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959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吸取粘结标签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能实现待贴标签围绕定半径旋转相对互粘。



背景技术:

目前,标签黏贴大多数应用于平面的黏贴,主要是由人工完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黏贴位置的准确性且极易造成漏贴的现象,同时也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也有应用机器完成贴标的动作,但是机器的动作单一,不能完成旋转变轨迹的功能,大大限制了标签的应用种类,制约了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标签黏贴方式不能实现标签平行对贴的缺陷,提高了重复黏贴位置的精度及稳定性,从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用于将标签纸自动粘结在产品上,所述的贴标装置包括标签纸吸取机构和产品夹紧旋转机构,所述的标签纸吸取机构标签纸吸住后,所述的产品夹紧旋转机构将产品夹紧旋转后,使产品与标签纸进行自动粘结。

所述的标签纸吸取机构包括第一真空吸板、第二真空吸板以及分别与第一真空吸板、第二真空吸板连接的真空接头,所述的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分别吸住标签纸吸两端。

所述的产品夹紧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夹紧气缸、第一转臂连接板、第一直线导轨、凸轮曲线滑槽板、第二直线导轨和第二转臂连接板,所述的旋转夹紧气缸驱动第一转臂连接板和第二转臂连接板转动,第一转臂连接板和第二转臂连接板带动轴承滚轮沿凸轮曲线滑槽板内滑槽滚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联接第一转臂连接板和第一真空吸板,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联接第二转臂连接板和第二真空吸板。

所述的旋转夹紧气缸充入压缩空气后进行闭合驱动,使产品与标签纸进行自动粘结,标签粘结后,真空气压关闭,旋转夹紧气缸打开,第一转臂连接板、第一真空吸板、第二转臂连接板和第二真空吸板复位至水平,整个标签黏贴动作结束。

所述的凸轮曲线滑槽板上设有用于产品固定的凹槽。

所述的凸轮曲线滑槽板设有用于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的圆弧形滑动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消除以往人工黏贴标签的弊端,方便质量控制,保证了标签黏贴的准确及稳定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详细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作完成示意图。

图中,1、旋转夹紧气缸,2、第一转臂连接板,3、第一直线导轨,4、第一真空吸板,5、真空接头,6、标签纸,7、产品,8、凸轮曲线滑槽板,9、第二真空吸板,10、第二直线导轨,11、第二转臂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实现旋转对接粘结的贴标装置,用于将标签纸6自动粘结在产品7上,所述的贴标装置包括标签纸吸取机构和产品夹紧旋转机构,所述的标签纸吸取机构标签纸吸住后,所述的产品夹紧旋转机构将产品夹紧旋转后,使产品与标签纸进行自动粘结。

所述的标签纸吸取机构包括第一真空吸板4、第二真空吸板9以及分别与第一真空吸板4、第二真空吸板9连接的真空接头5,所述的第一真空吸板4和第二真空吸板9分别吸住标签纸吸两端。

所述的产品夹紧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夹紧气缸1、第一转臂连接板2、第一直线导轨3、凸轮曲线滑槽板8、第二直线导轨10和第二转臂连接板11,所述的旋转夹紧气缸1驱动第一转臂连接板2和第二转臂连接板11转动,第一转臂连接板2和第二转臂连接板11带动轴承滚轮沿凸轮曲线滑槽板8内滑槽滚动,所述的第一直线导轨3联接第一转臂连接板2和第一真空吸板4,所述的第二直线导轨10联接第二转臂连接板11和第二真空吸板9。

如图3所示,所述的旋转夹紧气缸1充入压缩空气后进行闭合驱动,使产品与标签纸进行自动粘结,标签粘结后,真空气压关闭,旋转夹紧气缸1打开,第一转臂连接板2、第一真空吸板4、第二转臂连接板11和第二真空吸板9复位至水平,整个标签黏贴动作结束。

所述的凸轮曲线滑槽板8上设有用于产品固定的凹槽。所述的凸轮曲线滑槽板8设有用于第一真空吸板4和第二真空吸板9的圆弧形滑动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凸轮曲线滑槽配合轴承滚轮和直线导轨,保证标签纸在对折过程中相对平行对称靠拢,消除标签的扭曲,保证标签纸在黏贴过程中的状态稳定,不会发生偏移。另外,采用真空吸取标签纸的方式,避免零件接触损伤、褶皱标签纸,增加标签纸的外观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