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542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体起重设备,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起重装置。



背景技术:

手摇挎顶作为手摇式起重工具,能够在多种场合中担任顶和挎的起重作用。对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起到良好的作用,广泛用于工厂、仓库等场地,特别适用于重物升降。

授权公告号为CN20149506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手柄活动外套的手摇挎顶,包括底板,底板连接有齿条,底板上方设有外壳,所述齿条纵向设置,外壳上穿设有一号轴,一号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有二号齿轮,二号齿轮与齿条啮合;一号轴的外端连接有摇手,摇手端部铰接有手柄,手柄外表面设有手柄活动外套;外壳底端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位于底板上方。使用时,将支撑部伸入到重物底部,握住手柄摇动摇手,摇手带动一号轴转动,一号轴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二号齿轮沿齿条啮合转动,使得外壳沿着尺条向上运动,从而支撑部将重物抬起。该实用新型的手柄与摇手铰接,使用方便。但存在以下不足,由于支撑部高于底板,当重物位于地面上且距离地面间隙较小时,支撑部无法伸入到重物底部导致不能直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装置,可将距离地面的间隙较小的箱体抬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装置,包括挎顶,所述挎顶包括底座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板,所述升降台的侧壁设有撬动机构,所述撬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升降台转动连接的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设有踏板和另一端设有楔形端,所述楔形端伸出所述支撑板且与所述底座的底面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楔形端的边缘插入到箱体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内,随着不断用力,箱体相对于楔形端的斜面滑移,使得楔形端完全位于箱体底部。踩压踏板使得杠杆的此端向下运动,由于杠杆原理,则楔形端向上运动并将箱体边缘抬起一段距离,推动挎顶向箱体移动则支撑板伸入到箱体底部,利用挎顶将箱体抬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垂直于所述杠杆远离所述升降台的一侧且呈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脚水平放在踏板上更容易施力,由于踏板远离升降台一侧设置,这样踏板随杠杆转动时不会与升降台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踏板与所述杠杆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踏板随杠杆转动时,踏板一直保持水平状态,避免踏板倾斜造成脚与踏板相对滑移不便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杠杆通过转轴与所述升降台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杠杆与升降台的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在现有挎顶上改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挎顶还包括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中部的齿条、驱动所述升降台沿所述齿条高度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条起到导轨和支撑的作用,驱动机构带动升降台沿齿条移动,避免升降台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一、与齿轮一啮合的齿轮二、与齿轮二同轴固定连接的摇臂、设置在摇臂末端的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持手柄并转动摇臂,摇臂带动齿轮二转动,与齿轮二啮合的齿轮一相应转动,齿轮一沿着齿条转动并带动升降台升高或降低。由于采用齿轮传动,结构紧凑,传动高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齿轮二与所述摇臂之间设有阻碍所述齿轮二反向转动的制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摇臂转动过程中出现停顿时,制动组件阻碍齿轮二反转,避免升降台在箱体重压下降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制动组件包括与所述齿轮二同轴固定连接的棘轮、一端通过销杆与升降台铰接且另一端卡在棘轮齿槽内的棘爪、将棘爪压在棘轮上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棘轮随着齿轮二正向转动时,棘爪被顶起并被弹性件重新压在棘轮的下一个齿槽内,不会影响棘轮的转动;当棘轮有反向转动趋势时,棘爪抵住棘轮防止其反转,从而实现升降台的自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销杆上,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棘爪固定和另一端与升降台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扭簧的扭力将棘爪压在棘轮上以限制棘轮反转,用力向外推动棘爪,棘爪带动扭簧转动并与棘轮分离,则棘轮可以反向转动,升降台下降,松开棘爪,棘爪再次被扭簧带动压在棘轮上,从而实现对升降台的制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台上位于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外设有齿轮箱,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的齿轮轴两端与所述齿轮箱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箱防止外部异物进入到齿轮一和齿轮二之间,避免造成齿轮一与齿轮二啮合卡死,保持齿轮一和齿轮二的传动顺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不必借助其他工具可用于抬起距离地面缝隙较小的箱体,快速方便;2.撬动机构可以在现有的挎顶结构上增加安装,可分开生产后再进行组装,适合批量生产;3.整个装置结构紧凑,适合小空间范围的重物抬起。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显示驱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显示撬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显示驱动机构内部结构做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显示撬动机构与底板相对位置的侧视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撬动机构工作状态的轴测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撬动机构与收纳组件连接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显示导向槽内插孔形状的侧视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撬动机构的连接组件结构在图6中的A部放大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撬动机构被收纳组件卡固时的轴测图;

图10为实施例三中显示撬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11为实施例三中显示拉动组件与杠杆连接关系在图10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实施例四中显示撬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13为实施例四中显示撬动机构的动力组件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14为实施例四中显示撬动机构内部结构做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底座;2、齿条;3、升降台;31、滑槽;32、齿轮箱;33、支撑板;34、固定板;341、夹持件;342、导向槽;3421、上固定孔;3422、下固定孔;35、导线板;351、导线孔;36、导向轮;4、驱动机构;41、手柄;42、摇臂;43、齿轮一;44、齿轮二;45、棘轮;46、棘爪;461、扭簧;5、撬动机构;51、杠杆;511、转轴;512、楔形端;52、踏板;521、铰接轴;53、连接组件;531、滑块;532、限位块;54、踏环;541、防滑板;5411、防滑条;542、挡板;5421、连接孔;55、拉绳;56、转向轮;57、支撑壳;571、安装口;572、插孔;58、动力组件;581、绕线轮;582、连杆;583、把手;5831、长条形口;584、插杆;5841、拨块;585、弹性件;586、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起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挎顶和安装在挎顶上的撬动机构5,使用时利用撬动机构5将放置在地面上的箱体边缘撬起一段距离,移动挎顶使得挎顶的底部伸入到箱体底部,然后通过挎顶将箱体顶起。

参考图1和图2,挎顶可以是手摇挎顶,也可以是液压挎顶,此处以手摇挎顶为例。手摇挎顶包括底座1,在底座1的中部垂直焊接固定有齿条2,齿条2外套设有升降台3,在升降台3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4,通过驱动机构4控制升降台3沿着齿条2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底座1为不锈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不易变形,以便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齿条2整体呈长方体,为实心方钢制作,具有较高的强度,防止承受较大外力时发生变形。升降台3呈长方体,在升降台3上靠近撬动机构5撬动端的一面底部设有一体的支撑板33,支撑板33与升降台3通过铸造工艺整体成型。支撑板33与升降台3的接触位置设有内圆角,降低此位置产生铸造裂纹的可能性,提高支撑板33与升降台3的连接强度。升降台3的内壁上设有滑槽31,齿条2上与滑槽31对应位置设有导轨,滑槽31与导轨配合使得升降台3顺利的沿着齿条上下移动。

参考图1和图3,升降台3远离撬动机构5的一侧设有齿轮箱32,齿轮箱32为长方体的不锈钢壳体,齿轮箱32与升降台3焊接固定。驱动机构4安装在齿轮箱32上,驱动机构4包括与齿条2啮合的齿轮一43、与齿轮一43啮合的齿轮二44、同轴固定在齿轮二44上并位于齿轮箱32外侧的棘轮45、限制棘轮45反向转动的棘爪46、同轴固定在棘轮45外侧的摇臂42、以及铰接在摇臂42末端的手柄41。齿轮一43和齿轮二44分别通过齿轮轴的两端铰接在齿轮箱32上,齿轮箱32可以防止外部的异物进入,保持齿轮一43和齿轮二44的啮合顺畅。

棘爪46的一端通过销杆铰接在齿轮箱32上,棘爪46的另一端抵至棘轮45上。棘爪46与齿轮箱32之间设有扭簧461,扭簧461套设在销杆上,扭簧461的一端与棘爪46固定,另一端固定在齿轮箱32上,棘爪46在扭簧461的作用下压在棘轮45上。当手持手柄41正向摇动摇臂42时,摇臂42带动齿轮二44转动,与齿轮二44啮合的齿轮一43转动,齿轮一43与齿条2啮合带动升降台3沿着齿条2上升,支撑板33随之上升并将重物顶起。由于棘轮45被棘爪46限制反转,使得摇动摇臂42得过程中,中间即使有停歇,齿轮一43不会因重物的作用突然反向转动而造成升降台3下降。

为了便于摇动摇臂42,防止用力时手与手柄41滑脱,在手柄41的表面设有凸起,以增大手柄41的表面摩擦系数。

参考图1和图2,撬动机构5包括通过转轴511与升降台3侧壁连接的杠杆51、铰接在杠杆51一端的踏板52,转轴511的一端嵌入到升降台3内并焊接固定,转轴511的另一端与杠杆51铰接,使得杠杆51可以绕转轴511转动。杠杆51为不锈钢材质,具有较高的强度,防止一端受到较大外力时发生变形而弯折。杠杆51的两端反向弯折,使得杠杆51呈Z形,杠杆51的一端为楔形端512,以便能够伸入到狭窄的缝隙中。踏板52通过铰接轴521与杠杆5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使得用脚向下踩压踏板52时,杠杆51绕转轴511转动的过程中,踏板52保持水平,防止脚与踏板52滑脱。

结合图1和图4,该起重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带有撬动机构5的手摇挎顶靠近位于地面上的箱体一侧,将杠杆51的楔形端512的边缘插入到箱体与地面的缝隙中,然后用脚向下踩压踏板52,杠杆51绕转轴511转动使得楔形端512上升并将箱体顶起一段距离。当箱体边缘距离地面高度等于或略大于支撑板33的顶面高度时,推动手摇挎顶使得支撑板33伸入到箱体底部。用同样的方法在箱体四周放置若干个手摇式起重设备。

然后手持手柄41正向转动摇臂42,升降台3沿着齿条2逐渐升高,支撑板33带动箱体逐渐升高,从而箱体被顶起。使用完毕后,用力扳动棘爪46与棘轮45分离,升降台3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

实施例二:

一种起重装置,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升降台3远离齿轮箱32的侧面上固定有固定板34,杠杆51与固定板34可滑移或固定连接。

固定板34与升降台3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固定板34靠近杠杆51的一面上沿其高度方向设有导向槽342,导向槽342的横截面呈内大外小的形状,如T形槽。导向槽342的顶端设有上固定孔3421和底端设有下固定孔3422,上固定孔3421和下固定孔3422为相同的三角形,也可以是其他非圆形的形状。导向槽342的顶部设有一对夹持件341,夹持件341为不锈钢薄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夹持件341呈弧形,夹持件341之间的开口距离小于杠杆51的直径,夹持件341弧形部位的距离等于或略大于杠杆51的直径。

结合图7和图8,转轴511的末端固定有连接组件53,连接组件53位于导向槽342内。连接组件53包括可沿导向槽342滑移的滑块531、固定在滑块531上并与下固定孔3422配合的限位块532,滑块531与杠杆51之间的转轴511长度大于夹持件341的长度。当限位块532插入到下固定孔3422中时,杠杆51不能沿导向槽342移动,只能绕转轴511转动,可用来撬动箱体;使用完毕后,向外拉拔杠杆51,使得限位块532与下固定孔3422分离,此时,滑块531和限位块532位于导向槽342内,向上提拉杠杆51带动限位块532运动到导向槽342的顶部,转动杠杆51使之与导向槽342平行,按压杠杆51,限位块532插入到上固定孔3421中且杠杆51被夹持件341夹持卡固。

如图9所示,杠杆51平行固定在固定块34上,与实施例一相比优点为装置闲置时杠杆51不会转动且减少占用空间。

实施例三:

一种起重装置,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2和图11,用与杠杆51末端通过拉绳55连接的踏环54取代了与杠杆51末端铰接的踏板52。

踏环54为高强度合金制作如不锈钢,踏环54包括防滑板541、固定在防滑板541上方呈半圆形的挡板542,防滑板541与挡板54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整体铸造成型。防滑板541上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条5411,避免脚用力踩防滑板541时滑脱。挡板542的内表面光滑,以增加脚背的舒适度。挡板542与防滑板541之间形成容置口,以便脚穿过容置口放在防滑板541上。挡板542的顶端设有连接孔5421。拉绳55可以是钢丝绳,拉绳55的一端固定在杠杆51的末端,另一端穿过连接孔5421并系在挡板542上。

为了使得拉绳55沿固定方向拉动杠杆51,在升降台3的底部固定有导线板35,导线板35低于杠杆51末端一段距离。导线板35上设有供拉绳55穿过的导线孔351,靠近导线板35安装有导向轮36,导向轮36与升降台3转动连接。导向轮36与导线孔351对齐,使得拉绳55穿过导线孔351后绕在导向轮36上,减少拉绳55因改变方向与导线板35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拉绳55得磨损。

使用时用脚向下踩压踏环54,踏环54带动拉绳55向下运动,拉绳55定向的拉动杠杆51的末端向下运动,使得楔形端512向上运动将箱体顶起。与实施例一相比,优点在于踏环54与杠杆51是柔性连接,脚踩踏环54在不同的方向都可以施力,更加灵活。此外,踏环54位于杠杆51靠近升降台3的一侧,减少了撬动机构5的宽度尺寸,更加适合小空间范围内箱体的撬动。

实施例四:

一种起重装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动力组件58缠绕拉绳55取代了踏环54下压拉动拉绳55使得杠杆51的末端向下运动。

参考图12和图13,在升降台3与杠杆51之间设有支撑壳57,支撑壳57为不锈钢板制作成内部中空的长方体,支撑壳57与升降台3可以焊接固定。支撑壳57的底部设有安装孔571,在安装孔571上转动连接有转向轮56,动力组件58安装在支撑壳57的顶部。拉绳55的一端与杠杆51的末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转向轮56从支撑壳57内部连接到动力组件58。拉绳55可以是钢丝绳,具有较高的强度不易断裂。

结合图13和图14,动力组件58包括两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壳57上的绕线轮581、与绕线轮581同轴固定连接的连杆582、设置于连杆582末端的把手583,把手583为内部中空的圆管,把手583与连杆58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通过握持把手583转动连杆582,连杆582带动绕线轮581转动并缠绕拉绳55,拉绳55缩短并带动杠杆51末端向下运动,由于杠杆原理,楔形端512向上运动将箱体顶起。拉绳55穿过安装孔571时,由于拉绳55与转向轮56是滚动摩擦,减小了拉绳55的磨损。转向轮56也可以安装在支撑壳57内壁且靠近安装口571设置,此时安装口571的两端设置倒角,以防止拉绳55通过安装口571时遇到尖锐边缘磨损。在安装口571内沿周向还可以设置若干滚柱,以便进一步减小拉绳55通过时的摩擦力。

为了使得转动连杆582的过程中可以停歇,避免手松开把手583后拉绳55松动造成杠杆51复位,在支撑壳57上设有插孔572,插孔572位于把手583转动形成的圆的轨迹上,插孔572可以有若干个。穿设于把手583内滑移连接有插杆584,插杆584与插孔572配合固定。插杆584上远离插孔572的一端设有拨块5841,把手583上沿其母线方向设有长条形口5831,长条形口5831呈L形,拨块5841穿过长条形口5831凸起于把手583,拨块5841的宽度等于或小于长条形口5831的宽度,使得拨块5841可以沿着长条形口5831移动。把手583的末端连接有固定端586,插杆584与固定端586之间设有弹性件585,弹性件585可以是弹簧。

需要转动连杆582时,用手移动拨块5841带动插杆584压缩弹性件585,插杆584与插孔572分离,由于长条形口5831呈L形,拨块5841运动到长条形口5831末端时周向转动,使得拨块5841被卡固,此时可以握住把手583转动连杆582;当需要停歇时,将把手582转动到插孔572位置,松开拨块5841使其沿长条形口5831向插孔572运动,弹性件585复位并使插杆584插入到插孔572中,实现连杆582的固定。

与实施例三相比优点在于,在撬动箱体过程中可以停歇,停歇后可以继续撬动箱体直到箱体高度满足要求,而不必一直保持施力状态,更加节省体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