上壁,0120-环形连接部,0130-下管段,0131-第一下承料壁,0140-加强板,0200-传送带,α-第一夹角,β-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但是,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缓冲料斗与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缓冲料斗0100包括通过一环形连接部0120而一体连接的上管段0110与下管段0130。

上管段0110与下管段0130均为管道结构,二者两端具有开口部。环形连接部0120为环形结构,自然地连接上管段0110的下端开口部与下管段0130的上端开口部,保持一体贯通顺畅。

具体而言,缓冲料斗0100具有一贯穿开口部,自上管段0110的上端开口部而延伸至下管段0130的下端开口部。由此,废料可通过贯穿开口部穿越缓冲料斗0100。

请结合参阅图2与图3,上管段0110具有第一上承料壁0111,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为钝角。

下管段0130具有第一下承料壁0131,第一下承料壁0131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不大于45°。

进而,第一夹角α的补角不大于第二夹角β的余角。在此角度范围内,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过渡结构畅顺紧凑,保证废料从第一上承料壁0111落到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过程有序,作用力较佳而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速。

优选地,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直接连接。换言之,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下端面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上端面重合于环形连接部0120。此时,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夹角为α与β之和。

由此,废料自上端开口部落入上管段0110。由于第一夹角α为钝角,废料受阻于第一上承料壁0111,其自由落体运动状态停止,实现第一次减速缓冲。

在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摩擦阻力与废料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废料随后沿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表面而向下运动,缓缓通过第一上承料壁0111及环形连接部0120而进入下管段0130。

由于第二夹角β为锐角,废料受阻于第一下承料壁0131,实现第二次减速缓冲。在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摩擦阻力与废料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废料沿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表面而向下运动,缓慢通过第一下承料壁0131,并自下管段0130的下端开口部而离开缓冲料斗0100。

显然地,经过第一上承料壁0111、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减速作用,较之落入缓冲料斗0100前之速度,废料穿过缓冲料斗0100后的速度大为降低。当其离开缓冲料斗0100而落入传送带0200时,废料的速度较小,不会对传送带0200及周边环境造成冲击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传送带0200及人身安全。

优选地,上管段0110为具有棱台外形的环体,环体远离环形连接部0120的一端面积大于环形连接部0120之面积。由此,上管段0110的上端开口部面积较大,利于废料进入,避免因开口部面积过小而造成洒落或效率低下。

进一步优选,上管段0110为由第一上承料壁0111、第二上壁0112、第三上壁0113、第四上壁0114依次首尾连接而成的环体,第二上壁0112、第四上壁0114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均为钝角。

更进一步优选,第三上壁0113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亦为钝角。

在此结构下,上管段0110的覆盖面积更为广阔,便于冲压钢板的废料落入缓冲料斗0100内。同时,钝角的设计亦保证了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废料受到充分的缓冲作用。

请参阅图4,优选地,环形连接部0120设有一加强板0140,进一步增强上管段0110与下管段0130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5,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1000包括缓冲料斗0100与传送带0200,缓冲料斗0100的结构如前所述。

缓冲料斗0100固定于冲压设备废料出口下方,用于承接冲压钢板所产生的废料。

传送带0200用于连续不断地输送废料,使废料得以及时运走。优选地,传送带0200可以是带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主要由两个端点滚筒及紧套其上的闭合输送带组成,通过依靠滚筒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而驱动输送带运转,从而实现位于输送带上的废料的运输。

下管段0130的下方开口部正对传送带0200之上表面,废料经缓冲料斗0100缓冲后而落到传送带0200上。经缓冲料斗0100缓冲后的废料具有较小的速度,与传送带0200的表面平稳接触而落下,不会对传送带0200造成冲击损害。

优选地,自下管段0130的下方开口部脱出时,废料的水平方向速度分量的方向与传送带0200的输送方向一致。由此,废料与传送带0200的相对速度较小,进一步优化废料废料与传送带0200的接触平稳性。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缓冲料斗0100包括通过一环形连接部0120而一体连接的上管段0110与下管段0130。

具体而言,缓冲料斗0100具有一贯穿开口部,自上管段0110的上端开口部而延伸至下管段0130的下端开口部。由此,废料可通过贯穿开口部穿越缓冲料斗0100。

请参阅图7,上管段0110具有第一上承料壁0111,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为钝角。

下管段0130具有第一下承料壁0131,第一下承料壁0131与环形连接部0120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不大于45°。为简要起见,该夹角标记为。

进而,第一夹角α的补角不大于第二夹角β的余角。在此角度范围内,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过渡结构畅顺紧凑,保证废料从第一上承料壁0111落到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过程有序,作用力较佳而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速。

优选地,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相对布置。换言之,第一上承料壁0111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不具有直接接触部,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下端部正对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表面。

由此,废料自上端开口部落入上管段0110。由于第一夹角α为钝角,废料受阻于第一上承料壁0111,其自由落体运动状态停止,实现第一次减速缓冲。

在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摩擦阻力与废料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废料随后沿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表面而向下运动,缓缓通过第一上承料壁0111及环形连接部0120而进入下管段0130。

由于第二夹角β为锐角,第一上承料壁0111的下端部与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表面相对,废料自第一上承料壁0111抛出后,其正面冲击第一下承料壁0131,实现第二次减速缓冲。

在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摩擦阻力与废料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废料沿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表面而向下运动,缓慢通过第一下承料壁0131,并自下管段0130的下端开口部而离开缓冲料斗0100。

显然地,经过第一上承料壁0111、第一下承料壁0131的减速作用,较之落入缓冲料斗0100前之速度,废料穿过缓冲料斗0100后的速度大为降低。当其离开缓冲料斗0100而落入传送带0200时,废料的速度较小,不会对传送带0200及周边环境造成冲击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传送带0200及人身安全。

优选地,上管段0110为具有棱台外形的环体,环体远离环形连接部0120的一端面积大于环形连接部0120之面积。由此,上管段0110的上端开口部面积较大,利于废料进入,避免因开口部面积过小而造成洒落或效率低下。

请参阅图8,优选地,环形连接部0120设有一加强板0140,进一步增强上管段0110与下管段0130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9,冲压钢板废料回收系统1000包括缓冲料斗0100与传送带0200,缓冲料斗0100的结构如前所述。

传送带0200用于连续不断地输送废料,使废料得以及时运走。优选地,传送带0200可以是带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主要由两个端点滚筒及紧套其上的闭合输送带组成,通过依靠滚筒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而驱动输送带运转,从而实现位于输送带上的废料的运输。

下管段0130的下方开口部正对传送带0200之上表面,废料经缓冲料斗0100缓冲后而落到传送带0200上。经缓冲料斗0100缓冲后的废料具有较小的速度,与传送带0200的表面平稳接触而落下,不会对传送带0200造成冲击损害。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