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4109阅读:1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行业安全防护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在轿厢顶部的高度可调节的一种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



背景技术:

无机房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业主建筑顶层高度越来越低,而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越来越高;老国标中轿顶护栏高度零界值为850mm(即护栏扶手外缘与相邻井道壁的距离,小于850mm时,护栏高度不小于700mm;大于850mm时,护栏高度不小于1100mm);新国标中轿顶护栏高度零界值由原来的850mm变化为500mm,定义由扶手外侧边缘变化为扶手内侧边缘。因定义要求的变化,而导致对顶层高度的要求变化;同样高度的顶层高度,原来是满足验收要求的,现今可能验收通不过;为此特意设计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在满足强度的要求时,让高度可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电梯以各种状态运行时的顶层空间要求。轿顶检修状态时,让护栏处于最大高度(常为1100mm);电梯运行时,护栏处于最小高度即可(常取700-750mm)。缺陷:从最小高度到最大高度,只需将活动部分护栏向上翻,到达最高点时,用带螺纹的插销插入设置好的孔并拧上螺母,护栏高度即定位;从最大高度到最小高度,拔下插销,并把插销插入另一侧,用螺母锁紧,保证电梯运行时,活动部分不会晃动。此结构操作相对繁琐,在打开和折叠时,需多次锁紧和松开螺母,需花费一定时间来完成。

顶层高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轿厢的高度。例如顶层高度为H时,最小顶层高度为Hx,轿顶护栏高度h(新国标实行后,绝大部分电梯的轿顶护栏均需满足1100mm)和轿厢高度CH,在顶层高度大于最小顶层高度Hx的情况下,顶层高度与最小顶层高度的差值ΔH=H-Hx,ΔH越大,轿厢高度就可以做的越大;实际上,很多情况下ΔH为负值,即H<Hx,而CH又不能降低,唯一能够调整的部分就只剩下轿顶护栏。一方面要调整护栏高度,而另一方面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对护栏高度及强度有要求,在各种限制下,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伸缩护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顶层高度不够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能够保证机械强度和活动性,折叠架可开合,打开时为最大高度,关闭时为最小高度,使护栏可调节高度,有效降低对最小顶层高度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包括三个护栏面和一对护栏门组件,所述三个护栏面分别为第一护栏面、后护栏面、第二护栏面,所述第一护栏面和第二护栏面上分别连接有一护栏门组件,第一护栏面和第二护栏面与护栏门组件的连接处均分别设置有门限位和若干合页,所述护栏门组件均包括护栏门、前折叠架和若干合页三,护栏门上端均通过合页三连接于前折叠架下方,所述后护栏面包括后固定架、若干合页一、后折叠架,后固定架的上端通过合页一连接到后折叠架下方,所述第一护栏面包括侧固定架、侧折叠架和若干合页二,侧固定架的上端与侧折叠架的下端通过合页二连接,所述第一护栏面与第二护栏面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和第二护栏面的一侧分别与后护栏面垂直连接且皆位于后护栏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护栏面和第二护栏面的另一侧分别与护栏门组件垂直连接且皆位于护栏门组件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与第二护栏面相对且互相平行,所述后护栏面与护栏门组件相对且互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后折叠架包括长方形框架和竖杆,所述长方形框架的长边中部垂直设置有竖杆;所述前折叠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侧折叠架包括长方形框架和竖杆,所述长方形框架的长边中部垂直设置有竖杆;

进一步地,所述合页的数量为四个;合页一的数量为三个;合页二的数量为五个;合页三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所述前折叠架和后折叠架上均设置有两个插销,一对护栏门组件上均设置有两个插销,侧折叠架上设置有四个插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后护栏面、第二护栏面和护栏门组件上均还包括有触点开关撞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各合页连接,保证机械强度和活动性,折叠架可开合,打开时为最大高度,关闭时为最小高度,使护栏可调节高度,有效降低对最小顶层高度的要求,同样的条件下,顶层高度最大调整高度为400mm;操作简单,高度调整时只需把折叠架打开或闭合即可;每个折叠架均配有常位于两侧的插销,保证受力时的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式伸缩轿顶护栏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护栏面或第二护栏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护栏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护栏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架打开最大高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开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架闭合最小高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开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第一护栏面 2、第二护栏面 3、后护栏面 4、护栏门组件 5、插销 11、侧折叠架 12、合页二 13、侧固定架 31、后折叠架 32、合页一 33、后固定架 41、前折叠架 42、合页三 44、门限位 45、护栏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三个护栏面和一对护栏门组件4,所述三个护栏面分别为第一护栏面1、后护栏面3、第二护栏面2,所述第一护栏面1和第二护栏面2上分别连接有一护栏门组件4,第一护栏面1和第二护栏面2与护栏门组件3的连接处均分别设置有门限位44和若干合页43,所述护栏门组件4均包括护栏门45、前折叠架41和若干合页三42,护栏门45上端均通过合页三43连接于前折叠架41下方,所述后护栏面3包括后固定架33、若干合页一32、后折叠架31,后固定架33的上端通过合页一32连接到后折叠架31下方,所述第一护栏面1包括侧固定架13、侧折叠架11和若干合页二12,侧固定架13的上端与侧折叠架11的下端通过合页二12连接,所述第一护栏面1与第二护栏面2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1和第二护栏面2的一侧分别与后护栏面3垂直连接且皆位于后护栏面3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护栏面1和第二护栏面2的另一侧分别与护栏门组件4垂直连接且皆位于护栏门组件4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1与第二护栏面2相对且互相平行,所述后护栏面3与护栏门组件4相对且互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后折叠架31包括长方形框架和竖杆,所述长方形框架的长边中部垂直设置有竖杆;所述前折叠架41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侧折叠架11包括长方形框架和竖杆,所述长方形框架的长边中部垂直设置有竖杆;

进一步地,所述合页13的数量为四个;合页一32的数量为三个;合页二12的数量为五个;合页三42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栏面、后护栏面、第二护栏面和护栏门组件上均还包括有触点开关撞板。

具体实施类:

如图5至图8,后固定架33、侧固定架13为基础不动部分,前折叠架41、侧折叠架11和后折叠架31均为可折叠部分,不动部分和折叠部分中间均用合页连接,这样就保证了机械强度和活动性;前折叠架41、侧折叠架11和后折叠架31均可开合,各折叠架(即前折叠架41、后折叠架31和侧折叠架13)同时打开时为最大高度,各折叠架同时闭合时为最小高度;在最大和最小高度时,通过插销5固定,保证在两种状态时,护栏不会自身晃动或开合;在最大和最小高度时,护栏门45也可向内部开合,其打开的最大角度为75°,同时各折叠架上均有触点开关撞板,当折叠架打开时,触点撞板会撞击触点开关,给控制系统检修信号。

本实用新型通过各合页连接,保证机械强度和活动性,折叠架可开合,打开时为最大高度,关闭时为最小高度,使护栏可调节高度,有效降低对最小顶层高度的要求,同样的条件下,顶层高度最大调整高度为400mm;操作简单,高度调整时只需把折叠架打开或闭合即可;每个折叠架均配有常位于两侧的插销,保证受力时的强度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