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2076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吊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

技术背景

不锈钢管加工完毕后,完成单根的装袋再将其码放整齐后打包成矩形并成堆捆放,最终经过运输转运到需求地。在吊装过程中常遇到一个难题,即:当采用箱式汽运或者海运时,用于装运之用的箱体或者码头集装箱均是后侧双开门设计,故要求所有的货物只能从集装箱的后门统一进行放置。由于不锈钢管长度一般为9米,经过码放并打包后的不锈钢管也只能通过箱体后门吊装放入,普通吊具无法实现此吊装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长度较长且成堆捆放的不锈钢管在转运过程中无法实现从码头集装箱后门放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包括吊装杆,吊装杆的上方连接有与其垂直的吊耳,吊装杆下方在其一端连接有吊钩,在其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钩和附属配重钩,吊装杆下方中部位置连接有支撑托架,配重钩连接有配重块,吊钩用来吊装成堆捆放的钢管。

支撑托架成三角形设置,包括相互连接的托架底横杆、托架底纵杆、托架立杆和托架斜撑。成三角形设置的支撑托架通过多个托架底横杆、托架底纵杆、托架立杆和托架斜撑交错组合,构成了稳定的结构受力体系,可有效抵消在吊装过程中吊装杆产生的挠度力。

吊耳设置在吊装杆上方距离吊钩2/3—3/4吊装杆长度的范围内。吊耳与龙门吊或者塔吊进行连接,连接点在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模型中相当于支点,吊耳设置在吊装杆上方距离吊钩2/3—3/4吊装杆长度的范围内,可在减小配重块重量的同时保证吊装杆的有效长度,以方便不锈钢管可以导入到集装箱中。

支撑托架一端距吊耳的长度与支撑托架另一端距吊耳的长度比为3:2。吊装过程中吊装杆的挠度受力最大位置为吊耳所处范围,通过建立受力模型分析可知,选择支撑托架一端距吊耳的长度与支撑托架另一端距吊耳的长度比为3:2可以有效抵抗吊装杆的挠度变形。

吊钩与成堆捆放的钢管间通过伞绳连接。采用伞绳不仅可以保证吊装过程中的受力需求,同时由于不锈钢管的壁厚相对较薄,采用伞绳可以减少吊装过程中对成堆捆放的钢管的损坏。

使用前,针对需要吊装的成堆捆放的不锈钢管进行重量确认,可以参考不锈钢生产企业提供的理论重量,按照平衡原理进行推算配重钩携带的配重块重量,由于同一集装箱装卸种类相对一致,针对不同种类的不锈钢管只需计算一次即可,然后在现场放置适合的配重块备用即可。

使用时,利用伞绳将成堆捆放的不锈钢管绑扎稳固后,挂在吊钩上,其中伞绳尽量设置在不锈钢管的重心位置,将选定的配重块挂在配重钩上,将吊耳与龙门吊或者塔吊的吊钩连接;进一步的,操纵龙门吊或者塔吊,将不锈钢管吊至集装箱后门附近,调整好高度后,操纵龙门吊行走方向,使吊有不锈钢管的吊装杆沿轴向从集装箱后门慢慢进入,此时不锈钢管也随之进入到集装箱中;待不锈钢管放置合适后,操纵龙门吊或塔吊使本实用新型的吊装杆沿其轴向慢慢退出集装箱即可,完成一次吊装工作。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成堆捆放的不锈钢管吊装完毕即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利用日常生产中常见的材料即可进行加工,整体结构采用杠杆模型,并配套龙门吊或者塔吊进行使用,解决了不锈钢管在码头集装箱中的装卸难题,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托架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过程示意图。

图中:1-吊装杆,2-支撑托架,2.1-托架底横杆,2.2-托架底纵杆,2.3-托架立杆,2.4-托架斜撑,3-吊耳,4-吊钩,5-附属配重钩,6-配重钩,7-配重块,8-成堆捆放的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不锈钢管码头集装箱用装卸工具,包括吊装杆1,吊装杆1的上方连接有与其垂直的吊耳3,吊装杆1下方在其一端连接有吊钩4,在其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钩6和附属配重钩5,吊装杆1下方中部位置连接有支撑托架2,配重钩6连接有配重块7,吊钩4用来吊装成堆捆放的钢管8。

支撑托架2成三角形设置, 包括相互连接的托架底横杆2.1、托架底纵杆2.2、托架立杆2.3和托架斜撑2.4,吊耳3设置在吊装杆1上方距离吊钩2/3—3/4吊装杆1长度的范围内,支撑托架2一端距吊耳3的长度与支撑托架2另一端距吊耳3的长度比为3:2,吊钩4与成堆捆放的钢管8间通过伞绳连接。其中,托架底横杆2.1、托架底纵杆2.2、托架立杆2.3和托架斜撑2.4,既可以选择钢管也可以选择角钢进行加工。

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设计制造,使用前需对吊装的成堆捆放的不锈钢管8进行重量确认,可以参考生产方提供的总的理论重量,按照平衡原理进行推算配重钩6携带的配重块7的重量,然后在现场放置适合的配重块7备用即可。

由于所吊装的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间可能存在差异,在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吊装杆1不平衡的现象,此时,可以通过人工在附属配重钩5上牵拉绳索来进行补偿性调控,使得在吊装过程中,吊装杆1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以保证吊装安全。

实施例:

码头有需要吊装转运的已打包的不锈钢管,其尺寸为:直径32mm,壁厚2mm,长度9000mm,单根6.87kg,一捆为40支,合计重量为275.04kg;

吊装杆1的长度为15米,吊耳3的位置在吊杆长度的2/3处,即:吊耳3距吊钩4的距离为10米,吊耳3距配重钩6的距离为5米,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配重块7的重量为550kg。

利用伞绳将成堆捆放的钢管8绑扎后,挂在吊钩4上,其中伞绳尽量控制在不锈钢管的重心位置,将选定的配重块7挂在配重钩6上,将吊耳3与龙门吊或者塔吊的吊钩连接;进一步的,操纵龙门吊或者塔吊,将不锈钢管吊至集装箱后门附近,上下调整好高度后,操纵龙门吊进行左右行走,使吊有不锈钢管的吊装杆1沿轴向从集装箱后门慢慢进入,此时不锈钢管也随之进入到集装箱中;待成堆捆放的钢管8放置合适后,操纵龙门吊或塔吊使吊装杆1沿其轴向慢慢退出集装箱即可,完成一次吊装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包括对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