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487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很多设备都设置在底座上,为便于设备移动,一般在底座的下方设置有万向轮,从而方便将设备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个位置。当将设备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则需要将底座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一般在万向轮上安装脚刹,通过脚刹锁死万向轮,从而固定底座,然而万向轮与地面接触面小导致固定不牢靠且在一些环境中无法同时将底座上所有的万向轮都锁死。对于一些大型设备,为确保底座固定的牢靠度,也有在底座下方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桩杆,当设备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桩杆下移且与地面抵靠,进而将底座支撑起来,以提高对设备支撑的牢靠度,然而,为保证设备重心放在固定桩杆与地面接触面范围内,固定桩杆一般设置在设备外侧附近,增大了设备的占用空间,不适用于小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可携带设备移动且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可锁死,锁死的同时增大底座与地面的接触面范围,实现对设备的稳定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所述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构成,所述支撑杆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所述支撑杆上还设置有支撑脚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上下移动,对应支撑脚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分别绕支撑脚转动,支撑脚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绕支撑脚的转动同时进行。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下列技术特征:

所述两支撑杆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座管上且铰接轴竖直,所述驱动机构与联动机构拥有共同的运动输入件,联动机构与两支撑杆的杆身连接,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两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杆一端上方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杆长方向水平,第一横杆的两端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支撑脚的上端铰接,第一连杆的两端铰接轴水平,所述第一横杆的杆身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一滑块固定在支座管内,第一横杆沿其杆长方向移动并联动支撑脚相对于支撑杆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设置有轴环,轴承组件内圈与轴环固定配合,轴承组件外圈与支座管固定配合。

所述第一横杆的中段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杆端与拨叉上设置的滑槽构成滑动配合,所述拨叉的一端固定在转动座上,所述转动座与支撑板通过转动副连接,所述转动座的转动轴芯线水平且与第一横杆垂直,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支座管的下方,转动座上设置有驱动杆,驱动杆向上延伸。

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杆身铰接的撑杆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的中段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球铰,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块球铰,所述第三滑块滑动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第三滑块的滑动方向水平且与第一横杆垂直,所述撑杆的一端与第三滑块球铰。

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杆身铰接的撑杆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的中段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滑动设置在第四滑块上,所述第四滑块固定在支座管上,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与第五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滑块铰接,所述第四滑块与支撑板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撑杆的一端与第二横杆铰接且两端铰接轴竖直。

所述支撑脚处在最低端或最高端时,对应支撑脚的下端高度低于或高于滚轮的下轮缘高度,所述支撑脚邻近两个支撑杆的杆端布置。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该支撑底座解决了现有的底座对设备支撑不稳定性的问题,当底座通过滚轮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下移,使得支撑脚与地面抵靠,从而实现对底座的支撑。上述的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下移的过程中,联动机构联动两支撑杆分别绕支撑脚转动,使得两支撑杆之间夹角增大,从而增大支撑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范围,根据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确保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重心能够落在两支撑杆之间,从而提高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支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撑底座移除支座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支撑底座移除支座管后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撑底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支撑底座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两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一种占地面积可调的固定支撑底座,所述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10构成,所述支撑杆10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杆10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30,所述支撑杆10上还设置有支撑脚20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20上下移动,对应支撑脚20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10分别绕支撑脚20转动,支撑脚20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10绕支撑脚20的转动同时进行。

结合图1至图6所示,解决现有的底座对设备支撑不稳定性的问题,当底座通过滚轮30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20下移,使得支撑脚20与地面抵靠,从而实现对底座的支撑。上述的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20下移的过程中,联动机构联动两支撑杆10分别绕支撑脚20转动,使得两支撑杆10之间夹角增大,从而增大支撑脚20与地面之间的接触范围,根据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确保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重心能够落在两支撑杆10之间,从而提高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两支撑杆10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座管60上且铰接轴竖直,所述驱动机构与联动机构拥有共同的运动输入件,联动机构与两支撑杆10的杆身连接,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

上述的驱动机构动作并联动联动机构同时动作,进而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变化,从而实现底座与地面接触范围的增大,将设备安装在支座管60上,两支撑杆10的一端与支座管60的两端铰接,利用联动机构,从而驱动两支撑杆10绕支撑脚20转动,进而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角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20处在最低端或最高端时对应支撑脚20的下端高度低于或高于滚轮30的下端轮缘高度,所述支撑脚20分别邻近两个支撑杆10的杆端布置;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上述支撑脚20分别在两支撑杆10上各布置一个,驱动机构驱动两个支撑脚20向下移动,使其与地面抵靠,进而将底座及底座上方的设备整体抬起,在两个支撑脚20下移的过程中,使得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脱离,与此同时,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两支撑杆10分别绕相应的支撑脚20转动,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逐步增大,从而使底座与地面的接触范围增大,进而进一步提高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杆10一端上方的第一横杆51,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长方向水平,第一横杆51的两端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52,所述第一连杆52的一端分别与支撑脚20的上端铰接,第一连杆52的两端铰接轴水平,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身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块53上,所述第一滑块53固定在支座管60内,第一横杆51沿其杆长方向移动并联动支撑脚20相对于支撑杆10上下方向移动;

上述的第一横杆51位于第一滑块53上往复移动,从而连动两端的第一连杆52动作,从而使得支撑脚20相对于支撑杆10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与地面接触或分离,当支撑脚20与地面接触时,使得支撑杆10两端的滚轮30与地面分离,从而实现对底座的定位,从而实现对底座上方设备的稳定支撑,当支撑脚20与地面分离时,支撑杆20两端的滚轮30与地面接触,从而方便实现对底座的移动。

进一步地,为实现对支撑脚20的稳定导向,所述支撑杆10上固定设置有轴环12,轴承组件11内圈与轴环12固定配合,轴承组件11外圈与支座管60固定配合。

具体地,所述第一横杆51的中段设置有滑杆511,所述滑杆511的杆端与拨叉81上设置的滑槽构成滑动配合,所述拨叉81的一端固定在转动座82上,所述转动座82与支撑板90通过转动副连接,所述转动座82的转动轴芯线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垂直,所述支撑板90固定在支座管60的下方,转动座82上设置有驱动杆83,驱动杆83向上延伸;

工作人员通过扳动驱动杆83,使得驱动杆83动作,驱动杆83连动转动座82位于支撑板90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滑块81呈现绕一端摆动的姿态,上述第二滑块81摆动,使得拨叉81上端滑槽内的滑杆511滑动,从而实现对第一横杆51的横向左右摆动,从而连动上述支撑脚20的上升及下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动作的第一种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的撑杆40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设置有第二连杆42,所述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43的一端球铰,所述第三连杆43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块44球铰,所述第三滑块44滑动设置在支撑板90上,所述第三滑块44的滑动方向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垂直,所述撑杆40的一端与第三滑块44球铰;

上述的驱动杆83的动作实际上连动两个机构的动力输出,其一是连动支撑脚20的上下移动,上述第一横杆51的横向移动连动第二连杆42动作,第二连杆42连动第三滑块44的移动,从而连动第三滑块44沿着与第一横杆51垂直的水平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撑杆40将两支撑杆10撑开,以增大底座的面积,确保底座上方的设备重心位于底座上方,从而提高对底座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动作的第二种实施例: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的撑杆40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四连杆4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3’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43’滑动设置在第四滑块44’上,所述第四滑块44’固定在支座管60上,所述第二滑杆43’的下端与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与第四滑块46’铰接,所述第四滑块46’与支撑板90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撑杆40的一端与第二横杆41铰接且两端铰接轴竖直。

上述第一横杆51在沿其杆长方向平行移动的过程中,联动第四连杆42’动作,第四连杆42’动作联动第二滑杆43’位于第四滑块44’上往复滑动,在第二滑杆43’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联动第五连杆45’的动作,第五连杆45’动作,从而联动第四滑块46’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上述的第四滑块46’与支撑板90的往复直线移动方式可采用滑块及导轨的配合方式实现,上述第四滑块46’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的过程中,联动撑杆40动作,从而实现对两支撑杆10夹角变化的驱动。

上述的支撑板90的下板面设置有导向滑杆91,所述导向滑杆9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横杆51垂直,导向滑杆91上设置有滑套92,所述第三滑块44固定在滑套92上,从而上述的第一横杆51的横向移动,可连动第三滑块44位于导向滑杆91上滑动,从而连动撑杆40将两支撑杆10撑开。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