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装置及自动扶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676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导轨装置及自动扶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轨装置及自动扶梯。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已广泛运用于各种公共场所,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传统的自动扶梯在运行时,用于支撑梯级的滚轮常发生脱落或破损等现象,造成梯级因滚轮的耗损而发生跳动,从而使得梯级上浮或下陷,影响了自动扶梯的正常运行,威胁到乘客的乘梯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自动扶梯的梯级因滚轮的耗损而发生跳动,从而使得梯级上浮或下陷,影响了自动扶梯的正常运行,威胁到乘客的乘梯安全的缺陷,提供一种导轨装置和自动扶梯。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轨装置,用于与自动扶梯的梯级配合,包括:引导梯级运行的梯级导轨,防止梯级上浮和下陷的防浮动导轨,以及用于支撑并固定梯级导轨和防浮动导轨的侧板;所述防浮动导轨沿梯级的运行轨迹设置,且所述防浮动导轨包括互相垂直且连接的水平部和竖直部。

本技术方案的防浮动导轨位于梯级下方,且所述防浮动导轨中的水平部用于与梯级底部两侧的挂钩配合,当梯级上浮量达到一定量时,挂钩挂住防浮动导轨的水平部,从而使梯级受到所述水平部的限制,避免了梯级上浮过多而影响扶梯的正常运行;同时,当梯级的滚轮脱落或破损导致梯级下陷时,所述防浮动导轨的竖直部支撑所述梯级的后底座,将梯级安全护送至扶梯下水平部。本技术方案的防浮动导轨防止梯级在运行时发生上浮或下陷的现象,从而保证梯级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乘梯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浮动导轨的竖直部的顶部两端设有倒角。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自动扶梯,包括梯级和与梯级配合的导轨装置,所述导轨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轨装置;所述梯级包括踏板,与踏板连接且设于踏板下方的后底座,设于后底座底部的挂钩,设于后底座侧部的后轴,以及套设于后轴上的滚轮;所述滚轮滚动设于梯级导轨上,所述防浮动导轨位于所述梯级的挂钩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导轨,所述支撑导轨固定于侧板上并沿梯级的运行轨迹设置,所述支撑导轨设于所述后轴的下方,且所述支撑导轨在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防浮动导轨在侧板上的投影无缝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导轨包括用于与侧板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用于支撑后轴的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与支撑部的第一侧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端均设有倒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梯级两侧的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用于为踏板导向的第一导向件和用于为后底座导向的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互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件位于所述踏板侧部,所述第二导向件位于所述后底座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用于与第二导向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对后底座导向且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部互相垂直;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用于与第一导向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对踏板导向且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互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两端设有倒角;和/或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两端设有倒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级导轨呈环形回路设置,包括设于环形回路中部的运行部和设于环形回路端部的转向部;所述侧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用于固定支撑梯级导轨的转向部,所述第二侧板用于固定支撑梯级导轨的运行部,且所述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有拉杆装置,所述拉杆装置拉动第一侧板沿靠近第二侧板的方向或远离第二侧板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装置包括拉杆,套设于拉杆上的滑动件,以及与滑动件配合的滑轨;所述滑动件与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滑轨侧边设有防止滑动件晃动的导向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防浮动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的支撑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自动扶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的拉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导轨装置;110、梯级导轨;120、防浮动导轨;121、水平部;122、竖直部;123、倒角;130、侧板;131、左侧板;132、右侧板;133、第一侧板;134、第二侧板;200、梯级;210、踏板;211、侧部安全边界;220、后底座;221、梯级导向件;230、挂钩;240、后轴;250、滚轮;300、支撑导轨;310、连接部;320、支撑部;400、导向组件;410、第一导向件;411、第一连接部;412、第一导向部;420、第二导向件;421、第二连接部;422、第二导向部;500、拉杆装置;510、拉杆;520、滑动件;530、滑轨;531、导向板;540、安全开关动作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导轨装置100,用于与自动扶梯的梯级200配合,包括:引导梯级200运行的梯级导轨110,防止梯级200上浮和下陷的防浮动导轨120,以及用于支撑并固定梯级导轨110和防浮动导轨120的侧板130;所述防浮动导轨120沿梯级200的运行轨迹设置,且所述防浮动导轨120包括互相垂直且连接的水平部121和竖直部122,本实施方式的防浮动导轨120的纵截面设计为l型结构。所述侧板130包括间隔设置的左侧板131和右侧板132,所述左侧板131和右侧板132分别位于梯级200的两侧对称设置,且所述左侧板131和右侧板132上均连接有梯级导轨110和防浮动导轨120。所述防浮动导轨120位于梯级200下方两侧,且所述防浮动导轨120中的水平部121用于与梯级200底部两侧的挂钩配合,当梯级200上浮量达到一定量时,挂钩挂住防浮动导轨120的水平部121,从而使梯级200受到所述水平部121的限制,避免了梯级200上浮过多而影响扶梯的正常运行;同时,当梯级200的滚轮脱落或破损导致梯级200下陷时,所述防浮动导轨120的竖直部122支撑所述梯级200的后底座,将梯级200安全护送至扶梯下水平部。本实施方式的防浮动导轨120防止梯级200在运行时发生上浮或下陷,从而影响梯级200的正常运行,威胁乘客的乘梯安全。

所述防浮动导轨120的竖直部122的顶部两端设有倒角123,避免梯级200下陷时,防浮动导轨120的竖直部122与梯级200发生猛烈碰撞。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自动扶梯,包括梯级200和与梯级200配合的导轨装置100,所述导轨装置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轨装置100;所述梯级200包括踏板210,与踏板210连接且设于踏板210下方用于支撑踏板210的后底座220,设于后底座220底部的挂钩230,设于后底座220侧部的后轴240,以及套设于后轴240上的滚轮250;所述梯级200通过滚轮250滚动设于梯级导轨110上随梯级导轨110循环运行,所述防浮动导轨120位于所述梯级200的挂钩230上方。具体地,所述防浮动导轨120设于挂钩230与后底座220底部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防浮动导轨120的水平部121与所述挂钩230配合,所述竖直部122与所述后底座220的底部配合。并且,为了保障防上浮和下陷的效果,将所述防浮动导轨120设于自动扶梯的r部,即自动扶梯的中部与下水平部过渡处,自动扶梯的r部较容易发生上浮和下陷的情况,在r部区域设置防浮动导轨120效果更佳,且无需在整条梯级循环回路中都设置防浮动导轨120,节省了制作成本。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还包括支撑导轨300,所述支撑导轨300固定于侧板130上并沿梯级200的运行轨迹设置,所述支撑导轨300设于所述后轴240的下方,由于所述梯级200两侧均设置后轴240,因此所述支撑导轨300也相应设有两条,且两条支撑导轨300分别设于左侧板131和右侧板132。

另外,由于梯级200在自动扶梯的下水平处运行时,容易发生梯级200下陷的情况,因此,本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导轨300设于所述支撑导轨300在侧板130上的投影与所述防浮动导轨120在侧板130上的投影无缝对接。即,所述支撑导轨300与所述防浮动导轨120无需沿同一轴线布置,但在梯级200运行的轨迹方向上需连续。当梯级200失去了防浮动导轨120中竖直部122的支撑时,所述支撑导轨300则开始支撑后轴240,防止梯级200下陷,将梯级200安全护送至梳齿中,既避免了梯级200下陷,又节约了成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导轨300设于所述支撑导轨300在侧板130上的投影与所述防浮动导轨120在侧板130上的投影可部分重合。

所述支撑导轨300包括用于与侧板13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310,以及用于支撑后轴240的支撑部32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导轨300的纵截面也为l型结构。所述连接部310与支撑部320的第一侧连接,且所述支撑部320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端均设有倒角123,避免梯级200下陷时,支撑导轨300与梯级200发生猛烈碰撞。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还包括位于梯级200两侧的导向组件400,所述导向组件400包括用于为踏板210导向的第一导向件410和用于为后底座220导向的第二导向件420,所述第一导向件410和第二导向件420互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件410位于所述踏板210侧部,所述第二导向件420位于所述后底座220侧部。本实施方式在自动扶梯下水平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组导向组件400,两组导向组件400分别位于梯级200的两侧位置,且所述导向组件400包括了第一导向件410和第二导向件420,对梯级200进行双重导向,大幅提高导向的精度。

所述第一导向件410包括用于与第二导向件42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11,以及用于对踏板210导向且与第一连接部411连接的第一导向部412,所述第一连接部411与所述第一导向部412互相垂直;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420包括用于与第一导向件4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21,以及用于对后底座220导向且与第二连接部421连接的第二导向部422,所述第二导向部4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1互相垂直。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向件410和第二导向件420的纵截面均为l型结构,且第一导向部412和第二导向部422的顶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对梯级200的踏板210和后底座220进行双重导向。另外,所述后底座220上与第二导向部422配合处设有梯级导向件221,所述梯级导向件221用于与第二导向部422配合导向,本实施方式所述梯级导向件221与第二导向件420点接触,因此,需要同时对至少两个梯级200的后底座220导向;而第一导向件410则可与踏板210侧部面接触,接触面大,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件410与踏板210的侧部安全边界211接触,只对当前踏板210进行导向即可,因此所述第二导向件420的长度为第一导向件410的长度的两倍,即,当使用导向组件400对梯级200导向时,至少有两个梯级200的后底座220以及一个梯级200的踏板210受到导向组件400的限制,保证了导向的效果。本实施方式将第一导向件410和第二导向件420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导向组件400,预装成一体后再进行装配,简化了安装调试工序,同时第一导向件410采用低摩擦系数与低硬度的长条形尼龙进行制作,实现了对踏板210的连续制导,降低了导向的噪音,增强了自动扶梯运行的舒适度。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向部412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二导向部422的两端均设有倒角123,对梯级200进行平顺导向,确保了梯级200能够平稳地进入梳齿。

图1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梯级导轨110呈环形回路设置,包括设于环形回路中部的运行部和设于环形回路端部的转向部;所述左侧板131和右侧板132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33和第二侧板134,所述第一侧板133用于固定支撑梯级导轨110的转向部,所述第二侧板134用于固定支撑梯级导轨110的运行部,且所述第一侧板133远离第二侧板134的一端连接有拉杆装置500,所述拉杆装置500拉动第一侧板133沿靠近第二侧板134的方向或远离第二侧板134的方向移动。多个梯级200由梯级链连接成回路在所述梯级导轨110上循环,当运行一段时间后,梯级链极易出现拉伸变长,造成梯级链松动,从而出现自动扶梯异响、失去动力等情况。因此,当梯级链松动后,使用拉杆装置500将第一侧板134向远离第一侧板133的方向拉动,增大第一侧板133和第二侧板134之间的间隔,从而将梯级链拉紧,避免了自动扶梯因梯级链松动而造成的异响或动力不足的现象,保证自动扶梯安全运行。

所述拉杆装置500包括拉杆510,套设于拉杆510上的滑动件520,以及与滑动件520配合的滑轨530;所述滑动件520与第一侧板133连接,所述滑轨530侧边设有防止滑动件520晃动的导向板531。当需要使用拉杆装置500时,所述拉杆510拉动滑动件520沿滑轨530移动,滑动件520的滑动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侧板133移动,从而实现第一侧板133向远离第二侧板134的方向移动。为了防止滑动件520在沿滑轨530滑动的过程中出现晃动,间接导致第二侧板134晃动而影响拉伸效果和自动扶梯运行精度,在滑轨530的侧边设置有导向板531,所述导向板531避免滑动件520晃动幅度过大而影响自动扶梯的运行。本实施方式所述滑轨530和其侧边的导向板531的纵截面呈l型结构,可所述将所述滑轨530进行折弯处理形成导向板531。本实施方式的拉杆装置500进行轻量化设计,所述滑动件520采用粉末冶金进行制作,且在所述滑动件520的底部安装摩擦系数较小的尼龙件,减少滑动过程当中的阻力。

本实施方式的拉杆装置500还包括安全开关动作板540,所述安全开关动作板540套接与所述拉杆510的端部,所述安全开关动作板540的正上方设计有感应开关,当梯级链断裂时,第一侧板131与第二侧板132之间的拉力消失,此时感应开关动作,防止第一侧板131失去拉力而导致拉伸装置500后缩。所述安全开关动作板540设计为m型结构,简化安全开关动作板的结构的同时,增强了安全开关动作板540的刚性与强度,避免了由于安全开关动作板540变形而造成安全开关不动作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自动扶梯的安全运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